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75分钟 100分)考情分析高考对接点 减数分裂及伴性遗传是高频考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单元疑难点 减数分裂的过程、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滚动知识点 遗传规律、有丝分裂典型情境题 6、7、9、1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昆虫的体色黑体(A)对灰体(a)为显性,翅型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A/a、B/b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现用两种纯合该昆虫杂交,得到的F1全为黑体长翅,F1间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F2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F2中有3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B.若某种雄配子没有受精能力,导致F2的4种表型比例为5∶3∶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C.若某种雄配子没有受精能力,导致F2的4种表型比例为5∶3∶3∶1,则F2黑体长翅中双杂合子占2/5D.若某种雄配子没有受精能力,导致F2的4种表型比例为5∶3∶3∶1,用F1的雄昆虫进行测交,则其子代有3种表型2.图甲为某雄性二倍体动物(2n=4)精原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乙表示该动物精原细胞进行分裂时,处于Ⅰ~Ⅴ时期细胞的细胞核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所示细胞分裂的顺序为③→①→②→④B.图甲所示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有①③C.图甲中的③细胞所处时期对应图乙中的Ⅱ时期D.图乙中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只有Ⅲ、Ⅳ、Ⅴ3.雌性蝗虫体细胞中有两条性染色体,为XX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中仅有一条性染色体,为XO型。现有一只基因型为AaXRO的蝗虫,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荧光物质标记该蝗虫的生殖细胞中的基因A和a。下列关于该蝗虫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的细胞中只存在一个R基因B.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均有两种颜色的荧光标记和四个荧光点D.若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的一极含有1个红色荧光点,则另一极可能含有1个绿色荧光点4.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直刚毛对焦刚毛为显性,各由一对基因控制。已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控制刚毛的基因的位置未知。用红眼焦刚毛果蝇♀与白眼直刚毛果蝇♂杂交,F1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眼直刚毛∶红眼焦刚毛∶白眼直刚毛∶白眼焦刚毛=1∶1∶1∶1(不考虑变异、互换及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杂交结果能证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各自都遵循分离定律B.上述杂交结果不能证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仅根据上述数据无法确定控制刚毛的基因的位置D.分析F1红眼直刚毛中的性别比例,若F1红眼直刚毛全为雌性,则说明控制刚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5.某同学在观察某二倍体动物(XY型性别决定方式)精巢内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绘制了a~g 7个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的数量图。根据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对应关系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d、e中核DNA正在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B.细胞a中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细胞中的DNA数多于染色体数C.细胞c中含1条或2条性染色体,细胞f中可能发生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D.细胞g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细胞质一定发生均等分裂6.下图表示人类X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位置,其中绿色色盲基因(a)和红色色盲基因(b)很近,不能互换,紧密连锁,能共同传给同一个后代。已知女性两条X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发生互换,而男性X、Y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不会。假设眼白化基因用m表示,血友病B基因用n表示,二者在X染色体上距离较远,与能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形成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很接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色色盲基因和绿色色盲基因是非等位基因B.一个患红色色盲但不患绿色色盲的女性所生的儿子,患红色色盲的概率比患红绿色盲的概率大C.基因型为XMnXmN的女性与基因型为XmnY的男性婚配,所生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约为1/4D.患红色色盲和绿色色盲的女性所生的儿子中,不可能出现只患绿色色盲的儿子7.为了研究黑腹果蝇灰体和黑体、正常刚毛和截短刚毛的遗传方式,某研究人员用灰体截短刚毛雌果蝇与黑体正常刚毛雄果蝇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已知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P 灰体截短刚毛(♀)×黑体正常刚毛(♂)↓F1 灰体正常刚毛(♀)、灰体正常刚毛(♂)↓F2 灰体正常刚毛(♀)∶灰体截短刚毛(♀)∶黑体正常刚毛(♀)∶黑体截短刚毛(♀)∶灰体正常刚毛(♂)∶黑体正常刚毛(♂)=3∶3∶1∶1∶6∶2A.灰体为显性性状,并且体色性状在遗传时与果蝇性别无关B.控制正常刚毛和截短刚毛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C.F2灰体正常刚毛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中黑体截短刚毛果蝇占1/36D.利用F2的黑体雌果蝇与多对灰体雄果蝇分别杂交可验证分离定律8.在雄果蝇减数分裂中,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发生互换,雌果蝇则可能发生互换。