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十一单元 阶段检测(六) 《生物与环境》第1~4章(75分钟 100分)考情分析高考对接点 种群及其动态群落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为高考高频考点,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单元疑难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典型情境题 1、5、6、9、11、14、15、17、18、20、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监测到42只东北豹,其中幼体有2只,雄性成体和雌性成体分别有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有2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因活动能力较强,调查东北豹种群密度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B.观测结果中包含的东北豹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C.东北豹种群中雌雄成体的比例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东北豹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曾呈现上升趋势,偏离了世界人口性别比例的正常值102~107。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综合干预。下图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还需关注除甲、乙、丙、丁外的其他因素B.性别比例以100名男婴对应的女婴数目为结果,会影响出生率C.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助于改善人口性别失衡D.改善人口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人口老龄化3.科学家对某区域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数年的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b年的田鼠种群数量大于第a年的B.在图示时间范围内,第e年时田鼠生活阻力最小C.制约c~d时间段田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D.由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会出现周期性波动4.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的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6天内大草履虫种群增长不能用数学公式表示,因此不能建立数学模型B.该大草履虫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出现在第3天C.375是该培养条件下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将围绕K值长期保持稳定D.种内竞争对大草履虫种群增长起到了关键调节作用5.一种生物(或幼体)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生活,从后者摄取养分以维持生存,并最终导致后者死亡,这种种间关系叫作拟寄生。拟寄生现象在昆虫中极为普遍,凡是昆虫对昆虫的寄生都属于拟寄生。几乎所有昆虫都被某种其他昆虫所拟寄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拟寄生昆虫的成虫可以自由生活有利于寻找寄主B.拟寄生和种间竞争都表现为一方从另一方获取营养物质C.黑青小蜂将卵产于越冬的棉红铃虫幼虫体内,其卵在后者体内孵化后以虫体组织为食,该现象属于拟寄生D.拟寄生蜂常借助寄主标记信息素来辨别已寄生寄主和健康寄主,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6.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顶极群落是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下表表示顶极群落与正在演替中的群落的特征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群落特征 顶极群落 正在演替中的群落生物个体大小 大 小生物生活周期 长 短空间结构层次 复杂 简单抵抗力稳定性 强 弱A.比较群落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的值,顶极群落大于正在演替中的群落B.从物质循环角度看,顶极群落的开放性可能小于正在演替中的群落C.正在演替中的群落中生物个体小、寿命短,种群的更新速度较快D.顶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内部的种间关系更复杂7.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在我国,东部湿润地区往往随处可见森林;在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大片的草原;在西部干旱区,出现荒漠群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我国不同区域,分布有不同的群落,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气温、干旱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8.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地区的草原上。据报道,2018年时其数量已达2793只,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域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分布在13个区域内的所有普氏原羚构成一个种群B.一只狼捕食一只普氏原羚后,能获得其10%~20%的能量C.建立精子库以及利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可对普氏原羚进行最有效的保护D.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9.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部分流动方向。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E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代表能量值(②③④表示同化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碳元素在图1非生物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为CO2B.图2中C的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⑨中C.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采取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提高农田表层土壤的储碳能力10.生态金字塔主要包括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对于有毒物质来说,还存在有毒物质富集金字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一定条件下,某些食物链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可以大于第一营养级B.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型C.能量金字塔可表示单位时间内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间的能量关系D.有毒物质富集金字塔表明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11.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图中甲、乙可分别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强度持续增大,则C点左移D.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其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量12.北京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做出坚决承诺:绿色办奥。