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生版:八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上册《人口》导学案1. 学习目标能够运用相关数据,准确说出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事实,并清晰解读中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分析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及背后原因。结合实例,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演变历程及其意义,能针对人口问题提出合理见解。借助人口分布图,精准描述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多角度剖析其成因。通过学习,树立正确人口观,认识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2. 学习重难点重点:“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人口政策演变及意义。难点:全面分析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人口政策动态调整依据。3. 预习导学世界人口大国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总数为______亿(不包括港澳台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______ ,是世界人口大国。众多人口对我国的影响: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______和______;另一方面对食品、______、教育、______、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我国基本国策: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______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密度: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7人/千米 ,是世界人口密度较______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特点:______多______少 。分界线:以黑龙江______—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______,西北部人口稀疏。读我国城镇与农村人口百分比图,归纳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分布特点与变化趋势。特点:1990年,人口比重大,人口比重小;2022年,城镇人口比重 ,乡村人口比重 。变化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不断进入城镇,我国的城镇人口将继续______。4. 合作探究探究一:人口分布与因素的关系读课本P14图1.15,比较江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思考人口分布不均与哪些因素有关 。要求:先自主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内交流3分钟,最后小组代表发言。探究二:人口迁移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为促进西部大开发,东部地区的人口能否大量向西部地区迁移?要求:小组讨论5分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推选一名代表总结发言。探究三:寻找理想居住地在中国政区图上标出自己最愿意居住的地方:思考自己选择此地的原因,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社会条件(交通、经济、教育等)。观察中国政区图,看看大家最愿意居住的地方分布是否均匀:统计小组内选择不同地区的人数,分析分布特点。对照中国人口分布图,看看大家的选择与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口数是否一致:讨论为何会出现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结合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交通、经济等社会条件,说明大多数同学这样选择的理由:小组共同总结自然和社会条件对人口分布和个人居住选择的影响。5. 知识拓展了解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对比我国人口政策,思考不同国家人口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6. 课堂小结总结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特点、分布特点及人口政策等知识点。思考人口问题与个人生活的联系,如就业、教育资源分配等。7. 课后作业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1949 - 2024年),并标注关键时间节点和人口增长特点。以“我眼中的人口问题”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建议。教师版:八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上册《人口》导学案1.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相关数据,准确说出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事实,并清晰解读中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分析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及背后原因。(达成方式:通过展示人口数据和折线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小组讨论分享。)学生结合实例,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演变历程及其意义,能针对人口问题提出合理见解。(达成方式:讲述人口政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人口政策调整原因和影响。)学生借助人口分布图,精准描述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多角度剖析其成因。(达成方式:展示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小组合作分析成因。)通过学习,学生树立正确人口观,认识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达成方式:结合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2. 学习重难点重点:“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人口政策演变及意义。(突破方法:详细讲解分界线,结合地图分析两侧差异;通过时间轴梳理人口政策演变,分析意义。)难点:全面分析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人口政策动态调整依据。(突破方法:展示区域发展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从人口结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分析政策调整依据。)3. 预习导学世界人口大国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总数为14.12亿(不包括港澳台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1/5 ,是世界人口大国。众多人口对我国的影响: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我国基本国策: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解析: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基本数据和人口影响、政策的了解,通过具体数据和生活实际感受人口相关内容。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密度: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7人/千米 ,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 。分界线: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读我国城镇与农村人口百分比图,归纳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分布特点与变化趋势。特点:1990年,乡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2022年,城镇人口比重大 ,乡村人口比重小 。变化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不断进入城镇,我国的城镇人口将继续增加。解析:通过对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和城乡人口变化的考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了解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4. 合作探究探究一:人口分布与因素的关系读课本P14图1.15,比较江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思考人口分布不均与哪些因素有关 。参考答案:自然因素:江苏(东部地区)地势平坦,多平原和丘陵,耕地多,气候好,粮食产量高;青海(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人文因素:江苏(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青海(西部地区)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人口也少。解析:引导学生从自然(地形、气候、耕地等)和人文(交通、工商业、城镇等)两方面分析人口分布不均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探究二:人口迁移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为促进西部大开发,东部地区的人口能否大量向西部地区迁移?参考答案:人口强制性地向西部地区迁移是不可取的,因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移民应重质不重量,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解析:让学生从西部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人口迁移问题,树立正确发展观。探究三:寻找理想居住地在中国政区图上标出自己最愿意居住的地方:思考自己选择此地的原因,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社会条件(交通、经济、教育等)。观察中国政区图,看看大家最愿意居住的地方分布是否均匀:统计小组内选择不同地区的人数,分析分布特点。对照中国人口分布图,看看大家的选择与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口数是否一致:讨论为何会出现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结合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交通、经济等社会条件,说明大多数同学这样选择的理由:小组共同总结自然和社会条件对人口分布和个人居住选择的影响。参考答案: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更受青睐;社会条件: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吸引力大。学生选择往往与人口分布一致,因为这些地区能提供更好生活和发展条件。解析: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分析,深入理解自然和社会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5. 知识拓展了解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对比我国人口政策,思考不同国家人口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解析: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国际视角思考人口政策与国情关系,培养综合思维。6. 课堂小结总结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特点、分布特点及人口政策等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与个人生活的联系,如就业、教育资源分配等。解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将人口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增强知识应用能力。7. 课后作业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1949 - 2024年),并标注关键时间节点和人口增长特点。解析:锻炼学生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能力,加深对人口增长历程理解。以“我眼中的人口问题”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建议。解析: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关注人口问题并提出见解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