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由等位基因B、b控制,长翅与残翅由等位基因V、v控制,进行如下表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实验 P F1 F2(F1中雄雌个体相互交配获得)纯合灰身长翅×黑身残翅 灰身长翅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 身长翅=14∶4∶1∶1A.上述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F1雄果蝇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BV∶bv=1∶1C.F1雌果蝇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BV∶bv∶Bv∶bV=1∶1∶1∶1D.若F1某卵母细胞发生了互换,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Bv,则与之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的基因型必然是bV9.某雌雄异体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花色有紫色、红色、白色三种,受到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均不在Y染色体上)的控制。科研人员选择两株紫花植株进行杂交后,子一代中出现了紫花雌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2∶1∶1。在不考虑变异和互换的情况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植物花色的控制机制可能为白色红色紫色B.亲本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C.若让亲本雌株进行测交,则子代中红花雌株∶白花雌株≈1∶1D.子一代进行随机交配,子二代基因型有7种10.某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Ee,其减数分裂Ⅰ时可能发生互换,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可分别将自身两端粘在一起,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如图所示。2个环状染色体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交换的部分大小可不相等,位置随机。不考虑其他突变和基因被破坏的情况,关于该卵原细胞所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最多有5种可能B.若卵细胞为Ee,则第二极体可能为EE或eeC.若卵细胞为E且第一极体不含E,则第二极体最多有3种可能D.若卵细胞不含E、e且一个第二极体为E,则第一极体最多有2种可能11.科研人员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培育转基因烟草(2N),下图①②③为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的三种转基因烟草的体细胞示意图(不考虑互换和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株③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形成的4个花粉细胞中至少有2个没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B.通过与正常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可以区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植株①②③的位置情况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有4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①③D.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时可能含4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②③12.基因A1和A2均位于果蝇的Y染色体上且位置相同(A1控制甲性状,A2控制乙性状)。已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细胞,其三条性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性染色体可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为确定A1和A2的相对显隐性,研究者将正常的具有甲性状的雄果蝇与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乙性状的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数量众多的F1。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性染色体组成 XX XY XXX XXY XYY YY性别 雌性 雄性 致死 雌性 雄性 致死A.XXYA2个体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B.F1个体中性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C.若F1雄性个体中甲性状∶乙性状=3∶2,则基因A1为显性D.若F1雄性个体中甲性状∶乙性状=2∶3,则基因A2为显性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果蝇眼色这一性状有红眼、伊红眼和奶油眼等表型,已知这一性状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其遗传规律,某科研小组选取了两只红眼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伊红眼∶奶油眼=4∶3∶1,雌雄比例为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a与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A/a与B/b中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C.子代果蝇的基因型共有10种D.子代中,纯合红眼雌性个体和纯合红眼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不相同14.果蝇(2N=8)的精巢中,a、b、c三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四分体个数和染色单体数如表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细胞 染色体组数 四分体个数 染色单体数a 2 0 16b 2 4 16c 2 0 0A.a细胞中各对同源染色体将要排列在赤道板两侧B.b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了互换C.b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c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相同D.若c细胞的细胞膜内陷,则细胞内可能有2条Y染色体15.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种蝴蝶的眼色受A、a基因控制,口器长短受B、b基因控制。