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泸州市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泸州市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四川省泸州市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直线 3 + 2 1 = 0 在 轴上的截距为( )
A. 12 B.
1
2 C. 1 D.
1
3
2.抛物线 2 = 8 的焦点坐标是( )
A. ( 4,0) B. (0, 4) C. ( 2,0) D. (0, 2)
3.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 1, 3 = 3,则{ }的公差为( )
A. 2 B. 4 C. 2 D. 4
4.如图,空间四边形 中, = , = , = ,且 = 2 , = ,则 等于( )
A. 2 + 2 + 13 3 2 B.
1
2 +
1
2
12
C. 2 + 1 + 13 2 2 D.
1 2 1
2 3 + 2
5.已知随机变量 ~ ( , 2), 1~ (6, ),且 ( ≥ 3) = 2 . ( ) = ( ),则 =( )
A. 16 B.
1 1 1
4 C. 3 D. 2
6.本学期某校举行了有关垃圾分类知识竞赛,随机抽取了 100 名学生进行成绩统计,发现抽取的学生的成
绩都在 50 分至 100 分之间,进行适当分组后(每组为左闭右开的区间),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
( )
A.图中 的值为 0.020
B.估计样本数据的众数值为 90
C.估计样本数据的第 80%分位数为 95
D.估计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大于中位数
7.已知直线 :3 + 6 = 0 与圆 : 2 + 2 2 4 = 0 相交于 , 两点,则△ 的面积为( )
A. 52 B. 5 C. 4 D. 2
8.有一批同一型号的产品,已知其中由一厂生产的占 30%,二厂生产的占 50%,三厂生产的占 20%.又知
这三个厂的产品次品率分别为 2%,1%,1%,则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是次品的概率是( )
A. 0.002 B. 0.003 C. 0.013 D. 0.04
二、多选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 1页,共 9页
9
2 2
.过双曲线 : 2 2 = 1( > 0, > 0)的一个焦点的直线 : 2 5 = 0 与 的一条渐近线平行,且与
交于点 ,则( )
A. 5的实轴长为 2 5 B. 的离心率为 2
C. 5到 的右焦点的距离为 4 D. 的一个顶点坐标为(0, 5)
10.已知函数 ( ) = 3 3 2 + (3 ) + ,则( )
A.当 = 0 时,直线 = 1 是曲线 = ( )的一条切线
B.当 < 0 时,函数 ( )有极值点
C.若 ( )有三个不同零点 , , ,则 + + = 3
D.若直线 = ( 1) + 1 与曲线 = ( )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则 + > 0
11.( 5 + 2)2 +1( ∈ )的整数部分为 ,小数部分为 ,则( )
A.数列{ + }是等比数列 B. ( + ) = 1
C.数列{ }是递增数列 D.整数 的个位数可以是 6
三、填空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2.从 2,4,6,8 中任取 2 个数字,从 1,3,5 中任取 1 个数字,共可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
______(用具体数字作答).
13.函数 = + 2 在 上是增函数,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4 100.已知三棱锥 的顶点都在表面积为 9 的球面上, = 1, = 3, = 2,则三棱锥
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77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 13 分)
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1 = 1, +1 = + 1(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设 = log4 +1,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16.(本小题 15 分)
如图,三棱柱 1 1 1中, = = 1 = 1 , 是 的中点, 1 ⊥ .
第 2页,共 9页
(1)证明: 1 ⊥ ;
(2)若点 1到平面
1
的距离是棱 长度的2,求平面 1 1 与平面 1 1 1夹角的余弦值.
17.(本小题 15 分)
甲、乙两人参加投篮比赛活动,比赛规则如下:投中者得 1 分且下一轮继续投篮,未投中者对方得 1 分且
4 2
下一轮由对方投篮.已知甲、乙两人每次投篮命中的概率分别为5 , 3,且命中与否相互独立,通过抽签决定首
轮投篮方,用 表示第 轮为甲投篮,用 表示甲积 分( ∈ ),用 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若总共投篮两轮.
(1)求 ( 2| 2);
(2)求甲得分 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18.(本小题 17 分)
3 13设椭圆 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为( 3, 0), ( 3, 0),且过点( 2 , 4 ).
(1)求 的方程;
(2) ( 4已知 3 , 0),过点 (3,0)的直线与 交于 , 两点,直线 与 交于点 (异于 ).
①证明:| | = | |;
△ ②若点 是 的外心,求 △ | |2的最大值.
19.(本小题 17 分)
已知函数 ( ) = (1 + ), ′( )为 ( )的导函数.
(1)若 < 0,讨论 ( )在(1, + ∞)上的极值点个数;
(2) ′( ) 5设函数 ( ) = ,若 ( ) ≥ 2恒成立.
①求 的取值范围;
②设函数 ( )的零点为 0, ′( )的极小值点为 1,求证: 0 > 1.
第 3页,共 9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08
13.[2, + ∞)
14. 32
15.(1)当 = 1 时, 2 = 1 + 1 = 1 + 1 = 2,
当 ≥ 2 时,由 +1 = + 1,可得 = 1 + 1,
相减可得 +1 = 1 = ,即 +1 = 2 ,
上式对 = 1 也成立,
故{ }是首项为 1,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所以 = 1 1 = 2 1;
(2) = log4 1
1
+1 = 2 2 ,
1
所以 = 2 [(2
1 + 22 + + 2 ) (1 + 2 + + )] = 1 [ 2(1 2 ) (1+ )2 1 2 2 ] = 2
( +1)4 1.
16.(1)证明:因为 是 中点, = = 1 = 1 ,
所以 ⊥ , 1 ⊥ ,
又 1 ⊥ , ∩ 1 = , 1, 平面 1 ,
所以 ⊥平面 1 ,
又 1 平面 1 ,所以 ⊥ 1 ,
因为 ∩ = , , 平面 ,
第 4页,共 9页
所以 1 ⊥平面 ,
而 平面 ,所以 1 ⊥ ;
(2)由(1)知以 为原点, , , 1所在直线分别为 , ,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
设 = 2 1,则点 1到平面 的距离为 1 = 2 = 1,
由已知得△ △ 1 ,从而 = 1 = 1,
则 (0, 1,0), (1,0,0), (0,1,0), 1(0,0,1),
所以 1 1 = = ( 1, 1,0), 1 = (0,1, 1),
设平面 1 1 的一个法向量是 = ( , , ),
⊥ = = 0
则 1 1 1 1
,则
1 ⊥ 1

