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一、导入新课能说出描写西湖的诗句来吗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见杭州西湖的名气。杭州西湖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自古以来,春花秋月,还是夏水冬雪,都是文人吟咏的对象,那么通过同学们的预习后,你认为《湖心亭看雪》这篇山水小品文是写什么景色的?能说出带“雪”的一句诗来吗?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 白:《行路难》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 甫:《绝句》湖 心 亭 看 雪明末清初 张岱二、学习新课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作者简介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目标导航:1、熟读课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3、体味文章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读顺,读通拏是日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铺毡对坐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ná)(gēng)(cuì)(sōng) (hàng) (dàng)(zhān)(gèng)(qiǎng)(nán )2、再读:读懂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1、独往湖心亭看雪2、湖心亭偶遇佳客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 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这结束撑(船)全,都白气弥漫的样子只,只有痕迹罢了人称代词,“我”全,皆消失(二)理解:疏通文意裹、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条小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面对面坐着哪能勉强客居此地等到还还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来到湖心亭,看见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童子正在烧酒。(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还有这样的人呢?” 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船时,船夫嘟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你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呢。” (三)文本探究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有何作用?3、晚上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互相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这样评价?以此结尾有何用意?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听觉、视觉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有何作用?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3、晚上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提示:枯藤老树昏鸦)白描。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例如: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一面》中与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手:“像松树皮”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攀、缩、倾学以致用:请用白描的手法写一个人或一处景,力求简洁、传神,不少于50字。她长得不算高,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五六岁。圆的脸,大眼睛,害羞起来脸庞绯红绯红的,额头发际有一块小小的青痣,看样子那是他妈妈留给她的标志。整个世界,目之所及,只有白色,安安静静,偶尔有一两只雀儿在枝头闹唤,便把枝桠上的雪弹落下来,又落在地上树枝的影子上。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互相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作者与“客”都有着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彼此共鸣。连本无雅趣的舟子也受到了感染,仿佛若有所悟。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这样评价?以此结尾有何用意?痴。因为他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还包含了对作者的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1)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率性认真的一面。(2)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3)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记述,透漏出他无限的惆怅和淡淡的哀愁。痴行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喜—知己之乐痴—醉情自然痴景(奇景)(白描)湖心亭看雪痴人痴情(雅趣)大雪独行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致异于常人。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小结:中考链接:阅读文言文,回答12—16题。(共10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雾凇沆砀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 “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D.属予作文以记之。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1)张岱痴迷于山水之乐,表现出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2)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1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