研究发现,纯合白眼与纯合绿眼个体正反交,后代只有绿眼一种表型;长口器与短口器个体正反交的结果不同,反交得到的后代均为短口器。不考虑基因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控制眼色的基因与控制口器长短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如果正交的后代中只有雄性个体是短口器,则亲本中母本为长口器C.将纯合白眼与纯合绿眼个体杂交获得F1,让F1中绿眼个体相互交配,F2中白眼雌蝶占1/8D.选择反交后代为亲本进行随机交配,后代雌性中基因型为aaZbW的概率为1/1616.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已知甲、乙两病独立遗传,Ⅰ2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Ⅱ5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C.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5/16D.Ⅲ8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男孩,该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16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17.(12分)图1中编号①~⑥的图像是某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选材时一般选择植物的 (填结构)来观察,制作该临时装片的流程是 。观察装片时,判断细胞所处不同分裂时期的主要依据是 。据此,图1正确顺序为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2)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 。 (3)细胞周期同步化是使体外培养的细胞都处于相同分裂阶段的技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dR)双阻断法是其常用的方法,原理是高浓度TdR可抑制核DNA复制,使处于S期的细胞受到抑制,而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洗去TdR后S期的细胞又可继续分裂。图2是细胞周期的示意图。图3表示TdR双阻断法诱导小鼠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操作流程。①T1的时长至少为 ,T2的时长至少为 。(用图2中的字母和数学符号表示) ②步骤三的目的是使处理后的所有细胞都停留在 (填时期)。 18.(13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以芦花鸡(2n=78,ZW型)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探究。目前常见的芦花鸡多指性连锁横斑羽,但实际上芦花鸡有两种类型:一种由常染色体横斑羽基因(深棕羽基因A和铅笔线基因B)控制,同时存在基因A和基因B时,表现为深色和明亮的色素沉着交替的条纹;另一种由性连锁横斑羽基因(基因D)控制,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Z上,这种“芦花”的“白斑”是色素沉着的完全缺失。图1表示正常分裂(部分)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关系,图2表示鸡细胞分裂的部分过程(显示部分染色体)。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据图2可知,该生物兴趣小组选择的实验材料为雌性,依据是 。 (2)图2中可与图1中的BC段对应的细胞为 。除此之外,图1中的变化还可以发生在该个体的 (填细胞名称)中。该过程中主要的变化为 。 (3)由于常染色体横斑羽基因控制的芦花鸡与性连锁横斑羽基因控制的芦花鸡在外形上较为相似,小组成员无法通过表型准确判断所选择的是常染色体横斑羽基因控制的芦花鸡,还是性连锁横斑羽基因控制的芦花鸡,所以他们分别用红、绿、黄荧光标记基因A、基因B和基因D,通过细胞中染色体上荧光位点的颜色种类和数目帮助判断芦花鸡的基因型。①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只基因型为AabbZDZd的芦花鸡,图2丁时期细胞,其荧光位点颜色种类和数目分别为 。 ②若对一只芦花雄鸡进行研究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如图2丙时期的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正常,但无荧光位点,则该芦花雄鸡的基因型可能为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 (4)现用两只芦花雌雄鸡交配,F1均为芦花鸡,F1随机交配,F2中芦花∶非芦花=57∶7,则可判断这两只雌雄芦花鸡的基因型分别为 (填序号)。 ①AABBZdW ②aabbZDZD ③aaBBZDW ④AAbbZdZd19.(10分)某家系中甲(A/a)、乙(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如图1所示,图2表示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的结果,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遗传方式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 (2)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对1、2、3、4号个体中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用某种限制酶剪切后的片段进行电泳。根据电泳结果分析,可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理由是 。若3号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则3号个体的基因型为 。 (3)若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则9号个体患乙病的概率是 。 20.(12分)鹦鹉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羽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R1、R2、R3控制,其中R1控制红色,R2控制黄色,R3控制绿色。1只绿色雄性鹦鹉与多只黄色雌性鹦鹉交配,子一代个体中绿色雌性∶红色雌性∶绿色雄性∶红色雄性=1∶1∶1∶1。请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鹦鹉羽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 (填“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R1、R2、R3三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 。 (2)自然界中红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有 种,亲代雄性鹦鹉的基因型为 ;让子一代中的绿色个体自由交配,所得子二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要考虑性别)。 (3)1只绿色雄性鹦鹉与多只黄色雌性鹦鹉交配,根据子代中 可判断出该绿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多只绿色雌性鹦鹉与多只红色雄性鹦鹉交配,子代最多有 种表型,请写出遗传图解。 21.