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单元素养练-第十九单元 种群及其动态 群落及其演替(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单元素养练-第十九单元 种群及其动态 群落及其演替(有答案)

资源简介

第十九单元 种群及其动态 群落及其演替
(75分钟 100分)
考情分析
高考对接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为高考常考点,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单元疑难点 探究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特点
滚动知识点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生物的进化、免疫调节
典型情境题 1、2、5、10、11、14、16、18、19、2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很多种群并不是一个大群体,而是由很多个小种群(有效种群)组成的,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
B.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
C.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
D.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
2.林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湖南省曾经是林麝重要分布区域之一,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其野外分布区和种群数量锐减。现存林麝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南的少数自然保护区内,数量稀少,极度濒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于林麝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影响林麝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性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C.林麝种群数量锐减,其年龄结构不一定是衰退型
D.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林麝种群的K值
3.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为株·m-2)随郁闭度(林地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A.刺儿菜为阴生植物,郁闭度为0.4左右时更适合其生长
B.三种草本植物间的相互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郁闭度对刺儿菜种群密度的影响与其他两种相同
D.林下三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细胞异常活化,产生大量抗体,自身抗原与之结合,导致多种器官受损。临床上常用糖皮质激素(GC)抑制患者的免疫应答进行治疗,其作用途径之一是GC进入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形成GC-GR复合物,后者活化后与DNA上的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GRE)结合,启动IL-10基因的表达并抑制IL-2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L-2、IL-10对免疫应答分别具有抑制和促进作用
B.GC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免疫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C.临床上过量使用GC时,会产生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
D.GC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后直接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5.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从1970年到2014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了60%。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随着环境阻力的减小,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减小
B.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该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有影响
C.在没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大熊猫种群数量一定会呈“J”形增长
D.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超出一定限度后,任何初始种群规模的生物种群最终都可能灭绝
6.药物A具有促进酵母菌细胞增殖的作用,在10 mg·L-1~30 mg·L-1浓度范围内,药物A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某实验小组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①配制浓度为10 mg·L-1、20 mg·L-1、30 mg·L-1的药物A溶液;②取一定量的酵母菌细胞悬液,摇匀,将这些细胞均分为4组,各自加入4支试管中,编号1、2、3、4;③1~3号试管依次加入浓度为10 mg·L-1、20 mg·L-1、30 mg·L-1的药物A溶液,4号试管加等量无菌水,将4组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④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每组酵母菌细胞的数目,直到数目达到最大值,并记录;⑤统计并分析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之一是药物A溶液的浓度
B.该实验的第1、2、3组为实验组,第4组是对照组
C.如果观察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应采取适当稀释的措施
D.在进行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先滴加菌液后盖盖玻片
7.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说明,甲藻和乙藻的生态位有所重叠
B.单独培养时,甲藻种群的K值约为2.0×106个,此时增长速率最大
C.单独培养时,甲藻和乙藻的种群数量均大致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 d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
8.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中,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以下实例中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某草原突发火灾,导致某种昆虫数量急剧减少
B.对草原喷洒杀虫剂,导致某种昆虫数量急剧减少
C.昆虫数量急剧减少,导致食虫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D.寒流来袭、气温骤降,导致食虫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9.稀树草原气候具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时,草原各种生物极为繁荣,鸟类迁来营巢繁殖;旱季时,草类枯黄,乔木落叶,各种食草动物迁往附近山地,鸟类迁走,许多小型动物进入洞穴开始蛰眠,待下次雨季时方可重新活跃。下列与该草原群落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树草原群落在雨季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旱季只具有水平结构
B.稀树草原群落中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动物则没有
