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时代镜像中的青春光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时代镜像中的青春光芒

资源简介

课时六 《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时代镜像中的青春光芒
课时 6 授课班级 课题 《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 ——时代镜像中的青春光芒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课型 专题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专题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聚焦《百合花》与《哦,香雪》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这两篇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代,却都以独特视角展现青春价值。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百合花》的通讯员和新媳妇、《哦,香雪》的香雪等人物各具鲜明个性;情节设置方面,《百合花》以借被子等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哦,香雪》围绕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展开情节;主题表达上,前者展现战争年代人与人纯真情感与青春奉献,后者反映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少女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青春追求。通过比较,能让学生深化对小说艺术特色理解,掌握小说阅读方法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经过本单元前几课时学习,学生对诗歌意象、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有了一定基础,具备初步的文本解读能力。 2.在学习《百合花》和《哦,香雪》单篇小说时,能把握人物基本性格特点与情节大致走向。 3.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青春主题作品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喜欢通过讨论分享丰富认知。 1.在挖掘小说深层主题、分析小说艺术手法上仍显不足。比如在分析《百合花》中细节描写对主题深化作用,以及《哦,香雪》诗化语言背后的时代内涵时,难以深入剖析。 2.在比较阅读方面,缺乏系统的比较思维和方法,不能全面、深入地从多角度对比两篇小说异同。
学习策略
1.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小说要素,进行对比分析。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理解。 3.结合具体文本案例,详细讲解小说阅读方法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学习目标 1.能准确对比《百合花》和《哦,香雪》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梳理并总结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情节梳理方法、主题挖掘方法等。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从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角度深入阐释两篇小说异同产生的原因,深化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2.能灵活运用所学小说阅读方法技巧,自主赏析其他小说作品,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梳理信息→初探异同→课堂导入→人物形象比较→情节设置比较→主题比较→方法总结→ 作业布置
教学活动设计
梳理信息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学生自主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现的性格特点)、情节发展(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以及主题概括。 制作人物卡片,填写情节发展流程图,用简洁语言概括小说主题,记录在笔记本上。 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提供人物卡片和情节发展流程图模板,模板中人物卡片包含人物姓名、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相关情节;情节发展流程图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关键情节简述。 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从完整性、准确性角度初步评价。若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全面,每少一点扣2分;情节发展梳理错误一处扣3分;主题概括不准确扣5分。示例评语:“你对《百合花》中通讯员的人物形象特点概括较全面,但在《哦,香雪》香雪人物卡片中,对其‘自尊’性格特点相关情节支撑不足,扣3分。情节发展梳理整体较清晰,主题概括准确,继续保持。”
学习资源:《百合花》和《哦,香雪》课文文本、笔记本、人物卡片和情节发展流程图模板(线上提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熟悉文本,为课堂深入比较阅读做准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初探异同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学生在完成基础信息梳理后,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表达等角度,初步思考两篇小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简单思路。 在笔记本上简单罗列异同点,如人物形象方面,认为两篇小说主人公都很纯真;情节设置上,《百合花》围绕借被子展开,《哦,香雪》围绕换铅笔盒展开,有不同。 在班级群发布提示问题,引导思考方向,如“从人物性格塑造手法看,两篇小说有何异同?”“情节发展节奏对主题表达有何影响?” 教师浏览学生在班级群内分享的初步思考,进行简单点评,鼓励学生从更多角度思考,对思考角度新颖的学生给予表扬。示例评语:“你从人物塑造手法角度思考异同,很有新意。若能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会更深入,继续加油。”
学习资源:《百合花》和《哦,香雪》课文文本、笔记本、班级群。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思维,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导入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回顾《百合花》中 “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献被子”,《哦,香雪》中“香雪换铅笔盒”“夜走山路”等核心情节,明确比较阅读需紧扣文本细节。 结合文本片段(如《百合花》“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哦,香雪》“她忽然觉得这山里的一切都变得亲切起来”),简述对人物的印象。 在PPT上展示片段,提问:“通讯员的‘大洞’与香雪的‘亲切’分别体现了什么?今天我们从文本细节切入比较。” 能准确引用文本的得5分,只描述未引用的得3分。示例评语:“你准确引用了香雪夜走山路的原文,对‘亲切’的理解很到位!”
