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2.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品味语言,感受诗词的壮阔意境。教学重点1.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2.品味语言,感受诗词的壮阔意境。教学难点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二 、背 景 介 绍( 一)文化常识1.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 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2.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三)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二(一零七九)年,苏轼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军分区的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游赤鼻矶,作词抒怀。《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三、初步感知( 一)解读题目念奴娇:词牌名怀古:咏史怀古词(二)诗歌结构上阕:描写赤壁之景下阕:抒发怀古之情四、文本详析(一)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 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 好在何处 明确:1 .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二)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明确: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三)“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 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四)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明确: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五)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其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小乔之姐大乔系孙策之妻,故周瑜能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 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周瑜————苏轼年龄:34岁 47岁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七)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 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 人生就 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五、深入探究(一)词人借周瑜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周瑜风流倜傥,又有雄才大略,建立了盖世奇功,而苏轼的人生理想就是能建功立业,一展宏图,所以在写景、咏史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然而,追慕周瑜的英雄业绩也引发了自己的感伤。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贬谪黄州,功业无成,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怎能不感慨万分 2.表达了作者超越无奈现实的彻悟,走出心灵困境的旷达。苏轼游赤壁而思周瑜,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壮志难酬之痛折磨着苏轼的心。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面对无奈的现实,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他要在对历史与人生的沉思中使自己从心灵困境中突围而出。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与《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江东去,岁月无情,淘空一切,无数英雄都如滚滚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一切如梦一般,甚至像周瑜这样建立了赫赫功业的英雄都无法摆脱宇宙自然的淘洗。那么我这样一个贬谪之人,又何必对自己的遭遇耿耿于怀,何必可笑地为"功名”二字烦恼而“早生华发"呢 既然功成名就如过眼云烟,又何必强求呢 自然永恒而生命有限,何不寄情于明月清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求得心灵上的宁静,于是“一尊还酹江月”。(二)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六、总结旷达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当挫折、失败来临时,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而是对生活保持热爱。学会旷达,我们才能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