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1931—1945--1949)时空坐标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程 标准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日本局部侵华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一、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1、日本侵华背景①历史原因:蓄谋已久,侵华是既定国策。大陆政策;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1927年6月东方会议,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方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失去在中国市场的独占地位以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显现···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日本军政界右派势力···鼓吹不惜动用武力解决所谓的“中国问题”,把金融危机和国内矛盾转嫁到海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严重,日本急欲转嫁危机,摆脱困境。(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和在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武装侵略的部署)将“肃清匪共”列为“五项政治措施”之首···“自军事(中原大战)告终日起,期以三个月,至多五个月,限令一律肃清”。 ——蒋介石1930·10《告父老文》③中国形势:国共内战,为日本提供可乘之机“那么,邻居摘下这个梨(将东三省比作一只梨,长在伸出墙外的梨树枝上)来品尝,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驻北平的英国公使如此评价④国际形势:英美等无暇顾及,纵容侵略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为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东部沿海富庶区域,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5月签订《淞沪停战协定》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借机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中国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寄希望于国联调停,国联牺牲中国利益,提出国际共管,日本退出国联,东北各地相继沦陷。2、日本一步步扩大侵略建立伪满洲国1932.3,扶植溥仪于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东北沦为殖民地。日军历时4个月零18天占领了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东北3000万同胞成为亡国奴2、日本一步步扩大侵略伪满洲国行政区划图日军历时4个月零18天占领了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东北3000万同胞成为亡国奴2、日本一步步扩大侵略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侵华事件的总称。日本侵略东三省以后,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策动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实质)。进犯长城沿线1933年3月,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长城抗战)。5月长城沿线失守,中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华北危急。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29军奋起反击,全面抗战开始。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危机!日本一步步扩大侵略(局部侵略到全面侵略)事件 时间 地点 结果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 日军占领东北一二八事变 1932.1.28 上海 十九路军抵抗伪满洲国建立 1932.3 长春 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进犯长城沿线 1933 长城 打开华北门户华北事变 1935 华北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卢沟桥事变 1937年 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北平天津失守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二、局部抗战结合教材135-137概括社会各界对日态度和抗日活动国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内”,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根据地,不抵抗政策,寄希望国联的调停东北军民中国共产党爱国学生国民党爱国 军队及将领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1936年联军发展到3万人,杰出代表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等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②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①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蔡蒋)奋起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即“长城抗战”。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发动“西安事变”,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31岁的赵一曼在被押赴刑场的车上,给已经六年未见的儿子宁儿写了两封绝笔信。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危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抗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1日)面对日本侵华,国民党各方力量的反应蒋: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何:欲叛国投敌,亲日派;爱国将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1、冯玉祥等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3年李济深、蔡廷锴福建建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2、杨虎城、张学良发动兵谏,逼蒋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1936年12月12日)(1)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加深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八一宣言,一二.九学生运动,瓦窑堡会议等)(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陕西临潼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结果: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围攻陕北,并于1936年12月,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②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反蒋--逼蒋---联蒋)③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①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促成;②国民党的积极营救;③国际势力的干涉;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选择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⑤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三、全面抗战的开始1、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佟麟阁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过程①通电全国: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7·15,周恩来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②庐山谈话A. 为“团结各方共赴国难”,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B. 在7月17日的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③洛川会议:为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即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④军队改编: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⑤实现合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概念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指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知识扩展:对比两次国共合作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背景群众基础斗争对象合作方式结果国际环境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打倒列强,除军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爱国人士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党内合作党外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取得抗战胜利帝国主义国家反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大事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 《瓦窑堡会议》确定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1937年8月 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的路线思考: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有哪些?1、阶级利益: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共:工农群众利益;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两党结束对抗走向合作;阶级矛盾上升时,可能恶化;3、国际政治形势与国际环境影响:四、日军的侵华暴行(1)野蛮的军事进攻(2)南京大屠杀:1937年11月,国民政府撤离南京,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抢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活埋中国人血流成河杀人竞赛尸横遍野“南京所有的池塘里都堆满了死尸。……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竹林里面、马路旁边,遍地死尸。”——郭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侵华日军松井石根所部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后疯狂杀戮,血染古城。使30万以上的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惨遭屠杀;1/3的街道和建筑物被焚毁;同时,还制造了2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张纯如《南京大屠杀》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殖民统治: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以战养战”,大肆野蛮经济掠夺;文化:奴化教育军事:战争,敌后大“扫荡”、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治安强化运动“准治安区”(即敌我争夺的游击区)“非治安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治安区”(即敌占区)实行保甲制度,调查户口,推行连坐法,扩大伪军,加强特务活动;着重对人民的欺骗怀柔,宣扬“王道乐土”实行“大检举”,恐怖政策与怀柔政策兼施,普遍修筑封锁沟墙和碉堡,并实行所谓“绝缘政策”,制造无人区加紧“扫荡”,实行极其野蛮残忍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企图扼杀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治安强化运动”示意图(3)其他罪行: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重庆);731细菌部队;强征随军性奴---“慰安妇”制度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期间,日本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的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死者超过1万人。日本在战争期间共生产了约7,000吨化学武器,主要为芥子气和刘易士毒气。自1945年以来,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已造成人员伤害事件上千起,受害者已超过2,000人。至今,中国已有14个省(区)60个地点发现了当年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1938年10月4日,日本正式轰炸重庆市区,从1939年1月开始,日机空袭迅速升级,对重庆的轰炸愈来愈猛烈。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重庆大轰炸奴化教育日军罪行 罄竹难书“妇女遭受的苦难最为深重。妇女不论老幼,都逃脱不了被强暴的命运。我们从下关派出运煤车,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中抓回许多妇女。然后我们将每个妇女分配给15-20名日本士兵,任由他们奸淫凌辱。”——日本驻南京第114师团的一名士兵田所耕三深受皇民化教育的日本学校女生组建的“慰安妇团”在日军官方开设的慰安所里排队等待进屋的日军随军转移的妇女第六慰安所墙面上的标语慰安妇制度日军实施细菌攻击作战,造成290多个市县旗鼠疫、霍乱、伤寒等疫病爆发,致使中国237万余人患病,其中死亡约65万人。——《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报告》细菌战日军罪行 罄竹难书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局部抗战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建立伪满洲国:奴化教育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从“东北人民革命军”到“东北抗日联军”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背景、经过、影响全面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通电全国→庐山谈话→洛川会议→改编军队→实现合作日军的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殖民统治:政治上、经济上重庆大轰炸实施细菌战 推行“慰安妇”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