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舟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世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局面崭然显露,横扫六合的秦军终能暂时放下手中的武器,看看那曾为之浴血的秀丽山川。一座座曾经倾颓的城邑内外重新升起了连绵不断的炊烟,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山河被纳入以中央政府为枢纽的郡县网络中,前所未有的辽阔王朝沐浴在初升的朝晖之下,巍巍伫立。在连年的征战中,秦朝君臣早已认识到,东周列国之间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乃是干戈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因为涉及到行政、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被迅速选定成为秦朝建立后需要统一的关键内容。曾经的六国故地和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都曾经发现大量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权是称量重量的秤砣。权上的诏版写道,皇帝并天下后,百姓安定,令丞相隗状、王绾规范度量衡。凡不一致者,皆须统一。这道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也被模印或铭刻在官定的度器和量器上,流布天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仲春之月开始了他的东巡。此后八年间,他一度封禅,五次东巡。他登峄山,攀泰山,上琅琊,经之罘,过东观,临碣石,至会稽,巡行之处皆刊石勒铭。这七处石刻,由于风雨剥蚀,人事相侵,仅有琅琊、泰山二石尚存残块,峄山刻石尚余摹刻本。刻石文辞以李斯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秦要统治的是文字语言存在极大差异的四海八方,秦朝的文字改革使得汉字形体简化,部首和笔数固定,文字使用的标准得到统一。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这枚秦代木方,由六个残片拼接而成,以较为拙朴的篆书记载了其时文字的变更。经过规范的文字书写和传播起来更有效率,使中央的政令能通过公文畅通地下达至各个郡县,也使更多人能够通过文字交流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书同文成为了中华文明赓续几千年而始终文化一体的奥秘。 渤海湾畔至今仍存多处秦代行宫遗址。在辽宁绥中万家镇南边,就发现了六组相互关联的秦汉建筑遗址,其中三组皆在海岸,朝向海中的“姜女石”,呈合抱之势。这或许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曾登临过的“碣石”。石碑地建筑群可能就是秦汉时的“碣石宫”。曲尺形宫墙之内,建筑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依稀可见昔时廊道缦回、院落相嵌的格局。洪波高涌,碣石为阙,此为秦之国门。临碣石而东望,日升月落,天悬海沸,终至陆地之极,身后是万里河山。这是秦始皇东巡时,臣属们镌刻在琅琊台石碑上的文辞,残石饱经沧桑,铭文也大多漫漶不清,但内容依然震撼人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2000多年前长安城中的汉武帝望向九州华夏的舆图,他决意为汉王朝打开连接外部世界的通衢。海陆并行的通途寄寓着强大的国家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渴望,也孕育着中国大地此后对外交通的格局。位于山东临沂的北寨汉画像石墓,刻画着一幅幅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乐舞百戏图,更特别的当属丝绸之路传来的“鱼龙曼衍”之戏,据说这种戏使用西域幻术,能够呈现出鱼龙变化的神异场景。不知不觉间,外来文化沿着河西走廊流入生机勃勃、兼容并蓄的东方,走入寻常百姓家,而曾经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山海重重已成通途。统一而不断强大的中国,从秦汉时代启程,通过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建构起多元一体的文明,持续发展至今。(摘自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集解说词)材料二: 《何以中国》共分为八个篇章,分别为《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第一个篇章锚定的是秦汉帝国,可谓是意味深长。毕竟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间节点,秦朝统一文字,使得中国大地上拥有了统一的文化和信仰。汉朝则是以自己的强盛国力奠定了“汉族”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秦汉奠定了中华的基业,但要说起源,其实还真算不上。所以节目在此后以倒叙的方式,以诸多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遗址为线索,发出“何以中国”之问并追本溯源。 “何以中国”以纪录片形式再度发问,契合了当下这个时机人们对中国考古学的梳理。长期以来,西方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思维利用传媒技术的优势一直处于强势输出态势。而华夏文明的历史却饱受质疑、否定乃至诋毁。在殷墟遗址开挖之前,西方史学界就否定商朝的存在。但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学术界也无力与列强抗衡,而传媒方面更无任何倚仗。甲骨出土,殷墟发掘,学术界人心略振,但来自外界的质疑并没有减少,只是质疑的焦点往前推到夏朝。无论积贫积弱的过去还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注视和解读中国现象的世界目光始终多元且游离。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外媒更有引导误解和偏见的刻意行为。如三星堆等考古遗迹,也常常被外媒解读为非本土文明。这些论点都意有所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推广,文化自信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如何在对外传播中正本溯源、展示真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引起重视,就连“何以中国”这个名字也并不是新的想法。曾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瑞典东方古物博物馆合作推出过以中国史前彩陶为中心的展览,展览的英文名就是“ChinaBeforeChina”,意为“中国之前的中国”。知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指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何以中国》第三集《星斗》篇里就通过庙底沟彩陶出现疑似时长半个中国、尊贵的玉器也在南北之间广泛传播这一现象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这里就可以看出《何以中国》的苦心与主旨,就是生动细致地展示华夏文明,利用纪录片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何以中国”的发问是回应外界也是回应自己。1963年,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出土,铭文中有“宅兹中国”一词,这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宅兹中国”意即“我住在天下的中央”,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国”,而不是“邑”(城市),也不是“方”(各族),“中国”既可以理解为地理意义上的所谓“中原”地区,也可以理解为政治意义上的所谓“天子之国”,更可以说是氏族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和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文明”。如果说这是先民的主权声索,那么“何以中国”就是后人继承遗志,以新时代的音像技术续写中华文明史的新篇章的心灵呼应。(摘编自泮宜飞《纪录片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以<何以中国>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东巡时曾于七处刻石立碑,以铭天下一统、四海升平之盛况。然历经千年世事变迁,如今仅余琅琊、泰山两处残石。B.辽宁绥中六组秦汉建筑遗址,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登临过的“碣石”与秦汉时期的“碣石宫”,其建筑格局彰显皇家威严。C.《何以中国》将秦汉作为开篇锚定的对象,其原因在于秦汉奠定了中华的基业,它们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和文明起源。D.长期以来华夏文明历史饱受西方基于意识形态对抗思维的质疑、诋毁,受经济发展影响,外界对中国现象才减少了误解偏见。2关于纪录片《何以中国》的叙事特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不同时期中国与外来文化的比较,如“鱼龙曼衍”之戏与西域幻术的差异,以文明比较学视角解读中国特质。B.严格遵循考古发现的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期,按时间轴,线性推进历史进程的呈现。C.采用“考古发现→文明溯源”的倒叙框架,展开多地域的文明线索,形成时空交错的复调叙事结构。D.聚焦文物修复过程,通过X光扫描、三维建模等科技手段还原文物制作工艺和使用场景,构建历史叙事模式。3秦朝通过“书同文”强化文化认同,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政策对后世影响的一项是( )A.湖北云梦睡虎地墓穴出土秦简B.马王堆帛书《老子》用秦隶抄写C.汉代学者搜集散佚的六国典籍D.隋朝规定儒家经典为科考内容4.班级同学根据文本拟了一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思维导图,请根据材料补齐对应部分。