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单元素养练-第二十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人与环境(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单元素养练-第二十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人与环境(有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十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人与环境
(75分钟 100分)
考情分析
高考对接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工程是高考常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高考轮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会出现此类知识点
单元疑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滚动知识点 生物的种间关系
典型情境题 2、4、5、8、12、15、20、2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分解者,病毒属于分解者
B.植物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C.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或分解者
D.异养生物一定属于消费者,动物不一定属于消费者
2.寄生植物凯氏大王花没有根和叶,其花苞展开时直径可达一米,凯氏大王花通过散发出腐臭的气味来吸引丽蝇(为腐食动物)为其传粉。绿色植物角蜂眉兰的花极像一只雌性胡蜂,其通过模仿雌性胡蜂来吸引雄性胡蜂“上当交配”为其传粉,胡蜂可吸食其花粉和花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丽蝇和胡蜂都属于消费者
B.凯氏大王花和角蜂眉兰都属于生产者
C.角蜂眉兰同时发出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来吸引雄性胡蜂为其传粉
D.胡蜂和角蜂眉兰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胡蜂和凯氏大王花都属于异养生物
3.图1表示各生物之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图1中①②③④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中蜾蠃幼虫把螟蛉当作食物,其种间关系可用图1中的③表示
C.图2中的甲、乙、丙可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②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4.2024年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其中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上升。土壤中氮元素的主要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氮循环是指氮气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题干中土壤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分解者
C.蛋白质和核酸经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后形成N和N2供农作物吸收利用
D.由于氮存在循环往复流动过程,因此农田中不需要额外施加氮肥
5.某甲虫是蜜蜂的天敌之一,其会造成蜜蜂大量死亡。某人发现将含有辛硫磷、氧乐氰等成分的“陷阱”放置在该甲虫附近,该雄性甲虫可被有效引诱,这可能成为监测和防治该甲虫的“利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捕杀该甲虫会使蜜蜂数量迅速增多,有利于生物进化
B.“陷阱”属于化学信息,其利于种群的繁衍,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该甲虫一般将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蜜蜂吃掉,是“收割理论”的体现
D.利用辛硫磷、氧乐氰等成分制成的“陷阱”来防治该甲虫属于生物防治
6.微山湖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曾一度遭到严重污染。某摄影爱好者惊喜地发现,近两年湖区鸟儿变多了,他最近在湖区还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及许多以前没出现过的鸟儿。微山湖之变,折射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持续改善微山湖环境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青头潜鸭警觉性高,很难被重捕,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果会偏大
C.研究青头潜鸭的生态位,常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微山湖环境问题
7.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公园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保护物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公园里的水杉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通过设计使公园里某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中华秋沙鸭等的粪便可提高该湿地的土壤肥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中华秋沙鸭通过潜水躲避天敌的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8.土壤污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富集化学元素为理论依据,用植物去除自然环境中污染物(如重金属)的一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不同植物富集污染物的能力具有较大差异,如芥菜具有较好的铅富集能力,蜈蚣草具有较好的砷富集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金属铅使芥菜的细胞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
B.芥菜、蜈蚣草能用于修复污染的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蜈蚣草细胞膜表面的通道蛋白结合砷的能力比芥菜的强
D.砷、铅等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逐渐积累,其扩散不具有全球性
9.茶树菇味道鲜美,常生长于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某林场尝试在树下套种茶树菇,并用桐树、柳树、杨树脱落的枝叶来制作培养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在油茶树枯朽树桩上的茶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茶树菇利用的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不属于油茶树的同化量
C.套种技术可以提高树木和茶树菇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D.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10.某地区发展生态果园的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果园的组成成分包括果树、害虫、鸡、鸭、食用菌和食物链、食物网