C.在稀树草原的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生物常常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D.从雨季到旱季,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
10.中华穿山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一般生活在气候湿润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仅食几丁质丰富的蚂蚁和白蚁。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中华穿山甲要打深洞以取食地下深处蚁巢内的白蚁并利用此洞居住,只有当洞穴内的白蚁被吃完,才出洞另觅蚁巢并再次挖洞取食居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控制中华穿山甲体长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中华穿山甲发生了进化
B.中华穿山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后,不存在环境阻力
C.中华穿山甲会将洞穴内的白蚁吃完,这将导致白蚁灭绝
D.白蚁发现中华穿山甲后,会躲避并向其他白蚁传递信息,属于种间斗争
11.生态位宽度是指被某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黑尾蜡嘴雀和黑卷尾均是树栖鸟类,黑尾蜡嘴雀大多选择在海堤西侧避风向筑巢,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黑卷尾则选择在海堤东侧迎风向筑巢,黑卷尾能利用黑尾蜡嘴雀废弃的巢穴,黑卷尾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B.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
C.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种群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D.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则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可能会增加
12.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具有显著影响的物种。下列有关优势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B.森林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乔木层的优势种往往是由多种植物共同组成的
C.草原生物群落水草旺盛,两栖类、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非常常见
D.森林中的植物种子飘落到荒漠可能会因不适应环境而不能萌发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果蝇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存在隐性致死基因a,a与控制棒状眼(突变型)的显性基因B紧密连锁(不发生互换)。带有a的杂合棒状眼果蝇(如图所示)有重要的遗传学研究价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类型果蝇在杂交实验中可作为父本或母本
B.该果蝇与正常眼果蝇杂交,后代中棒状眼个体占1/3
C.突变基因B的形成一定发生于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D.无法通过杂交实验获得棒状眼基因纯合的雌果蝇
14.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常绿灌木岩蔷薇,在其种子成熟时,枝叶里挥发性精油的储量增加,在骄阳照射且气温超32 ℃时,岩蔷薇就会自燃,与其一起生长的植物甚至周边大量植物将无一幸免,而其带有防火外壳的种子全部掉到灰烬中,之后该地重新长出了植被。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与岩蔷薇一起生存的植物多数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大火之后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外貌完全恢复原状
C.在岩蔷薇引发燃烧的区域中再次出现各种生物属于次生演替
D.大火之后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能迅速长出高大乔木
15.某科研机构以紫苜蓿为实验材料,探究了初始播种密度与存活密度的关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曲线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存活密度和时间
B.六条曲线下降趋势不同是年龄结构的差异造成的
C.相比于其他组,E、F组在存活密度下降过程中,种内竞争可能较为剧烈
D.初始播种密度越小,后期存活密度下降幅度越小,说明初始播种密度越小,产量越高
16.某地退耕还林后,第1年,该地群落中沙蓬占绝对优势;第2年,该地形成以沙蓬和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丛;第3年,沙蓬和狗尾草优势降低,该地群落以黄花蒿、铁杆蒿和阿尔泰紫菀为主;第4年,该地群落的黄花蒿和铁杆蒿成为优势种,同时样地中出现了杠柳,形成以黄花蒿和铁杆蒿为主的草灌群丛;第5年,该地群落的杠柳明显增多,与黄花蒿、铁杆蒿共同构成优势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弃耕地与冰川泥、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的类型相同
B.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优势种发生更替,最终沙蓬、狗尾草消失
C.随着上述演替的进行,群落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降低
D.研究杠柳生态位可研究其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2分)某生物技术员对一个小池塘(未受到人类干扰)中的几种生物进行了一年的调查,调查情况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生活习性 胃内容物 每个季度末(103个)
1 2 3 4
甲 水面漂浮 \ 4.0 3.8 3.5 3.7
乙 根系生长在水底污泥中 \ 3.0 3.0 2.4 3.0
丙 各水层 甲、乙植物纤维、叶绿体 2.2 3.1 2.6 2.1
丁 各水层 甲、乙植物纤维、肌纤维 2.0 2.5 2.7 2.3
(1)采用样方法调查甲、乙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最终以             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丙与丁的种间关系是       。不考虑其他生物,请画出池塘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
(3)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丁种群的K值一般    (填“早于”或“晚于”)丙种群的K值出现。丙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             (答出两点即可)。大量捕杀丁后,丙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             。
18.(12分)生态学家泰勒推导出了著名的捕食关系数学模型。1934年,高斯就试图用实验来检验这一模型,具体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图甲)。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为隐蔽场所,增加了捕食的难度,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图乙)。
(1)据图甲判断,被捕食者是    ,理由是        。
(2)根据实验二推测,图乙中A、B分别表示    、    。
(3)研究人员某时刻对大草履虫进行计数时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计数室中细胞的分布如图丙所示,则1 mL样液中含有大草履虫约为    个。


