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对日常生活中相关数据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 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mm B. 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40℃
C. 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 D.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kg
2.小刘在周末打车去某地游玩。下表所示是小刘乘坐的出租车发票的部分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日期:2024-4-4
上车:15:10
下车:15:34
里程:12km
A. 乘车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出租车是静止的
B. 乘车过程中,以出租车为参照物,小刘是运动的
C. 小刘乘车的时间是24s
D. 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
3.在学校艺术节合唱比赛中,同学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 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D. 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4.下列光现象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 日食的形成——光的反射
B. 水中倒影——光的色散
C. 插入水杯中的吸管看起来弯折——光的折射
D. 雨后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光的直线传播
5.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纸板NOF可以向前或向后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会增大
B. 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 当光线EO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角为90°
D. 使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探究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否可逆
6.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 浓雾消散 B. 霜满枝头 C. 冰雪消融 D. 滴水成冰
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图像是某晶体的凝固图像 B. 该物质在第4min时是固态
C. 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时10min D. 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
8.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B. 当蜡烛距凸透镜18cm时,调节光屏,可以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当蜡烛从距凸透镜50cm处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 当蜡烛距凸透镜5cm时,透过透镜可以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
9.某医院急诊室的一个氧气瓶充满氧气,在给急救病人供氧时用去了一部分氧气,则下列关于氧气瓶中剩余氧气的质量和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量变小,密度变大 B. 质量和密度均变小
C. 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D.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10.如图所示,有三只相同的玻璃杯,盛有等质量的酒精、纯水和盐水(ρ盐水>ρ纯水>ρ酒精),则丙玻璃杯中是(  )
A. 酒精 B. 盐水 C. 纯水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11.地震来临前,狗会狂叫不止而人却感受不到。这是因为狗能听到地震发生前产生的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利用装在船底的回声测深仪可以探测海底地貌,这是利用声音来传递______。
12.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晾上几天也能变干,这是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很多公共卫生间里装有热风干手器(如图所示),它不仅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液体的______,从而加快蒸发,使湿手很快吹干。
13.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防治青少年近视工作刻不容缓。如图所示的两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形成原因的是图______,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人应该靠近物体或者配戴一个由合适的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14.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则量杯的质量为______g,液体密度为______kg/m3。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5.小高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如图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在白纸上,并让玻璃板与纸面______;
(2)将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前面,将外形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A的像重合,重合现象说明像与物______。此时,蜡烛B所在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______(选填“A”或“B”)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实验时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对应像的位置标注在白纸上,然后连接物和对应像的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16.小明用图甲装置探究水沸腾时的现象及温度变化特点。
(1)装置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错误,请指出:______。
(2)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
(3)观察到水沸腾时的实验现象:
①温度计的示数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保持不变”);
②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
(4)实验过程中,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5)实验时水被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17.盐水选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的挑选种子的方法。用这种方法选种,要掌握好盐水的密度。为了测量盐水密度,小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的______处,然后观察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101.8g;再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甲),量筒中盐水体积V= ______mL。
(3)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再次将天平调节平衡时,观察到盘中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m2= ______g。
(4)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ρ= ______g/cm3。
(5)若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时,有部分盐水溅到了量筒的侧壁上,会导致所测盐水密度与真实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拓展】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小高利用家中的电子秤和一个玻璃瓶也测出了盐水的密度。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电子秤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m1;
②在玻璃瓶中装满水,用电子秤测出玻璃瓶和水的总质量m2;
③将水倒掉,并擦干玻璃瓶。在玻璃瓶中再次装满盐水,用电子秤测出玻璃瓶和盐水的总质量m3;
④所测盐水的密度为ρ= ______(用m1、m2、m3、ρ水表示)。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8.小红家距离学校2400m,小红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一天放学回家时,为了锻炼身体,前一半路程她以1m/s的速度推着自行车步行。然后,她又用时5min骑自行车完成了后一半路程。
(1)求小红经过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2)求小红骑自行车的速度;
