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16《白杨礼赞》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16《白杨礼赞》教案

资源简介

《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 “开垦、主宰、倦怠、坦荡如砥、虬枝、伟岸、傲然、恹恹欲睡、宛然、秀颀、鄙视、旁逸斜出” 等。
学习并掌握象征、烘托、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富有感彩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培养语感。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和主题,提高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本文与其他同类型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白杨树所象征的坚韧、正直、团结向上的精神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一)已有知识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和语法,对记叙文和散文的阅读有了一定的经验,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一些描写事物的文章,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潜在学习困难
对于象征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难以准确把握白杨树所象征的对象及意义。
由于文章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学生可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不足,从而影响对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体会文章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品味字词。
(三)兴趣激发点
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可从他们对树木的观察和了解切入,引发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展示白杨树的图片、视频,播放与抗战相关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白杨树的形象和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在体验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和线索,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三)突破策略
情境模拟:让学生模拟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挺立的情景,亲身体验白杨树的坚韧,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
对比阅读:将本文与其他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特点,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生活经历,发表见解,促进对难点的理解。
反复研读: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反复朗读、品味,从字词入手,挖掘情感内涵。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一)文本材料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白杨礼赞》原文。
补充阅读材料,如茅盾的《风景谈》、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二)媒体资源
制作精美的 PPT,包含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课文重点字词、段落分析、图片展示(如白杨树的图片、西北高原的风光图、抗战时期的图片等)、相关视频(如介绍白杨树的视频、抗战纪录片片段等)。
音频素材,如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播放激昂的音乐,如《黄河大合唱》,营造氛围,辅助教学。
(三)教具学具
制作字卡,用于生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读和理解。
准备思维导图模板,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内容。
设计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和要求,便于学生开展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 分钟)
展示一组树木的图片,包括柳树、松树、槐树等,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些树木的印象。
最后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棵白杨树,你们有什么感受?它和其他树木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笔直的干、枝等特点。
教师总结:“白杨树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树,但在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笔下,它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白杨礼赞》,看看茅盾先生是如何赞美白杨树的。” 顺势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新知探究(25 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通过 PPT 展示茅盾的生平简介,重点介绍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强调本文创作于抗战相持阶段,作者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深受鼓舞,从而写下这篇文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标注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词。
(2)利用 PPT 展示生字词,进行认读和解释。请学生个别朗读,纠正读音错误。
(3)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对白杨树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明确:文章以 “不平凡” 为线索,作者对白杨树的总体评价是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精读课文,赏析白杨树的 “不平凡”(15 分钟)
(1)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 “不平凡” 的段落,并用波浪线画出来。
(2)请学生依次朗读这些段落,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白杨树的 “不平凡” 体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赏析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段落(第 2 段)。请一位学生朗读这一段落,然后利用 PPT 展示相关文字和西北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高原景色的词语,如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体会高原的辽阔和壮美。提问:“作者描写这样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描写西北高原的雄浑壮阔,为白杨树的出场设置背景,烘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作者先写高原的 “单调”,再写看到白杨树后的 “惊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接着赏析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 5 段)。让学生找出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分析其特点。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没有倒垂的。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引导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的品质。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写白杨树的外形?”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描写,展现白杨树的外在美,更重要的是为了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为后文象征意义的揭示做铺垫。
(三)能力深化(15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象征意义(8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小组任务单,布置任务:
(1)文中哪些语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白杨树分别象征了哪些人或精神?
(3)作者是如何通过白杨树来表达对这些人或精神的赞美之情的?