学习资源:文本片段(PPT)、课本。
设计意图:强化“文本为据”的意识,为深入比较铺垫。
人物形象比较 1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一阶段:性格特点对比(5min) 分析《百合花》通讯员“步枪筒里插树枝”的纯真与《哦,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的纯真差异;通讯员“三次脸红”的羞涩与香雪“躲在后面”的羞涩不同内涵。 在课本上圈画上述细节,小组讨论:“同样是纯真,通讯员的‘树枝’与香雪的‘铅笔盒’分别象征什么?” 板书细节句,引导:“树枝是对自然的热爱,铅笔盒是对知识的向往,这是性格背后的时代差异。” 圈画准确且能说出象征意义的得4分,只圈画未分析的得2分。
学习资源:课本、荧光笔。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细节对比,避免性格分析空泛。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二阶段:塑造手法对比(5min) 《百合花》用“新媳妇咬着嘴唇笑”的动作暗示羞涩,《哦,香雪》用“心里发慌,两只手不知放在哪里”直接描写心理;《百合花》用“被子上的百合花”象征纯洁,《哦,香雪》用“铅笔盒在月光下发亮”象征希望。 填表对比: 篇目动作暗示直接心理象征物《百合花》《哦,香雪》
以“新媳妇咬唇”为例,示范分析:“未说出口的羞涩比直白描写更含蓄。” 表格填写完整且象征物分析正确的得5分,漏填一项扣1分。
学习资源:对比表格(PPT)、课本。
设计意图:用表格量化手法差异,结合文本实例理解技巧。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三阶段:总结人物比较结果(5min) 总结《百合花》人物塑造“于细微处显精神”,《百合花》新媳妇“补洞”的动作无声胜有声;《哦,香雪》“心理独白推动成长”,如“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 在笔记本上仿写:“《百合花》的______(细节)体现了______,《哦,香雪》的______(细节)体现了______。” 展示学生仿写示例,点评:“这位同学引用了‘补洞’和‘宝盒子’,准确抓住了手法差异!” 仿写包含细节引用和手法分析的得10分,缺一项扣5分。
学习资源:笔记本、课本。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强化“细节—性格—手法”的逻辑链。
情节设置比较12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一阶段:线索与核心事件对比(4min) 《百合花》“借被子—献被子”构成双线(军民情+生命逝去),推动矛盾;《哦,香雪》“盼火车—换盒子—归山路”构成单线(成长线),展现心理变化。 在课本目录旁画情节线:“借→献”“盼→换→归”,标注转折点(如“通讯员牺牲”“香雪上车”)。 用不同颜色粉笔在黑板画双线与单线,标注:“双线凸显战争的残酷与温情,单线聚焦青春的觉醒。” 情节线完整且标注转折点的得3分,缺转折点的得1分。
学习资源:课本、彩色笔。
设计意图:用可视化方式理解情节结构差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二阶段:节奏与氛围对比(4min) 《百合花》“战斗打响”用“枪声、手榴弹”短句营造紧张;《哦,香雪》“夜走山路”用“月亮、群山”长句营造诗意,引用原文对比:“手榴弹在头顶炸开”与“群山像母亲的胸脯”。 分组朗读两段文字,一组读短句(快节奏),一组读长句(慢节奏),体会氛围差异。 播放战场音效与山间鸟鸣,引导:“短句如鼓点,长句如流水,节奏服务于主题。” 朗读能体现节奏差异且说出氛围的得4分,只朗读未分析的得2分。
学习资源:课本、音频(战场/鸟鸣)。
设计意图:通过听觉+朗读,具象化节奏差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三阶段:情节作用总结(4min) 《百合花》“被子最终盖在尸体上”将军民情推向极致;《哦,香雪》“走三十里山路”将成长主题落到实处,均体现“情节即主题载体”。 完成句子:“《百合花》的______情节让我感受到______,因为______(原文);《哦,香雪》的______情节让我感受到______,因为______(原文)。” 示例:“《百合花》的‘盖被子’情节让我感受到纯洁的奉献,因为‘百合花象征纯洁’。” 能完整引用原文并分析的得3分,缺原文的得1分。
学习资源:笔记本、课本。
设计意图:强化“情节—主题—原文”的逻辑闭环。
主题比较9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一阶段:青春价值共性分析(3min) 《百合花》通讯员“为掩护群众牺牲”与香雪“为铅笔盒走夜路”,均体现青春的“勇敢”;新媳妇“献被子”与香雪“不白要东西”,均体现“尊严”。 在课本上找到体现“勇敢”“尊严”的原文,标注并同桌分享。 汇总学生标注的原文,如“通讯员扑手榴弹”“香雪说‘我不要’”,板书“勇敢=奉献/追求,尊严=牺牲/自食其力”。 找到2处以上原文的得4分,1处的得2分。
学习资源:课本、同桌。