= = 0
取 = 1,则 = (1, 1, 1),
易知平面 1 1 1的一个法向量是 = (0,0,1),
cos < , >= 1 3| || | = 3 = 3 ,
所以平面 1 1 与平面 1 1
3
1夹角的余弦值为 .3
17.(1)由题意, 2| 2表示第 2 轮甲投篮的情况下甲积 2 分,
要使第 2 轮甲投篮,则第 1 轮甲投篮且投中,或第 1 轮乙投篮且未投中,显然两种情况甲均积 1 分,
4
所以要使第 2 轮甲积 2 分,则甲必投中,故 ( 2| 2) = 5;
(2)由题设 = 0,1,2,
( = 0) = 1 × (1 4 ) × 2 + 1 × 2 2 132 5 3 2 3 × 3 = 45,
( = 1) = 1 4 4 12 × 5 × (1 5 ) + 2 × (1
4 ) × (1 2 ) + 1 × 2 × (1 2 ) + 1 × (1 2 ) × (1 4 ) = 585 3 2 3 3 2 3 5 225,
( = 2) = 1 × 42 5 ×
4 1
5 + 2 × (1
2
3 ) ×
4
5 =
34
75,
综上, 的分布列如下:
第 5页,共 9页
0 1 2
13 58 34
45 225 75
( ) = 0 × 1345 + 1 ×
58 34 262
225 + 2 × 75 = 225.
2 218.(1)设椭圆标准方程为
2 +

2 = 1( > > 0),
因为椭圆 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为( 3, 0), ( 3, 0),且过点( 3 13 ,2 , 4 )
2 2 = 3
所以 3 13 ,
4 2 + 16 2 = 1
= 2
解得 = 1,
2
则椭圆方程为
4 +
2 = 1;
(2)①证明:因为过点 (3,0)的直线与 交于 , 两点,直线 与 交于点 (异于 ),
设直线 的方程为 = + 3, ( 1, 1)、 ( 2, 2),
2 + 2
联立 4 = 1,消去 并整理得( 2 + 4) 2 + 6 + 5 = 0,
= + 3
此时 = 36 2 20( 2 + 4) = 16 2 80 > 0,
解得 > 5或 < 5,
6
由韦达定理得 1 + 2 = 2+4, 1 2 =
5
2+4,
1 2
此时 = 4,
= 4,1 3 2 3
+ 4 1 2 2 1 ( 1+ 2)
则 + = 1 + 2 = 3 4 4 4 41 3 2 3 ( 1 3)( 2 3)
( 1 +3) 2 + ( +3)
4( 52 1 3 1 + 2) 2 1 2 + 3( 1 + 2)=
( 4
=
1 3 )(
4
2 3) (
4
1 3)( 2
4
3)
2 5 +5 6 10 10
= 2+4 3 2+4 = 2+4 2+44 4 4 4 = 0,( 1 3)( 2 3) ( 1 3)( 2 3)
所以 = ,
则 与 关于 轴对称,
此时点 与点 关于 轴对称,
故| | = | |;
第 6页,共 9页
②由点 与点 关于 轴对称,
可得 ( 2, 2),
1+ 2 = 1+3+ 2+3 2 2 = 3 + 2 ( 1 + 2) = 3 +
6 122 2+4 = 2+4,
1+ 2
2 =
3
2+4,
( 12 3 所以线段 的中点为 2+4 , 2+4 ),
12 3 因为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为 = ( 2+4 ) + 2+4,
又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为 轴,
所以 = 0,
9
解得 = 2+4,
9
即 ( 2+4 , 0),
2
所以| |2 = (3 9 2 3 +3 2 2+4 ) = ( 2 ,+4 )
2
1 |
9
2 3|
3 +3
1 | 2
= +4 = 1 + 2 | | +4
|
△ 2 2 2 1 21+ 1+ 2
= 1 ( 3
2+3 2) 16 80 = ( 3
2+3 ) 2
2 5 6( 2+1) 2 5
2 2+4 ( 2+4)2 2+4 2+4 = ( 2 ,+4)2
6( 2+1) 2 5
此时 △ = (
2+4)2 2 2
| |2 2 =
2 53 ( 2+1) =
2 5 ,
3 +3 2 3 ( 2( ) +1)
2
2+4
令 = 2 5, > 0,
可得 2 = + 5,
△ 2 2 5 2 2 1 2 1 6
所以 | |2 = 3 ( 2+1)2 = 3 ( +6)2 = 3 36 ≤ = + +12 3

