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项工作可以用两种方法完成,有 6 人只会用第一种方法完成,另有 11 人只会用第二种方法完成,现从
中选出 1 人来完成这项工作,则不同选法的种数为( )
A. 60 B. 66 C. 16 D. 17
2.已知{ }为等差数列,且 1 = 18, 5 = 6,则{ }的公差为( )
A. 72 B.
5
2 C. 3 D. 2
3.已知某批零件的直径 (单位:毫米)服从正态分布 (10, 2).若 (9 ≤ ≤ 11) = 0.7,则从这批零件中任意
抽取 1 个零件,该零件的直径大于 11 毫米的概率为( )
A. 0.35 B. 0.15 C. 0.3 D. 0.175
4.曲线 = 2 + 在 =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2,则 =( )
A. 1 B. 1 C. 0 D. 12
5.(2 + 3 )6的展开式的第 4 项的系数是( )
A. 46 × 22 × 34 B. 3 36 × 2 × 33 C. 3 4 4 26 D. 6 × 2 × 3

6.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一组数据( , )( = 1,2,3,4,5,6,7)的经验回归方程为 = 3 5.若
7
=1 = 21,则
7 =1 =( )
A. 63 B. 21 C. 28 D. 49
7.若函数 ( ) = 2 (2 + 6 ) 在 上单调递减,则 的取值范围为( )
A. [4, + ∞) B. [ 4, + ∞) C. [2, + ∞) D. [ 2, + ∞)
8.如图,正方形 的边长为 4,取正方形 各边的中点 , , , ,作第 2 个正方形 ,然后
再取正方形 各边的中点 , , , ,作第 3 个正方形 .如果这个作图过程可以一直继续下去,那么
这些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将趋近于( )
A. 32
B. 40
C. 48
D. 64
二、多选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9.已知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为
第 1页,共 7页
1 2 4 5
0.2 0.35 0.15 0.3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 = 3.5 B. ( ) = 3 C. ( ) = 2.5 D. ( ) = 2
10.已知函数 ( )的导函数 ′( )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在( ∞, 1)上单调递增
B. ( )在( 1,3)上单调递增
C. ( )既有极大值,也有极小值
D.曲线 = ( )在 = 1 处的切线斜率为 3
11.若(2 + 1)18 = 0 + 1( + 1) + 2( + 1)2 + + 18( + 1)18,则( )
A. 0 = 1 B. 1 + 2 + + 18 = 0
18
C. 0 + 2 + 4 + + =
3 1
18 2 D.
18
18 = 2
三、填空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2.已知随机变量 服从两点分布, ( = 1) = 0.56,则 ( = 0) = ______.
13.某校举办运动会,甲参加跑步比赛、跳绳比赛(这两个比赛不能同时参加)的概率分别为 0.6,0.4,若甲
参加跑步比赛获奖的概率为 0.7,参加跳绳比赛获奖的概率为 0.6,则甲获奖的概率为______.
14 1 5.已知函数 ( ) = 3
2 3 22 + 6 的极小值点为 1,则 = 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77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 13 分)
为了研究高二学生的性别与身高是否大于 165 的关联性,现随机调查了某中学的 80 名高二学生,整理得
到如下列联表:
男 女 合计
不低于 165 30 25 55
低于 165 10 15 25
合计 40 40 80
(1)依据 = 0.1 的独立性检验,能否认为该中学高二学生的性别与身高是否大于 165 有关联?
(2)从身高不低于 165 的 55 名学生中任选 2 人,求这 2 人性别不同的概率.
( )2
附: 2 = ( + )( + )( + )( + ),其中 = + + + .
第 2页,共 7页
0.1 0.05 0.01
2.706 3.841 6.635
16.(本小题 15 分)
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1, , 成等比数列.
(1)求 1, 2;
(2)求{ }的通项公式;
(3)若 =
1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1
17.(本小题 15 分)
3 名数学小组成员(包括甲、乙)和 4 名语文小组成员站成两排拍照,第一排站 3 人,第二排站 4 人.
(1)若数学小组成员站在第一排,语文小组成员站在第二排,求不同的排法种数;
(2)若甲、乙站在同一排且不相邻,求不同的排法种数;
(3)若语文小组成员分成两排站(每排至少站 1 人),求不同的排法种数.
18.(本小题 17 分)
为了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某班举行了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制定了两种竞赛规则方案.①方案一:共设置 4
道题,参加比赛的同学从第 1 题开始答题,答对进入下一题,答错则终止答题,第 ( = 1,2,3,4)题对应 2 1
分,答对获得相应的分数,答错得 0 分.②方案二:共设置 4 道题,参加比赛的同学从第 1 题开始答题,无
论是否答对都可以回答下一题,直到 4 道题答完为止,每题 2 分,答对获得相应的分数,答错得 0 分.已知
2
小明答对每道题的概率均为3,且每次回答正确与否都相互独立.
(1)若小明选择方案一,记 为小明的累计得分,求 的分布列;
(2)为使累计得分的期望最大,小明应选择哪个方案?说明理由.
19.(本小题 17 分)
我们把有两个自变量的函数称为“二元函数”,对于二元函数 = ( , ),若实数 , ( ≠ )满足
( , ) = ( , ), + > 0,则称 ( , )具有性质 .已知二元函数 ( , ) = ( + 1).
(1)若 ( , ) ≥ + 恒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
(2)证明:当 > 0 时, ( , ) ≥ + + + 1;
(3)已知实数 , ( ≠ )满足 ( , ) = ( , ),证明: ( , )具有性质 .
