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

资源简介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本单元以专题史形式,梳理了古今中外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从民族关系角度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从对外关系的角度体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认识到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当代国家制度的延伸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理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在我党治国理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中的意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本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在单元中对前三课起着承接作用,属于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本课包括“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和“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叙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多年来中国外交的辉煌历程,三个子目从时间上看前后相继,从政策上看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国际形势的演变,中国的外交方针因势因时而变。无论外交方针怎样改变,当代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变,“和合天下”的外交理念始终不变,由此探索出了既维护国家利益又有益于世界共同进步的外交思想---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平发展、协和万邦、合作共赢……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的成就、感受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定性与灵活性,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的背景、具体方针,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情景剧、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走向成熟及主要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外交理念的发展,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初中历史、纲要上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外交成就有一定的了解,也基本掌握了从文献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学习方法,并基于唯物史观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另外,本课主题“中国外交智慧----和合天下”,与时代紧密相连,学生有极大的学习热情。这些对于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中外历史纲要》主要以通史的方式学习,有关外交的知识分布零散,不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认识也不全面。从课程标准看,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可以达到水平1、2,而课标对选必的要求是达到水平3、4,这也有一定的困难。这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与结构,确定核心主题,围绕主题把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分解简化,通过情景剧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立足教材,自主梳理基本史实基础上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结构的能力、历史概述能力。 然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内外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感受我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体会中共党人的外交智慧、和合天下的初心、与时俱进的精神,体会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渗透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前戏:旧中国的外交 视频《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导入。 通过这个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当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奋力辩驳的场景。为什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会失败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力太过弱小,弱国无外交,只能任人宰割。正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中国近代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历史已然过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建设性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发展状况。 观看视频,感悟近代中国屈辱外交。 通过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怒斥列强无耻行为的视频导入,让学生更能直观感受旧中国时期中国外交的屈辱性,为接下来介绍本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做好铺垫,也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旧中国的外交的区别与不同,形成鲜明对比。
讲授新课 一、第一幕:新中国成立之初 【思考】正如刚才几位同学演示的那样,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所面临的外交局面异常复杂。假如你是新中国的领导人之一,面对这样的处境,你应该怎么做? 推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 【思考】那么在这三条外交方针中,谁才是核心? “一边倒”。 【思考】那么何为“一边倒”? “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的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正如毛主席曾说过:“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思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 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的政策。 所以,“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意义重大,1.它有利于打破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孤立的局面;2.也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3.同时也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特别提醒:“一边倒”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它旨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 通过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先后同苏联、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思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我们建交的国家也越来越少。思考一下,为什么“屋子打扫干净了”,“客人”却迟迟不来?新中国该如何打开“外交困局”? 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我们取得了世界的信任,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它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上,面对部分国家对中国的质疑,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亚非国家的一致赞同,也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二、第二幕:20世纪50年末至60年代末 正如刚才几位同学演示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而美国则继续敌视中国。 【思考】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紧张,面对“两个拳头出击”的被动局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发展“中间地带”,加强同第三世界的联系。 正如,1958年9月2日,毛泽东对巴西的朋友说:“西方世界的太阳是傍晚的没落的太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太阳是早晨的上升的太阳。帝国主义历来就是吓唬人的,不要怕它们。对西方的崇拜是一种迷信,这是历史形成的,现在这种迷信正在逐渐破除。” 1959年5月15日,毛泽东在接见拉丁美洲朋友时说:“黑非洲的人,皮肤颜色同我们的不一样,是漆黑的,但我见到他们,仔细看他们,觉得他们很美,黑得出油,我们见到他们像兄弟一样。” 通过积极开展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我们先后同阿富汗、埃及、叙利亚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思考】面对“两个拳头出击”的局面,你认为此时的美苏,哪个对中国的威胁最大? 苏联。为什么?这一时期,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线上,时刻威胁着新中国。更有甚者,当时苏联领导人提出要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同时,在1969年3月,中苏双方爆发了“珍宝岛战争”。一时间一场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新中国。 第三幕:20世纪70年代 就这样,通过“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翻开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 【思考】哪些因素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美国方面:1.长期敌视、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失败;2.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中国方面:1.中苏关系紧张,处于被动状态;2.有利于改善国际关系;3.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对比中美两个联合公报的不同。 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也直接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同时中美关系的缓和及正常化,也直接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这张“乔的笑”,被外国记者称为“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就在尼克松访华的同年,中日建交了。 中美关系正常化缓和了中国外交“两个拳头出击”的被动局面,使我们能够腾出手来专心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所以这一时期,我们的外交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策略。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并对他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毛泽东说道:“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所谓的“一条线”外交战略就是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纬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1974年,毛泽东在北京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又提出了“一大片”的外交构想.主要是“团结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国家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由此可见毛泽东指出的“一条线”和“一大片”上的所有周围国家,目的是团结一致,共同对付苏联。 第四幕:改革开放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以及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80年,邓小平对当时形式和任务作出分析: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而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宣告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也正符合我们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蓝图。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外交政策做出了适时地调整,即为改革开放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第五幕: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路。通过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 “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中共十九大以来,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我们的外交天团霸气回怼美方,充分展现了大国的实力。 结束语: 一路走来,我们的外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现如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多少年的风雨兼程,多少年的羁绊坎坷,正如歌词中所说,如今我们已经走向繁荣富强,成为世界强国之林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真正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学生情景剧表演。 中国: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而与此同时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世界其他各国的反应是: 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包围和孤立的政策。苏联:对新中国则给予了相应的支持。 学生情景剧表演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以此引入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中国面临的外交新局面。 学生情景剧表演“乒乓外交”,展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中美关系正常化。 学生情景剧表演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学生情景剧表演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新布局:积极发展同世界主要国家、周边国家以及非洲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通过情景剧的设置,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外交状况。一者以此为引子,为本节内容做铺垫;二者可以强化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者也更容易让学生直观感受当前中国外交的现状,即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敌视。 通过情景剧的设置,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中国面临新的外交环境。一者以此为引子,为本节内容做铺垫;二者可以强化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者也更容易让学生直观感受当前中国外交的现状,即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紧张。 通过“乒乓外交”情景剧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脉络。作为上世纪外交的一大重要纪事,“乒乓外交”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外交史。此情景剧的设置,一者以此为引子,为本节内容做铺垫;二者可以强化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者也更容易让学生直观感受当前中国外交的现状,即中美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紧张。 通过“苏联解体”情景剧的设置,一者可以强化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者也更容易让学生直观感受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即外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通过情景剧的设置,一者以此为引子,为本节内容做铺垫;二者可以强化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者也更容易让学生直观感受当前中国外交的现状。 结束语介绍中国外交一路走来的艰辛。同时阐述虽然我们的实力增强,成为世界强国。但我们仍然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课后拓展
七、板书设计
当代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成立之初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 改革开放后 中共十八大以来
教学反思
1.通过情景剧的设置,能够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不一样的风景。 2.通过情景剧的设置,也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现状,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通过开头《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视频介绍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再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引导下《中国代表团霸气回怼美方》视频,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能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4.结尾的结束语能够展现近代中国外交一路走来的艰辛。同时也展现中国的大国外交,不是欺负弱小国家,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的合作与共赢。 5.本课在问题的设置时,部分问题缺乏深度。例如,在提问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 的外交时,面对“两个拳头出击”的局面,美苏双方哪个对中国的威胁最大?学生在回答苏联后没有深入挖掘为什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6. 师生互动环节没有照顾到前排情景剧表演的学生,需要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