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作者简介 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写作背景 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杀害,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的“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交代背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兄子: 撒盐空中内容结构 主要事件: 咏雪 赞赏谢道韫才气兄女: 柳絮因风起(统编本)七上 补叙身份: 暗示谢道韫才气《咏雪》本文通过叙述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同时也透露文章主旨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文章在写法上直陈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寥寥数语,就将一幅家庭生活的场景勾画出来,叙事简约,语言凝练。例如,第一句短短十五个字就1、叙事简洁,言简意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时又展现了谢氏家族家庭生活的文化氛围,言简意丰。艺术特色作品巧用兄子胡儿的吟诵作对比,胡儿将飘飞的雪花比作“撒盐空中”,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因风起”,虽然“主讲人”未对咏雪句做出2、巧用对比,突出形象。评判,但读者却能判断出谁的文学才情更高,在对比衬托中突出了人物形象。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 话、野史、遗闻逸事三大类。其艺术特点包括: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第1/19页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作者简介 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写作背景 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杀害,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的“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话背景: 友人无信,太丘离去友人无礼,对子骂父对话内容: 聪慧明理内容结构 无信元方驳斥 个性率真无礼(统编本)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 对话结果: 友人惭愧,元方“入门不顾”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文章主旨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文章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波澜起伏。整个作品以陈元方痛斥友人“无信”“无礼”为核心,先写起因友人“过1、故事完整,波澜起伏。中不至”“对子骂父”,后写元方驳斥,最后友人“下车引之”,但元方却“入门不顾”,气韵生动,尺水兴澜,可读性极强。艺术特色文章刻画七岁孩童陈元方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完成。面对父亲友人的“骂父”,小小的陈元方毫无畏怯之态,据理反驳,有理有2、语言动作,刻画形象。据,让友人无言以对,感到羞愧而下车。但元方“入门不顾”,一个动作,就把人物那种天真、执拗、孩童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古人最初通过语言来许诺。后来,有人使用函件来承诺,人们将“信”的含义进行引申,用它指来往的函件,如书信。此外,人们将能够践行诺言、诚文体知识 信实可靠的品质也称为“信”,如信用对讲信用的人,我们通常采取信任的态度,给予其自由,因此“信”也有“随意”的意思,如信步。第2/19页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作者简介称“孔孟”。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写作背景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这部著作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情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内容结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勤奋好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谦虚进取人不知而不愠 修身养性(统编本)七上《论语十二章》 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修身做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力,甚至于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反问句,对弟子作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艺术特色 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重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影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响至今,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的各章语录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文体知识 语录体 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章、段落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第3/19页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代作者简介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写作背景 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社稷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封家书告诫诸葛瞻。提出观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谆谆教诲内容结构 分析论点: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修身: 无限期望(反)殷殷叮咛须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统编本)七上 文章主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1.思路清晰,逻辑谨严。需“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燥”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艺术特色 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正反论证,逻辑严密,前后相承,言语虽短却意蕴悠长。本文中,骈句长短参差,交错使用,形式上散中有整、整中有散,语气上2.句式骈散结合,语气徐疾有致。有轻有重、徐疾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出对称美、变化美、音乐美。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文体知识 书 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第4/19页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作者简介 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此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三则故事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但最终都被杀,作者借此表达写作背景了对狼不能抱有幻想,必须勇敢机智地杀死它们的主题思想,也寄寓了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开端: 遇狼 缀行甚远惧狼 并驱如故(统编本)七上 叙事: 发展:《狼》 御狼 眈眈相向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内容结构 高潮、 杀狼 两狼毙结局:议论: 变诈几何 止增笑耳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屠户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文章主旨 的机智勇敢,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机智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1.情节曲折,内容丰富。艺术特色2.语言简洁,形象生动。第5/19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作者简介 该书撮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文章明朗犀利,将故事、譬喻、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古代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开端: 丁氏穿井,告人“得一人”(统编本)七上《穿井得一人》 叙事 发展: 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 不轻信传闻内容结构 结局: 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 不轻易传播议论 求闻若此,不若无闻这则寓言通过记叙丁家挖井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文章主旨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第6/19页《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作者简介 说。它是道家典籍之一,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其中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统编本)七上 起因 杞人担心天塌地陷《杞人忧天》 内容结构 发展 “晓之者”去开导他 庸人自扰结局 两人皆“舍然大喜”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文章主旨 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心和忧虑,讽刺了那些害怕不可能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第7/19页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作者简介 事家、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写作背景 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这座山,又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总领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海水: 水何澹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树木丛生内容结构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海的宏伟:结构 山岛:(实写) 壮丽景象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像是大海吐纳的; 博大胸襟海波: 洪波涌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出自大海广阔的胸间。(统编本)七上 日月出其中,(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海的气概:《观沧海》曹操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虚写) 星汉出其里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文章主旨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这首诗中,景与情是紧密结合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涌起”六句虽是在描写大海生机勃勃的景象,但透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露出的是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这景象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融情于景,句句写艺术特色 景,又是句句抒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以沧海自比,将运行不息的日月和星光灿烂的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银河都包蕴在这其中,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感情奔放。这既是全诗的高潮,也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又给人雄浑苍劲的感受。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文体知识 乐府诗诗,亦称“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第8/19页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作者简介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写作背景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杨花落尽子规啼,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 杨花: 漂泊无定写景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子规: 暗含悲痛 同情关切(统编本)七上 内容结构 结构 感情真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叙事 左迁 贬谪之远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抒情 愁心托明月 牵挂思念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文章主旨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此诗前两句先写景后叙事,选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啼叫悲凄的杜鹃这两个意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象,营造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氛围,隐含着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悲伤。