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八 时代精神的精华与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选题1.(2024·湖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分析】《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①错误。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②正确。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的,二者有本质区别,③错误。“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说明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④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 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2.(2024·浙江)名物学是研究事物及其名称的学问。名与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其背后甚至隐藏着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由于地有南北、时有古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弄清名物关系很困难,然而只有弄清了,才能避免误读文献。由此可知( )①不同时代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②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③研究名物关系最终是为了实现思维与存在的一致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只有弄清了名物关系,才能避免误读文献,说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哲学基本问题,故②③正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说明了不同时代和地区因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的不同,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故①错误。题干强调是通过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说明哲学基本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涉及的物质的内涵,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2024·广东)清朝时,广西巡抚陈元龙向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并引经据典称“王者慈仁则芝生"。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根据材料,合理的推论是( )①陈元龙奏折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②康熙肯定祥瑞的批语属主观唯心论③二者价值观重要导向作用的结果迥异④二者的思想动机均已脱离了社会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陈元龙向康熙奏报说“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意思是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是因为王者仁慈,时有祥云,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康熙认为“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这是唯物主义观点。由此看来,陈元龙强调王者仁政因此产生祥云,康熙批语则强调国富民强才是最大的祥瑞,这表明二者价值观不同,因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不同,①③符合题意。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这属于唯物论,②排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者的思想动机均反映了社会存在,而不是脱离了社会存在,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 此题客观唯心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4.(2022·辽宁)李大钊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 )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②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③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了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故③④正确。题中论述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故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论述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即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故②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芒,散发出永恒的思想魅力。5.(2022·浙江)下列观点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有( )①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④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①③符合题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将主观唯心主义看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②不符合题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6.(2023·海南)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③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而非具体方案,故①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故②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2023·广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故①③正确。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而非人的经验感受,故②错误;不能笼统比较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哪个更有价值,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从固有事物联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臆造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8.(2025·黑龙江)“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在多丘陵、少平原的湘中雪峰山脉腹地,当地居民经长期探索,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及特殊水源,构筑了独特的水田工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材料表明,该梯田( )①反映了智慧的中国古人与严酷的自然环境的一种和解②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条件③体现出人民群众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源泉④展示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产力体现者的卓越创造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该梯田是当地居民智慧、卓越创造力的体现,表明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故①④正确。居民依据当地物质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构筑了紫鹊界梯田,故②错误。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9.(2025·陕晋青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某市计划从遗址遗迹中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纪念场所,通过内涵挖掘、优化陈列和数字传播等方式,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以下具体做法中最能体现矛盾问题精髓的是( )A.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升级原有体验服务项目B.针对不同参观群体,制作相应讲解应用软件C.以抗战精神为统领,深挖抗战遗址中的故事D.分类整理抗战文物,合理规划展馆陈列布局【答案】C【解析】【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以抗战精神为统领,深挖抗战遗址中的故事”,抗战精神指的是普遍性(共性),抗战遗址中的故事是特殊性(个性),该选项突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故C符合题意。“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升级原有体验服务项目”,该做法主要侧重于利用数字技术这一手段来改进体验服务,没有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只是在服务方式上的改进,不涉及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故A不符合题意。“针对不同参观群体,制作相应讲解应用软件”,这里“不同参观群体”“相应讲解应用软件”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群体有不同特点,没有涉及普遍性,故B不符合题意。“分类整理抗战文物,合理规划展馆陈列布局”,此做法重点在于对文物的分类整理和展馆布局规划,主要强调优化布局,没有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结合,遵循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10.