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重难点:
重点: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难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结合教材思考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
(2)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1)必要性: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些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收到严重威胁。
(2)重要性
①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②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④世界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
(3)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文化遗产的年久腐变、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圆明园遗迹
巴黎圣母院大火
2025年缅甸7.9级地震佛塔倒塌
2.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也采取了不少举措。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1)古代——文物收藏
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①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②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③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乾隆的三希堂
赵明诚《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2)近现代——立法保护
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①西方
a.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c.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核心编写人员
大家承认,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
第六条 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
第九条 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②中国
a.清政府;由中央政府对文物估计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b.中华民国: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c.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到2019年,国务院已公布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058处。
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
五台山佛光寺
c.新中国
·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这不法律还特别指出,由国务院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从而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文物保护的特点
(1)历史悠久。
(2)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
(3)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
(4)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阅读史料,概括清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影响
在《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基础上,清政府于1909年拟定的《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重点说明:
周秦以来碑碣、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现存何县、何地,及某县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蒋传光点校《大清新法令(1901-1911)》
(1)保护措施:通过制定并颁布规章章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从调查与保存两个方面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进行了规范。
(2)影响:有利于文物古迹的摸底排查和保护,对民国时期的古迹保护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在当时特殊的内政与外交环境下,该章程并不能得到完全有效的实施
根据材料,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修建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程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世界遗产在中国》
(1)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等。
(2)完整性,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的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彩绘铜牛马修复前后对比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共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2018.7)
(1)文化: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3)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继往开来,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4)经济: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1.一位国际专家在对我国某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考察时,曾谆谆告诫,这是你们的一只金鸡,你们可不要杀了它来取蛋啊!该专家的意思是( )
A.世界遗产的开发价值高
B.世界遗产应合理开发
C.我国世界遗产价值最高
D.世界遗产属于全人类
B
2.2020年世界遗产中心对威尼斯再次进行监测,报告指出:威尼斯世界遗产城市面临严峻威胁……当地居民是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支撑,作为城市基本社会结构的组成,他们应得到支持,并通过可负担住房、促进就业和相关基础设施保障等手段,维持城市居民的数量,同时大幅度减少游客人数,特别是将禁止大型船舶进入作为一项优先工作给予落实。由此可知
A.旅游和居民流失是威尼斯遗产地的两大威胁
B.当地经济现状可以维持威尼斯城市生活的平衡
C.大型船舶进出并不影响威尼斯遗产地的发展
D.威尼斯在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A

结合教材思考
(1)《世界遗产公约》的内容、地位。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2)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二、《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
(1)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3)宗旨: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4)地位: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标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志主体是一个抽象的希腊神庙轮廓,象征智慧、文化与文明的共同遗产。神庙的柱形结构代表支撑人类知识的基石,其上方是英文缩写“UNESCO”。希腊神庙作为古典文明的象征,强调教科文组织保护全球文化遗产的职责。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标志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世界遗产公约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考虑到某些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 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存。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前言部分
(5)内容
①《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该公约还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1978年,确定的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19年7月,列入的遗产数量达1121处,分布在167个国家。自197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③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文化遗产的含义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云南丽江古城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提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2)完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意义: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思考点: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科学管理、不合理开发利用、传承比较困难等。
(2)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举措。
3.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措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针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2)方针: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根据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3)意义
①通过上述举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摘编自《故宫古建怎么修》
以保护为目的,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通过对故宫养心殿的科学保护,将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下去,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范例。

1.依据如表可以说明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国致力于( )
B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6年 《长城保护条例》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22年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A.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B.完善相关法治建设
C.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加强与各国的合作
2.近年来,辽宁省绥中县几段长城遭砂浆抹平,原本野性十足的长城变成了被硬化的路面,如下图所示。其违反的文物保护原则是
A.合理性 B.完整性
C.真实性 D.严谨性
C
3.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 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世界遗产名录》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C.《世界遗产公约》
D.《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B

结合教材思考
(1)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的代表。
(2)我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有哪些。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文化遗产
(1)古代
①地位:古代文明的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代表着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并且其价值得到世界的肯定。
②代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不同于古代,近代同样留下很多著名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就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佛罗伦萨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美第奇时代达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顶峰。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
2.中国文化遗产
(1)代表: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数量和意义: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止2014年共有1372项。
②意义: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1.截至2022年6月11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达到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1985~2021年,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年均旅游收入超140亿。这反映了现代中国
A.文物保护立法得到了落实
B.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C.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突出
D.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
B
课堂总结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世界遗产公约》
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世界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