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同步课件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同步课件 +素材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寓言
穿井得一人
24
导入新课
(    )
(    )
(    )
(    )
图片
成语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导入新课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即寓意)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朗读《弟子规》中下面几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谈谈你的认识。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解析: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3.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会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全书26卷,160篇。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溉汲

星宿
xiù
整体感知——重点字词
(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听范读,注音并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熟悉文本。
3.全班齐读,个人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整体感知——圈点勾画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溉汲:打水浇田
居:住,停留
译文: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常有一人在外面(专做这件事)。
整体感知——翻译课文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及:待,等到
穿:挖、凿
译文:等到他家挖了水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整体感知——翻译课文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知道,听说
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译文: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整体感知——翻译课文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国都
道:讲述
闻:使听到
译文: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整体感知——翻译课文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令:派
对:应答,回答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整体感知——翻译课文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闻:消息
若此:像这样
不若:不如
译文: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整体感知——翻译课文
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的人
有光耀者 的东西
宋之丁氏 助词,的
国人道之 代词,这件事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动词,这里指“使听到”
名词,消息
介词,向
介词,在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今义:把衣服等物套在身上)
国之道也 (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
古今异义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2)非得一人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文言句式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起因:丁氏挖井,说得到了一个人。
经过:别人听到之后传播。
结果:宋君派人调查,得知真相。
此文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开端
(第1、2句)
发展、高潮
真相
(第3、4句)
(第5句)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精读细研
导思1. 这个故事蕴了怎样的道理?
蕴含哲理
关键词:
谦虚、真实
导思2:本文以哪个具有歧义的词语为展开情节的?
手法探究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故事
启示


议论
起因
经过
结果
精读细研——分析情节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
内容上:运用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2.试简要分析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交代故事背景,同时也交代了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的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结构上:引出下文。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我家因为打井从而节省了一个劳力。
3、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什么?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4、传话的人把这句话传成什么意思?
丁氏打井挖出来一个大活人。
5. “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6.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
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7.文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呢?
(1)丁氏本身没有表达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
(3)国人道之(国人热衷于传播、议论这种离奇的传闻)。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丁氏
从说“穿井得一人”,可以看出丁氏风趣幽默,同时表意不清。
闻而传之者
从说“闻而传之”,可以看出闻而传之者没有求证的精神,只会以讹传讹。
宋君
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以看出宋君有求真精神,不轻信人言、做事慎重
精读细研——分析人物
传之者的角度: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分别从传之者、丁氏的角度来说说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1.你觉得是谁的言论导致了谣言的传播?
2.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现实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3.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1.(1)丁氏表述不够清楚,这是其一;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是其二;
(3)国人可能还导致了谣言的多个版本,愈传愈广,这是其三。
2.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
理解寓意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如何避免以讹传讹?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最终你是如何知道真相的?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绎这则寓言。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提示】
(1)选取角色,设计对话。
(2)按照自己对人物及故事的理解,加入一些神态、动作等设计(比如邻人在听到消息时的惊讶等)。
(3)声音洪亮,脱稿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语言、动作、神态等;确定角色,组内练习;班级展示,小组互评,说明设计理由。
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 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课堂小结——归纳主旨
以生活中的趣闻为素材,以“得一人”这个具有歧义的词语为展开情节的契机,以众人的盲从衬托宋君的清醒,娓娓道来,既生动亲切,引人入胜,又启发人掩卷沉思,悟出一番治国方略和生活哲理。这种以形见理的论说技巧很是高明。
1、构思精巧。
课堂小结——艺术特色
2、语言幽默风趣
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广,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课堂小结——艺术特色
3、叙事简练,寓意深刻
本文不足百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丁家无井浇田,到挖井得人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叙事简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流言。
课堂小结——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拓展延伸
我国著名儿童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故事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寓意好比一个人的灵魂。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国:__________
(3)丁氏对曰 对: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课后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并概括寓意。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