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灯笼》教学目标1.梳理事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文中蕴含情感的词句,体会散文的蕴藉写法。 3.理解“灯笼”的意象,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在“灯笼”上蕴含的情感、感受散文的文体特点;教学难点: 1.理解“灯笼”的意象,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灯笼》是一篇自读散文,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和第四单元我们都已经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同学们也掌握了很多有用的方法来学习自读课文,比如可以结合阅读提示、结合单元介绍,还可以通过联系散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品读字词感受作者情感等等方法。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灯笼的光彩四溢,就像坠落的星星和悬挂的月亮,今天我们来阅读吴伯萧笔下的灯笼,品味其中的意蕴。 二.学习活动一:寻灯笼缘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请同学们回顾《社戏》的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四字短语概括本文事件”的散文阅读方法,结合阅读提示,自由阅读文章,提炼概括出作者与灯笼有关的记忆。 概括范例:祖父夜行,灯笼照路 明确:祖父夜行,灯笼照路 母亲叮嘱,接过纱灯 乡俗还愿,村头红灯 元宵张灯,小灯入梦 族姊远嫁,满街灯火 纱灯描字,喜爱乡俗 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可以发现全文以灯笼串联,这也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所以,我们在学习散文时可以采用这一学习方法,找出散文的“聚点”,可以理清文章思路。总结一:找“聚点”,理思路。 三.学习活动二:感灯笼情 除此之外,散文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意蕴丰富,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作者在描写“灯笼”中蕴含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参考示例批注: 作者表达 的情感,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 …… 示例: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作者表达祖孙情笃的情感,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没有月亮的夜”环境的静谧,“伴着”“一把腰刀,一具灯笼”的场景描写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与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等细节的回忆。 预设: 1.作者表达母子情深的情感,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母亲的细心叮咛,还有母亲充满关怀的“留着的消夜食品”,记忆的那支“清清楚楚”“小的纱灯”,令人心生感慨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的对比。 2.“红灯高照”对“孤行客”的慰藉,让他们在一片黑暗中知道前方有村庄,乡俗中这份对陌生人的真诚善意让我感动。 3.“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童年灯会的爱恋与喜爱,而是通过写将小灯悬在床头这样一个表现孩童天真烂漫的细节传递出细腻的情思。 4.“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汉献帝刘协,从登基那一天起,就空有皇帝之名,曹操控制他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病死,汉献帝刘协又被曹丕控制,最后禅让于曹丕,文中蜡泪比不过汉献帝的眼泪,是对他的怜悯之情,由军营中的灯笼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和“雪夜入蔡”“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愿为国献身,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从回忆中的乡情民俗到家国情怀,作者渴望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哪怕只是士兵中的基层角色,更能体现作者的奉献精神,情感转而悲壮激越。 联系七下的《紫藤萝瀑布》,八上的《背影》、《昆明的雨》,结合《灯笼》,总结归纳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 《紫藤萝瀑布》语言清新隽雅,柔婉含蓄,托物言志,《背影》刻画了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场景表达父子亲情,《昆明的雨》及雨季特定的人物、事物、情景,将昆明的雨写得“有趣”“有味”“有情”,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思念。《灯笼》通过文章中细节的描绘、场景的描写、诗化隽永的语言、典故的选用,间接表露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品味散文中蕴含情感的词句,可以体会蕴藉的写法 总结二:析词句,明情感。 四.学习活动三:悟灯笼意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既然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但为何作者却唯独写灯笼呢? 明确:灯笼是和繁星、月华不同的,不同在于哪里?我们再读一读“挑着”,“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是的,只有人才能提着灯笼,点亮灯笼,照亮道路,这就是这篇散文“意象选择”的重要性。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小孩子认为灯是天性、是安全感、是好玩,大人把灯作为一种希望,吴伯萧呢?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明确:所以写灯笼,看起来是怀人,看起来是忧国,其实写的就是由灯笼引发的各种联想,灯笼是隐喻,是孩子眼中的美好,成人眼中的希望,这是每一代中国人的追求。人因为对光明的向往,所以点亮灯笼去照亮追求的道路。 补充材料: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纾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吴伯萧先生的忧愤我们也感同身受,让我们齐读课文中最后一句话,如果作者是灯笼,我们就是火把、就是探海灯、就是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用自己的书写,成为了“灯笼”,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照亮我们的心灵。所以解析散文中的意象,可以联系作者生平、文章典故等,从而领会散文主旨。 总结三:解意象,悟主旨。 归纳与总结: 课文自读篇目可以通过课后阅读提示,勾画有关本文的知识、学习方法等信息,再结合已学过的相关文体知识,阅读课文主动找,反复读,深入品,理解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和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