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战争起因
原始社会: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
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开疆扩土,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
资本主义兴起后: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发展
人类交往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战争——最激烈、最直接的交往方式。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重难点:
重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
难点: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导入新课

结合教材思考
(1)亚历山大远征的概况(时间、人物、结果)。
(2)亚历山大东征的破坏行为并归纳影响。
(3)亚历山大东征的建设性行为并归纳目的、特点和影响。
(4)“希腊化时代” 下的融合与冲突的表现。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概况: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马其顿王国,指公元前808年-前168年,位于希腊西北部的王国,在腓力二世期间基本完成希腊本土的统一,于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不断向外扩张,先后占领埃及全境,吞并波斯帝国,大军直达印度河流域,领土达到鼎盛,此时的马其顿王国被后世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2)评价: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破坏性)
①希腊: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隶。
②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
③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遭到劫掠,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
④中亚:大量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到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中。
马其顿方阵
(3)统治方式(建设性)
①文化: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②政治
a.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
b.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
③习俗: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
④军事: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特点:措施多样、因俗而治、加强专制、笼络当地贵族、推行希腊文化。
目的:融合东西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宣示政权合法性,巩固帝国统治。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到来
2.“希腊化时代”
(1)概念
①希腊化世界(空间角度):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地区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②希腊化时代(时间角度):从亚历山大远征(前334年)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前30年)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确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仿效希腊”。描绘这一时代的一个很恰当的说法就是,它是把希腊的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东方非希腊世界的一个时代。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著,董仲瑜等译《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
(2)表现
①促进民族交融、统治阶层希腊化
a.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b.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在埃及加冕为法老的托勒密一世
学思之窗
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纸文献》英文版
材料中的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1)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2)这个人强调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意在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试图获国王的有利判决。
如此小事都要上诉到国王处,说明国王对所有事务都有最后决定权,反映了托勒密埃及统治专制性,这恰恰是埃及法老统治方式。
②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a.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
b.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其实是一座大型研究院,里有工作室、演讲室、解剖室、动物园和天文台,另外亚历山大城还兴建了大型图书馆,号称藏书50万卷。图书馆博物馆是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
——胡翌霖《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 》
亚历山大图书馆
③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a.文学: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b.数学: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
c.物理: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d.地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e.医学: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2)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3)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4)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既有来自小亚细亚的女生西布莉,又有希腊的胜利女神,还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而人物乘坐的狮子战车又是波斯样式。
④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如过去一样,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文化差异引发反抗,甚至武装冲突。
下层民众对征服者的厌烦和抵制,两者未能完全实现融合,处在并立但分割的状态。
思考:【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反映了什么现象?
问题探究:同样是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罗马人本来是胜利者,为什么也甘愿学习希腊文化?查找资料,看看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并谈谈你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
①学习原因:当罗马征服希腊时,希腊人已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无不领先于罗马人。罗马人意识到,要真正统治希腊,需要学习希腊的文化。
②如何借鉴:从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人广泛学习希腊语,并且学习希腊人的哲学、艺术和辩论术,连他们的历史最初都是用希腊文书写的。罗马的雕塑、美术、神话、史诗都有对希腊文化的模仿痕迹。
③理解:贺拉斯在强调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肯定了罗马文化的崛起,正是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有选择性地吸收才成就了辉煌灿烂的罗马文明。
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谈谈你对文化征服的认识:
①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
②在文化竞争中落后文化要被先进文化淘汰。
③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1.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结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大约有80名将官),同日参加婚礼的竟达一万对之多,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这些做法(  )
A.巩固了亚历山大的统治
B.开启持久的“希腊化时代”
C.凸显了亚历山大的专制
D.尊重了不同民族的文化
A
2.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希腊化一般是指希腊化时代,也有它特定的空间范围。希腊化的地域空间大约包括希腊本土、马其顿、埃及、利比亚,以及亚洲的西部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土耳其等)的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
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
B
3.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B.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
C.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D

