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01学习目标1.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3)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02知识管理1.自然灾害概况:我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常见的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2.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________、台风、________等类型,季节性明显且每年都有发生。(1)旱灾、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旱灾多发。知识点一 自然灾害严重洪涝寒潮(2)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海地区。(3)寒潮灾害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3.地质灾害:主要有________、滑坡、泥石流等。(1)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____________地震带与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强地震多发。(2)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________,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东南地震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区1.历史传统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和灌溉并举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现代建设我国坚持“________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显著提升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知识点二 除害兴利并举预防3.防灾减灾具体措施(1)灾前防灾备灾:建设防灾工程、开展灾害监测、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2)灾中应急救援:抢救受灾人员、抢修基础设施。(3)灾后恢复重建: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秩序。1.自然灾害的应对遭遇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冷静应对,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知识点三 自救互救2.应急避灾小常识(1)遭遇暴雨、洪水时: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高处转移;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2)遭遇台风时:关注台风预警信息;前往安全场所避险;停止户外活动。(3)遭遇地震时: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4)遭遇滑坡、泥石流时:要向与滚石或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侧迅速逃离、躲避;若无法逃离,可寻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03核心填图填图一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填图速记一、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1.读图,写出图中图例分别表示的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名称。甲________ 乙________丙________ 丁________2.________季节,来自热带海洋的台风伴随狂风、暴雨、海水暴涨等,侵袭我国沿海地区,形成台风灾害。寒潮台风洪涝旱灾夏秋3.深秋至初春,来自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沿途广大地区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冰冻等,形成________灾害。寒潮填图二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二、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1.将我国台风、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其主要分布地区连线。2.坡地上不稳定的岩石土体整体向下滑动,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形成________灾害。3.山区暴雨引发的、挟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形成__________灾害。滑坡泥石流04典型例题例1 2024年6月,广西桂林市遭遇了超三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此次洪水主要由连续性强降水引发,导致漓江等河流的水位迅速上涨,最终超过了警戒水位。右图为桂林市某路段遭遇洪水景象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遭遇洪灾时,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A.低层住宅遭受洪水时,应向楼房高层转移B.安全转移时,必须带上贵重物品C.遭遇洪水时,可以在身上绑一些重物D.遭遇洪水时,可以攀爬电线杆A(2)下列自然灾害可与洪水伴随发生的是( )A.沙尘暴 B.寒潮 C.台风 D.泥石流、滑坡D例2 下面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布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自东南沿海逐渐向西北内陆________(填“递增”或“递减”),季风不稳定的年份易发生旱涝灾害,洪涝、旱灾属于________(填“气象”或“地质”)灾害。(2)我国________ (填“西南”或“东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滑坡、泥石流多发。(3)①处青藏高原不受寒潮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递减气象西南地势较高(4)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台湾地区地震频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当灾害来临时,我们应采取何种避灾措施?任选一种作答。(示例)我国东部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部又紧邻印度洋板块,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发地震灾害。【答案】(示例)地震来临时,若在室外,应跑到空旷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言之有理即可)05课时作业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25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完成1—2题。建议用时:10分钟·限时训练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A.西北内陆 B.东北地区C.东南沿海 D.青藏高原2.中学生需要掌握自然灾害安全防护的基本技能。下列自然灾害应对方法合理的是( )A.地震发生时应迅速乘坐电梯逃生B.遇到洪水时应及时跑到低洼地带C.刮台风时应躲在大型广告牌下避风D.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其流向的山坡上跑DC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于2025年1月7日9时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国家调集救援力量前往灾区救援,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工作。读日喀则市地震位置示意图,完成3—4题。3.此地多发地震是因为位于(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板块交界处,地壳稳定C.板块内部,地壳活跃 D.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4.援救时,需要紧急调运的物资有( )①棉大衣(防寒服) ②照相机 ③应急照明灯 ④氧气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DC2024年7月26日至28日,受台风“格美”影响,湖南郴州资兴市多个乡镇遭遇特大暴雨,中断了地处深山的八面山乡通往外界的道路。据此完成5—6题。5.八面山乡通往外界的道路中断,受到的地质灾害可能是( )A.台风 B.暴雨 C.滑坡 D.洪涝C6.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八面山乡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当地政府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①将八面山乡整体搬出大山 ②加强防灾救灾措施的宣传 ③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 ④制定应急预案,及时救援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B为应对某种极端天气,人们在停车场里或地铁站里堆放着沙袋(如图)。据此完成1—2题。建议用时:10分钟·自主选练1.在哪种极端天气来临时需要用到这些沙袋( )A.雾霾 B.强风 C.暴雨 D.酷暑2.为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正确做法是( )A.佩戴口罩 B.躲在树下C.跑到户外 D.居家避险CD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5年3月2日,湖南省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图1为寒潮入侵我国路径图,图2为影响中国的寒潮年等频次数示意图。