2 36 18 +12
当且仅当 = 36 ,即 = 6, =± 11时,等号成立.

则 △ 6| |2的最大值为 .18
第 7页,共 9页
19.(1)根据题设导函数 ′( ) = (1 + + )

,令函数 ( ) = 1 + + ,那么导函数 ′( ) =
1
(1 ),
由 < 0 且 > 1,那么导函数 ′( ) < 0,因此函数 ( )在(1, + ∞)上单调递减,那么 ( ) < (1) = 1 + ,
若 ≤ 1,那么 ( ) < (1) ≤ 0,因此导函数 ′( ) < 0 在(1, + ∞)上恒成立,此时函数 ( )在(1, + ∞)
上单调递减,故无极值点,
若 1 < < 0 ,那么 (1) = 1 + > 0,且 趋向+∞, → 0 , → ∞,即 ( ) → ∞,
因此存在 0 ∈ (1, + ∞),使 ( 0) = 0,那么 > 0时, ( ) < 0,1 < < 0时, ( ) > 0,
因此在( 0, + ∞)上 ′( ) < 0, ( )在( 0, + ∞)上单调递减,在(1, 0)上 ′( ) > 0, ( )在(1, 0)上单调
递增,
此时函数 ( )在(1, + ∞)上无极小值点,有 1 个极大值点.
综上所述, 1 < < 0 时,函数 ( )在(1, + ∞)上有 1 个极大值点,无极小值点, ≤ 1 时,函数 ( )
在(1, + ∞)上无极值点.
(2) ①根据题设,可得函数 ( ) = 1 + + ,显然 = 0 时不合题设,
5
当 < 0 时, 趋向+∞, → 0
, → ∞,即 ( ) → ∞,不符合 ( ) ≥ 2,
因此 > 0,且导函数 ′( ) = 1 (1 ),
因此导函数 ′( ) > 0 > 1,即 ( )在(1, + ∞)上单调递增,导函数 ′( ) < 0 0 < < 1,
即 ( )在(0,1)上单调递减,
因此函数 ( ) ≥ (1) = 1 + ≥ 52 ≥
3
2,即 ∈ [
3
2 , + ∞).
2
②证明:根据导函数 ′( ) = (1 + + ),令 ( ) = ′( ),那么导函数 ′( ) =
(1 + 2 +
),
2
令函数 ( ) = 1 + 2

2 +
3 2 2 ( 2 +2)
且 > 0、 ≥ 2,那么导函数 ′( ) = 2 + 3 = 3 > 0,
因此函数 ( )在(0, + ∞)上单调递增,那么 ( 12 ) = 1 2 ≤ 1 2 2 < 0, (1) = 1 + > 0,
因此存在 ∈ ( 12 2 , 1)使 ( 2) = 0,
( ) > 0,即 ′( ) > 0,有 > 2, ( ) < 0,即 ′( ) < 0,有 0 < < 2,
所以 ( ) = ′( )在(0, 2)上单调递减,在( 2, + ∞)上单调递增,
所以 2时 ( ) = ′( )
1
的极小值点,因此 1 = 2 ∈ ( 2 , 1),
第 8页,共 9页
= 3 ( ) ≥ 5 1 + 3 + 3 ≥ 5 1 + ≥ 1 由①,当 2有 2,即 2 2 2,整理得 ,则 + ≥ ,
所以 ( ) ≥ ( ) = 1(1 + 1 + 1) ≥
1(1 + ) > 0,即 ′( ) > 0
1
所以 ( )在(0, + ∞)上单调递增,由 ( 1) = 1 +
2

2
2
+ 1 = 0,即 1 + 1 = ,
1 1
2
1 1

所以 ( 1) = 1(1 + 1) =
1
(
1
2) < 0 = ( 0),1 1
综上, 0 > 1.
第 9页,共 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