(4)某同学构建了图丁所示的捕食者—猎物数量关系曲线图,则该圆形曲线的变化趋势是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但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符合捕食关系数学模型,推测原因是           (至少答出一点)。
19.(12分)镰荚金合欢是草原上的一种灌木,它长有尖刺以应对小型植食动物。举腹蚁生活在镰荚金合欢的尖刺之间,以花蜜为食,能通过叮咬大型植食动物来保护树木。这样的合作关系使得镰荚金合欢成为当地的优势种。近年来,一种以举腹蚁为食的入侵生物——大头蚁对举腹蚁种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占据举腹蚁的栖息地后,它们不会保护镰荚金合欢,导致当地的树木覆盖率大幅下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入侵初期,大头蚁的种群增长大致呈“   ”形增长,引起大头蚁的种群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              。
(2)镰荚金合欢为举腹蚁提供了    ,大头蚁和举腹蚁的种间关系为   。大头蚁的入侵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这样的平衡是经过长期的    形成的。
(3)树木覆盖率下降,狮子伏击斑马时可供隐藏的树荫变少了,捕食成功率大大下降,但狮子种群数量并没有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                  。狮子是大型猛兽,种群密度低,活动隐蔽,研究者可通过              (答出两点即可)方法来调查其种群数量。
20.(12分)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直接,会通过“中间物种”发生作用,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
Ⅰ.某滨海湿地的中、高潮位分别分布着碱蓬和芦苇。当互花米草入侵该湿地低潮位区域后,会通过其发达根系捕获沉积物,对潮水产生阻碍,从而减少潮水对中潮位碱蓬生境的水淹时间和盐分输入,最终造成碱蓬萎缩,芦苇向碱蓬生境扩张。
Ⅱ.该滨海湿地的芦苇有高大型和矮小型两种表型。昆虫S1喜食高大型芦苇,昆虫S2喜食矮小型芦苇。
互花米草入侵后,高大型芦苇比矮小型芦苇更具有生存优势,导致芦苇样地内两种昆虫相对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间接效应的概念,Ⅰ中影响碱蓬和芦苇相互作用的“中间物种”是    。
(2)1~5年,S1和S2种群相对数量均上升的原因是                  。其中S1种群相对增长速率高于S2,其原因是              。
(3)5~N年,碱蓬消失,芦苇数量也呈下降趋势。结合上述材料,从种间关系分析芦苇数量下降的可能原因是              。
(4)互花米草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繁殖和扩散能力;②秸秆内部呈海绵状,有许多通气孔,对某些气体的吸附性能强;③根叶中具有耐重金属的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因此,可作为互花米草资源化的合理途径有    (填序号)。
①为保滩护堤应进行大面积引种
②将其耐盐基因转入农作物,培育耐盐农作物品种
③制造除味剂
④为湿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菌种资源
21.(12分)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形成的高山常绿杜鹃植物群落,且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鸟类在树冠、林间灌木和地面的不同高度上取食和筑巢。下图表示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中不同鸟类的分布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鸟类的觅食生境不同,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2)图中鸟类的觅食生境都相对稳定,说明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    ,其意义是              。
(3)芦花黄雀与大山雀都捕食飞虫,它们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对两个种群分布的影响是  。
(4)调查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在一次调查中,第一次捕获N1只并全部标记,第二次捕获N2只,其中有M只被标记。若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    (填“偏高”或“偏低”),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D
【解析】生物生存在无机环境中,需要适应环境,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B项正确;基因存在于个体之中,以个体为载体,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C项正确;“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但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有所改变,D项错误。
2.A
【解析】林麝属于濒危动物,个体数量较少,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避免对其生命活动造成影响,A项错误;影响林麝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性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正确;由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林麝种群数量锐减,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推测其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也可能是其他年龄结构,但环境因素导致个体大量死亡,C项正确;环境容纳量(K值)与环境有关,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林麝种群的K值,D项正确。
3.A
【解析】从表格中看出,刺儿菜在郁闭度为0.4时种群密度最大,所以刺儿菜为阴生植物,郁闭度为0.4左右时更适合其生长,A项正确;三种草本植物间的相互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项错误;随着郁闭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持续减小,而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C项错误;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的关系,林下三种草本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所以生态位不完全相同,D项错误。
4.C
【解析】据题意可知,IL-2、IL-10对免疫应答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A项错误;据题意可知,GC通过影响辅助性T细胞功能,抑制患者的免疫应答进行治疗,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但GC主要通过抑制体液免疫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B项错误;据题意可知,GC通过抑制患者的免疫应答进行治疗,故临床上过量使用GC时,会产生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C项正确;据题意可知,GC可能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D项错误。
5.C
【解析】随着环境阻力的减小,灭绝概率为5%时,对应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越小,因此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减小,A项正确;灭绝概率与初始种群规模有关,与环境阻力的大小也有关,B项正确;当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小于35只左右时,灭绝概率大于5%,此时大熊猫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C项错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超出一定限度后,环境阻力增大,任何初始种群规模的生物种群最终都可能灭绝,D项正确。