B.该生态果园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整体等原理
C.碳在图中的生物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
D.该果园生态系统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不需要外部能量的输入
11.某矿山经历数十年的开采后,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自2009年开始,当地政府和人民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生态修复,现在该矿区已经建设成地质景区。十多年来,该矿区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平衡的
B.该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均不断增多
C.该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组分逐渐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D.该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种植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最为适宜
12.有效种群大小(Ne)代表了一个种群中实际繁殖并将其变异传递给下一代的个体数量。下图表示遗传多样性与有效种群大小间的关系。生存环境的破坏导致某种野生动物成为孤立的小种群,研究人员尝试通过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依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有效种群大小显著下降会导致近亲繁殖概率增大
B.有效种群大小增大可降低该种野生动物患隐性遗传病的风险
C.据图可知,Ne越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越高
D.可采集该种野生动物的粪便,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下图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食物网中包含了5个营养级,11条食物链
B.多棘海盘车在图示食物网中占据第三、四营养级
C.适当增加法螺和掠食性鱼类可以减轻蛤蜊养殖的损失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会使统计结果偏小
14.我国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我国科研人员采取了碳减排、碳捕集等多种措施。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B、C、D分别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
B.⑤⑥⑦⑧⑨过程中碳元素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
C.要实现碳中和,图中的⑩=①+②+③+④
D.CO2排放量减少有利于减少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发生
15.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全球淡水水体每年都大范围爆发季节性蓝细菌水华,对周边流域的生态环境及人畜安全造成重大危害。我国科学家从巢湖成功分离出一类特异性侵染和裂解蓝细菌的噬藻体(一种病毒),该噬藻体有望成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水华治理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该噬藻体治理蓝细菌水华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该噬藻体能特异性识别并裂解蓝细菌,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水华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在没有蓝细菌的池塘中提前引入该噬藻体,不能有效防止水体中蓝细菌的爆发
16.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图中数字表示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肉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为 7.2×103 kJ·m-2·a-1
B.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14.1×103 kJ·m-2·a-1
C.生产者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2.7%
D.植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5.6%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3分)库布齐沙漠曾被称为“死亡之海”。如今在沙区人民的努力下,库布齐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大量沙漠植物如胡杨、沙柳和榆树等在这里“安家”,动植物增长到530多种。沙区百姓收入跃升,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治理后的库布齐沙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若对当地胡杨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取样时除注意随机取样外,还应考虑    。
(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库布齐沙漠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即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植物等;还应遵循自生原理,即需要考虑这些植物     等因素,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沙漠生态系统中植物体内同化的能量的去路有              (至少答出两点)。
(3)现在的库布齐沙漠随处可见大片的森林,还有清澈的湖水,湖中水草肥美,岛上绿树成荫,偶尔远处零星小沙丘,这样的群落结构呈现       分布。该地区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体现了群落的    。库布齐沙漠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  
   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4)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甲、乙、丙是A、B两个物种对空间资源利用的三种类型,科研人员随机调查了库布齐沙漠中的A、B两个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发现乙类型最常见,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5)为了巩固治沙成果,我们仍需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并减少对沙漠的干扰,原因是 。