设计意图:从共性切入,用原文支撑观点。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二阶段:时代烙印差异分析(4min) 《百合花》“1946年解放战争”(背景)下,青春价值是“为革命牺牲”(“为了保护群众”);《哦,香雪》“1980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青春价值是 “为改变命运学习”(“上大学、坐火车”)。 结合课前资料,在小组内说:“如果香雪生活在1946年,她可能会______;如果通讯员生活在1980年,他可能会______,因为______(原文依据)。” 出示1946年“参军光荣”与1980年“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引导:“时代标语影响人物选择,原文细节印证了这一点。” 能结合时代与原文合理想象的得5分,脱离原文的得2分。
学习资源:时代标语图片、课本。
设计意图:通过“跨时空想象”,深化时代对主题的影响。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三阶段:主题升华(2min) 引用《百合花》“我们都哭了”与《哦,香雪》“小溪为她唱歌”,说明无论战争还是和平,青春的美好在于“向上的力量”,联系当代青年“科技报国”“乡村振兴”的选择。 在课本空白处写一句感悟,如“我的‘铅笔盒’是______,因为______”。 展示学生感悟,点评:“这位同学把‘芯片’比作他的‘铅笔盒’,体现了当代青春与时代的连接!” 感悟能结合时代与个人的得3分,泛泛而谈的得1分。
学习资源:课本、笔。
设计意图:从文本细节升华到现实,落实课程思政。
方法总结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总结“三读法”:一读圈画细节,二读分析手法(比异同),三读关联时代(悟主题),以两文为例:“读‘百合花被子’→象征手法→战争年代纯洁”“读‘铅笔盒’→心理描写→改革年代追求”。 在笔记本上整理“三读法”框架,填写实例。 板书框架图,强调:“所有分析都要回到原文,如‘三次脸红’不能脱离语境。” 框架完整且实例准确的得5分,缺实例的得3分。
学习资源:笔记本、板书框架图。
设计意图:将方法结构化,便于迁移运用。
作业布置 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1.单元细节对比表 对比本单元所有小说的核心细节(如《沁园春 长沙》“击水”、《百合花》“被子”、《哦,香雪》“铅笔盒”),分析细节象征意义与时代的关系。 表格需含“细节句+象征+时代”三列,每篇至少1个细节。 提供示例:“《沁园春 长沙》‘到中流击水’→革命豪情→1925年探索救国路。” 细节准确(40%)、分析到位(60%),90分以上需每篇有独特发现。
学习资源:单元课本、表格模板。
设计意图:立足单元,强化“细节—时代”的关联思维。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2.微写作 选本单元一个细节,用“三读法”写200字分析,要求引用原文、指出手法、关联时代。 如分析《百合花》“步枪插树枝”:“‘插树枝’用细节描写,体现通讯员在战争中的纯真,1946年的士兵仍保留对自然的热爱……” 提供写作支架:“引用+手法+分析:______用了______手法,在______时代背景下,表现了______。” 引用规范(30%)、手法正确(30%)、关联时代(40%),缺一项扣相应分数。
学习资源:课本、作文纸。
设计意图:用具体作业巩固“三读法”,提升迁移能力。
板书设计
《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时代镜像中的青春光芒 维度《百合花》(解放战争)《哦,香雪》(改革开放)阅读方法人物细节步枪插树枝、三次脸红鸡蛋换铅笔盒、夜走路1.圈画细节手法动作暗示、象征(百合花)心理直写、象征(铅笔盒)2.分析手法比异同主题军民情、牺牲的青春成长、追求的青春3.关联时代悟主题共性青春向上与时代同频青春向上与时代同频文本为据
教学反思
1.细节对比的深度需强化:课堂中虽引导学生对比了“步枪插树枝”与“鸡蛋换铅笔盒”等细节,但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表面特征描述,未能深入分析象征意义与时代的关联。例如,在分析通讯员的“树枝”时,多数学生能说出“纯真”,但对“战争环境下保留自然热爱的珍贵性”解读不足。后续教学可增加“细节—时代—人性”的三阶追问,如“树枝在战争中可能带来哪些风险?通讯员为何仍保留这个习惯?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困境与人性光辉?”,推动思维向深层发展。 2.“三读法”迁移应用不充分:总结环节虽提炼了“圈画细节、分析手法、关联时代”的阅读方法,但作业中发现学生对单元其他文本的细节分析仍依赖课堂示例,自主运用方法时存在遗漏。如分析《沁园春 长沙》“击水”细节时,仅引用语句未关联1925年的时代背景。下次课可增设“方法迁移小练笔”,让学生现场用“三读法”分析单元内一个陌生细节,教师即时点评指导,强化方法的实操性。 3.跨文本想象活动的思维张力不足:在“香雪与通讯员跨时代生活”的讨论中,部分学生的想象脱离文本依据,如认为“通讯员在1980年会当企业家”,未结合其“奉献精神”的性格底色。这反映出学生对人物性格稳定性与时代适应性的辩证关系理解不深。后续可提供“性格关键词+时代场景”的支架,如“通讯员的‘责任感’在1980年代可能表现为______(具体行为),因为原文中他曾______(性格依据)”,引导想象基于文本逻辑展开。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