第 3页,共 7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0.44
13.0.66
14.3
2
15.(1) 80×(30×15 10×25) 16根据题意可知, 2 = 40×40×25×55 = 11 ≈ 1.455 < 2.706,
所以不能认为该中学高二学生的性别与身高是否大于 165 有关联;
(2)从身高不低于 165 的 55 名学生中任选 2 人,
1 1
若 2 人的性别不同,即 2 人中 1 男 1 女,则这 2 人性别不同的概率 = 30 25 50
2
= .
55 99
16.(1)由 1, , 成等比数列,
得 2 = ,
所以 1 = 1 = 1, 2 = 2 1 = 3.
(2)当 ≥ 2 时,由 = 2 ,可得 1 = ( 1)2,
相减可得 = 1 = 2 1,
上式对 = 1 也成立,
所以 = 2 1.
(3) = 1 = 1 = 1 ( 1 1 +1 (2 1)(2 +1) 2 2 1 2 +1
),
可得 =
1
2 (1
1 1 1 1
3 + 3 5 + . . . + 2 1
1 1
2 +1 ) = 2 (1
1
2 +1 ) = 2 +1.
第 4页,共 7页
17.(1)3 名数学小组成员(包括甲、乙)和 4 名语文小组成员站成两排拍照,第一排站 3 人,第二排站 4 人.
又数学小组成员站在第一排,语文小组成员站在第二排,
则不同的排法种数为: 33 44 = 6 × 24 = 144.
(2)根据题意,分甲、乙站在第一排和第二排两种情况:
①甲、乙站在第一排:
选 1 人在甲、乙中间: 15,
甲、乙二人插空排法: 22,
第二排 4 人全排: 44,
15 22 44 = 5 × 2 × 24 = 240,
②甲、乙站在第二排:
选 2 人与甲、乙站在第二排: 25,
甲、乙二人插空排法: 23,
第一排 3 人全排: 33,
25 2 2 32 3 3 = 10 × 2 × 6 × 6 = 720,
所以总共排法为:240 + 720 = 960.
(3)利用间接法:语文小组成员分成两排站(每排至少站 1 人) =总排法 语文小组成员全在第二排.
即 7 37 3 44 = 5040 144 = 4896.
18.(1)由题意, 的可能取值为 0,1,4,9,16.
所以 ( = 0) = 1 2 = 1 2 2 23 3, ( = 1) = 3 × (1 3 ) = 9,
( = 4) = ( 23 )
2 × (1 23 ) =
4
27, ( = 9) = (
2
3 )
3 × (1 23 ) =
8
81,
( = 16) = ( 2 )4 = 163 81,
所以 的分布列:
0 1 4 9 16
1 2 4 8 16
3 9 27 81 81
(2)由(1)可知若小明选择方案一,
1 2
则 ( ) = 0 × 3 + 1 × 9 + 4 ×
4 + 9 × 8 + 16 × 16 = 39427 81 81 81.
若小明选择方案二,记 为小明的累计得分, 为小明答对题目的数量,则 = 2 ,
又 ~ (4, 23 ),所以 ( ) = 4 ×
2
3 =
8
3,
第 5页,共 7页
16
则 ( ) = 2 ( ) = 3.
因为 ( ) > ( ),所以小明应选择方案二.
19.(1) ( , ) = ( + 1),根据 ( , ) ≥ + ,可得 ≤ ( , ) ,
令函数 ( ) = ( , ) = ,那么导函数 ′( ) = ( + 1) .
令导函数 ′( ) = ( + 1) > 0,得 > 1,令导函数 ′( ) = ( + 1) < 0,得 < 1,
因此函数 ( )在( 1, + ∞)上单调递增,在( ∞, 1)上单调递减,
因此 ( ) 1 = ( 1) = ,
1
因此 ≤ ,即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
1
].
(2)证明: ( , ) ( + + + 1) = ( + ) 1 = + ( + ) 1,
令 + = ,函数 ( ) = 1,那么导函数 ′( ) = 1,
令 ′( ) = 1 > 0,得 > 0,令 ′( ) = 1 < 0,得 < 0,
因此函数 ( )在(0, + ∞)上单调递增,在( ∞,0)上单调递减,
因此 ( ) = (0) = 0,
因此 1 ≥ 0,因此当 > 0 时, ( , ) ≥ + + + 1.
(3)证明:由于 ( , ) = ( , ),因此 ( + 1) = ( + 1),
+1 = +1因此 .
设函数 ( ) = +1 ,那么导函数 ′( ) = ,令 ′( ) = 0,得 = 0.
令 ′( ) < 0,得 > 0,令 ′( ) > 0,得 < 0,
因此函数 ( )在(0, + ∞)上单调递减,在( ∞,0)上单调递增,
取 < 0 < ,欲证 + > 0,即证 > > 0.
又由于 ( )在(0, + ∞)上单调递减,因此只需证 ( ) < ( ),
又由于 ( ) = ( ),因此也即证 ( ) < ( ),
构造 ( ) = ( ) ( ), ∈ ( ∞,0),
那么等价于证明函数 ( ) < 0 对 ∈ ( ∞,0)恒成立.
导函数 ′( ) = ′( ) + ′( ) = ( 1 ),
1
由于 ∈ ( ∞,0),所以 < ,因此导函数 ′( ) > 0,
那么函数 ( )在( ∞,0)上单调递增,
第 6页,共 7页
所以 ( ) < (0) = 0,即已证明 ( ) < 0 对 ∈ ( ∞,0)恒成立,
故原不等式 + > 0 成立,即 ( , )具有性质 .
第 7页,共 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