5.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制度规范与空间象征共同塑造的结果”。请结合材料,分析秦汉时期如何通过双重路径构建国家认同。(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初识香云纱江子 世界上有一种衣料,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叫作香云纱。 这一名字,比起棉、麻、丝绸的命名,就显出几分考究,有了气味(香),有了对质地的比拟和夸赞(云),音色也十分轻柔动人,读出来唇齿间难免有一股香气与爱意。香云纱,多有贵族世家小姐的范儿,相比之下,棉、麻就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儿。 在一个名叫合沙村的并无多少稀奇的田地间,我看见几间很不起眼的简陋农舍。几个戴着草帽的人在劳作。没有人预先告诉我,此行要去哪里,这么热的天,这乡野田地间有何值得参观的去处。 我跟着人群往前走。我看到农舍里戴着草帽的人把怀里一团白色的布匹放进一个蓄满了酱色液体的水槽里。酱色立即游上了白布。戴草帽的人反复把布放在水槽里浸染,以期让布与液体接触更充分些。 以工厂车间的标准来衡量,农舍里的环境一点也不好。地面是黑色的,并不平整。水槽周围翻起了湿泥。到处是用处不明的、锈迹斑斑的农具。戴着草帽的人的衣着是粗简的。他们的怀里都染上了酱色,完全覆盖了衣服的本色。这让人觉得,他们从事的是一种苦行。 这时候才有人告诉我,我们来到了著名的衣料——香云纱的生产场地。戴草帽的人怀里的白布,是布帛中珍贵的丝绸。 我看见戴草帽的人把手里的布在草地上展开。而旁边的草地上,已经晒着一匹匹布。它们有的因刚刚浸染了薯莨汁,颜色就浅一些,有的,毫无疑问已经染过多次,颜色已经很深,已经变成了沉着的暗红或褐色。 颜色不一的布在绿色的草地上晒开。每一匹都有20米长,1米多宽。那该是张艺谋喜欢的镜像吧?我记得他的电影《菊豆》就有这么大片大片的布,让整个电影充满了张力和隐喻。 朋友们纷纷举起手机和相机对着这草地拍个不停。那些布占满了画面。在布的尽头,是戴着草帽、面目模糊的他们。因为有了他们,这画面竟是如此和谐与生动。 向导惋惜地说,有一个环节我们今天没法看到,就是工人们把大量河泥涂在已经变成暗红或褐色的布匹上。她说,那同样是十分让人震撼的场景。——河泥固有的矿物质会让布匹发出黑色的光亮,待河泥洗尽,经过薯莨汁浸染和阳光洗礼的丝绸变成结实厚朴的香云纱。 桑(蚕丝)、薯莨、青草,阳光、草地、河泥,天空、大地、河流。香云纱,是不是神灵参与的杰作?它的制作,动用了天地间的库存,调动了奇特的想象力,并且是完全的原生态。它当然就该叫香云纱——植物的香,天空的云,桑蚕的纱。 可最高贵的物什,其发明者往往是最为普通的劳动者。从导游的口中得知,发明这独一无二的衣料者,不是天上的我们看不见的神灵,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也不是T字台前踌躇满志的设计师,而是珠三角辛劳的渔民。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用薯莨浸泡渔网,渔网会变得坚挺耐用,他们在浸泡渔网时衣服上也染上了薯莨汁,结果发现衣服也像渔网那样坚挺。他们长期在河流里生活(没有房产、一年四季只在船上生活,称作蛋民),衣服长期沾染了河泥,结果发现河泥使衣服发出黑色的光亮,衣服越穿越柔软耐用。他们所在的地方到处是桑树鱼塘,丝绸是他们最平常的织物……于是,他们发明了香云纱。 香云纱是渔民的发明,但它远不止于珠三角渔家的工装。它经过漂染、晾晒、上泥等工序,已经吸饱了天地精华,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足以演绎复杂的人生。 富贵,香艳,颓废,老派,保守,执拗,不屈,老于世故,向死而生,不可一世……种种这些,还不能概括香云纱的全部。香云纱就是这样一种有性格的衣料。它怎么会甘心仅仅做渔民的女儿,在大海的腥味与劳作的汗味中消磨终生?它要走上岸来。它要魅惑众生。它要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们看见电影《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穿着它。南霸天,当时海南当地的土皇帝、民团总指挥、大地主。他几乎集反面人物罪恶之大成:勾结官府,横行乡里;拥兵自重,滥杀无辜;私设刑房和监狱,草菅人命;广蓄奴婢,鱼肉百姓;霸占田产,囤积粮食;仇视革命,围剿红军等等。这么复杂的一个人,要怎样的着装才能塑造他的邪恶?棉花太善良,麻又太硬,丝绸太软,唯有黑色的、厚朴的、顺滑的、发着凛然光亮的香云纱才有如此的力道。 不敢想,如果没有这件香云纱,《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形象还会不会如此饱满。 南霸天的香云纱是黑色的,有着白色的扣子。而上海才女张爱玲笔下的《金锁记》里刚刚丧夫的曹七巧穿的香云纱却是白色的。“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然而她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揉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她抬起手来揾了一揾脸,脸上烫,身子却冷得打战。”七巧的性格最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这日后一系列的变化,在她丧夫时穿的香云纱上已经露出了端倪。颓废、不屈的香云纱,俨然就是曹七巧性格的写照。 