北京冬奥会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碳排放全部中和,打造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B.碳达峰是指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碳循环一定减弱C.冬奥核心区造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理念符合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开车出行与步行相比,吃素食与吃肉食相比,前者均增大了生态足迹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某人工马尾松林中仅有少量的草本植物和体型较小的动物。在第N年时,加拿大一枝黄花初次出现,8年后几乎占据了整片树林。一株加拿大一枝黄花可形成2万多粒种子,且根能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他草本植物种子萌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加拿大一枝黄花出现的8年间,其种群数量一定呈“J”形增长B.人工马尾松林由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C.加拿大一枝黄花可通过化学信息抑制其他草本植物种子萌发D.可以在春季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14.一个物种按其生理上的要求及所需的资源可能占领的全部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但由于物种的相互作用,一个物种实际上所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某地海岸岩石上藤壶C生活在浅水区,藤壶S生活在深水区。在深水区藤壶S常常能把藤壶C从岩石上排挤掉。如果将藤壶S从深水区的岩石上清除,藤壶C可以很容易地占据深水区。已知藤壶S不能适应浅水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就是研究它的栖息地B.两种藤壶的实际生态位不相同,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在资源有限时,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D.藤壶C的基本生态位包括深水区和浅水区,藤壶S的基本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相同15.某火山喷发活跃,历史上经历多次喷发形成熔岩。研究人员从火山口开始,沿着熔岩流冷却后形成的“石龙”群落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的数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植被类型 物种丰富度 植被覆盖度 与火山口距离地衣、苔藓 约55%地衣、草本、灌木 + 约60%地衣、草本、灌木、小乔木 ++ 约68%地衣、草本、大型乔木 +++ 约75%地衣、稀疏草本、大型乔木 ++ 约88%A.“石龙”群落演替达到稳定后,优势种仍可能发生变化B.发生在“石龙”上的群落演替与发生在冰川泥上的群落演替相同C.“石龙”群落演替就是指一些种群对另一些种群的“取而代之”D.影响“石龙”群落演替的因素可能有环境变化、生物迁徙和人类活动等16.生态学家研究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局部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B1+C1+E1B.D2是初级消费者除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流向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外,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下来的能量C.第一、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2/C1×100%D.适当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放牧一年后A1-C1保持不变时对应的放牧量为年最适放牧量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17.(12分)生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下图表示这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动态曲线,K对策生物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不稳定平衡点X(又称灭绝点),Nt和Nt+1分别为某一年和下一年的种群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信天翁每隔一年繁殖一次,每窝只产一个蛋,需要9~11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其属于 对策生物。 (2)r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在稳定平衡点S的变化属于 调节。K对策生物虽然迁移和散布能力较弱,但它们对生境有极好的适应能力,则其种群死亡率主要是由 (填“非密度制约”或“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 (3)据图推测,人们想消灭很多有害生物(如农业害虫、鼠类和杂草)但又完全消灭不了的原因是 。人类千方百计想保护某些动物(如我国的东北虎和白鳍豚)却十分困难的原因是 。 (4)科研人员通过从环境中提取DNA样本,并通过DNA分析,统计出了某自然保护区内K对策动物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DNA具有个体特异性是该调查方法的依据之一②该方法适合调查不易捕获、捕获时易受伤害的动物③动物粪便具有物种差异性,也可以从中提取DNA④种群数量的大小可以反映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⑤在对各种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都只能进行估算18.(12分)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对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营养物质及微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图表示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调查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为 。一些典型的草原群落中的鸟类在冬季到来之前都会向南方迁移,这说明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具有 变化的特点。 (2)调查林窗下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是 。获取土壤后采集小动物可采用诱虫器诱捕法和简易采集法,其中诱虫器诱捕法主要利用了土壤小动物 (答出两点即可)的生活特性,简易采集法中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可采用 法。 (3)据图可知,第0~40年内该群落发生了 演替,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 (4)林窗的形成改变了一些动物在这些区域的活动,可以间接影响林窗内的植被,推测可能的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等发生了变化。 19.(12分)红树林在保护堤坝、制造氧气、土壤增肥、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然而,世界上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红树林正面临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努力通过建立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和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红树林。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树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其具有 等生态价值,该价值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红树林提供原材料以及观赏的价值。 (2)下图是某红树林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其中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数值为 J/(cm2·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至少为 J/(cm2·a)。 (3)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红树林被围填和污染,导致鸟类的多样性逐年降低,其主要原因有 等。生态足迹是指 。 (4)保护红树林除需要控制污水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外,有时还需要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引种试验和驯化,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种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它们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实施这些措施遵循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 。 20.(12分)“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猎物的取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性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性动物被人类猎杀殆尽后,浣量捕食蟹类(如红黄道蟹)和鱼类(如线鳚),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需要 三个要素参与。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声能够减少观测区浣熊的 ,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 。 (2)该岛屿上大型肉食性动物被人类猎杀殆尽后,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态平衡是指 。该岛屿的生态平衡恢复后,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体现了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 的特征。 (3)这种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声的对策对于该岛屿生态平衡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原因是 。 21.(12分)桑基鱼塘是一种典型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的生态工程,可实现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蚕粪便)喂鱼、塘泥培桑,这样可以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有机整合在一起。下图为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单位:MJ/(hm2·a)]。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 为基础。当桑叶价格高,卖桑叶比卖鱼更合算时,当地农民会将蚕沙用作桑树的肥料,而不是喂鱼,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2)流经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E1、E2分别表示 ,鱼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3)池塘养鱼,往往综合考虑不同鱼种的关系。鳙鱼、鲢鱼、草鱼、鲮鱼、鲤鱼、鲫鱼等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以达到 的目的。 参考答案1.D【解析】东北豹属于猛兽,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标记重捕法,常借助红外触发相机进行调查,A项错误;观测结果中包含的东北豹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没有出生率,B项错误;东北豹种群中雌雄成体的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项错误;观测结果表明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东北豹种群中幼体数目少,成体数目多,其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D项正确。2.B【解析】图中甲表示出生率,乙表示死亡率,丙表示性别比例,丁表示年龄结构。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还需关注迁入率和迁出率,A项正确;性别比例以100名女婴对应的男婴数目为结果,B项错误;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助于改善人口性别失衡,C项正确;改善人口性别比例可增加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人口老龄化,D项正确。3.A【解析】曲线分析:R=出生率/死亡率,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则R>1时,种群数量增加;R=1时,种群数量不变;R<1时,种群数量减少。a~b时间段R>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故第b年的田鼠种群数量大于第a年的,A项正确。0~c时间段种群数量持续增加,c~d时间段种群数量不变,d~f时间段种群数量减少,故第e年时种群数量不是最少的,田鼠生活阻力不是最小的,B项错误。制约c~d时间段田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以及生物因素,C项错误。图示曲线只能体现调查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不能得出“田鼠种群数量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的结论,D项错误。4.D【解析】曲线图也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数学公式相比,它更加直观,A项错误;该培养条件下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其K值为375,在“S”形增长中,种群数量为K/2(约188)时,增长速度最快,对应时间为第3天前,B项错误;该培养条件下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为375,由于营养物质消耗等原因,该种群最终将走向衰亡,C项错误;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大草履虫的种内竞争逐渐加剧,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故种内竞争对大草履虫种群增长起到了关键调节作用,D项正确。5.B【解析】拟寄生昆虫的成虫可以自由生活,有利于它们寻找寄主和广泛分布,A项正确;种间竞争表现为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不是一方从另一方获取营养物质,B项错误;黑青小蜂将卵产于越冬的棉红铃虫幼虫体内,其卵在后者体内孵化后以虫体组织为食,会导致后者死亡,该现象属于拟寄生,C项正确;拟寄生蜂常借助寄主标记信息素来辨别已寄生寄主和健康寄主,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D项正确。6.A【解析】正在演替中的群落处于不断发展中,总生产量/总呼吸量的值大于1,而顶极群落的发展已达到平衡状态,总生产量/总呼吸量的值接近1,A项错误;从物质循环角度看,正在演替中的群落的物质合成量和消耗量都较多,顶极群落的开放性可能小于正在演替中的群落,B项正确;正在演替中的群落中生物个体小、生活周期短,种群的更新速度较快,以便最大限度适应新环境,占据生存空间,C项正确;顶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稳定性强,内部的种间关系更复杂,D项正确。7.D【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指同一群落在水平方向的空间结构,在我国不同区域,分布有不同的群落,这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错误;荒漠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项错误;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项错误;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D项正确。8.D【解析】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域内,每个分布区域内的所有普氏原羚构成一个种群,A项错误;在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非个体之间,B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对普氏原羚进行最有效的保护,C项错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D项正确。