后两句转而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遥远和艰难,暗含着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深切挂念之情。艺术特色 后两句抒情,想象奇特。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者,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友人2.想象新奇,飘逸豪放。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第9/19页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曾任荥作者简介 (xínɡ)阳主簿、洛阳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王湾此次出行,应写作背景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舟行至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这首诗。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客路: 青山外 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内容结构 结构 观景: 游子思乡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尽新春已来。 思乡: 北归大雁 捎书洛阳(统编本)七上 我多么思念故乡,家书早已写好,如何寄回故园?《次北固山下》王 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希望北归的大雁将它捎到洛阳。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文章主旨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该诗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1.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物、节令之中,却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艺术特色 上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激励。尾联诗人借物抒情,借助“鸿雁传书”的故事,自然地抒发出对故乡的思念之2.借物抒情,意蕴丰富。 情。“乡书”“归雁”这些具有强烈思念意味的词语,表现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二、四、六、八句押文体知识 律诗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第10/19页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作者简介 曾任江浙行省属官,不久即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写作背景 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枯藤老树昏鸦,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枯藤 老树 昏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 写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凄凉冷清小桥流水人家,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羁旅之思内容结构 结构 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愁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抒情断肠人 在天涯 游子之悲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统编本)七上 文章主旨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1.白描手法,言简意丰。金”,凝练而简略。九个事物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具备鲜明的形态,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艺术特色 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2.动静结合,寓情于景。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这首小令还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寄托无形、抽象的凄苦愁思。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文体知识 元曲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小令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通常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曲牌表示曲调,小令另有题目。第11/19页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被后人誉为“诗作者简介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这首诗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写作背景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统编本)七上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头悬挂着半轮秋月,《峨眉山月歌》李白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写景 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内容结构 概要夜发清溪向三峡,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 抒情 书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思君不见下渝州。 思念你却难相见,只有顺流而下去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文章主旨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第12/19页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作者简介 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755—763)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写作背景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统编本)七上《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你演出, 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一、二句:崔九堂前几度闻。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时代沧桑内容结构 结构正是江南好风景, 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的时候, 对国事凋零, 人生巨变三、四句: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相逢。 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以及抒写现实中文章主旨 与李龟年的重逢,表现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慨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第13/19页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作者简介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写作背景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统编本)七上 阳节在凤翔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无人送酒来。 (在战乱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前两句 叙事 战火连绵,景况凄清内容结构 结构遥怜故园菊, 我在远方怜爱故园长安中的菊花, 后两句 抒情 惜花思乡,眷恋故园应傍战场开。 (它们)应该靠近战场开放了。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文章主旨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第14/19页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作者简介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本诗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受降城,指西受降城,写作背景 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统编本)七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月下景色, 景中寓情前两句:(写景)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凄凉萧瑟。 蓄而未发内容结构 结构不知何处吹芦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静夜闻笛,后两句:(抒情) 正面写情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都在眺望故乡。 征人思乡。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文章主旨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第15/19页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晚年在洛阳,作者简介 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积极参加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一写作背景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统编本)七上《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 古:悲秋前两句: 议论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我:赞秋 奋发向上内容结构 结构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 晴空一鹤 描写 乐观豁达后两句:便引诗情到碧霄。 直冲云霄,我的诗兴也被它带到了蓝天。 便引诗情 抒情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写秋诗歌的凄凉情调,文章主旨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第16/19页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这首诗是李商写作背景 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妻子之作。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情思委曲,悱恻缠绵。(统编本)七上《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归期未定,思念亲人现实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水涨满池塘。 秋夜听雨,池水涨满 孤寂之感内容结构 结构 思亲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将要与你重新聚首,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 他日归家,西窗剪烛设想 盼归之愿却话巴山夜雨时。 追述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心情。 重话巴山,秋夜雨景这首诗通过写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并想象重逢时的情景,文章主旨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第17/19页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词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作者简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已年迈,但爱写作背景国情怀丝毫未减,一心想要报效朝廷。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统编本)七上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 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村落里不为自己哀伤,前两句: 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 现实尚思为国戍轮台。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内容结构 结构 虚实结合的写法。夜阑卧听风吹雨,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后两句: 实写雨夜之声, 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 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虚写梦境战场杀敌。文章主旨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第18/19页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作者简介 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本诗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1878年秋,十四写作背景 岁的谭嗣同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统编本)七上《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猎猎西风吹散了清脆的马啼声。 前两句:(描写)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不迎命世俗内容结构 结构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拘束;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不取悦权贵山入潼关不解平。 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这首诗通过对潼关一带壮丽河山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文章主旨思考,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第19/1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