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什么是“中世纪”?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从惊心动魄的骑士故事,到残酷野蛮的宗教审判,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恐惧、敬畏; 从璀璨夺目的文艺复兴到荡气回肠的环球航海,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兴奋、惊叹。这是半梦半醒的一千年。
——(美)威廉·曼彻斯特《黎明破晓的世界》
材料1 “当原住在中国北方的北匈奴被东汉王朝击败而举族西迁引起欧、亚民族的连锁型大移动时,日耳曼诸部落(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大规模南下的‘民族大迁移’浪潮也就涌动起来。”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2 “……在长期发展中,日耳曼人逐渐形成了若干分支,如法兰克人、撒克逊人、哥特人、阿勒曼人、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等。”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背景:
日耳曼人南迁
一、西欧封建社会
①日耳曼民族大迁移;
材料3 罗马帝国在2世纪尚能抵御周边部落和邻国入侵。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深入。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日耳曼人,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②西罗马帝国灭亡
政治:
经济:
文化:
2、基本特征:
一、西欧封建社会
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基督教会
【探究思考】1、阅读教材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都有哪些?
3、表现:
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⑴原因:
⑵内容: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材料1: 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 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 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 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探究思考】2、根据材料,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帝王
大封建主
小封建主
农民
①国王:
②各级封建主:
③封臣:
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
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
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名义上最高统治者
①以土地为纽带;
②层层分封,严格等级制;
⑷特点:
⑸影响:
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
【探究思考】3、结合材料和图示分析中古西欧封君与封臣间关系有何特点?
独立行使权力
分裂割据
封君
封臣
政治契约
军队+效忠
土地+保护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③契约意识,双向权利义务
④地方领主相对独立,中央控制力有限
一、西欧封建社会
帝王
大封建主
小封建主
农民
材料1: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2: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层级间相对独立,不可越级管理
靠契约维系
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
积极:
消极:
为王权加强、建立中央集权提供可能性;
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导致西欧王权软弱。
【探究思考】4、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比较项 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不同点 社会形态
纽带
统治
相同点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王权软弱
①目的:维护统治;
②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
③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④都分土地;
⑤有相对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
一、西欧封建社会
请在此输入标题
㈡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1)庄园性质:
材料:一个领主单独管辖的特别区域的农业种植园叫作庄园,有时乡村和庄园是相当一致的,也就是说,一个农民的村落形成一个领主特有的庄园。但是,有时一个庄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乡村,而有时一个大乡村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庄园。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西欧中世纪庄园示意图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庄园遍布西欧各地
一、西欧封建社会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力与义务
(2)内容:
领主自营地
农民
份地
领主
①提供农民土地;
②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⑶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农奴
①交纳地租,服劳役;②法律上自由
①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②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③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国王、教会贵族、世俗贵族
自由农
相同点:
不同点:
①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②缴租纳税
农奴在法律上非自由人
【探究思考】5、结合所学分析农奴和农民有何异同?