(2025·陕晋青宁)2025年,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引起人们对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竞技体育不仅能测试机器人的实时决策、运动控制等能力,有望带动其从局部技术突破到整体性能提升,还能推动机器人的研发向应用领域拓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竞技体育能够验证机器人活动的目的性②让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测试是实践活动③应用于生产生活是机器人研发的根本目的④机器人整体性能的提升有赖于局部技术突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于生产生活是机器人研发的根本目的,故③正确。④:整体由部分构成,机器人整体性能的提升有赖于局部技术突破,故④正确。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目的性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特点。机器人不具有意识,其活动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以竞技体育不能验证机器人活动的目的性,故①错误。实践的主体是人,机器人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故②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11.(2025·湖南) 不同时期的影视动画作品赋予哪吒各异的形象,从《大闹天宫》中哪吒的登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新演绎,每一次呈现都蕴含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同中有异的哪吒形象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②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③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决定哪吒形象的创新演绎④哪吒形象的演变经历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不同时期的哪吒形象既有都属于哪吒这一形象的共性,又有各自独特的造型、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期的影视动画作品赋予哪吒各异的形象,说明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决定哪吒形象的创新演绎,故③正确。影视动画作品中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想象等创作出来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故②错误。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2.(2025·浙江)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对它的观察和认识充分体现在词汇中。露珠强调“露”的形状特征,秋露点明“露”的季节特征,朝露、宿露突出“露”的时间特征,花露、草露、竹露体现“露”的空间特征等。由材料可知( )①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③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④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13.(2024高三下·甘肃)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强调了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存在即是被感知,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故①符合题意。“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是指天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地有一定的运行法则,属于唯物主义;“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认为意识是世界本原,属于唯心主义,故③符合题意。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都是唯心主义,故②不符合题意。“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4.(2024·湖北)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秸秆打包离田面积过大、量过度,容易导致黑土流失,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做到科学离田,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这表明( )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②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③科学离田能够摆脱条件制约以实现综合利用 ④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并避免黑土流失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为防止其负面影响,需要因地制宜,说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故①正确;秸秆离田容易导致黑土流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说明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故②正确。科学离田并不能摆脱条件制约,故③错误;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减少黑土流失,但不能避免黑土流,故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15.(2024·黑吉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并营造了“细柳夹道生”(刘桢《赠徐干诗》)的景色。20世纪末以来,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由此可知( )①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②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③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④形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①正确, 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由此可知,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②正确,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并营造了“细柳夹道生”的景色。由此可知,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③错误,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实践;④错误,抽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辨别能力,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6.(2024高三下·江苏)总体而言,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是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这表明( )A.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B.被动适应环境是早期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C.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D.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答案】D【解析】【分析】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所以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体现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故D符合题意。地理环境是客观因素,但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错误。人类早期城市的选址体现了早期人类在主动适应环境,故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生产力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17.(2021·广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对这些“超意识能力”评价正确的是(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肯定了人类具有穿越到神灵世界的能力③无视了物质的决定性 ④说明人类意识具有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这是唯意志论的体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无视物质的决定性,故①③符合题意。“神灵世界”是不存在的,人类活动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故②错误;人类意识活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18.(2020·江苏)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中,“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这体现的是不可知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可见,这体现的是不可知论,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A正确。该选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B。该选项体现的是脱离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这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C。该选项的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不可知论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9.(2022·浙江)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这表明(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①②: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表明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②正确;③:古代基诺人的神话传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错误回答,③错误;④:材料不涉及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④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要对题干进行主旨的概括,明确题干涉及的知识点,排除一个明显错误的选项,没有涉及到意识的作用,故排除。