(3)求小红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19.一个体积为50cm3的铜球,用电子秤测得它的质量为267g。(
(1)若铜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2)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再次测得球和液体的总质量是287g,求所注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20.小丽坐在平静的湖边,看到水中的白云和鹅卵石。看到的鹅卵石比实际鹅卵石的位置浅,这是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______的缘故。图中,若A点是鹅卵石的实际位置,A′是小丽看到的鹅卵石的位置,B是小丽眼睛的位置,请画出小丽看到水中鹅卵石的光路图。
1.【答案】
【解析】解:A、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故A错误;
B、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故B错误;
C、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C正确;
D、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估测。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2.【答案】
【解析】解:A、乘车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出租车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出租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乘车过程中,以出租车为参照物,小刘与出租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刘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由小刘乘坐的出租车发票的部分数据信息知,小刘乘车的时间为:t=15:34-15:10=24min,故C错误。
D、由小刘乘坐的出租车发票的部分数据信息知,小刘乘车的路程为:s=12km,则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30km/h,故D正确。
故选:D。
(1)(2)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3)(4)由小刘乘坐的出租车发票的部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和速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
3.【答案】
【解析】解: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他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现场观众与演唱的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因此,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正确;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等的理解与应用,属基础题。
4.【答案】
【解析】解:A、日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插入水杯中的吸管看起来弯折,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C正确;
D、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反射现象和直线传播,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还要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多加思考。
5.【答案】
【解析】解: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也减小,故A错误;B、若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故B正确;C、当光线EO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角为0°,故C错误;D、若要研究反射时光路是否可逆,应让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进行入射,即沿FO入射,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故D错误。故选:B。
(1)(3)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依然存在;(4)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为了验证,可使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进行入射。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6.【答案】
【解析】解:A、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浓雾消散,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
AD、由图像可知,有一段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保持80℃不变,即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故AD正确;
BC、该物质在8-18min处于凝固过程,凝固过程用时10min,物质在第4min时是液态,故B错误,C 正确。
故选:B。
(1)从图像中辨别晶体和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放热,但温度不变,而这个过程就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晶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2)晶体在凝固前处于液态,在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全部凝固后处于固态。
本题考查了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关键是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8.【答案】
【解析】解: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30.0cm=10.0cm,故A正确;
B.当物体距透镜18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因此当物体从距透镜50cm处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先变大后变小,故C错误;
D.当物体距透镜5cm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C。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分析回答;
(4)根据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9.【答案】
【解析】解:氧气瓶用去了一部分氧气,物质总量减少,所以质量减少;
剩余氧气仍然充满氧气瓶,也就是体积不变。由于质量变小,体积不变,由公式ρ=知,密度变小。
故选:B。
(1)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体积一定的物质,密度与质量正比。
此题考查了质量的特点和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知道体积不变,是正确判断密度变化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解:因酒精、纯水和盐水的质量相等,且ρ盐水>ρ纯水>ρ酒精,
所以,由ρ=的变形式V=可知,三液体的体积关系为V盐水<V纯水<ρ酒精,
又因三只玻璃杯相同,
所以,酒精的液面最高,纯水的次之,盐水的体积最小,
即甲是纯水,乙是酒精,丙是盐水。
故选:B。
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V=可知,质量相等时,密度越大的液体,体积越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解本题的关键是密度公式变形的灵活运用,注意解题时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11.【答案】
【解析】解:地震前,地下的地层岩石运动或断裂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而狗的听觉范围大约在15Hz到45kHz之间,能够听到人类无法听到的次声波。所以狗能感知到地震即将来临而狂叫不止,人却感受不到。
回声测深仪通过发射声波,声波遇到海底后反射回来,仪器根据发射和接收声波的时间差,结合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出水深,从而探测海底地貌。这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通过声波携带的海底相关信息,让人们了解海底的情况。
故答案为:次声波;信息。
超声波是发声频率大于2万赫兹,次声波是发声频率低于20赫兹。
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的是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2.【答案】
【解析】解:(1)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晾上几天也能变干,这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
(2)很多公共卫生间里装有热风干手器,它不仅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蒸发,使湿手很快吹干。
故答案为:升华;温度。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本题考查了升华现象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属于基础题。