(13分)已知某一年生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植物的宽叶与窄叶、紫花与白花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某地种有一批宽叶紫花雄株与窄叶紫花雌株,它们作为亲本随机传粉,得到的F1表型及数量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宽叶紫花 宽叶白花 窄叶紫花 窄叶白花雌株 182 0 60 0雄株 122 59 43 21(1)若该植物进行杂交,需进行人工授粉,具体操作是 。 (2)花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白花的遗传方式是 ,判断依据是 。 (3)亲本雌株的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为 ,亲本雄株的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为 。 (4)现有一株缺失一条3号染色体的窄叶雄株(记为M),欲以M及纯合宽叶品系为实验材料,通过杂交实验鉴定A/a基因是否位于3号染色体上,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说明:该植物一年只能杂交一代,缺失两条3号染色体的个体死亡,其余个体生殖力和存活率相同)实验思路: 。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 参考答案1.C【解析】若F2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双显A_B_为一种表型,其他的为另一种表型,且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后会出现性状分离,即F2中有3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A项正确;两种纯合该昆虫杂交,F2出现的4种表型比例为5∶3∶3∶1,为9∶3∶3∶1的变式,说明A/a、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AaBb,若某种雄配子没有受精能力,造成F2表型比例为5∶3∶3∶1,进一步推出没有受精能力的雄配子的基因组成为A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2黑体长翅昆虫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比例为1∶1∶3,所以F2黑体长翅中双杂合子占3/5,B项正确,C项错误;若用F1的雄昆虫进行测交,即AaBb×aabb,测交父本产生的雄配子中能受精的只有Ab、aB、ab 3种,所以其子代基因型有Aabb、aaBb、aabb,表型有3种,D项正确。2.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甲①细胞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③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位置,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故图甲中细胞分裂的顺序为③→①→②→④,A项正确;图甲中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仍具有同源染色体,即图中的①③,B项正确;图甲的③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有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的图像对应图乙中的Ⅱ时期,C项正确;图乙中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有Ⅱ、Ⅲ、Ⅳ、Ⅴ,D项错误。3.D【解析】间期DNA完成了复制,所以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的细胞中存在两个R基因,A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雄性蝗虫体细胞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经减数分裂Ⅰ得到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别含有1条和0条X染色体,含有1条X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都含有1条X染色体,后期着丝粒分裂,含有2条X染色体,B项错误;间期DNA进行复制后,基因组成为AAaa,所以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中均有两种颜色的荧光标记和四个荧光点,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含有一种颜色的荧光标记和两个荧光点,C项错误;若减数分裂时发生互换,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两极的基因组成均为Aa,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两极的基因分别为A、a,则细胞一极含有1个红色荧光点,另一极含有1个绿色荧光点,D项正确。4.D【解析】亲本是红眼焦刚毛和白眼直刚毛,分析F1的表型比,红眼∶白眼=1∶1,直刚毛∶焦刚毛=1∶1,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各自都遵循分离定律,A项正确。控制眼色和刚毛的这两对基因无论是都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F1的表型及其比例均可能为红眼直刚毛∶红眼焦刚毛∶白眼直刚毛∶白眼焦刚毛=1∶1∶1∶1,所以该杂交结果不能证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项正确。仅根据上述数据无法确定控制刚毛的基因的位置,还需要补充数据,如分析F1红眼直刚毛中的性别比例,C项正确。假设控制直刚毛、焦刚毛这对性状的基因为A/a,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为B/b,已知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直刚毛对焦刚毛为显性,如果控制刚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b、Y,F1红眼直刚毛的基因型为,全为雌性;如果控制刚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红眼直刚毛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雌性∶雄性=1∶1,D项错误。5.