20.(2024·河南)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③ 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④ 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故①②正确。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故③错误;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不是人自由选择的,故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21.(2024·北京市)每年春天和秋天,有数百万只鸟在迁徙途中经过北京。某社区在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根据鸟类需要,补植白皮松、丁香等植物,形成立体植物群落,引入鸢尾等水生植物,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 )①基于社区条件,遵循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②根据鸟类需要,从其主体性出发,为之提供适宜栖息的环境③建立了生物间自在事物的联系,践行了生态保护理念④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是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遵循了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④正确切题。材料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且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其主体性出发,②错误。这一做法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方法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错误题肢,选出正确切题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2.(2024·全国甲卷)近年来,远离大海的西北某地转变发展思路,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宜渔盐碱水土资源,解决了水温控制、生物盐碱度适应、蟹苗运输、水体循环利用等技术难题,营造出类似海水养殖的环境,发展海产品养殖,实现了“海鲜陆养”。金秋时节,青蟹、海虾等“海鲜”大批量上市。“海鲜陆养”的哲学启示在于( )①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③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客观规律④意识不仅反映客观存在,而且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23.(2024·湖南)漫画《肯做好事,还要会做好事》(作者:郑辛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全面把握客观实际,是肯做好事达到积极效果的前提②方法论比世界观更重要,“会做”比“肯做”更不容易③辩证否定实质是扬弃,“会做”是对“肯做”的否定④正确发挥能动性,才能实现由“肯做”到“会做”的转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漫画显示,一个人出于好心帮别人打伞,但却遮住了被帮助人的眼睛,给被帮助人带来了麻烦,这启示我们不仅要肯做好事,还要会做好事,做好事时既要全面把握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①④符合题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很重要,既要“肯做”,又要“会做”,二者不可偏废,②错误。我们要把“会做”和“肯做”结合起来,“会做”不是对“背做”的否定,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 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24.(2024·湖南)大美潇湘,山水如画,“潇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画大师所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范畴的美学意象,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母题与图式,成就了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自成—派的“潇湘山水”。亦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 )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意识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潇湘的自然山水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正确。艺术家不能用手中画笔为自然山水设定法则,②说法错误。“潇湘八景”虽作于宋初,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这说明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正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应该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共性寓于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之中,④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 此题考查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25.(2023·辽宁)“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 )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说明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故①符合题意;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虽然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也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故③符合题意。规划农时属于主观活动,不是实际的农耕活动,故②错误;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确定节气、规划农时,指导农耕活动,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二、材料分析题26.(2025·河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当前,我国各地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鲜活经验。一城宋韵半城水 梦华飘溢伴汴京河南·开封以宋文化闻名于世的开封,着眼古城保护,统筹考虑群众居住、经营、交通环境的综合改善,打造古城墙生态旅游带、水系文化带、历史文化街区风光带,让人们在“一墙风采”中赏千年繁华,在“桨声摇灯影”中品宋风宋韵;打造宋文化IP,将宋绣、宋戏等宋“潮”文化元素融入寻常街巷,建造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描绘出“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古城烟雨锁姑苏 小巷烟火百态生江苏·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苏州市姑苏区积极推进老旧街巷改造,采用“一宅一方案”,恢复古色古香的苏式建筑景观,还原苏式古宅“风叩门环、蕉窗听雨”的意境;发布“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闲置老宅,建成“金融街坊”,发展“院落经济”,让古旧宅屋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打造出一座“活态的古城”。黛瓦黄墙倚翠壁 木桥清溪绕农家福建·屏南拥有大量古韵绵长老村落的屏南县,为解决人员外流、老屋荒废的“空心化”问题,全面推行“老屋认租”模式,引入“新村民”,打造新型文化艺术空间,将曾经的“破木屋”变成一个个文化“黄金屋”;举办戏曲节、开酒节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推动“文创+品牌农业”融合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追寻“诗与远方”。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分析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如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案】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各地在保护传承中充分尊重了不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方式、新途径。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开封、苏州、屏南等地在尊重自身历史文化遗产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系列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富有创新性的举措,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分析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如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此题为体现类问题,首先应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然后概况材料内容,围绕材料中开封以宋文化闻名,就着眼古城保护,打造与宋文化相关的旅游带、文化 IP 等;苏州作为吴文化重要发源地,推进老旧街巷改造时采用 “一宅一方案”,还原苏式古宅意境;屏南县拥有大量古韵绵长老村落,针对人员外流、老屋荒废问题,推行 “老屋认租” 模式等,说明各地在保护传承中充分尊重了不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材料中开封打造宋文化 IP,将宋绣、宋戏等文化元素融入街巷,建造主题公园;苏州发布 “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闲置老宅;屏南县举办戏曲节、开酒节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推动 “文创 + 品牌农业” 融合发展等,说明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方式、新途径。