13.【答案】
【解析】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甲图可表示近视眼形成原因;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人应该靠近物体或者配戴一个由合适的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故答案为:甲;凹。
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属于基础题。
14.【答案】
【解析】解: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
由ρ=可得:
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
由ρ=可得:ρ×80cm3+m杯=100g,--------②
②-①得液体的密度:
ρ=1g/cm3=1×103kg/m3;
将ρ=1g/cm3代入①得:
1g/cm3×20cm3+m杯=40g
m杯=20g。
故答案为:20;1×103。
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列方程组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
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既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15.【答案】
【解析】(1)玻璃板应与纸面垂直,才可让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将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前面,将外形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多次改变蜡烛 A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实验时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对应像的位置标注在白纸上,然后连接物和对应像的点,由图乙知,每次对应的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可得: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将与蜡烛A的像重合的蜡烛B拿走,并在它的位置处竖放一个光屏,直接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故答案为:(1)垂直;(2)大小相等;(3)A;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或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4)虚像。
(1)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否则成的像偏高或偏低,实验无法完成;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
(3)根据图乙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分析;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等知识,是初中光学重点内容,也是中考常考题型。
16.【答案】
【解析】(1)测量液体温度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92℃;
(3)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沸腾时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变大,到达水面破裂;
(4)烧杯口出现的白气,其实质是小液滴,即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5)实验时水被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烧杯中加水太多,也可能是水的初温较低,还有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壁;(2)92;(3)保持不变;变大;(4)液化;(5)水的质量较大。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不能接触容器的底和侧壁, 以确保测量准确性;
(2)温度计的读数先确定分度值再读数;
(3)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4)烧杯口出现的白气,其实质是小液滴,即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5)实验时水被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烧杯中加水太多,也可能是水的初温较低,还有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
本题考查用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水沸腾时的特点等知识,属于综合题目。
17.【答案】
【解析】(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线的左侧,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2)如图甲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量筒中液体体积:V=40mL=40cm3;
(3)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20g+20g+10g+4.2g=54.2g;
(4)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1-m2=101.8g-54.2g=47.6g,
则液体的密度:ρ===1.19g/cm3;
(5)由于量筒壁上有液体残留,使测出的液体的体积偏小,而所测质量是准确的,由ρ=可知,质量一定时,体积偏小,密度偏大;
【拓展】玻璃瓶中水的质量为:m水=m2-m1;
则水的体积为:V水==,
玻璃瓶中盐水的质量m盐水=m3-m1,盐水的体积:V盐水=V水=,
则盐水的密度为:ρ===。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右;(2)40;(3)54.2;(4)1.19;(5)偏大;【拓展】。
(1)天平的正确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侧,平衡螺母向左调,直至天平平衡;
(2)根据图甲确定量筒的分度值读出液体的体积;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值;
(4)量筒中液体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减去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
(5)由于量筒壁上有液体残留,使测出的液体的体积偏小,而所测质量是准确的,根据公式ρ=分析密度测量值的变化;
(6)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盐水,称量水和盐水的质量,根据体积相等列出等式求出盐水的密度。
本题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基本计算,天平和量筒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放、调、称、读等都是基本的知识要求,必须掌握扎实牢固。
18.【答案】
【解析】(1)小红步行的路程:s1=1200m
经过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2)小红骑行的路程:s2=1200m
所用时间:t2=5min=300s
骑自行车的速度:

(3)小红在整个路程中所用时间t=1200+300s=1500s
总路程 s=2400m
平均速度:

答:(1)红经过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1200s;
(2)小红骑自行车的速度4m/s;
(3)小红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1.6m/s。
利用速度公式v=,计算时间、路程、平均速度等物理量。
考查速度公式v=的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等问题,难度不大。
19.【答案】
【解析】(1)铜的密度:,
铜球实心部分的体积:,
空心部分的体积:,
(2)液体的体积等于空心部分的体积,即:,
液体的质量:m液=287g-267g=20g,
液体的密度:。
答:(1)空心部分的体积是20cm3;
(2)所注入液体的密度是1g/cm3。
(1)已知铜球的质量和铜的密度,根据ρ=求铜球实心部分的体积,从而可得空心部分的体积;
(2)液体的体积等于空心部分的体积,由题可得液体的质量,根据ρ=求得液体的密度。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一般。
20.【答案】
【解析】解:小丽看到鹅卵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升高了,即距水面的距离近,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虚像;
解:眼睛观察到的A′点在A点的正上方,然后连接A′B与界面的交点为折射点,在图中A′点是A点的像,光由A点发出,经水面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射入B点,A′就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折射;见解答。
(1)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特点是像到镜的距离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像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成的是虚像;
(2)先根据A′与B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鹅卵石在A′的下方,确定折射光线的反向和鹅卵石的位置。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