由于是封建主或其代表主持的,所以庄园法庭起到维护封建主特权的作用;但开庭时全体农民都可以出席,并通过鼓噪影响法庭的裁决,一些富裕农奴还可以充当陪审员,所以一定程度也有利于保护农奴的权利。
材料1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①经济上:
②政治上:
领主城堡
教堂
公共草地
自由农份地
领主自营地
农奴份地
马厩
谷仓
经济上:自给自足
材料2:随着庄园制度的发展,农奴渐渐地受领主的司法权管辖……有司法权的领主支配着佃户的人身和财产……甚至对他人拥有生杀大权。——[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探究思考】6、根据材料分析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㈡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一、西欧封建社会
(3)特点:
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材料: ......另一方面,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探究思考】7、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区别,分析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农奴的地位相对奴隶较高;
②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小,有私有财产,而奴隶一切属于奴隶主。
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一、西欧封建社会
项目 中世纪西欧农民 中国古代农民
不同点 剥削方式
人身依附
地租形态
相同点 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地租为主
缴纳赋税,服徭役、兵役
依附于领主
依附于国家
①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生产工具和财产;
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③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领主对农民享有行政、经济和司法权
地主只有土地所有权
【探究思考】7、中世纪西欧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民
一、西欧封建社会
项目 西欧庄园 中国田庄
存在时间
私有权程度
地租形态
政治权力
对国家的影响
起源晚,时间短
起源早,时间长
不具备完全私有权
具有完全的私有权
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
以实物地租为主,
劳役地租为辅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
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
使得西欧摆脱了强大帝国组织的渗透,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多样性
没能摆脱帝国的渗透,具有保守、消极的特点
一、西欧封建社会
【探究思考】8、西欧庄园与中国田庄
2.(2023·江苏卷)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1.“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1)产生与传播:
1世纪,基督教产生。
2世纪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等思想。
4世纪末,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5世纪,法兰克国王把基督教作为国家宗教制度,在被征服地区强制推广,成了西欧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
材料 西欧各国在封建制度确立之后,王权并不是始终强大的,当他们为大封建主的割据势力所困扰的时候,教皇则正好趁机大肆攫取世俗国王的权利,凌驾于西欧各国君主之上,成为西欧国际事务的仲裁者。
㈢文化:基督教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
欧洲所有的皇帝都由需要教皇加冕以得到上帝的认可,直到拿破仑时期,这一传统还在延续。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国王统治世俗,教皇统治精神世界。二者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当时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形成了教会和世俗政权并立的格局。
查理大帝加冕图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地位: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㈢文化:基督教会
2、表现:
⑴经济上:
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材料2 什一税是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公元6世纪,教会利用《圣经》 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中世纪时,教皇索性宣布信徒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这样教士兜售赎罪券,是西欧中世纪时特有的现象。
材料1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西欧国王为获得教会支持,赏赐给教会大片土地,罗马教皇派出许多隐修士到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和北非等地区布教,广建修道院,扩建庄园出租土地,鼎盛时期,天主教会占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㈢文化:基督教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
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等级制度。
⑴经济上:
⑵政治上:
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材料2: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罗马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点。……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材料1: 教阶制亦称“教阶体制”,一般由主教、神父和助祭组成。主教再划分为教皇、红衣主教、首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级。教皇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够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主教,创立教区。 罗马教廷按照这一森严的教阶制度,将西欧的所有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纳入一个巨大且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
教阶制是封建制度的观念形式,直至19世纪封建制度瓦解后,它仍对西欧和中欧各国的社会生活方面有很大影响。
罗马
教皇
主教
神父
信徒
上帝
“教阶体制”
红衣主教
大主教
2、表现:
㈢文化:基督教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
思想上:
控制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尽管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是分割的,但宗教却是统一的,它是一个统一而遍及各国的机构,其管辖权越过所有种族、民族、语言的分界线而通行无阻。
---高德步
出生后首先在神父
的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婚时在教堂
由神父主持婚礼
葬礼在教堂举行,
埋入教堂附属墓地
出生
结婚
死亡
2、表现:
㈢文化:基督教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基督教徒一生与基督教会关系密切
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5世纪
11世纪
13世纪
相互利用
扶持阶段
王权教权对抗
教权极盛阶段
王权加强
教权衰退
丕平献土(751)
卡诺莎之辱(1077)
阿维尼翁之囚(13C末)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于是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斗争失败,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忏悔,亨利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后,最终获得教皇的饶恕。
阿维尼翁(阿维农)之囚是指法国国王强制让罗马教廷由意大利迁徙到法国阿维农地区,受制于法国国王,形同囚徒。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封建制初期:
(2)中古中后期:
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西欧各国王权加强。
特点:
权力:
特点:
原因:
国王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增长。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探究思考】1、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王权强化的原因?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政治优势);
②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城市兴起,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壮大);
③与贵族斗争中先后取得胜利。
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C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最初法国国王的势力非常小,仅有巴黎到奥尔良的狭长地带,号称“法兰西岛”。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到15C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中古西欧的王权
(2)中古中后期:
表现:
①英格兰:在与贵族斗争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借助于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统一。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知识拓展】英国王权的加强:
签订《大宪章》
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历史纵横 英国议会的起源
在英国,“议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1215年,因国王
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暑《大宪章》。《大宪章》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1264年和 1265年,英国两次召开议会,其中1265年的议会代表中,除教俗贵族和每郡两名骑士外,各个自由市也派两名市民参加。到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此后的议会都以该年的议会为榜样,那届议会因此被后世称为“模范议会”。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1、中古西欧的王权
