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11《三峡》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11《三峡》教案

资源简介

《三峡》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阙、嶂、曦、溯、襄、御、湍、漱、属引”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准确翻译包含这些字词的句子。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围绕三峡所写的四季景色特点,把握写景散文的特征。
学习通过精准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修辞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分析文中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形象。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体会作者对三峡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探究三峡景色的描写方法。
运用对比阅读法,将《三峡》与《与朱元思书》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角度、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参与 “三峡四季明信片” 创作活动,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描绘三峡的四季美景,提升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所写的三峡四季景色及特点,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的壮丽、奇险之美,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理解作者寄情于景的写作情怀,学习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表现力。
激发探索自然、了解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一定了解,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简单的文言语句。他们在地理课上对三峡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图片、视频等也对三峡的景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这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二)潜在学习困难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理解起来有难度,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中的 “自”“曦” 等。
对文中所运用的写景手法,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等,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对比阅读中,难以从写景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的异同点,缺乏深入的比较分析能力。
对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表达理解不够透彻,难以将文本内容与作者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
(三)兴趣激发点
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话题入手,引导他们分享自己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引发对三峡美景的向往,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三峡四季明信片” 创作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参与积极性。
展示三峡的实景图片、纪录片片段等,营造浓厚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三峡的壮丽景色。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如 “文言字词大比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聚焦核心问题
(一)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中所写的三峡四季景色的特点,学习通过精准的语言和多样的写景手法表现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对三峡景色的赞美之情,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并能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把握文中所运用的多种写景手法,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在对比阅读中,能从写景角度、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准确分析《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引导学生将对三峡美景的欣赏升华为对祖国自然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突破策略
对于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进行强化,确保学生掌握。引导学生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本,分类记录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分析写景手法时,让学生分组找出文中运用不同写景手法的句子,讨论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填写表格进行梳理,教师进行总结和点拨。
针对难点,补充介绍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相关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语句。结合具体的写景句子,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如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中动静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开展对比阅读时,提供对比阅读表格,明确对比角度,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同文章的特色。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保障教学实施
(一)文本材料
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三峡》原文。
补充阅读篇目: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用于对比阅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关于文言字词、语法的相关内容。
(二)媒体资源
PPT 课件:包含作者郦道元的简介、三峡的相关图片、重点字词解析、文章结构梳理、写景手法分析、对比阅读材料、三峡的视频片段等。
音频素材:课文的配乐朗读音频、与三峡相关的歌曲(如《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用于营造情境氛围。
视频素材:三峡的纪录片片段、三峡大坝的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三峡的地理环境和现状。
网络平台链接:关于三峡的旅游网站、郦道元的生平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三)教具学具
字卡:将重点文言字词制作成字卡,用于课堂上的认读和复习。
思维导图模板:供学生梳理三峡四季景色及特点。
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对比阅读、创作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表格模板:用于梳理三峡四季景色与特点、对比阅读时填写异同点。
三峡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五、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
(一)第一课时
1. 导入环节(5 分钟)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的片段,同时展示一组三峡不同季节的美景图片,营造优美的氛围。
提问:“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图片,你们对三峡有什么印象?你们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三峡的美景?”