根据材料中开封、苏州、屏南等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做法等,说明开封、苏州、屏南等地在尊重自身历史文化遗产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点评】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此题为体现类问题,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结合材料内容说明,要注意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27.(2025·湖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朱鹮回来了朱鹮(huán)是“秦岭四宝”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濒临灭绝。1981年5月,人们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7只野生朱鹮,于是在当地设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此后40多年,几代朱鹮保护者展开接力“赛跑”,省内朱鹮数量升至近8000只,摆脱了灭绝的风险。朱鹮飞走了在保护区建立之初,为了朱鹮更好地栖息,人们把朱鹮筑巢附近的村落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几年后,发现朱鹮又在新的村落附近筑巢,于是再次把村落迁到更远的地方。结果,朱鹮还是追逐村落筑巢。原来,朱鹮主要以小鱼、小虾为食,喜在稻田、河滩觅食,其觅食区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区域高度重合。没有了稻田,失去了食物来源,朱鹮就会飞走。朱鹮又飞回来了于是,当地及时调整策略,实施“鹮田一分”“稻鱼共生”等项目,在朱鹮活动区的每一亩稻田中留出一分田,作为朱鹮的活动区域,定期投放泥鳅、鱼虾等,为朱鹮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朱鹮又飞回来了。(1)结合材料,运用“逆向思维的含义”的知识,分析当地保护朱鹮的思路调整的依据。(2)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不超过180字。)【答案】(1)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 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 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在朱鹮保护中,最初人们从避免人类活动干扰朱鹮栖息的正向思维出发,不断迁移村落,但效果不佳。后来转换思路,从朱鹮觅食区域与人类生产生活区域重合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实施 “鹮田一分”“稻鱼共生” 等项目,为朱鹮提供食物,这是从正向思维的反面进行思考,通过逆向思维调整保护思路,最终让朱鹮又飞回来了。(2)自然界是物质的,规律是客观的。在朱鹮保护中,最初未尊重自然规律,一味迁村未达保护目的。后来实施 “鹮田一分” 等项目,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逆向思维的含义”的知识,分析当地保护朱鹮的思路调整的依据。此题为依据类问题,首先应把握“逆向思维的含义”的知识,然后概括材料内容,围绕材料中“开始建立保护区没有食物朱鹮就会飞走。当地及时调整策略,实施‘鹮田一分’‘稻鱼共生’等项目,在朱鹮活动区的每一亩稻田中留出一分田,作为朱鹮的活动区域,定期投放泥鳅、鱼虾等,为朱鹮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朱鹮又飞回来了”等,联系逆向思维的含义的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说明通过逆向思维调整保护思路,最终让朱鹮又飞回来了。(2)此题为开放性问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不超过180字。解答此题应把握“探究世界的本质”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概况材料内容,联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这是加以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点评】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逆向思维、发挥正逆互补的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1)解答此题应把握逆向思维的知识,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即可。(2)遵循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八 时代精神的精华与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选题1.(2024·湖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4·浙江)名物学是研究事物及其名称的学问。名与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其背后甚至隐藏着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由于地有南北、时有古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弄清名物关系很困难,然而只有弄清了,才能避免误读文献。由此可知( )①不同时代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②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③研究名物关系最终是为了实现思维与存在的一致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广东)清朝时,广西巡抚陈元龙向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并引经据典称“王者慈仁则芝生"。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根据材料,合理的推论是( )①陈元龙奏折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②康熙肯定祥瑞的批语属主观唯心论③二者价值观重要导向作用的结果迥异④二者的思想动机均已脱离了社会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辽宁)李大钊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 )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②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③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2·浙江)下列观点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有( )①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④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3·海南)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③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3·广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5·黑龙江)“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在多丘陵、少平原的湘中雪峰山脉腹地,当地居民经长期探索,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及特殊水源,构筑了独特的水田工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材料表明,该梯田( )①反映了智慧的中国古人与严酷的自然环境的一种和解②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条件③体现出人民群众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源泉④展示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产力体现者的卓越创造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5·陕晋青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某市计划从遗址遗迹中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纪念场所,通过内涵挖掘、优化陈列和数字传播等方式,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以下具体做法中最能体现矛盾问题精髓的是( )A.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升级原有体验服务项目B.针对不同参观群体,制作相应讲解应用软件C.以抗战精神为统领,深挖抗战遗址中的故事D.分类整理抗战文物,合理规划展馆陈列布局10.(2025·陕晋青宁)2025年,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引起人们对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竞技体育不仅能测试机器人的实时决策、运动控制等能力,有望带动其从局部技术突破到整体性能提升,还能推动机器人的研发向应用领域拓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竞技体育能够验证机器人活动的目的性②让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测试是实践活动③应用于生产生活是机器人研发的根本目的④机器人整体性能的提升有赖于局部技术突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25·湖南) 不同时期的影视动画作品赋予哪吒各异的形象,从《大闹天宫》中哪吒的登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新演绎,每一次呈现都蕴含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同中有异的哪吒形象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②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③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决定哪吒形象的创新演绎④哪吒形象的演变经历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5·浙江)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对它的观察和认识充分体现在词汇中。露珠强调“露”的形状特征,秋露点明“露”的季节特征,朝露、宿露突出“露”的时间特征,花露、草露、竹露体现“露”的空间特征等。