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教学设计
科 目 地 理 地 点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通过了解耕地资源的现状,能够更好地把握粮食生产安全的概念。其次介绍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第三,介绍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我国的粮食安全。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第一节内容的细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面向的是高二年级学生,从思维角度而言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理论思考能力以及小组讨论总结能力。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粮食安全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能简要的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但对运用地理原理、我国国情、国际背景等综合因素深层次分析粮食安全仍有待强化,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去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为细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3.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从国家安全视角认识粮食安全。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3.地理实践力:绘制耕地资源特征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
教学思路: 本节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问题提出一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共同建构”的思路展开。利用视频导入,引出本节主要问题: 什么是粮食安全 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如何 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什么耕地也保护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统计图表、地图等资料分析,从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水资源、气候资源等角度概括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并从中推出粮食生生产安全的风险。然后在国情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背景分析下,通过讨论、展示,总结占补平衡 因地制宜提高耕地质量的耕地保障措施。最后,通过举例、讨论,从对症下药、时空调配的思维模式出发,分析实现粮食生安全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1.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数据对比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印度限制小麦出口) 承转: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事,我国有14亿多张嘴要吃饭呢。“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百姓最朴素的话语,透露出的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只有吃饭问题解决了,整个大局才有了基础性、根本性的保障。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粮食安全”? 观看视频、认真听教师分析。 通过最新时事新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引出新题内容。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板书) 1、粮食安全(板书) 教师PPT展示“粮食安全”的概念并配图。教师解释概念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影响“粮食安全”的环节。(结合实例分析) 学生阅读课本并表述“粮食安全”的概念,并思考影响“粮食安全”的环节。 推进新课, 帮助学生梳理基本概念。
提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组讨论列举一下生活中的主要粮食作物。教师利用PPT展示主要粮食作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粮食总产量的计算方法。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过渡:粮食总产量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各地区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更好的保证我国粮食总产量,一方面我们要保护耕地,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单产,切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仅从资源的角度而言,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观看图片并说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思考粮食总产量的计算方法。 通过图片识别,吸引学生思考总结,顺利完成承转。
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板书)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数量) 图片展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差异,结合芜湖市的实际数据分析城市化、工业化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降低,后备耕地有限。 学生结合教师所给材料和课本知识,积极思考并总结。 数据分析和芜湖市真实的案例分析,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耕地质量) 活动探究一: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和图2.23,小组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思考1: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思考2: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教师评价、小结,PPT展示相关思路) 讨论、思考、描述 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耕地分布) 活动探究二: PPT展示中国耕地资源分布图,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和图2.24,小组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思考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思考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教师评价并小结我国耕地分布的特点,师生共同探究得出“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PPT展示耕地资源分布,提高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产量波动) 图片展示我国季风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将课本图2.24与季风气候图叠加,得出我国耕地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通过分析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得出我国耕地“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学生叠加图片并思考季风特点,生成知识。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结合以前所学知识,通过分析生成新知识。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粮食安全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正如我们课前的视频所描述的一样,近两年来受气候变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危机为近30年来最严重,面对如此形势,我们更应重视“粮食安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思考。 通过当下国际粮食危机这一真实的情景展开,引导学生关注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加强国内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环节)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意味着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 课件展示图2.25(1949-2016年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师生共同析图得出规律。 1949年前:我国通过增加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加; 1949年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通过提高单产实现的。 小组讨论: 课件展示图2.26(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手段),学生讨论,完成学案表格“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学生读图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后,推荐代表展示总结成果。 利用图形、数据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提升协作能力,通过语言描述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过渡:除了通过增加粮食总产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环节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呢?
课后调查作业:请同学们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并查阅相关资料,给政府推荐轻轨4号线路线和站点布局方案 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课后自学并思考:请同学们课后花时间自学课本P86页“自学窗”内容,思考1.早期兰新铁路的修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早期站点布局为什么离市区远,而新修的铁路为什么就可以从市郊通过了? 学以致用,检测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