学生分享后,导入课题:“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曾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三峡》,感受文中三峡的独特魅力。”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用 PPT 展示郦道元的画像和简介,重点介绍他的《水经注》及其在文学和地理学上的价值。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三峡》节选自《水经注 江水》,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描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字卡认读 “阙、嶂、曦、溯、襄、御、湍、漱、属引” 等词语,解释含义并让学生翻译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三峡的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文章内容和情感。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7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的,分别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方面。
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然后分写三峡四季的景色,最后以渔歌作结,表达对三峡景色的赞叹。
分析三峡景色(7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三峡不同季节景色的句子,如夏季的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等。
小组合作,填写 “三峡四季景色与特点” 表格。
学生代表展示表格,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初步概括三峡夏季水势浩大、湍急;春冬景色秀丽;秋季萧瑟凄清等特点。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体会情感(8 分钟):
提问:“作者在描写三峡景色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体现出对三峡山势高峻的惊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直接表达了对春冬三峡景色的喜爱等,小组讨论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对三峡的景色充满了赞美和惊叹之情。
对比阅读引入(7 分钟):
发放吴均《与朱元思书》的片段,学生快速阅读。
提问:“这篇文章也描写了自然景色,与《三峡》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简单讨论,为下节课的深入对比做铺垫。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重点文言字词、文章结构、三峡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情感等。
教师强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三峡景色的描写手法,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阅读。
(二)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5 分钟)
抽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并让学生翻译相关句子。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峡》,谁能说说文中描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深入分析文中的写景手法和语言特色,并进行对比阅读。”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深入分析写景手法(10 分钟):
提问:“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这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文中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等手法的句子。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山势的高峻;“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动静结合,描绘出春冬三峡的秀丽景色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三峡的景色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分析语言特色(15 分钟):
提问:“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文中的精炼语句、准确用词等,分析其语言特色。
小组讨论:“文中的语言对表现三峡景色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文中语言简洁精炼,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三峡的景色;用词准确恰当,如 “襄”“溯” 等词准确地表现了夏季江水的特点,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深入对比阅读(8 分钟):
学生再次阅读《三峡》和吴均《与朱元思书》的片段,结合表格从写景角度、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对比结果,教师点评总结:两篇文章都描写了自然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但《三峡》侧重于描写三峡的整体风貌和四季景色的变化,语言雄浑壮丽;《与朱元思书》则侧重于描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语言清新明快。
“三峡四季明信片” 创作活动(7 分钟):
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写,运用文中的写景手法,为三峡的每个季节设计一张明信片,正面描绘景色,背面写上对景色的简要介绍和自己的感受。
学生独立创作,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评选出优秀作品。
展示优秀作品,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三峡美景。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分享创作 “三峡四季明信片” 的感受和对三峡美景的新认识。
教师总结:《三峡》以精炼的语言、多样的写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我们要学习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精准表达,更要在生活中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六、课堂练习设计
分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基础巩固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阙( )_________ 嶂( )_________ 曦( )_________
溯( )_________ 襄( )_________ 御( )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简要概括《三峡》中三峡四季的景色特点。
(二)能力进阶题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三)拓展挑战题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一处自然景观的文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写景手法,不少于 200 字。
搜集关于三峡的诗句和传说故事,制作一份 “三峡文化” 手抄报。
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了解,谈谈三峡大坝的建成对三峡景观和当地生活的影响,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
(一)主框架
《三峡》—— 郦道元
字词:阙、嶂、曦、溯、襄、御、湍、漱、属引
结构:总写地貌→分写四季景色→渔歌作结
景色特点:夏季:水势浩大、湍急;春冬:秀丽;秋季:萧瑟凄清
写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
情感:赞美、惊叹
(二)互动区
预留空间记录学生对三峡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写景手法的补充理解。
展示学生 “三峡四季明信片” 优秀作品的简要示意图。
(三)视觉化要点
用红色粉笔标注文中的关键写景语句,突出其重要性。
用蓝色粉笔圈出表现不同写景手法的关键词,如 “侧面烘托”“动静结合” 等。
用箭头连接写景手法与对应的语句,使逻辑更清晰。
八、作业布置
延续学习链条
(一)必做作业
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本文的部分。
将课堂上创作的 “三峡四季明信片” 进行完善,与同学互相交流。
(二)选做作业
为《三峡》绘制一幅插画,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阅读《水经注》中的其他篇目,感受郦道元的写作风格。
观看三峡的纪录片,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三)长周期项目
开展 “祖国大好河山” 主题探究活动,为期三周。
每周搜集一处我国著名自然景观的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图片、相关文学作品等。
采访长辈,了解他们所见过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整理成文字。
三周后在班级内举办 “祖国大好河山” 展示会,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和探究感悟。
九、教学评价设计
多维度评估效果
(一)课堂观察表
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
参与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发言主动且有深度 能参与课堂活动,有发言 参与度低,很少发言
合作表现 主动与组员合作,积极分享想法,善于倾听 能与组员合作,有一定参与度 不合作,不交流
知识掌握 熟练掌握文言字词,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基本掌握字词,能理解主要内容 字词掌握不牢,理解有偏差
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有独到见解,能举一反三 有一定分析能力,能解决问题 思维局限,缺乏分析能力
(二)随堂检测
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三峡景色特点、写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价: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等方面评价小组表现。
创作活动评价:从内容、写景手法运用、创意等方面评价 “三峡四季明信片”。
(三)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 分值
内容理解 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三峡景色特点和情感 30 分
手法分析 能准确分析文中的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5 分
对比能力 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20 分
创意表达 明信片创作有新意,运用所学手法,情感真挚 25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