18.(13分)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原产于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引入我国后大量繁殖,给我国沿海经济和生态带来了巨大灾难。互花米草入侵某滨江湿地生态系统后,形成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泥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     (填序号)。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若斑嘴鸭摄食泥螺和克氏原螯虾的比例为3∶1,则斑嘴鸭每增加10 kJ的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通过食物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生物量    (填“等于”“大于”或“小于”)1000 kJ。互花米草最初入侵该生态系统时,一段时期内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3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种群数量将达到    N0,出现这种变化的条件是        。
(3) 某段时间内调查能量流经克氏原螯虾的过程,如图2所示。写出图2中字母A、B表示的含义:A     ,B     。克氏原螯虾的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途径有    
   。
(4)生物替代是根据群落演替的规律,由本地物种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技术。有人认为,不能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结合图3信息分析,能支持该观点的证据是    。若想通过引入植物来提高该滨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引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答出两点即可)等。
19.(11分)氮沉降指大气中的氮元素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科研人员开展实验探究氮沉降背景下刈割(割除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对草地生态系统储碳功能的影响。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氮沉降会增加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加剧植物对光资源的竞争,同时,氮沉降也会导致土壤酸化,长期氮沉降导致植物多样性   (填“降低”或“升高”)。
(2)科研人员在同一人工草地生态系统选取多样性不同的样地开展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①添加硝酸铵(NH4NO3)的目的是  。
②据图可知,在没有氮沉降背景下,           (填“高多样性”或“低多样性”)的样地生产力更高;刈割可在氮沉降背景下     (填“减小”或“加大”)多样性降低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负效应,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
(3)已知草地生态系统中某植物X对同一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和N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和N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的)。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20.(11分)为了修复人为砍伐后的森林,某地种植了华山松和油松等针叶林树种。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修复方式下该地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下图表示不同修复方式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被砍伐的森林在人工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原因是    。
(2)在修复前,选择种植华山松和油松,是充分考虑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据图可知,三种林中的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总体变化趋势为      ,推测人工林灌木层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与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乔木层多样性指数    (填“更高”或“更低”),研究人员认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人工林的,原因是        
             。当被砍伐的森林经人工修复逐渐演替形成森林群落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原因是                 。
21.(12分)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它能将针管状的口器刺入水稻,直达韧皮部的筛管吸食汁液。科研人员为了防治褐飞虱,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提出在水稻田中养蟹,不仅能对褐飞虱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为验证这一说法,科研人员对“稻蟹共生”生产模式的水稻田中主要生物的胃中食物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为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       。
生物种类 褐飞虱 蜘蛛 河蟹
胃中食物 水稻、杂草 褐飞虱 杂草、褐飞虱、饵料
(2)稻虱缨小蜂是褐飞虱卵的一种寄生蜂。有人提出在农业生产中将抗虫水稻与非抗虫水稻间作可有效降低褐飞虱对非抗虫水稻的危害。为明确其机理,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开展了实验,A侧放置褐飞虱,几天后,将B侧水稻取出,以其作为气味源,分别进行褐飞虱雌性成虫、稻虱缨小蜂的选择性实验,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本实验的对照组A、B两侧应分别放置     水稻、    水稻,其他处理均相同。
②研究发现,实验组中非抗虫水稻产生的挥发物2-庚酮明显增多,而对照组中基本检测不到2-庚酮。另外,A侧未放置褐飞虱的实验中,均检测不到2-庚酮,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③2-庚酮是一种       信息,据图2的结果判断,其作用是           
   。
④与单一种植抗虫水稻相比,抗虫水稻与非抗虫水稻间作还可以延缓褐飞虱种群    
  ,避免抗虫水稻抗性丧失过快。
参考答案
1.C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分解者,但病毒不属于分解者,病毒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A项错误;并非所有植物都属于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等)和某些食虫植物(猪笼草等)属于消费者,B项错误;细菌大部分属于分解者,也有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如结核分枝杆菌)的,C项正确;异养生物不一定都属于消费者,如蜣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
2.D
