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程标准: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19251926.71926.11-1927.31927.4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共合作,开始北伐。北伐挺进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汪精卫控制。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91927.6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1928.4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1928.61928.12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日本阻挠北伐,“济南惨案”。1928.5(一)政治:一党专政、形式统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于1928年8月通过《训政纲领》,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1928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重大国务。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司法院院长王宠惠监察院院长蔡元培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行政院院长蒋介石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形式上统一:1928年底,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发展状况19C60、70s甲午战后1895民国初年一战期间191219191927产生开始兴起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萧条193719491956迅速发展日益萎缩陷入困境恢复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全面抗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2、经济: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中国、中央、农民、交通)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退出历史舞台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1)政治: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2)经济: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改订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币制改革等)。(3)民间(教材129页):①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②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官僚资本是指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的官办企业是雏形。近代官僚资本的主要代表是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代表。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抗战时期急剧膨胀,不断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和渗透,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知识链接:“官僚资本”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蒋介石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定货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法币政策改订新约运动(1928)国民政府成立后,为扩大税源和树立对外自主形象,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改订新约运动”。1933年,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能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抗战后期逐渐取消领事裁判权。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927—1937)(一)、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周恩来、 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主要内容:1、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的总方针;3、会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4、决定举行湘赣边的秋收起义。(二)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瞿秋白主持八七会议(三)、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领导湘赣边的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广州起义:1927年12月,叶剑英、叶挺、张太雷等领导广州起义,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失败点拨:三大武装起义都以攻打大城市为目标,说明当时尚未找到革命正确道路。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朱毛会师,建立红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建立工农革命军红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四)开辟革命新道路井冈山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3.古田会议——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历史纵横)时间:1929年12月;地点: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内容: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选举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主席和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何谓“工农武装割据”含义:“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武装斗争:游击战,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建立红色政权与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势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反动势力相对强大;农村: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农民阶级占主体,且有革命的要求,是革命的同盟军和主力军。(敌弱我强)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①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②1928年,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③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统一全国④1930年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获胜政权趋于稳定,终于腾出时间和精力来集中解决红军①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反抗第一枪②1927年,八七会议,指明方向③1927年,建立井冈山根据地④1931年,江西瑞金,中央临时政府星火燎原 实力壮大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蒋介石着手准备第五次“围剿”。……仅在江西就已构筑碉堡4920座……蒋介石于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聘请德、美、意等国军官组成军事顾问团……还从美、英等国购入大批先进武器。——摘编自魏宏运《中国现代史》1930-1933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 “围剿”三、红军长征路1、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博古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李德不顾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特殊性,无视红军割据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2、长征的过程(1934.10-1936.10)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1935.1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吴起镇1936、10三军会师(1)历史性的转折:1935.1遵义会议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会后政治局常委决定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2)长征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伟大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七律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政治经济:宁汉合流二次北伐东北易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武装反抗之路工农割据之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土地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三、红军长征原因:过程:转折:遵义会议胜利、意义: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