而张爱玲应该也是爱着香云纱的。她的性格里,有着与香云纱十分契合的质素。在一张黑白照片里,张爱玲短发,右手撑腰,头抬起,目光望着高处,神情既漫不经心又不可一世。左右两边的珍珠耳环光彩夺目。她身上的立领中袖旗袍,暗花,闪亮,感觉就应该是香云纱——远比丝绸要锋利、硬朗、立体和有张力的香云纱。 宋庆龄女士最爱香云纱。她有一件香云纱旗袍:立领,短袖,右衽,黑色,低开衩,手工缝制。她在很多重要场合都穿着它。晚年的宋庆龄身体渐渐发福,可依然要穿着这件香云纱——为了能穿着它,她将它的两边进行了放大处理。现在,这件香云纱被永久收藏在上海宋庆龄故居之中。 出身上海名门,与孙中山先生结为夫妻,往来于历史风云之中……宋庆龄女士什么世面没见过,她的衣柜里,又会缺了哪种款式与料子的服装?可她就偏爱这件香云纱。许是这种最意味深长的衣料最适合表达她对历史对人生的态度:深明大义、毫不妥协,永远怀着对故人的缅怀与对苍生的惦念……香云纱,是最具历史感的衣料。 如果选择一种衣料来指认民国,非香云纱莫属。 现在的香云纱,远比民国时的要更加香艳。颜色已经不再拘泥于黑或者白,还有更多的红蓝紫,配着大朵的花。当然,黑色依然是香云纱的最经典颜色。 我眼前见到的这些草地上的、正在制作过程中的布匹,就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着不同的衣服。 毫无疑问,它塑造了民国,当然也能塑造今天。因为今天比起民国,色彩更加斑斓,人性更加丰富,新与旧更加推挡不休。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将香云纱比作“贵族世家小姐”,棉、麻比作“平民百姓家的女儿”,通过对比,凸显香云纱的高贵气质。B.作者认为香云纱的制作“动用了天地间的库存”,意在强调其原料取自桑蚕、薯莨、河泥等自然之物,完全原生态。C.作者提及南霸天与曹七巧的香云纱服饰,旨在说明同一材质可通过不同设计适配多元场景,体现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D.文章结尾提到香云纱“色彩更加斑斓”,既指现代工艺赋予其更多颜色,也暗喻当代社会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香云纱拟人化,称其“不甘做渔民的女儿”“要书写传奇”,赋予衣料以抗争命运的生命力,增强感染力。B.文中多次引用电影和文学作品,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还加深了读者对香云纱象征意义的理解。C.文章以“香云纱”为线索,采用“现实探访—工艺解构—衣语传奇”的三层递进式框架,将纪实与文学有机融合。D.语言风格质朴平实,以白描手法刻画农舍环境与劳动者形象,文字间流露出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敬仰,凸显主题。8.本文标题“初识香云纱”中的“初识”二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9.有学者评价江子的散文“将地方性知识升华为普遍性精神命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材料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材料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三: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选自《庄子 至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以隐忍A苟活B幽于C粪土之中D而不辞者E恨私心F有所不尽G鄙陋没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大事,形容词作名词,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的“傲”用法相同。B.凡,总共,共,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相同。C.吊,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与《陈情表》“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D.然,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状态,与《石钟山记》“硿硿焉”的“焉”用法相同。1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王羲之谈到有人喜欢清谈,有人纵情山水,但当他们面对死生大事时,都会不由得感慨万千。B.材料二司马迁通过著史来探究天人关系,理解古今变迁,并借由“难为俗人言”抒发内心的孤独与不屈。C.三则材料作者不同,创作动机各异,但都通过情感词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痛哉”“恨”“噭噭然”等。D.三则材料均论及生死,虽然最终都导向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彻底否定,但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14.三则材料对“生死”的认知有何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卫南①黄庭坚今年畚锸②弃春耕,折苇枯荷绕坏城。白鸟自多人自少,污泥终浊水终清。