【解析】丽蝇(为腐食动物)可被凯氏大王花散发出的腐臭气味吸引,说明丽蝇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胡蜂可吸食角蜂眉兰的花粉和花蜜,属于消费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凯氏大王花是寄生植物,没有根和叶,属于消费者;角蜂眉兰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项错误。行为信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传递某种信息,“绿色植物角蜂眉兰的花极像一只雌性胡蜂”不是行为信息,C项错误。胡蜂可以为角蜂眉兰传粉,胡蜂还可吸食角蜂眉兰的花粉和花蜜,故胡蜂和角蜂眉兰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凯氏大王花是寄生植物,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而胡蜂是动物,属于消费者,两者都属于异养生物,D项正确。
3.C
【解析】图1的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可为互利共生;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竞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间竞争,A项正确。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并产卵在它们身体中,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把螟蛉当作食物,蜾蠃和螟蛉是捕食关系,可用图1中的③表示,B项正确。图2中,甲可表示互利共生,对应图1中的①;乙表示捕食,对应图1中的③;丙表示种间竞争,对应图1中的④,C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图2中的捕食和种间竞争两种关系,D项正确。
4.B
【解析】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A项错误;题干中土壤微生物有的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有的属于分解者(如反硝化细菌),B项正确;农作物能吸收N,但不能吸收N2,C项错误;由于农产品不断输出,因此农田中需要额外施加氮肥,D项错误。
5.D
【解析】大量捕杀该甲虫会使蜜蜂数量迅速增多,但不利于优胜劣汰,不利于生物进化,A项错误;“陷阱”含有辛硫磷、氧乐氰等成分,属于化学信息,从题干信息可推知其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项错误;“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故该甲虫一般将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蜜蜂吃掉,不是“收割理论”的体现,C项错误;利用辛硫磷、氧乐氰等成分制成的“陷阱”(相当于性引诱剂)来防治该甲虫是依据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进行防治的,属于生物防治,D项正确。
6.D
【解析】持续改善微山湖环境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项正确;青头潜鸭警觉性高,很难被重捕,导致重捕的青头潜鸭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因此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会偏大,B项正确;研究青头潜鸭的生态位,常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C项正确;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工程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微山湖环境问题,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解决,D项错误。
7.A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体现的是不同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A项错误;通过设计使公园里的某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项正确;中华秋沙鸭等的粪便可提高该湿地的土壤肥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项正确;中华秋沙鸭通过潜水躲避天敌的捕食,主要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D项正确。
8.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芥菜具有较好的铅富集能力,因此芥菜能吸收土壤中的铅,并通过吸收铅去除土壤中的铅,起到修复土壤的作用,故铅不会使芥菜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A项错误;芥菜能吸收土壤中的铅,蜈蚣草能吸收土壤中的砷,它们能用于修复污染的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正确;蜈蚣草具有较好的砷富集能力,因此其细胞膜表面的载体蛋白(而不是通道蛋白)能够结合并转运砷进入细胞内部,且其结合砷的能力比芥菜的强,C项错误;砷、铅等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逐渐积累,并随着生物迁徙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其扩散具有全球性,D项错误。
9.A
【解析】生长在油茶树枯朽树桩上的茶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项正确;茶树菇利用的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属于油茶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B项错误;茶树菇属于分解者,不能直接利用阳光,C项错误;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10.B
【解析】该生态果园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食物链、食物网,A项错误;该生态果园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整体等原理,如鸡、鸭粪便的合理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B项正确;碳在图中的生物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C项错误;该果园生态系统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仍需要外部能量的输入,如太阳能,D项错误。
11.C
【解析】该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生物量不断提升,故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A项错误;该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但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不一定都不断增多,B项错误;该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C项正确;矿区土地的水分状况很差,土壤极其贫瘠,植被很难恢复,为加速矿区生态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措施,种植适宜的植物,而不是直接种植农作物,D项错误。
12.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有效种群大小代表了一个种群中实际繁殖并将其变异传递给下一代的个体数量,该值显著下降代表着具有繁殖能力并会参与繁殖的个体数量下降,容易导致近亲繁殖,A项正确;有效种群大小增大表明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增多,近亲繁殖概率下降,该种野生动物患隐性遗传病的风险会降低,B项正确;Ne越大,遗传多样性越高,但是该值是种群的描述指标,并不能说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C项错误;采集该种野生动物的粪便,可以通过粪便中的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研究其种群数量,也可以研究其遗传多样性,D项正确。