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a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分裂Ⅱ末期;细胞b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但核DNA数与体细胞的相同,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细胞c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结束时(或G1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d、e中核DNA数目为2n~4n,处于分裂间期的S期;细胞f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但核DNA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表示G2期、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及减数分裂Ⅰ;细胞g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d、e中的核DNA数量在2n~4n,说明核DNA正在复制,此时染色体数目不变,细胞处于间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A项正确;细胞a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都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说明细胞核中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由于细胞质中也含有DNA,因此细胞中DNA数量多于染色体数量,B项正确;细胞c中含有和体细胞一样的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为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结束(或G1期)的细胞或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细胞中一定含有两条性染色体,细胞f中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2倍,如果处于减数分裂Ⅰ,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C项错误;细胞g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均是正常体细胞的2倍,说明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由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细胞质均等分裂,D项正确。6.C【解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由题图可知,绿色色盲基因与红色色盲基因是非等位基因,A项正确;控制红色色盲和绿色色盲的2个隐性基因较近,紧密连锁,能共同传给同一个后代,因此一个患红色色盲但不患绿色色盲的女性(基因型为XaBXaB、XaBXab)所生的儿子,患红色色盲的概率比患红绿色盲的概率大,B项正确;基因型为XMnXmN的女性与基因型为XmnY的男性婚配,因为眼白化基因和血友病B基因在X染色体上距离较远,与能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形成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很接近,所以该女性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和比例为XMn∶XmN∶XMN∶Xmn=1∶1∶1∶1,所生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约为1/2,C项错误;患红色色盲和绿色色盲的女性的基因型为XabXab,两种基因在X染色体上很近,不能互换,所以其所生儿子均会患绿色色盲和红色色盲,D项正确。7.C【解析】两对性状分开分析,先分析体色性状,亲本为灰体雌性、黑体雄性,子代均为灰体,说明灰体为显性性状,F2的雌性中灰体∶黑体=3∶1,F2的雄性中灰体∶黑体=3∶1,说明体色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体色性状在遗传时与性别无关,A项正确;分析刚毛性状,亲本为截短刚毛雌性、正常刚毛雄性,F1雌雄均为正常刚毛,说明正常刚毛为显性性状,F2雌性中正常刚毛∶截短刚毛=1∶1,雄性全为正常刚毛,说明刚毛相关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B项正确;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A/a,控制刚毛的基因为B/b,则F2灰体正常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3AAXBXb、2/3AaXBXb,F2灰体正常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6AAXBYB、1/6AAXbYB、1/3AaXBYB、1/3AaXbYB,只有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B的个体交配会产生黑体截短刚毛果蝇,子代黑体截短刚毛果蝇占(2/3)×(1/3)×(1/16)=1/72,C项错误;F2灰体雄果蝇有纯合子和杂合子,用F2黑体雌果蝇与多对F2灰体雄果蝇分别杂交,子代有两种情况:全为灰体或灰体∶黑体=1∶1,出现灰体∶黑体=1∶1,说明灰体杂合子产生了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即可验证分离定律,D项正确。8.B【解析】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9∶3∶3∶1,而表中显示F2性状分离比为14∶4∶1∶1,不符合9∶3∶3∶1的比例,说明上述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项错误。灰身、长翅为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BBVV、bbvv,F1的基因型为BbVv,F1雄果蝇减数分裂时不会发生互换,因基因B与V在一条染色体上,b与v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则得到的精子比例为BV∶bv=1∶1,B项正确。已知雄果蝇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互换,F1雄果蝇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BV∶bv=1∶1,现得到的F2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14∶4∶1∶1,黑身残翅(bbvv)占4/20,即F1雌果蝇产生的基因型为bv的配子占4/10,故雌果蝇产生的基因型为BV的配子占4/10,由于bV和Bv是互换产生的,所占比例相等,都占1/10,因此四种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V∶bv∶Bv∶bV=4∶4∶1∶1,C项错误。因基因B与V在一条染色体上,b与v在另一条染色体上,若B与b互换,产生了Bv卵子,则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若为Bbvv,与之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必然是bv;若V与v互换,产生了Bv卵子,则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若为BBVv,与之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必然是BV,D项错误。9.D【解析】由子代表型可知,花色与性别相关,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均在X染色体上,同时具有基因A、B的表现为紫花,具有基因A(或基因B)而不含基因B(或基因A)的为红花,其余均为白花,故该植物花色的控制机制可能为白色红色紫色,进一步推出亲本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A、B两项正确;亲本中雌株基因型为XAbXaB,其产生的配子为XAb和XaB,比例为1∶1,即其测交子代中的红花雌株∶白花雌株≈1∶1,C项正确;子一代基因型为XABXAb、XABXaB、XaBY、XAbY,子一代进行随机交配后,子二代基因型有雌株5种,即XABXaB、XaBXaB、XABXAb、XAbXAb、XaBXAb,雄株3种,即XABY、XAbY、XaBY,共8种,D项错误。