由材料可知( )①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③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④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024高三下·甘肃)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2024·湖北)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秸秆打包离田面积过大、量过度,容易导致黑土流失,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做到科学离田,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这表明( )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②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③科学离田能够摆脱条件制约以实现综合利用 ④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并避免黑土流失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24·黑吉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并营造了“细柳夹道生”(刘桢《赠徐干诗》)的景色。20世纪末以来,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由此可知( )①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②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③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④形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4高三下·江苏)总体而言,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是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这表明( )A.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B.被动适应环境是早期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C.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D.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17.(2021·广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对这些“超意识能力”评价正确的是(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肯定了人类具有穿越到神灵世界的能力③无视了物质的决定性 ④说明人类意识具有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2020·江苏)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19.(2022·浙江)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这表明(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024·河南)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③ 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④ 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2024·北京市)每年春天和秋天,有数百万只鸟在迁徙途中经过北京。某社区在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根据鸟类需要,补植白皮松、丁香等植物,形成立体植物群落,引入鸢尾等水生植物,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 )①基于社区条件,遵循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②根据鸟类需要,从其主体性出发,为之提供适宜栖息的环境③建立了生物间自在事物的联系,践行了生态保护理念④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2024·全国甲卷)近年来,远离大海的西北某地转变发展思路,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宜渔盐碱水土资源,解决了水温控制、生物盐碱度适应、蟹苗运输、水体循环利用等技术难题,营造出类似海水养殖的环境,发展海产品养殖,实现了“海鲜陆养”。金秋时节,青蟹、海虾等“海鲜”大批量上市。“海鲜陆养”的哲学启示在于( )①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③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客观规律④意识不仅反映客观存在,而且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2024·湖南)漫画《肯做好事,还要会做好事》(作者:郑辛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全面把握客观实际,是肯做好事达到积极效果的前提②方法论比世界观更重要,“会做”比“肯做”更不容易③辩证否定实质是扬弃,“会做”是对“肯做”的否定④正确发挥能动性,才能实现由“肯做”到“会做”的转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2024·湖南)大美潇湘,山水如画,“潇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画大师所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范畴的美学意象,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母题与图式,成就了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自成—派的“潇湘山水”。亦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 )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意识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2023·辽宁)“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 )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材料分析题26.(2025·河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当前,我国各地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鲜活经验。一城宋韵半城水 梦华飘溢伴汴京河南·开封以宋文化闻名于世的开封,着眼古城保护,统筹考虑群众居住、经营、交通环境的综合改善,打造古城墙生态旅游带、水系文化带、历史文化街区风光带,让人们在“一墙风采”中赏千年繁华,在“桨声摇灯影”中品宋风宋韵;打造宋文化IP,将宋绣、宋戏等宋“潮”文化元素融入寻常街巷,建造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描绘出“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古城烟雨锁姑苏 小巷烟火百态生江苏·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苏州市姑苏区积极推进老旧街巷改造,采用“一宅一方案”,恢复古色古香的苏式建筑景观,还原苏式古宅“风叩门环、蕉窗听雨”的意境;发布“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闲置老宅,建成“金融街坊”,发展“院落经济”,让古旧宅屋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打造出一座“活态的古城”。黛瓦黄墙倚翠壁 木桥清溪绕农家福建·屏南拥有大量古韵绵长老村落的屏南县,为解决人员外流、老屋荒废的“空心化”问题,全面推行“老屋认租”模式,引入“新村民”,打造新型文化艺术空间,将曾经的“破木屋”变成一个个文化“黄金屋”;举办戏曲节、开酒节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推动“文创+品牌农业”融合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追寻“诗与远方”。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分析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如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7.(2025·湖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朱鹮回来了朱鹮(huán)是“秦岭四宝”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濒临灭绝。1981年5月,人们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7只野生朱鹮,于是在当地设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此后40多年,几代朱鹮保护者展开接力“赛跑”,省内朱鹮数量升至近8000只,摆脱了灭绝的风险。朱鹮飞走了在保护区建立之初,为了朱鹮更好地栖息,人们把朱鹮筑巢附近的村落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几年后,发现朱鹮又在新的村落附近筑巢,于是再次把村落迁到更远的地方。结果,朱鹮还是追逐村落筑巢。原来,朱鹮主要以小鱼、小虾为食,喜在稻田、河滩觅食,其觅食区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区域高度重合。没有了稻田,失去了食物来源,朱鹮就会飞走。朱鹮又飞回来了于是,当地及时调整策略,实施“鹮田一分”“稻鱼共生”等项目,在朱鹮活动区的每一亩稻田中留出一分田,作为朱鹮的活动区域,定期投放泥鳅、鱼虾等,为朱鹮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朱鹮又飞回来了。(1)结合材料,运用“逆向思维的含义”的知识,分析当地保护朱鹮的思路调整的依据。(2)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不超过180字。)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①错误。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②正确。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的,二者有本质区别,③错误。“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说明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④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 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2.【答案】C【解析】【分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只有弄清了名物关系,才能避免误读文献,说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哲学基本问题,故②③正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说明了不同时代和地区因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的不同,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故①错误。