沙场旗鼓千人集,渔户风烟一笛横。惟有鸣鸱古祠柏,对人犹是向时情。【注】①卫南:澶州之地,宋真宗曾与辽军订立澶渊之盟,结束了长期战争,但大宋需每年向辽国进贡金银绸缎,引起士大夫的悲恨。黄庭坚出生时,此盟约已近40年,许多人已淡忘此事。②畚锸:指挖运泥土的工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绘了一派荒凉的景象,春耕之际弃用“畚锸”这些工具,并非农业技术先进,而是因为战后民生凋敝,田地荒芜。B.诗的颈联通过想象当年的沙场旗鼓与江风渔笛,使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强化了历史沧桑感。C.诗人善用对比表情达意,如“白鸟自多人自少”中自然生机和人间荒凉的对比,尾联古祠柏树的不变和人事变迁的对比。D.这首诗以历史兴衰和个人感怀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北宋与辽国澶渊之盟后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16.有学者评价此诗“感慨万千,意在言外”,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借自然现象抒发对个人境遇的隐忧,以“ , ”两句,表达了对理想未达、时光易逝的深沉忧虑。(2)《陈情表》中,李密通过“ , ”两句,以内外交困的孤弱处境折射出祖母病弱无人奉养的艰难现实,朴素陈述中暗含恳切悲情。(3)“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诗人们用它来表达闲适淡泊、归隐自然的情怀,比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人士大夫对中国画特点的塑造起到了A 的作用,从绘画技巧到审美理念,从艺术功能到精神内涵,都深深打上了他们的烙印。 西方古代画家多为以绘画谋生的匠人,社会地位与普通手艺人无异。与之不同,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者中,文人士大夫占据了重要地位。东汉后期,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绘画,他们(甲),为后世文人画家在画中B 家国情怀奠定了基础。《左传》中记载“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这种将美术作为“存乎鉴戒”教化工具的意识,在汉魏时代更加明确。 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后,(乙)。从东汉刘褒的画作能让人产生冷热之感,到晋代卫协使绘画技法变得精细,再到顾恺之能C 地刻画人物,中国画的表现力不断提升。南齐谢赫总结的“六法”,更是被奉为D 。此后,历代中国画技法上的重要发明与创造,大多与文人士大夫画家有关。唐代吴道子发明人物画兰叶描,王维等人创造水墨画,这些都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①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在现当代面临诸多挑战。②由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消失,使得中国画的“文人化”特色逐渐丧失。③现代中国画分化为现代院体画、现代文人画和现代派中国画三种主要体式:④现代院体画虽提升了写实能力,但普遍不懂“立意”,精神苍白;⑤现代派中国画抛弃了中国画的传统本质;⑥现代文人画虽保持着一些传统,但因文脉断链,大多徒有其表,灵魂空洞。18.下列古诗句与文段画横线的“都深深打上了他们的烙印”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是(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19.根据要求在文中A~D处填写合适的文字。A.(成语) B.(jì yǔ)C.(成语) D.(guī niè)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学校美术组准备举办“千年文人画”专题展览,介绍文人士大夫对中国画的影响,请你结合材料为展览写一段百字左右的推荐语。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网络语言悄然经历了一场“蜕变”——曾经的“笑死了”“烦死我了”逐渐被“笑发财了”“气到上岸”“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等表达取代。网友将负面情绪包裹上幽默的外衣,将抱怨转化为自我激励的“祈福仪式”。有人认为,这种语言转向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直面困境的豁达心态;也有人质疑,过度依赖“正向话术”是否是对现实的逃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2.C3.B4.①庙底沟彩陶多地出现(或玉器南北传播)验证文明的多点起源②秦代木方记录秦统一文字使用标准③渤海湾碣石宫(或琅琊台碑文)证明秦疆域④汉代——对外交流丰富中华文明内涵(共4分。1空1分,大意对即可,要求句式与同级大致相仿)5.制度规范:①统一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等制度,消除列国制度差异;②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空间象征:①秦始皇巡行多地刊石勒铭,宣示“壹家天下”;②秦代行宫遗址彰显国家威严;③汉武帝开辟海陆通道,促进文化融合。