13.BC
【解析】图示食物网中包含了5个营养级,其中浮游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顶级营养级为法螺和掠食性鱼类,流经第二营养级中的浮游动物的食物链共6条,流经第二营养级中的蛤蜊的食物链共2条,流经第二营养级中的珊瑚的食物链共4条,故图示食物网中总共有12条食物链,A项错误;多棘海盘车在图示食物网中占据两个营养级,即第三、四营养级,B项正确;适当增加法螺和掠食性鱼类,多棘海盘车的数量会减少,则多棘海盘车对蛤蜊的捕食减少,可以减轻蛤蜊养殖的损失,C项正确;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会使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目减少,从而使统计结果偏大,D项错误。
14.ABC
【解析】生产者可以固定CO2,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即图中的A是生产者,进而推出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CO2,A项正确;A与B之间是捕食关系,A中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向B,A和B中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遗体残骸,遗体残骸中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向C(分解者)和化石燃料,故⑤⑥⑦⑧⑨过程中碳元素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B项正确;①②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⑩主要表示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合成含碳有机物引入生物群落中,碳中和时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和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相等,因此碳中和时⑩=①+②+③+④,C项正确;CO2排放量减少有利于减少温室效应的发生,酸雨是硫和氮的氧化物过多排放引起的,D项错误。
15.B
【解析】该噬藻体引入后特异性侵染蓝细菌,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项正确;该噬藻体是一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该噬藻体能特异性识别并裂解蓝细菌,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项错误;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项正确;该噬藻体是特异性侵染和裂解蓝细菌的一种病毒,没有蓝细菌,该噬藻体不能存活,故在没有蓝细菌的池塘中提前引入该噬藻体,不能有效防止水体中蓝细菌的爆发,D项正确。
16.CD
【解析】肉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为(0.05+0.25+2.1+5.1)×103 kJ·m-2·a-1=7.5×103 kJ·m-2·a-1,A项错误;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肉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为7.5×103 kJ·m-2·a-1,说明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体内同化的能量为(7.5-5)×103 kJ·m-2·a-1=2.5×103 kJ·m-2·a-1,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5+2.5+4+9)×103 kJ·m-2·a-1=16×103 kJ·m-2·a-1,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6-2)×103 kJ·m-2·a-1=14×103 kJ·m-2·a-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23+70+3+14)×103 kJ·m-2·a-1=110×103 kJ·m-2·a-1,故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0+2+5)×103 kJ·m-2·a-1=117×103 kJ·m-2·a-1,B项错误;生产者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C项正确;植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D项正确。
17.(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2分)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1分)
(2)各自生态位的差异、相互之间的种间关系(1分) 流向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未被利用(2分)
(3)镶嵌(1分) 季节性(1分)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2分)
(4)相对甲类型而言,乙类型有利于减少种间竞争;相对丙类型而言,乙类型有利于减少种内竞争(2分)
(5)沙漠生态系统营养成分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抵抗力稳定性低(1分)
18.(1)生产者(互花米草、盐蒿、微体藻类)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腐殖质中的能量(2分) ②③(1分)
(2)小于(1分) 5.29(1分)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或其他竞争生物(1分)
(3)克氏原螯虾摄入(1分) 克氏原螯虾用于生长、发育、繁殖(1分) 通过克氏原螯虾的遗体残骸和斑嘴鸭的粪便流向分解者(1分)
(4)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的(2分) 引入的植物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如耐盐度高)、要避免引入外来入侵物种(答出两点即可,2分)
19.(1)降低(1分)
(2)①营造氮沉降背景(2分)
②高多样性(1分) 减小(1分) 第6组的生态系统生产力高于第3组的生态系统生产力(2分)
(3)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植物X,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和N剩余量。(2分)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N剩余量小于N剩余量,则说明植物X偏好吸收N;若营养液中N剩余量小于N剩余量,则说明植物X偏好吸收N。(2分)
20.(1)林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2分)
(2)协调(1分) 逐渐下降(1分) 随着演替的进行,林中乔木层多样性增加,乔木层郁闭度增加,导致林下光照减少,灌木层多样性下降(2分)
(3)更高(1分) 自然恢复的次生林的物种数目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2分) 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2分)
21.(1)(2分) 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分)
(2)①非抗虫(1分) 非抗虫(1分)
②经褐飞虱危害的抗虫水稻会产生某种挥发物,引发非抗虫水稻产生2-庚酮(2分)
③化学(1分) 驱赶褐飞虱雌性成虫、吸引稻虱缨小蜂(2分)
④抗性基因频率增加(1分)
一轮单元素养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