(1)读图1,寒潮入侵经邻国A________,影响海域B______海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此次寒潮影响下,湖南省的天气特征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位于南部沿海的广州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夏秋季节,广州易受________的影响,多狂风暴雨。(3)图2中成都与南京纬度相近,成都受寒潮影响次数较少,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填“海陆位置”或“地形”)。蒙古渤降温、雨雪和大风纬度低,距离寒潮发源地远,有山脉阻挡,等等台风地形(4)为降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生活的影响,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样防范?【答案】及时关注天气信息;注意增添衣服;注意交通安全;等等。(共30张PPT)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01学习目标1.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2)针对某一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02知识管理1.经济发展与环境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____________等环境问题。2.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时期。知识点一 积极应对环境问题生态退化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了建设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美丽中国,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现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共赢。2.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________优先、________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知识点二 走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约保护3.全民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每个人都要树立______________,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____________生活方式。人地协调观绿色低碳03核心填图填图 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填图速记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1.我国面积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省级行政区)。2.我国的清洁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太阳能等。3.简析甲地建设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能风能【答案】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04典型例题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能源领域的绿色发展成为碳减排的重点。材料二 图1为我国规划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图2为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图。(1)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清洁能源分布不均。下图简要分析了我国两大区域某清洁能源丰富的原因,请将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_。高少太阳(2)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________占比最大。与该能源相比,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点。(3)碳减排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请你设计一条有关“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煤炭(示例)无污染【答案】(示例)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或绿色出行,从我做起!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言之有理即可)05课时作业1.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始披上绿装,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绿化面积增加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C.农业种植面积增加D.加强生态建设,人地矛盾缓解建议用时:10分钟·限时训练D“碳中和”意思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2—3题。2.下列日常生活方式中,不符合“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是( )A.使用一次性餐具,多用纸巾B.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开私家车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D.节约纸张,双面使用A3.我国重视二氧化碳的排放,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碳中和,主要是为了( )A.减少全球贫困人口B.提高全球煤炭产量C.推动全球经济合作D.应对全球气候变化D4.“绿楔”是指像楔子一样楔入城市空间中的城市生态景观。科学规划城市绿楔可以让凉爽的风进入城市内部。读武汉六大绿楔规划图,武汉规划绿楔最主要的目的是( )A.增加光照B.降低气温C.增加供水D.降低噪声B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云贵高原陡坡开荒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C.内蒙古高原退耕还林还草D.扩大城市规模,将耕地变成城市建筑用地C2024年中央1号文件特别提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草光互补”是指通过利用草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实现草地生态保护和太阳能利用的一种模式。据此完成6—7题。6.太阳能( )A.不可再生 B.是清洁能源C.获取成本低 D.全国分布均匀B7.“草光互补”应用前景广阔,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有( )①防治荒漠化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增大耕地面积 ④促进林业的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A“三区四带”是指在我国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重点布局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下图示意我国“三区四带”。据此完成1—2题。建议用时:10分钟·自主选练1.布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可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A.湿地功能退化 B.海洋生态恶化C.大气污染严重 D.水资源枯竭2.我国建设“三区四带”的主要目的是( )A.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B.解决资源分布不均问题C.完善交通网络建设 D.改善区域生态环境AD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玛尔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玛沁县境内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上游重要水电工程,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和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材料二 “青电入豫”工程是将青海省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输送至豫,是“西电东送”重点项目。材料三 玛尔挡水电站位置示意图。(1)玛尔挡水电站位于____________(填地形区),该水电站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目前,“青电”是指青海省着重发展的清洁能源,包括水能和____________________。“入豫”指的是将能源送至A________省。(3)“青电入豫”对A省的积极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藏高原位于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风能(或太阳能)河南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等(任答一点即可)(4)有人担忧水电站建设可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请提出一条防护措施。(任答一点)【答案】(示例)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对周边植被和山体的破坏;对裸露地表及时覆盖防尘网或喷洒固化剂;尽可能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5.2 环境保护与发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