6.D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之一是药物A溶液的浓度,A项正确;该实验的第1、2、3组为实验组,第4组是对照组,B项正确;如果观察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应采取适当稀释的措施,C项正确;在进行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先盖盖玻片后滴加菌液,D项错误。
7.B
【解析】将甲藻和乙藻混合培养后,乙藻种群数量减少至0,甲藻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甲藻和乙藻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存在相同的食性,即甲藻和乙藻的生态位有所重叠,A项正确;单独培养时,甲藻种群的K值约为2.0×106个,而K/2(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项错误;据图可知,单独培养时,甲藻和乙藻的种群数量都先增加后稳定在最大值,均大致呈“S”形增长,C项正确;混合培养10~12 d时,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与甲藻的竞争强度低,因此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 d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D项正确。
8.C
【解析】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杀虫剂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项不符合题意;昆虫数量急剧减少,导致食虫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项符合题意;寒流来袭、气温骤降,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项不符合题意。
9.D
【解析】稀树草原群落在雨季和旱季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错误;稀树草原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分层现象,B项错误;在稀树草原的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生物常常有不完全相同的生态位,C项错误;从雨季到旱季,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D项正确。
10.A
【解析】若控制中华穿山甲体长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中华穿山甲发生了进化,A项正确;中华穿山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后,仍存在环境阻力,B项错误;中华穿山甲会将一个洞穴内的白蚁吃完,再出洞另觅蚁巢,这并不会导致白蚁灭绝,C项错误;白蚁发现中华穿山甲后,会躲避并向其他白蚁传递信息,属于种内互助,D项错误。
11.C
【解析】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A项正确;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B项正确;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种群中的位置不能称为生态位,C项错误;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则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可能会增加,D项正确。
12.C
【解析】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都可能会发生变化,A项正确;森林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乔木层的优势种往往是由多种植物共同组成的,B项正确;草原生物群落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两栖类、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非常少见,C项错误;森林中的植物种子飘落到荒漠可能会因不适应环境而不能萌发,D项正确。
13.BD
【解析】该类型果蝇基因型可以表示为XBaXb,不可能表示为XaY(a纯合致死),故该类型果蝇不能作为父本,A项错误;该果蝇基因型为Xb,正常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bY,它们杂交后代中棒状眼个体占1/3,B项正确;突变基因B的形成可以发生于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C项错误;因为不存在基因型为XBaY的雄果蝇,所以无法通过杂交实验获得棒状眼基因纯合的雌果蝇,D项正确。
14.AC
【解析】与岩蔷薇一起生存的植物多数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项正确;大火之后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外貌可能发生改变,B项错误;在岩蔷薇引发燃烧的区域中再次出现各种生物属于次生演替,C项正确;大火之后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但不一定能迅速长出高大乔木,D项错误。
15.ABD
【解析】根据曲线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初始播种密度和时间,A项错误;六条曲线下降趋势不同是初始播种密度的差异造成的,B项错误;相比于其他组,E、F组的初始播种密度较大,故E、F组在存活密度下降过程中,种内竞争可能较为剧烈,C项正确;初始播种密度越小,后期存活密度下降幅度越小,但不能说明初始播种密度越小,产量越高,D项错误。
16.D
【解析】该弃耕地与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的类型相同,都为次生演替,但冰川泥上进行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A项错误;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优势种发生改变,但沙蓬、狗尾草不会消失,只是其优势被取代,B项错误;随着题中所述演替的进行,群落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升高,C项错误;研究杠柳生态位可研究其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D项正确。
17.(1)确保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估算值更接近真实情况(2分)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1分)
(2)种间竞争与捕食(2分) (2分)
(3)晚于(1分) 可食的植物增加,丁的数量减少(2分)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2分)
18.(1)大草履虫(1分) 个体数量先减少(先灭绝)的为被捕食者(合理即可,2分)
(2)大草履虫(2分) 栉毛虫(2分)
(3)3.5×107(2分)
(4)逆时针(1分) 该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2分)
19.(1)J(1分) 大头蚁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合理即可,2分)
(2)食物和栖息空间(2分) 捕食和种间竞争(2分) 协同进化(1分)
(3)狮子还可以通过捕食其他生物来补充食物来源(2分) 红外相机法、粪便DNA分析法、卫星监测法、动物的声音识别法等(合理即可,2分)
20.(1)互花米草(1分)
(2)互花米草入侵湿地后,会导致碱蓬萎缩,芦苇扩张,昆虫S1和S2以芦苇为食(合理即可,3分) 互花米草入侵后,高大型芦苇比矮小型芦苇更具有生存优势(合理即可,3分)
(3)与互花米草的种间竞争和昆虫的捕食(2分)
(4)②③④(3分)
21.(1)植物的垂直分层为不同鸟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分)
(2)生态位(1分)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2分)
(3)种间竞争(1分) 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3分)
(4)偏高(1分) 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M减小(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