题干强调是通过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说明哲学基本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涉及的物质的内涵,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答案】B【解析】【分析】陈元龙向康熙奏报说“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意思是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是因为王者仁慈,时有祥云,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康熙认为“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这是唯物主义观点。由此看来,陈元龙强调王者仁政因此产生祥云,康熙批语则强调国富民强才是最大的祥瑞,这表明二者价值观不同,因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不同,①③符合题意。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这属于唯物论,②排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者的思想动机均反映了社会存在,而不是脱离了社会存在,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 此题客观唯心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4.【答案】D【解析】【分析】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了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故③④正确。题中论述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故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论述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即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故②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芒,散发出永恒的思想魅力。5.【答案】B【解析】【分析】“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①③符合题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将主观唯心主义看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②不符合题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6.【答案】D【解析】【分析】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而非具体方案,故①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故②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答案】B【解析】【分析】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故①③正确。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而非人的经验感受,故②错误;不能笼统比较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哪个更有价值,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从固有事物联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臆造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8.【答案】B【解析】【分析】该梯田是当地居民智慧、卓越创造力的体现,表明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故①④正确。居民依据当地物质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构筑了紫鹊界梯田,故②错误。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9.【答案】C【解析】【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以抗战精神为统领,深挖抗战遗址中的故事”,抗战精神指的是普遍性(共性),抗战遗址中的故事是特殊性(个性),该选项突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故C符合题意。“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升级原有体验服务项目”,该做法主要侧重于利用数字技术这一手段来改进体验服务,没有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只是在服务方式上的改进,不涉及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故A不符合题意。“针对不同参观群体,制作相应讲解应用软件”,这里“不同参观群体”“相应讲解应用软件”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群体有不同特点,没有涉及普遍性,故B不符合题意。“分类整理抗战文物,合理规划展馆陈列布局”,此做法重点在于对文物的分类整理和展馆布局规划,主要强调优化布局,没有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结合,遵循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10.【答案】D【解析】【分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于生产生活是机器人研发的根本目的,故③正确。④:整体由部分构成,机器人整体性能的提升有赖于局部技术突破,故④正确。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目的性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特点。机器人不具有意识,其活动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以竞技体育不能验证机器人活动的目的性,故①错误。实践的主体是人,机器人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故②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11.【答案】B【解析】【分析】不同时期的哪吒形象既有都属于哪吒这一形象的共性,又有各自独特的造型、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期的影视动画作品赋予哪吒各异的形象,说明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决定哪吒形象的创新演绎,故③正确。影视动画作品中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想象等创作出来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故②错误。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2.【答案】C13.【答案】B【解析】【分析】“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强调了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存在即是被感知,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故①符合题意。“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是指天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地有一定的运行法则,属于唯物主义;“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认为意识是世界本原,属于唯心主义,故③符合题意。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都是唯心主义,故②不符合题意。“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4.【答案】A【解析】【分析】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为防止其负面影响,需要因地制宜,说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故①正确;秸秆离田容易导致黑土流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说明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故②正确。科学离田并不能摆脱条件制约,故③错误;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减少黑土流失,但不能避免黑土流,故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15.【答案】A【解析】【分析】①正确, 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由此可知,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②正确,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并营造了“细柳夹道生”的景色。由此可知,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③错误,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实践;④错误,抽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辨别能力,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6.【答案】D【解析】【分析】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所以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体现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故D符合题意。地理环境是客观因素,但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错误。人类早期城市的选址体现了早期人类在主动适应环境,故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生产力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17.【答案】B【解析】【分析】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这是唯意志论的体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无视物质的决定性,故①③符合题意。