10.D【解析】正常情况下,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E或e,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EE或ee,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2个环状染色体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EE、ee、_ _(表示没有相应的基因),若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卵细胞的基因组成还可以是Ee,则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最多有6种可能,A项错误;不考虑其他突变和基因被破坏的情况,若卵细胞为Ee,则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第二极体为_,第一极体产生的第二极体可能为E、e或Ee、_,B项错误;卵细胞为E且第一极体不含E,说明未发生互换,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第二极体为E,另外两个极体为e或ee、_,C项错误;若卵细胞不含E、e且一个第二极体为E,若不发生互换,则第一极体为EE,若发生互换,则第一极体为Ee,综合以上,第一极体为EE、Ee,最多有2种可能,D项正确。11.B【解析】植株③中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进入同一个配子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植株③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形成的4个花粉细胞可能是两个花粉细胞都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两个花粉细胞都不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或每一个花粉细胞都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A项错误。植株①与正常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子代有1/2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植株②和正常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子代全部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植株③和正常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子代有3/4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因此可以通过与正常非转基因植株杂交来区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植株①②③的位置情况,B项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由于植株①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所以有丝分裂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而植株②和植株③都是两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所以有丝分裂后期都是4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C项错误。减数分裂Ⅱ不含同源染色体,只含非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植株①减数分裂Ⅱ后期可能含有0个或4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植株②减数分裂Ⅱ后期可能含有2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植株③减数分裂Ⅱ后期可能含有0个、2个或4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项错误。12.C【解析】XXYA2个体有三条性染色体,产生配子时任意两条性染色体移向细胞一极,另外一条移向另一极,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A项正确。正常的具有甲性状的雄果蝇(XYA1)与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乙性状的雌果蝇(XXYA2)进行杂交,前者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X∶YA1=1∶1,后者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性染色体组成为XXX和YY的个体致死,故F1个体中性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B项正确。F1雄性个体中含有A1或A2的基因型比例为XYA1∶XYA2∶XYA1YA2=2∶1∶2,如果基因A1为显性,则XYA1YA2为甲性状,因此雄性后代甲性状∶乙性状=4∶1;如果基因A2为显性,则XYA1YA2为乙性状,因此雄性后代甲性状∶乙性状=2∶3,C项错误,D项正确。13.CD【解析】分析题意,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伊红眼∶奶油眼=4∶3∶1,雌雄比例为1∶1,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性∶红眼雄性∶伊红眼雄性∶奶油眼雄性=8∶4∶3∶1,表型与性别相关联,且为9∶3∶3∶1的变式,推出两对基因中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位于性染色体上,且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B两项正确。设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只考虑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子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A、Aa、aa,共3种;若只考虑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则子代果蝇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共4种,所以子代基因型共有12种,C项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可推知,只要含有B基因的个体就为红眼,则子代中,纯合红眼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2)×(1/4)=1/8,纯合红眼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2)×(1/4)=1/8,D项错误。14.AC【解析】精巢中既有有丝分裂过程,也有减数分裂过程,a细胞中没有四分体,染色单体数为16,其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而各对同源染色体将要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发生在减数分裂Ⅰ中期,A项错误。b细胞中有四分体,其处于减数分裂Ⅰ,则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了互换,B项正确。