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 认识地球探宇宙 项目学习 · 成果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仁爱科普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一 认识地球探宇宙 项目学习 · 成果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仁爱科普版(2024)

资源简介

仁爱科普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项目学习 · 成果展评-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标 要求 根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本单元 “认识地球探宇宙” 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结合科学故事、史实资料,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运用数据、类比等方法,描述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同时,需运用图片及相关资料,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运用太阳系示意图或制作模型,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地理学习的开篇之章,以 “认识地球探宇宙” 为主题,从学生身边的地球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广袤的宇宙空间。教材内容编排遵循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第一课时的项目学习中,学生初步接触地球和宇宙的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并着手设计太空旅行手册。而第二课时的成果展评则是对第一课时学习成果的深化与拓展。学生将在课堂上展示他们设计的太空旅行手册,这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环节。
教学方法 展示法:学生通过展示自己设计的太空旅行手册,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成果,锻炼表达能力,也为其他同学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法:教师在学生展示和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纠正偏差,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示自己设计的太空旅行手册内容,包括旅行目的地、路线规划、所需物品、安全措施等,深化对地球和宇宙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通过倾听他人展示,能够准确获取关键信息,对比自己的设计,发现优点与不足,提升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组织学生有序开展太空旅行手册的成果展示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导入 回顾上节课布置的设计太空旅行手册的任务,提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引发学生回忆和思考。 展示一张精美的太空图片,再次强调太空旅行的神秘与魅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成果展评的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任务和提问,唤起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记忆,为成果展示做好铺垫。展示太空图片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 课 讲 解 小组展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设计的太空旅行手册。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介绍旅行手册的整体框架、太空旅行的目的地选择原因、详细的路线规划(包括经过的星球、轨道等,运用地球和宇宙相关知识进行解释)、必备物品清单(结合太空环境特点说明携带这些物品的必要性)以及制定的安全措施(考虑宇宙射线、微陨石等太空风险)。 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记录下展示内容中的亮点和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展示自己的作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展示过程中的讲解,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地球和宇宙知识。其他小组成员的倾听与记录,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为后续的交流与评价做好准备。 交流评价 每组展示结束后,安排 5 分钟时间供其他小组提问和发表评价意见。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地理知识的应用是否准确合理,如路线规划是否符合天体运行规律,对太空环境特点的考虑是否周全;二是方案的创新性,例如是否有独特的旅行目的地选择或新颖的安全措施设计;三是手册的实用性,包括物品清单是否全面、合理,旅行计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 展示小组针对其他小组的提问和评价进行回应和解释,双方可以展开友好的讨论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评价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纠正一些错误观点,补充一些学生遗漏的重要知识点。例如,当学生讨论到太空旅行中的能源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太阳能在宇宙中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交流评价环节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通过评价地理知识的应用、创新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师的引导则能确保讨论的方向始终围绕地理学科知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总结 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和交流评价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首先,肯定学生在项目学习和成果展示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地理知识的积极应用。例如,表扬某小组在路线规划中对行星公转周期和轨道的精确考虑,体现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然后,针对学生在展示和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比如,部分学生对太空环境中辐射的防护措施考虑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宇宙射线的类型、危害以及有效的防护方法,补充相关地理知识。 最后,对学生的太空旅行手册设计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修改和优化自己的作品。同时,强调通过本次项目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球和宇宙的知识,更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希望学生将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运用到今后的地理学习中。 设计意图:教师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整个成果展评过程,强化正确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纠正错误和不足。提出完善建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培养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拓展延伸 展示一些现实中航天探索的最新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如我国嫦娥工程的最新进展、火星探测任务中遇到的困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际案例与自己设计的太空旅行手册之间的联系和启示。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太空旅行的前沿科技,如新型航天器推进技术、太空居住设施等,并撰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报告,介绍其中一种技术及其对未来太空旅行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现实航天成果和挑战,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航天探索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实用性的认识。课后作业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深化学生对太空旅行相关知识的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