(共6分。每点3分,扣住“制度规范”与“空间”各1分,分别结合文本各任提2点)6.C7.D8.①点明作者是初次接触和了解香云纱这种织物:(字义层面)②认识到香云纱从渔民发明到吸饱“天地精华”,是具有个性的衣料(或援引艺术与真实人物,认识到香云纱是最具历史感的衣料); (文化层面)③暗示本文只是认识香云纱这一传统工艺的开始。“初识”一词传递了新鲜、好奇、探索欲及潜在惊喜的情感基调。(情感层面)(共4分。任选2点,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9.①香云纱源于珠三角渔民的实用创造,其制作工艺属于地方性知识。②制作过程依赖薯莨、阳光、河泥等自然元素,作者以“天地库存的杰作”概括,将具体工艺上升为哲学思考。③以南霸天和曹七巧的服饰为例,将香云纱从地方性工装升华为复杂人性的载体。④张爱玲、宋庆龄等历史人物喜欢穿着香云纱,作者借个体审美选择映射民国风骨,使地方衣料上升为时代精神符号。(共6分。第①点2分,其余②③④任选2点,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10.BEG11.C(C项《陈情表》“形影相吊”的“吊”是“安慰”的意思;A项《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的“傲”指“傲世的情怀”,形容词作名词;B项正确;D项《石钟山记》“碎碎焉”的“焉”也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2.D(三则材料均未导向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彻底否定。材料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隐含了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材料二司马迁的壮志未酬更多是对个人使命未竟的遗憾。材料三,虽然以道家的视角笑看世俗执念,但它更多是在强调顺应自然、超脱物欲。)13.(1)那么我便抵偿了此前遭受的侮辱,纵然万死(即使死一万次),哪里会后悔呢!(共4分。“仆”“责”“虽”“岂”各1分,按例文“责”“虽”无直接体现但句意对亦可)(2)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共4分。“形”“之”“是”“相与”各1分)14.①王羲之强调死生是大事情,要慎重务实不能无为等同。②司马迁则通过著史实现生命价值的延续(“成一家之言”)。③庄子以自然气化论消解生死界限,视生死为四时循环(“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共3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全部摘抄原文适当扣分)象,水面上江风轻拂、烟雾笼罩,几户渔家正在悠然地捕鱼,远处不知何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尽显一种闲适情怀。)16.①首联通过“弃春耕”“折苇枯荷”等实景描写,展现战后没有人参加农业生产,一派萧瑟的场景,暗含对澶渊之盟后百姓流离、民生凋敝的忧愤。②颔联表面写河水经过长期的沉淀,上面的清水与下层的淤泥显得界限分明。同时一语双关,暗指诗人在时局浑浊中坚守清正(或寄托诗人对清平之世的期望)。③颈联将昔日的“沙场旗鼓”与当下“渔户风烟”的平和对比,虚实相间,感慨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长久和平的期望。④尾联表面写“鸱”不停地发出悲鸣,似乎依然不忘澶渊旧事,委婉道出忧国之思,警醒世人居安思危。(共6分。任选3点,每点2分,将诗意与“言外之意”表述清楚,大意通畅即可,不必强求与参答一致)17.(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不给分)18.A(A项与例句相同,都是借喻;B项对偶:C项拟人:D项借代)19.A.举足轻重、至关重要、非同寻常、不可或缺B.寄寓C.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D.圭臬(共4分。每空1分)20.序号②修改:删去“由于”(或删去“使得”)序号③修改:“现代派中国画”“现代文人画”顺序互换(共4分。序号与修改每空各1分)21.(甲)认识到绘画的教化作用(乙)推动了中国画技的进步(共4分。每处2分)22.范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人士大夫对中国画特点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提升了绘画技巧与审美理念,更赋予了画作深刻的精神内涵。推荐您欣赏文人画,感受其独特的教化意义与家国情怀,体会中国画千年的韵味与魅力。范例二:笔墨千年,文心绘事。本次“千年文人画”特展,带您走进文人士大夫构筑的艺术世界。他们以诗心入画,将家国情怀寄于水墨丹青。在这里,您将看到文人如何将书法笔意转化为兰叶描的飘逸,如何用水墨渲染出超越形似的精神境界。一卷山水,延续千年文脉,期待与您共赏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共5分。展览专题1分,推荐语1分,内容2分——包含画技与精神,语言表达1分)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