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重难点:
重点: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
难点:认识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时空坐标

结合教材思考
(1)概括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2)梳理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形式: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2)表现
①官学
a.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b.中央官学之外,还有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国子监与太学
“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汉朝太学授业图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②私学
a.产生: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
b.发展: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c.繁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
①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
②重文轻武,大兴科举的推动;
③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书院本是一种收藏、点校图书的机构,其后演变为教育机构,但藏书和修书的职能依然保留。尤其是书院注重研习学问,又多建于偏远山乡,没有一定量的藏书,教学活动是难以维持的。而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书院藏书创造了条件,也为宋代书院的兴盛提供了必要前提。所以书院藏书是书院的一大特色。
——王建军著:《中国教育史新编》
由收藏、点校图书的机构演变为教育机构。
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指出白鹿洞书院教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院教育的影响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2)影响
①积极: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学术的繁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书院提倡的忠孝伦理教育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
②消极:书院倡导的纲常名教伦理观,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纲常名教伦理思想日益僵化,压制思想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作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3)作用: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①起源早,发展时间长;
②政府主导;
③官学私学并存;
④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
⑤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
政治:为政府提供后备人才,维护封建统治;
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文化:有利于保存古代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局限: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专制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
——(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2.西方学校教育
(1)古代
①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兴起:中世纪(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是现代大学制度源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
柏拉图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此词来的。柏拉图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2)近现代
①作用: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②表现
a.法国:拿破仑创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b.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c.美国: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创办于1810年,是一所公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历史上曾产生5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主张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强调学术自由,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爱因斯坦、黑格尔等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
柏林洪堡大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表现:增加古典文化课程,出现世俗化趋势,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机构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④民族国家的兴起。
意义
①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
②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哈佛大学
3.中国近代教育
(1)北京大学
①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
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的发展;促进了思
想解放;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
近代大学的成长。
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2)清华大学
①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②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
④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予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比较项 中国古代 中国近代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4.中国现代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形成体系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后来,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影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田间地头的扫盲班
1951年河北省定县翟城村参加“冬学”的学员们在上课
(2)“文革”时期——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暴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①措施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c.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②成就
a.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b.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5.学校教育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立、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
B
2.1872年,清政府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主习医、农、工及各项实业,并不鼓励留学生研习法政科目。1900年以后,清末留日学生(含官费生和私费生)中,学习法政的人数占比达21.3%。这一变化表明( )
A.士人找到救亡图存新道路
B.日本加紧对华进行文化渗透
C.寻求变革成为留学生共识
D.时代变革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D
3.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A

结合教材思考
(1)梳理发展历程及意义。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产生
(1)地位:书籍是万花传承的主要载体。
(2)世界: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3)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
2.书籍的发展
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造纸业
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②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等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②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③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古登堡圣经
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3)意义
①印刷术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②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①技术层面: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②文化普及层面
a.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
②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
③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
④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
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思考: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认识:这一变化始终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书籍发展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早期的简策和帛书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B.在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后,中国出现了纸张
C.中国在唐朝时已经开始使用胶泥制成的活字印刷术
D.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
D
2.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不仅有历史、儒家经典和话本,还包括农业、占卜和药学等手册。老百姓可读到以前只有专家掌握的知识,他们可自行举行葬礼、占卜,或为家人开方抓药。这说明(  )
A.雕版印刷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动
B.宋朝社会治理的能力得到增强
C.印刷技术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
D.宋代出版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C

结合教材思考
(1)梳理发展历程及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
1.职能
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西方发展历程
(1)古代: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2)中世纪: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3)近代: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
法国图书馆
美国图书馆
3.中国图书馆
(1)古代
①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人: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为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2)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3)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图书馆有什么作用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文献开发;培养人才;服务公众、教育功能。

1.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使用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表明,欧洲图书馆( )
A.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
B.逐渐具备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C.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
D.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B
2.《赵城金藏》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几代国图人不懈努力,修复金藏,使其不断完善。2008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赵城金藏》,让更多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赵城金藏》的真实面貌。国家图书馆的以上举措( )
A.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B.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
C.迎合了基层社会教育的需要
D.受益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度
A
3.西周时,重要档案均“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后历代藏书之制莫不仿于此。随着“蔡侯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两宋时,律法规定档案要按期逐级上送;《大明律》规定:“凡弃毁制书及官文书者,杖一百。”这表明,中国古代档案的发展( )
A.源于汉字成熟及书写载体演进
B.种类数量进一步扩大
C.反映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
D.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C

结合教材思考
(1)梳理发展历程及意义。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西方发展历程
(1)约公元前290年,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发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卢浮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①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
②文艺复兴的出现;
③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
④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
⑤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中国发展历程
(1)晚清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建立,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准的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②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徐家汇博物院
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
上海博物院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
(2)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
①国立历史博物馆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②国立中央博物院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馆
③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了文物藏品。现存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3)中华人民共和国
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何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②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9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③其他博物馆
中国各地有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延续与灿烂辉煌。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
苏州博物馆
3.博物馆的意义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1.1953年,北京市开始筹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计划建成反映北京自然、历史和社会风貌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徐悲鸿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周口店中国猿人展览馆、北京天文馆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这些博物馆的建立( )
A.利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B.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C.旨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D.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D
2.2021年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和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惊艳全国,这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让历史文物走进大众视野,从而引发了河南博物院的参观热。这体现了( )
A.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B.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C.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过度娱乐化
D.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世界价值
A
课堂总结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西方学校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现代教育
书籍的产生
书籍的发展
图书馆的成长
职能
西方发展历程
中国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发展历程
中国发展历程
博物馆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