“神灵世界”是不存在的,人类活动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故②错误;人类意识活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18.【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中,“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这体现的是不可知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可见,这体现的是不可知论,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A正确。该选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B。该选项体现的是脱离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这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C。该选项的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不可知论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9.【答案】A【解析】【分析】①②: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表明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②正确;③:古代基诺人的神话传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错误回答,③错误;④:材料不涉及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④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要对题干进行主旨的概括,明确题干涉及的知识点,排除一个明显错误的选项,没有涉及到意识的作用,故排除。20.【答案】A【解析】【分析】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故①②正确。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故③错误;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不是人自由选择的,故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21.【答案】B【解析】【分析】“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是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遵循了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④正确切题。材料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且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其主体性出发,②错误。这一做法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方法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错误题肢,选出正确切题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2.【答案】C23.【答案】B【解析】【分析】漫画显示,一个人出于好心帮别人打伞,但却遮住了被帮助人的眼睛,给被帮助人带来了麻烦,这启示我们不仅要肯做好事,还要会做好事,做好事时既要全面把握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①④符合题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很重要,既要“肯做”,又要“会做”,二者不可偏废,②错误。我们要把“会做”和“肯做”结合起来,“会做”不是对“背做”的否定,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 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24.【答案】B【解析】【分析】潇湘的自然山水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正确。艺术家不能用手中画笔为自然山水设定法则,②说法错误。“潇湘八景”虽作于宋初,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这说明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正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应该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共性寓于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之中,④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 此题考查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25.【答案】A【解析】【分析】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说明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故①符合题意;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虽然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也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故③符合题意。规划农时属于主观活动,不是实际的农耕活动,故②错误;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确定节气、规划农时,指导农耕活动,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6.【答案】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各地在保护传承中充分尊重了不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方式、新途径。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开封、苏州、屏南等地在尊重自身历史文化遗产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系列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富有创新性的举措,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分析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如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此题为体现类问题,首先应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然后概况材料内容,围绕材料中开封以宋文化闻名,就着眼古城保护,打造与宋文化相关的旅游带、文化 IP 等;苏州作为吴文化重要发源地,推进老旧街巷改造时采用 “一宅一方案”,还原苏式古宅意境;屏南县拥有大量古韵绵长老村落,针对人员外流、老屋荒废问题,推行 “老屋认租” 模式等,说明各地在保护传承中充分尊重了不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材料中开封打造宋文化 IP,将宋绣、宋戏等文化元素融入街巷,建造主题公园;苏州发布 “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闲置老宅;屏南县举办戏曲节、开酒节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推动 “文创 + 品牌农业” 融合发展等,说明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方式、新途径。根据材料中开封、苏州、屏南等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做法等,说明开封、苏州、屏南等地在尊重自身历史文化遗产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点评】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此题为体现类问题,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结合材料内容说明,要注意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27.【答案】(1)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 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 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在朱鹮保护中,最初人们从避免人类活动干扰朱鹮栖息的正向思维出发,不断迁移村落,但效果不佳。后来转换思路,从朱鹮觅食区域与人类生产生活区域重合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实施 “鹮田一分”“稻鱼共生” 等项目,为朱鹮提供食物,这是从正向思维的反面进行思考,通过逆向思维调整保护思路,最终让朱鹮又飞回来了。(2)自然界是物质的,规律是客观的。在朱鹮保护中,最初未尊重自然规律,一味迁村未达保护目的。后来实施 “鹮田一分” 等项目,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逆向思维的含义”的知识,分析当地保护朱鹮的思路调整的依据。此题为依据类问题,首先应把握“逆向思维的含义”的知识,然后概括材料内容,围绕材料中“开始建立保护区没有食物朱鹮就会飞走。当地及时调整策略,实施‘鹮田一分’‘稻鱼共生’等项目,在朱鹮活动区的每一亩稻田中留出一分田,作为朱鹮的活动区域,定期投放泥鳅、鱼虾等,为朱鹮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朱鹮又飞回来了”等,联系逆向思维的含义的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说明通过逆向思维调整保护思路,最终让朱鹮又飞回来了。(2)此题为开放性问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不超过180字。解答此题应把握“探究世界的本质”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概况材料内容,联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这是加以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点评】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逆向思维、发挥正逆互补的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1)解答此题应把握逆向思维的知识,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即可。(2)遵循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八 时代精神的精华与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生版).docx 专题八 时代精神的精华与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