9.D【解析】碳元素在图1非生物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为CO2和碳酸盐,A项错误;图2中C的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B流向分解者的⑧中,B项错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相比于燃烧,分解者分解秸秆中的有机物释放CO2较为缓慢,故采取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提高农田表层土壤的储碳能力,D项正确。10.C【解析】一定条件下,某些食物链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可以大于第一营养级,如人工鱼塘中,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型,B项正确;能量金字塔可表示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间的能量关系,不包括分解者,C项错误;有毒物质难以分解、不易排出,会沿食物链不断富集,有毒物质富集金字塔表明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D项正确。11.B【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项错误;由图可知,比较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甲小于乙,故图中甲、乙可分别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强度持续增大,则C点右移或甲生态系统崩溃,C项错误;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其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D项错误。12.C【解析】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A项错误;碳达峰是指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循环不一定减弱,B项错误;冬奥核心区造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理念符合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项正确;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大了生态足迹,吃素食与吃肉食相比,生态足迹较小,D项错误。13.BCD【解析】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由题干信息不能得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出现的8年间,其种群数量一定呈‘J’形增长”的结论,A项错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项正确;加拿大一枝黄花通过根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他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属于化学信息传递,C项正确;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株植株可形成2万多粒种子,繁殖能力很强,若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可选择在春季进行,以防止产生种子,D项正确。14.ABD【解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项错误;藤壶C和藤壶S的实际生态位不相同,藤壶C生活在浅水区,藤壶S生活在深水区,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同一群落中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在竞争有限的资源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会把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C项正确;由题意可知,藤壶C的基本生态位包括深水区和浅水区,由于其他物种的影响,藤壶S的基本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不同,D项错误。15.C【解析】“石龙”群落演替达到稳定后,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优势种仍可能发生变化,A项正确;发生在“石龙”上的群落演替与发生在冰川泥上的群落演替均属于初生演替,B项正确;在“石龙”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对另一些种群往往会“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C项错误;影响“石龙”群落演替的因素可能有环境变化、生物迁徙和人类活动等,D项正确。16.ACD【解析】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为生产者的总光合作用量,即A1(或B1+C1+D1+E1),A项错误;D2是初级消费者未利用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除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流向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外,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下来的能量,B项正确;第一、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即C1/A1×100%,C项错误;B1为生产者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适当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放牧一年后A1-B1最大时对应的放牧量为年最适放牧量,D项错误。17.(1)K(2分)(2)负反馈(1分) 密度制约(1分)(3)这些生物为r对策生物,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其种群在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到稳定平衡点S,并在S点上下波动(3分) 这些生物为K对策生物,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其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3分)(4)①②③(2分)18.(1)物种组成(2分) 季节性(1分)(2)取样器取样法(1分) 趋湿、趋暗、避高温(答出两点即可,2分) 吸虫器(1分)(3)次生(1分) 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取更多的阳光(2分)(4)蝶类等昆虫的传粉活动;草食动物对植被的取食强度;一些动物对种子的掠食和传播(答出两点即可,2分)19.(1)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2分) 大于(1分)(2)20(1分) 400(2分)(3)食物来源减少、栖息地总量减少(合理即可,2分)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分)(4)自生、协调(2分)20.(1)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2分) 平均出没时间和捕食时间的比例(答全才给分,2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2分) 收支平衡(1分)(3)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声的对策可以在不猎杀浣熊的基础上增加蟹类和鱼类的数量(合理即可,3分)21.(1)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2分) 整体(1分)(2)桑和浮游植物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鱼饲料等人工输入的能量(2分) 桑、浮游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分) 消费者、分解者(答全才给分,2分)(3)垂直(1分)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2分)一轮单元素养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