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4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4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ONE
探究与分享
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都存在与哪些方面的联系
同学
老师
家人
朋友
……
宿舍
学校
餐厅
我和我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这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叫外部联系。
探究与分享
除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外,还有没有其它联系?
我不但与我周围的事物有联系,我自己的身体内部的各器官之间也有联系。
这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也叫内部联系!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一个器官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 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1.联系的含义:
知识拓展:联系与规律的关系,联系≠规律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0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
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自然界的事物有联系
人类社会的事物有联系
人的认识有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思考:以下材料说明了联系的什么特征?
0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联系的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具有条件性
0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思考:如何评价下面两幅漫画?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不能被主观臆造、也不能被消灭或隔断、否定或强加)
探究与分享
港珠澳大桥
图组一
图组二
思考:上述两组图例,反映了哪两种不同的联系?它们有何区别?它们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
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联系
2、联系的特征
①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的分类:
从事物的联系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可分为: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联系是客观的
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为事物的联系:
思考:为什么人为事物联系是客观的?
知识拓展
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建立的基础:
人为事物联系的建立需要立足客观事物、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产生的过程: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3、产生的结果 :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呈现出“人化”的特点,但它仍然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①围魏救赵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京沪高速铁路 ④南水北调
⑤沧海桑田变迁 ⑥水滴石穿
⑦地震、海啸 ⑧人工降雨
⑨银饰氧化 ⑩宇宙星辰运转
自在事物联系:②⑤⑥⑦⑨⑩
人为事物联系:①③④⑧
判断:下列选项属于自在事物联系,还是人为事物联系?
课堂练习
提示:图1、2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没有客观依据,实质上是唯心主义。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乌鸦报丧
情境探究
思考:如何看待下列图片的内容?
0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联系的特征
(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分类:
(就其与实践的关系)
方法论: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
(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产生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如:人工降雨、港珠澳大桥。)
如新疆利用盐碱地养殖海鲜。正是因为这盐碱地,才为模拟海水环境提供了条件,反而使劣势转化成为了优势。
0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思考:分析下列图片中的联系。
开车出门撞到了树:
车撞树是偶然联系
经济损失是必然联系
一个家庭:
家人之间是内部联系
家庭与社会是外部联系
城门与火是直接联系
鱼与火是间接联系
结论: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0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联系的特征
(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含义: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的多种多样。
表现: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根深蒂固——万物生长靠太阳
万有引力——水往低处流
种瓜得瓜——守株待兔
好or坏?
如果是久旱逢甘霖,是好事;
如果是下久了造成连续不断的洪水,是坏事。
方法论: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归纳小结: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原理内容】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结
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ONE
从哲学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井底之蛙
盲人摸象
以部分代替整体,混淆二者的界限
探究问题: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它们有什么区别?
整体
部分
事物的全局
侧重事物的构成
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侧重事物的发展过程
1个中国
34个行政区
探究与分享
人的一生
6个阶段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阶段;数量上看它是多
数量
空间
时间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地位、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 部分
含义
地位
功能
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阶段
居于主导地位 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小结:
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强调部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强调整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整体离不开部分
部分离不开整体
(2)联系
0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强调整体】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整体影响部分
部分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山东省→中国→世界)
0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总)
整体局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强调整体)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强调部分)
相互区别 含义不同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②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影响 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影响部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制约整体)
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小结: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整理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局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强调整体)
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的方法论)
③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的方法论)
原理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整理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局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强调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②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强调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0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思考: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
三个臭皮匠,
胜过一个诸葛亮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三个和尚没水喝
因此:
·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区分】整体与系统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当整体具有了层次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时候就成为系统。
2、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①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的基本特征
0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和“整体部分”通用)
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拓展: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实践方面: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认识方面: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识别联系的观点的关键词
影响/制约/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关/处理……关系/同时/导致、后果/离不开/一致性等等。
2.识别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关键词
顾全大局/国家与各地区或某地区,国家与某单位、某部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全过程与某一阶段之间的关系/东、中、西部与全国/环节/全局、大局、局部/世界与中国等等。
3.识别系统优化方法的关键词
结构调整/系统工程/资产重组/优化组合、协调、高效、统一等等。
材料题中如何识别联系的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征
多样性
普遍性
客观性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固有联系,切记主观随意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
地位、作用、功能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含义
基本特征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
立足整体
重视部分的作用
课堂小结
(2023广东,13,3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
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通过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表达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表明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①符合题意。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②错误。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将漆树汁液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③符合题意。价值是一事物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能说哪个更有价值,④错误。]
(2023北京,2,3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时代变迁,认识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是精神运动的载体
②因时而动,循势而往,京津冀规划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
③规划引领,区域协同,运用创新精神推动规划与发展的矛盾转化
④先行示范,服务全局,以局部的大胆探索服务于整体的统筹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三场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看中国的京津冀,看京津冀里的中国。
◇2014年第一次座谈会召开之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座谈会提出要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第二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此次座谈会重点指向的正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23年第三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新时代进入新征程。此次座谈会明确“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D
【解析】①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①说法错误。②因时而动,循势而往,强调京津冀规划能根据国家发展进步而定,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结合,因此京津冀规划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②符合题意。③规划与发展不是矛盾关系,③不符合题意。④先行示范,服务全局,以局部的大胆探索服务于整体的统筹发展,京津冀的发展服务整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④符合题意。
.(2024甘肃,9,3分)脑机接口是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不通过肌肉组织实现的信息交换系统。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的新型脑机接口,将两枚硬币大小的处理器植入颅骨中,使得瘫痪10余年的患者通过脑电活动驱动外部设备,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人类能够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表明( )
①事物之间能够创造主观联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前提
④从事物的表面相似处找到系统的任意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错误。②③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前提,通过新型脑机接口,能够让患者通过脑电活动驱动外部设备,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②③正确。④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
【2023年6月·浙江选考】30. 在数字中国建设中,非公有制经济也不缺位。为满足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和升级数字化水平需求,华为公司制定了“支持伙伴,做广覆盖”和“产品做强,伙伴自主”两大原则,研发、销售、营销、供应、服务等部门严格按照原则达标。通过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性能,优化交易平台,降低伙伴销售产品和服务的难度;提升伙伴营销能力,创造新商机;建设区域仓,帮助伙伴灵活快速供应产品;建设授权服务中心,补齐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的“最后一公里”。各部门密切合作,高效运行,满足了中小企业伙伴的需求。
简要分析华为公司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服务好中小企业的。(6分)
①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方法:
谢 谢 欣 赏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