(2)中古中后期: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对抗罗马教皇,确立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法国建立等级君主制。
英法百年战争,法国民族意识觉醒,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302年 1337-1453年 1661年
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居住,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
【学习聚焦】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知识扩展】法国:等级君主制
法王腓力二世
1、中古西欧的王权
(2)中古中后期: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2)中古中后期:
意义:
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思考】2、结合所学分析强化王权的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④葡西王权的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概念解释】 民族国家 15世纪欧洲开始形成的以君主为核心、民族为基础,有统一明确疆界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该国家形态的特点是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专制王权国家可看作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但专制王权国家主权在君,疆域不定,二者不能等同。
马赛
威尼斯
佛罗伦萨
巴黎
马赛
伦敦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城市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千人。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热那亚
始建于罗马帝国时期
1528年重新获得独立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
兴起了众多城市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探究思考】3、新兴城市兴起的特点
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兴起
提供稳定环境
政治稳定
剩余产品
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繁荣
经济发展
动力技术提高
直接推动力
工商业复兴
手工业者
商人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探究思考】4、在中古时期城市兴起条件有哪些?
(1)兴起条件:
① 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② 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③ 工商业复兴和繁荣。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
中世纪早期社会结构中除了领主就是农奴,城市中出现了第三类人,他们是市民。
——《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2: 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琅城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2)城市自治:
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手工业者和商人希望摆脱封建枷锁,发展工商业;
原因:
形式:
国王颁发的城市特许状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材料1: 封建领主广泛行使领主权,任意对它进行转让、瓜分或传代,(城市居民)不仅必须向领主交纳沉重赋税,担负繁重的劳役,而且还一律要受领主行政和司法的管辖。
---李运明《西欧城市自治权与封建制度的解体》
【探究思考】5、在中古时期城市获得自治的方式有哪些?
材料3: 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材料1: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2: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3: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①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②市民阶层参与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
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探究思考】6、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⑶影响:
①经济:
②文化:
③政治:
促进城市兴办大学。
城市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巴黎大学
牛津大学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1世纪末,在工商业发达的意大利城市首先出现了第一所世俗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到12世纪出现了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13世纪后,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 、法国的奥尔良大学等均已成立。到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1600年大学发展到 108所
(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中世纪
(今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1)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
(2)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逝世。临终前,他将帝国东西部分与两个儿子继承。自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3)在476年,西罗马帝国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都城继续延续下来。
1. 由来: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经济
军事
法律
(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汇编《罗马民法大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8页,概括拜占庭帝国的兴盛表现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查士丁尼大帝
2. 兴盛:
《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
《新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大帝与法律顾问
《民法大全》内页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
地位:
(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①仍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②系统整理了罗马法,对财产、买卖、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材料1: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材料2: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材料3: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拿破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摘编自沈芝《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
材料4: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
【思考】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罗马法的影响?
(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积极影响:
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局限性:
实质上保障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对后世:
对世界的司法和立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自身资源;
②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
③奥斯曼土耳其的蚕食。
(1)原因:
(2)结果:
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材料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
材料2: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陈志强著《拜占庭帝国史》
7世纪中后期,阿拉伯人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
13世纪初,逐步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3. 衰落:
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
13世纪,莫斯科公国建立,金帐汗国臣属
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不断向周围扩张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强化中央集权。
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二)俄罗斯帝国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拜占庭双头鹰纹章
俄罗斯国徽
“雷帝”伊凡四世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文明
东欧文明
背景:罗马帝国灭亡、封建社会产生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庄园、农奴制度
社会变化:
拜占庭帝国:
俄罗斯帝国:
王权强大政教合一,法典;工商业发展;东正教。
沙皇专制,中央集权;工商业经济,农奴制;东正教。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
经济: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文化:基督教神权(束缚人性)
王权加强(民族国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本课小结:中古欧洲的多元面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