b细胞中有四分体,其处于减数分裂Ⅰ,此时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c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不含四分体,不含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完成后(或G1期)、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可见,b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c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C项错误。c细胞染色体组数为2,四分体个数为0,染色单体数为0,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完成后(或G1期)、减数分裂Ⅱ后期,若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则可能含有0或2条Y染色体,D项正确。15.AC【解析】纯合白眼与纯合绿眼个体正反交,后代只有绿眼一种表型,可知绿眼对白眼为显性,且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口器与短口器个体正反交的结果不同,反交得到的后代均为短口器,可知短口器对长口器为显性,亲本均为纯合子且口器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即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控制眼色的基因与控制口器长短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只考虑口器性状,长口器雌性的基因型为ZbW,长口器雄性的基因型为ZbZb,短口器雌性的基因型为ZBW,短口器雄性的基因型为ZBZB或ZBZb;假如正交亲本中母本为短口器,基因型为ZBW,父本为长口器,基因型为ZbZb,则后代基因型为ZBZb(短口器雄性)、ZbW(长口器雌性),雄性个体都是短口器;反交中母本基因型为ZbW,父本为ZBZB,其后代基因型为ZBW、ZBZb,均为短口器,故如果正交的后代中只有雄性个体是短口器,则亲本中母本为短口器,B项错误。已知绿眼为显性,将纯合白眼与纯合绿眼个体杂交获得F1,F1中绿眼个体的基因型为Aa,让F1中绿眼个体相互交配,F2中白眼雌蝶占(1/4)×(1/2)=1/8,C项正确。只考虑眼色性状,纯合白眼基因型为aa,纯合绿眼基因型为AA,则F1绿眼基因型为Aa;同时考虑两对相对性状,反交时母本基因型为AAZbW、父本基因型为aaZBZB或母本基因型为aaZbW、父本基因型为AAZBZB;F1基因型均为AaZBZb、AaZBW,F1随机交配,后代雌性中基因型为aaZbW的概率为(1/4)×(1/2)=1/8,D项错误。16.D【解析】根据Ⅱ3(正常)×Ⅱ4(正常)→Ⅲ9(患甲病)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Ⅰ1(不患乙病)×Ⅰ2(不患乙病)→Ⅱ6(患乙病),且Ⅰ2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正确。针对甲病,Ⅱ5不患甲病,而其父亲患甲病,可知Ⅱ5的基因型为Aa;针对乙病,Ⅱ6患乙病,基因型为XbY,推知Ⅰ1的基因型为XBXb,Ⅰ2的基因型为XBY,Ⅱ5的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为1/2XBXb、1/2XBXB,因此Ⅱ5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B项正确。根据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A_XBXb、aaXBY,则Ⅱ4的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为1/2AaXBXB和1/2AaXBXb,Ⅱ3不患乙病,基因型为XBY,对于甲病来说,Ⅱ3×Ⅱ4→Ⅲ9,Ⅲ9患甲病,则Ⅱ3与Ⅱ4基因型均为Aa,二者婚配的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4;对于乙病来说,Ⅱ3的基因型为XBY,Ⅱ4的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为1/2XBXB和1/2XBXb,二者婚配的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8,综合甲、乙两病,二者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4)×(7/8)+(3/4)×(1/8)=5/16,C项正确。针对乙病,Ⅲ8的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为1/4XBXb和3/4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BY,二者婚配生一个男孩,该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4)×(1/2)=1/8,D项错误。17.(1)雄蕊(或花药)(1分)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分) 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分布(或位置)(2分) ①→③→⑤→④→②→⑥(2分)(2)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分)(3)①G2+M+G1(1分) S(1分)②G1与S期的交界处(2分)18.(1)图2中的乙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分)(2)甲(1分)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2分)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2分)(3)①2种和4个(2分)②AaBbZDZd、AaBbZdZd、AabbZDZd、aaBbZDZd、aabbZDZd(2分)(4)①②(2分)19.(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2分)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分)(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1分) 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3号个体和4号个体的基因型应该相同,电泳结果也相同,而图中3号个体和4号个体的电泳结果不同(合理即可,2分) BBXAY(2分)(3)1/78(2分)20.(1)分离(1分) R3>R1>R2(2分)(2)2(1分) ZR3ZR1(1分) 绿色雄性∶绿色雌性∶黄色雌性=2∶1∶1(2分)(3)雌性鹦鹉的羽色类型(或雌性鹦鹉的表型等)(1分) 3(1分) 见下图:(3分)21.(1)在母本开花前(雌蕊成熟前)先套袋,授以父本花粉后继续套袋(2分)(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1分) 亲本均为紫花,子代出现白花,且白花均为雄性(2分)(3)aaXBXB∶aaXBXb=1∶2(2分) AAXBY∶AaXBY=1∶1(2分)(4)实验思路:选择M与纯合宽叶雌株进行杂交获得F1,F1随机传粉得F2,观察、记录子代的表型及个数,并做统计分析(2分)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宽叶∶窄叶=4∶1,则A/a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若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宽叶∶窄叶=3∶1,则A/a基因不位于3号染色体上(2分)一轮单元素养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