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及测试卷《秋天的怀念》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nù ) 沉寂(chén jì )捶打(chuídǎ) 憔悴(qiáo cuì) 央求(yāng qiú )絮叨(xù dāo) 诀别(jué bié ) 淡雅(dàn yǎ)高洁(gāo jié) 烂漫(làn màn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 《散步》信服(xìn fú) 嫩芽(nèn yá) 分歧(fēn qí)取决(qǔ jué) 一霎(yī shà) 粼粼(línlín)两全 liǎng quán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散文诗二首》匿(nì ) 蒂(dì ) 梗(gěng)匿笑(nì xiào )沐浴(mù yù) 祷告(dǎo gào) 姊妹(zǐ mèi )亭亭(tíng tíng)烦闷(fán mèn )徘徊 (pái huái )遮蔽(zhē bì ) 覆盖(fù gài ) 心绪 (xīn xù )流转(liú zhuǎn) 荫蔽( yīn bì)课文详解《秋天的怀念》一、文学常识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1. 文章几次写到秋天?答:文章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答: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4.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答: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5.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 6.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7.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扑”和“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8.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9.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分析这句话。答:“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10.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祥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答: “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品格:淡雅.高洁.深沉。同时也表明了“我”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11.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看出母亲觉得自己很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情绪。12. “我”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愧疚怀念:怀念亲爱的母亲;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为自己的任性和无理感到懊悔;《散步》一、文学常识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1.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换成“度过”?为什么?答:(1)不行(2)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2.“我“为什么一定要要母亲去散步?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很会替母亲着想,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孤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3.人物性格:“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儿子:懂事,聪明,活泼。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着句话的理解。回答1:老人家和儿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个世界,他们吧照顾老人,呵护儿女这个重担背负起来,用最认真的态度.最稳健的步伐走在这生命历程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回答2:每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几代人组成的。中年人以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两头重担,一个个家庭完整和谐.幸福美好,而整个世界也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个世界更和睦,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散文诗两首》一、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3《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①让母亲嗅到花香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4、《金色花》中心思想《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5、《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6、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7、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8、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9、《荷叶母亲》中心思想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世说新语》二则一、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 (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点拨:融洽欢快轻松。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5、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拓展延伸:(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测试卷第二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面的句子你一定很熟悉,你能正确书写出相应的汉字吗?(3分)(1)后来发生了fēn qí(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尽头一口shuǐ bō lín lín( )的鱼塘。(2)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dàn yǎ( ),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shēn chén( ),pō pō sǎ sǎ( ),秋风中正开得làn màn(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C.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D.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琦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修改:删除“正在”B.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修改: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C.春天的武汉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修改:把“成为”改为“是”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修改:删除“通过”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散步》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B.《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C.《咏雪》写的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谢太傅”的女儿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D.《散文诗二首》都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5.古诗默写。(3分)(1)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 ,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泰戈尔《金色花》)(2)母亲啊!你是,我是。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冰心《荷叶·母亲》)(3)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刘义庆《咏雪》)6.观看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6分)(1)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2)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从多角度思考,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4分) 7.综合性学习。(7分)育苗中学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现邀请你参加。(1)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妙手回春 B.家和万事兴 C.博古通今 D.举天地之正气(2)下面有四位同学都说了各自的家庭,主持人要求他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家庭的特点。你最羡慕哪一位同学的家庭?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第一位说:相亲相爱 第二位说:相依为命第三位说:相敬如宾 第四位说:相安无事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3分) 二、阅读与鉴赏。(42分)(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8~11题。(13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解释加点的词。(4分)(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4)陈太丘与友期行: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地进去了。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1.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2分) (二)(2016·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4分)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母亲默不作答。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作者:梁晓声。有删改)12.“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1)① ,波澜顿起。(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3)② ,波澜又起。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4.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1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6~19题。(15分)平分生命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②然而灾难再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的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的费用,但是不输血又不行,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院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郑重而严肃地点头。仿佛做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脸上洋溢着勇气与责任的神情。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⑧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的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他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我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⑨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16.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4分)(1)(2)17.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了光彩”?(4分) 18.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9.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具体描述男孩“一番深思熟虑”的内容。(4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20.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有许许多多的事,像一盏盏灯,照亮了你的心扉,给予你精神力量,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生活告诉了你:做人要诚实,面对困难要乐观,荣誉不仅仅属于自己,要关爱别人……请你选取一件事,以“这件事告诉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要求:(1)选用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中心明确,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3)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语言通顺,表达方式恰当。(4)字迹工整,书写格式规范;不少于600字。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1.(1)分歧 水波粼粼(2)淡雅 深沉 泼泼 洒洒烂漫2.C 3.C 4.C5.(1)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你会嗅到这花香(2)荷叶 红莲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3)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6.(1)一个小孩,生活水平很高,而文化水平很低,成为身心发育不均衡的畸形儿。(2)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却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品德培养。7.(1)B (2)示例:我最羡慕“相亲相爱”的家庭,因为家人之间只要相亲相爱就没有什么困难跨不过去。(3)示例:同学们,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有两位天使一直守护着我们。跌倒时,他们把我们扶起;受伤时,他们抚平我们的伤口;高兴时,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他们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齐声说:“我爱我家。”8.(1)舍弃 (2)通“否” (3)拉,牵拉 (4)约定9.(1)和我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2)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10.B11.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12.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13.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14.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合理即可。)15. 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写出任意两个方面,分析合理即可。)16.(1)给妹妹输血。 (2)和妹妹平分生命。17.神态描写。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18.舍己为人的品质。19.提示:围绕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想救妹妹的命去发挥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