各小组围绕任务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明确:文章第 7 段通过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坚韧、勤劳、坚强不屈的精神。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间接表达了对这些人的赞美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对比阅读(7 分钟)
发放补充阅读材料《松树的风格》,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与《白杨礼赞》进行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松树和白杨树所象征的意义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3)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邀请几组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对比阅读的发现。教师总结: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的赞美和对某种精神的歌颂。不同之处在于象征的具体对象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白杨礼赞》语言激昂、富有感染力,《松树的风格》语言质朴、简洁明了。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总结提升(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白杨树的 “不平凡” 体现以及象征意义等要点。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白杨礼赞》,不仅欣赏到了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更体会到了作者通过白杨树所表达的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白杨树一样,坚韧不拔,正直向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堂练习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 ) 主宰( ) 倦怠( ) 坦荡如砥( ) 虬枝( ) 伟岸( ) 傲然( ) 恹恹欲睡( ) 宛然( ) 秀颀( ) 鄙视( ) 旁逸斜出( )
根据拼音写汉字。
kěn( )荒 dǐ( )砺 qiú( )枝 yān( )恹欲睡 bǐ( )视 yì( )出
解释下列词语。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潜滋暗长:
(4)恹恹欲睡:
(5)旁逸斜出:
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的句子有哪些?请写出来。
(二)能力进阶题
阅读文章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回答问题。
(1)这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白杨树怎样的品质?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句话。
文章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找出相关段落,并分析其作用。
(三)拓展挑战题
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植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某种精神或品质的赞美之情。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茅盾的作品,选择一篇进行阅读,并与《白杨礼赞》进行比较,分析茅盾散文的风格特点,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七、板书设计
(一)主框架
板书文章标题《白杨礼赞》及作者茅盾。
梳理文章结构:
总起: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分写:
生长环境不平凡(第 2 段):雄浑壮阔、欲扬先抑
外形姿态不平凡(第 5 段):笔直、力争上游
内在品格不平凡(第 7 - 8 段):正直、朴质、坚强不屈
总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分析象征意义:
白杨树→北方农民
白杨树→守卫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坚韧、勤劳、坚强不屈的精神
(二)互动区
预留空间,在课堂上记录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象征意义的分析等生成性观点。
(三)视觉化要点
用红色粉笔标注描写白杨树 “不平凡” 的关键语句和体现象征意义的词语,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等,突出重难点。
八、作业布置
(一)必做作业
背诵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和揭示象征意义的段落。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选做作业
为文章中的某个场景画一幅插图,如白杨树在西北高原上挺立的场景,通过绘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改编《白杨礼赞》为一个简短的剧本,在周末与家人或同学一起进行表演,感受文中的情感。
(三)长周期项目
开展一次 “植物与精神” 的调查活动,选择几种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在不同文化或文学作品中所象征的意义,整理成一篇 1000 字左右的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九、教学评价设计
(一)课堂观察表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课堂活动等,记录参与次数和表现情况。
观察学生的合作表现,如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与小组成员有效沟通、分工协作,是否尊重他人意见等,进行等级评价(优秀、良好、中等、待提高)。
观察学生的情感投入,是否能在教师引导下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是否能联系自身生活经历发表真实感受,进行描述性评价。
(二)随堂检测
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学生对基础巩固题、能力进阶题和拓展挑战题的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提升情况。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提高。
(三)成果评价量规
对于学生的作业,如背诵、课后练习题、选做作业(插图、剧本改编)、长周期项目(调查报告)等,制定详细的评价量规。
从内容完整性、准确性、创新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具体的分数或等级,并附上评语,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亮点与不足
亮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对文章中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讲解白杨树的外形和生长环境时,通过图片展示和文字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不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讨论不够深入,有些学生的观点没有充分表达。在拓展挑战题的完成情况上,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写作和比较分析时存在困难。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导致总结提升环节略显仓促。
(二)学生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交流以及作业反馈,发现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不够熟练。在写作和分析能力方面,学生希望教师能提供更多的指导和练习机会。同时,学生对课堂上的互动活动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增加更多类似的活动。
(三)改进方向
调整教学策略:在小组讨论前,明确讨论的要求和时间限制,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设计更多针对性的练习,如仿写、改写等,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优化资源利用: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如引入更多与白杨树或象征手法相关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