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补充背诵篇目《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心路历程,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感受司马迁的人格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发愤著书"的文化传统,认识《史记》的历史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掌握"所以""乃""且"等文言虚词的用法。难点: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与"发愤著书"的辩证关系分析文章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教学过程导语:如果一个人遭受了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他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是结束生命保全名节,还是忍辱偷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给出了他的答案。这封写给朋友的信,不仅是一位史学家的心灵独白,更是一位文化巨人的精神宣言。让我们走进这封信,感受司马迁在绝境中的精神力量。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年 -前90年,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准备了丰富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李陵以少敌众,战功卓著;投降可能是诈降待机;批评主帅李广利——汉武帝宠妃之兄,未及时救援——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汉律规定死罪可用钱赎或改宫刑,司马迁因家贫无法筹措赎金(需五十万钱),为了写完《史记》甘心忍辱负重,接受宫刑,以不死殉道。——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戾太子事件(前91年)中,北军护军任安因未支持太子刘据起兵,被汉武帝以"骑墙观望"罪名下狱。他在狱中致信司马迁,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环节一:初读感知 环节二:课内重点词语挖空练习报(回复,答复)任安书(节选)古者富贵而(表转折,却,但是)名摩灭(“摩”,同“磨”。磨损消灭),不可胜(尽,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同)记,唯倜傥(卓异,不同寻常)非常(非同寻常,《鸿门宴》:““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是意外的变故)之人称(著称,指为人所知)焉。盖(发语词,用于句首,可以不译。《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 ”中是通“盍”,何,怎样。《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 ”中是 通”盍“,何不。)文王拘(被拘禁)而演(推演)《周易》[相传周文王被殷纣王囚拘于羑(yǒu)里,推演古代的八卦而为《周易》的六十四卦];仲尼厄(遭受困厄)而作《春秋》[孔子周游列国,遭遇各种困厄,晚年回到鲁国,删削鲁史而为《春秋》];屈原放逐(被放逐),乃(才)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句首语气词。《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中是他们的。)有《国语》[相传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失明后著了《国语》。《国语》的作者尚有争议。];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撰写出来。修:撰写。《离骚》:“余虽好修姱以羁兮。”中是善,美好)[孙子,战国初期军事家孙膑。他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后为魏惠王将军,自以为不如孙膑,骗其入魏,处以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不韦,战国末大商人、政治家吕不韦。始皇十年,因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于是自杀。《吕览》,即《吕氏春秋》,书成于吕不韦做丞相时,在迁蜀之前];韩非囚(被……囚禁)秦,《说难》《孤愤》[韩非,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入秦后,李斯向秦王进谗言将其下狱害死。《说难》《孤愤》实际上均为韩非囚秦之前所做];《诗》三百篇,大底(“底”同“抵”,大抵,大都)圣贤发愤(抒发郁愤,现代汉语中“发愤”多指多指励志努力。)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行其道,即实行其理想。),故述往事,思来者(意思是想让将来的人知道自己的志向。来者:将来的人。《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是将来的事或人)。乃如(至于)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写作,著书。策:竹简。),以舒(抒发,发泄。《口技》:“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中是松弛,放松。)其愤,思垂(垂,流传,传布。与“永垂不朽”同)空文(指文章,因其与具体的功业相比较而并非实事,故称“空文”。)以自见(见,同“现”,显示、表达。与《苏武传》:“信义安所见乎。”同)[想借助文章的流传来表达自己的志意。]。 仆(古代文人自称的谦辞,意为“我”。前仆后继中是倒、倒下。)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私下,私自)不逊(谦辞。犹言不自量),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搜集)天下放失(散佚。失,同“佚”)旧闻,略考其行事(所行之事实),综其终始,稽(稽考,考察。与“无稽之谈 ”“有案可稽”同)其成败兴坏之纪(法则,准则),上计轩辕[指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下至于兹(代词,相当于“此”。与《陈情表》:“而母立于兹”同),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总共,与《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中的“凡”意思相同,《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是凡是)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推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究:推究,探求。类义词有“原[《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本[抑本其成败之迹]”等),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完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是靠近,接近。),会(恰逢,类义词还有适、恰 、值、方、当、属等。《苏武传》:“会论虞常”中是会同。《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中是当然;必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已就(接受)极刑(死刑)而无愠(恼怒,与《论语》:“人不知而不愠”同)色。仆诚(如果)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交通便利的城市和大的都市),则仆偿前辱之责(同“债”,《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是索取,求取。),虽(即使)万被戮(千万次被侮辱。戮,侮辱、羞辱。戮力:合力、并力。),岂(难道)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成语1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系统的论著。2藏之名山:把自己的作品保存在名山中,一般指留给志同道合的人。古人因著作不便问世就藏在山中,以待后人发现。3天人之际:天:天道。人:人事。际:际遇。指天道和人事之间的相互关系。4通邑大都: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环节三:内容理解 分组梳理文章脉络:第一层:表明回信迟的原因第二层: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第三层:阐明隐忍苟活的原因第四层:表达完成《史记》的决心补充:“百家讲坛”王立群: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问1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铺排手法。八个叠句的对仗,两两各自对偶,通过历史人物群例,构建"发愤著书"的普适性规律,不仅增强论证气势,更使读者欲悲欲叹,扼腕切齿。对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突出生死观的辩证性。明喻:"幽于粪土之中",将牢狱比作粪土,体现屈辱感。暗喻:"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将《史记》比作不朽珍宝。用典:历史典故文王、孔子等典例,论证"圣贤发愤"的普遍性。排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形式工整,概括《史记》创作宗旨。问2这一段举这么多人的例子,这些人有何共同之处 意图何在 他们都受辱,都隐忍,在逆境中完成了伟大的事业。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好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问3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原因:“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元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昌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我,岂有悔哉 ”环节四:探讨生死观: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生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死你如何看待司马迁的生、屈原的死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2.司马迁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要学习太史公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崇高精神和“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取向!司马迁的一生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课堂结语:为了践志,身受奇耻大辱的司马迁,选择了隐忍苟活,他在世人的嘲笑和不解中,发愤著书。他的血泪之作《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元韵之离骚”,这让他超越了时空布置作业: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附:板书设计报 任 安 书司马迁一、写作背景:李陵之祸 → 宫刑之辱二、精神困境:死节?苟活?三、人生选择:隐忍著书四、艺术特色:情理交融 层层递进作文素材积累素材运用一曲折是成就人生的必要条件曲折是成就人生的必要条件。人生的曲折,每个人都会遇到,《报任安书》中列举了许多名人泄受的曲折:李斯为丞相,身受五刑;韩信为王,死于囚室;季布为家奴,终成汉名将;窦婴为贵戚,难兔被处死。司马迁有一段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素材运用二 生命的意义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谏烈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著巨篇。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麝鹿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中华文化。而在近代,在民族危亡的“岩边”,西南联大的一群教授们将自身视为民族命运上的一环,出离生死,传承了民族文明之火。素材运用三有志者,事竟成司马迁立下志向,要继承父业,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他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之后又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最终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素材运用四 逆境出人才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曾经痛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经过前后十六年含辛茹苦,用生命写成巨著《史记》。司马迁无故蒙冤,身受极刑,可谓不顺到了极点,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懈的精神,撰写巨著,终成一代大家,成为逆境中开出的一朵绚丽的花。素材运用五 正确对待自己内心澄澈如水,则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要学习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认识自我的心,强大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自己选择的方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走向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