结合教材思考
(1)蒙古西征的概况。
(2)分析蒙古西征的原因。
(3)概括蒙古西征的影响。
(4)比较亚历山大东征与蒙古西征。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地区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
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第一次:公元前2000纪,印欧人的迁徙;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第三次:13世纪蒙古人西征;
1.蒙古西征背景
(1)蒙古自然环境恶劣,须通过对外扩张寻求有利的生存空间。
(2)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
(3)中国正处于政权并立的局面。
(4)西方各国势力软弱。
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小树林,但是在其他地区,则完全没有树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来灌溉,是不能有收获的,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
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
——纪宗安、李强《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
欧亚大陆各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这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一种极为强悍的武力来打破这种局面,重新打通亚欧之间的通道,恢复东西方文化交流。蒙古西征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也就决定了蒙古铁骑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亚欧大陆。
——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2.蒙古西征过程(13世纪)
(1)第一次:1218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1231年灭掉花刺子模,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2)第二次:1235年-1242年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3)第三次:13世纪中叶(1253年-1259年),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4)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它们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西征影响
(1)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后经海路返回。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同一时期,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教皇和英、法国王。
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 ……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法国学者麦撒
(2)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②大批移民由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意即各色名目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3)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成吉思汗的征服拉开了人类近代史的帷幕。 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在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Ⅱ》
时间 国家 城市 死亡
1215 金 中都(北京) 100万人
1221 花剌子模 撒马尔罕 120万人
1227 西夏 兴庆府(银川) 80万人
1231 南宋 成都 140万人
1258 阿拔斯王朝 巴格达 120万人
蒙古人屠城规模
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1)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2)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3)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从成吉思汗动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 “驿站”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这一制度,对于东西方之间,中原和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扩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成果传人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算术、制图、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通过阿拉伯人更加广泛地传播到西方,这些都对西方社会的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蒙古帝国时期,在东方的各大城市和要镇中都有西方商人经商,东西方贸易在蒙古帝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东西方商人们不仅把东西方货物相传互补,而且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工”、“医”被蒙古人看成是“人才”。蒙古帝国时,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为统治者服务。
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1)对中国
①大批色目人进入中国,促进了多民族交融。
②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③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2)对中亚和西亚: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破坏,使该地区受到了蒙古文化的影响,蒙古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和民族同化。
(3)对世界
①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②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③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与影响
(1)相同特点:
①武力侵略,手段残暴;
②政策灵活;
③宗教政策宽容;
④重视科技;
⑤传播先进文化。
(2)相同影响:
①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
②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产生新的民族;
③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④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商业的交流与发展;
⑤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当地文明的延续。
思考:关于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联系单元导读及本节课的内容加以说明。
战争是促进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和灾难;另一方面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进行文化的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一种文化向被征服地区传播的同时,这些地区对待它们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要尽可能避免暴力战争,寻求和平方式交流……
当今社会,我们从不否认战争促进文化交流,但是我们尽量避免战争,避免战争带来的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倡导“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促进文明间的和谐共生。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1.在蒙古军队于1220年征服中亚的撒马尔罕之后,当地人“田园不能自立,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指西夏)等。其长官亦以诸色人等为之,汉人工匠杂处其中”。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元朝直接管辖中亚地区 B.蒙古帝国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蒙古西征促进人口迁徙 D.战争的频发导致中亚经济萧条
C

2.前苏联学者巴托尔德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该学者认为蒙古帝国建立的意义在于( )
A.统一了远东和近东各国
B.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
C.维护帝国的专制统治
D.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B
3.“蒙古征服显然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西征在传播并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段时间内,整个亚洲与西欧可以自由交往,条条道路都开通了,每个国家的代表都出现于哈剌和林宫廷中。……罗马教皇、印度佛教僧侣、波斯、意大利、拜占庭和亚美尼亚的商贾,还有阿拉伯官吏,以及波斯、印度的天文学者和数学家都纷至沓来,云集于蒙古朝廷。”蒙古征服引人注目的原因是( )
①促进了被征服地区思想观念的更新 ②促进了不同地区商贸交往
③鼓励宗教和学者传播知识 ④推动东西方科学技术的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课堂总结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亚历山大远征
“希腊化时代”
蒙古西征背景
蒙古西征过程
西征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