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新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新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共同反映了
图1骨相
图2碳化稻粒
图3猪纹陶体
图4人面鱼纹彩陶盆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早期国家产生
2.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是
A.公元前20世纪前期
B.公元前20世纪后期
C.公元前21世纪前期
D.公元前21世纪后期
2.下列叙述属于解释的是
A.公元前221年,腐政建立了桊朝,定都咸阳
B.公元前230年,柒国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
C.秦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柒朝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4.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A.雨量充沛,气候较热
B.土地肥沃
C,人民勤劳
D.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5.北魏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的原因是
A.人民群众大力拥护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6.古诗“少小须劬学,文章可立身。满糊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A.血缘
B.孝道
C.门第
D.才学
.下列能深刻反映唐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浟
C.文成公主入藏
D.道唐使来华
下面为北宋鉴跳出土的景德锁密背白瓷切人牵马俑。该图可用来佐证
马两侧各立一位胡人,圆目,高鼻,翘须,发髻高挽,上身
着窄袖长衫,下衣撳起,脚蹬长靴。一人紧紧物住马缢,迫
使急于前行的马儿驻足等待。一人似在搬运货物,准备行装。
A.中西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
B.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盛况
C.景德镇削瓷业的中心地位
D.宋人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9.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A.黄巢攻入长安一附朝灭亡
B.逍唐使来华一宋元交通发达
C.武将专横跋虺一王安石变法
D.重文径武政策一澶渊之盟
10.元期建立的地方行政恻度是
A.科举制
B.行省侧
C.那县例
D.三省六部制
1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12.梁启超评论洋务运动,“虽宜言变法,却专事练兵、购械等项,不知本源,只变事不变法”。
他认为洋务运动
A.未触及封建君主专恻
B.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D.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13.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D.无产阶级的壮大
4.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改变了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一条有别于
“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这句话反映的是井冈山道路创建的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15.下图所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占比例,在1921年与1912年相比发生变化的内部
原因主要是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822
C.甲午战争后民间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1912年
1921年
D.洋务运动的推动
(第15题图)
(注:离色部分为外阅资本在华企业,自色部分为中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6.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A.中共八大
B.政协第一届会议C.新中国国成立时
D.第一届全国人大
7.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土地改范的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18.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生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19.下列口号、标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造反有理”、“打倒一切”
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①“港澳回归,洗雪国耻”
A.①③②4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20.邓小平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反映出
A.我国与美苏战略上对立
B.中美苏三国能友好相处
C.我国坚持外交独立自主
D.中美关系己经开始缨和
21.古代雅典所取得的文化、科学上的成就影响了当时的
A.两河流域文明B.古希腊文明
C.拜占庭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2.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人权宜言》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国《泉破仑法典》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新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分)
1.B
2.C
3.C
4.D
5.B
6.D
7.C
8.A
9.C
10.B
11.D
12.A
13.B
14.A
15.A
16.D
17.B
18.C
19.A
20.C
21.B
22.C
23.C
24.A
25.A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26.(20分)
(1)变化:从血缘社会转向地缘社会;从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社会:封建社会。
(2)趋势:西方国家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措施: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海禁政策;清朝实行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
(3)特点:从“受益者”变为“被动者”;经历了从“仿生效应”到“救亡图存”的转变。例证:洋务运动中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是对工业文明的“仿生效应”;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效仿英国、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国人“救亡图存”的体现。
(4)影响: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路径;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使社会主义成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5)差异:西方现代化导致分化、社会撕裂和现代化困境;中国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追求民族复兴。成就:政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6)认识: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转型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国家政策对社会转型具有重要影响。
27.(15分)
(1)A:新航路开辟;B:三角贸易;C:第二次工业革命。
(2)观点: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不断发展,最终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论述:19世纪,拉丁美洲的玻利瓦尔领导起义军抗击西班牙殖民者,印度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20世纪初,亚洲的中国辛亥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等掀起第一次民族主义运动浪潮;一战和十月革命后,中国五四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构成第二次浪潮;二战后,非洲的纳米比亚独立、亚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等,使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3)感受:殖民体系的建立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民族独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