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1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2.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1.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特点。(重点) 2.理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重点) 3.理解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4.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阶级社会的剥削本质,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一、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的地位与生产力状况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连一连]2.生产关系特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互相关系 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3.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和管理方式(1)氏族的地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2)氏族制度的管理方式: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3)氏族制度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4.原始社会解体(1)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2)私有制产生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3)私有制确立的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想一想]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二、奴隶社会1.生产力状况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互相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产品如何分配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奴隶制国家的产生(1)阶级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2)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3)国家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4)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想一想]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提示 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三、封建社会1.生产力状况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2.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互相关系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要为地主耕种土地产品如何分配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3.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统治方式(1)阶级关系①基本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②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剥削基础: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3)统治方式①经济剥削: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②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③思想钳制: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易错矫正1.原始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纠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不是最理想的社会。2.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纠正: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3.奴隶有一定的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成果。纠正:奴隶没有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阶级相伴而生。纠正: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与阶级不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的,先有阶级,后产生国家。5.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纠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议题1: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情境1]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任务1 小组讨论:接受赠物的居民为什么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1)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没有剥削。(2)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①在原始社会,由于原始人使用简陋的工具,任何单独的个人都无法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只有联合起来集体劳作和行动,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②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共同劳动,并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满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情境2]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他们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财产转让、赠送,也可以把奴隶作为遗产继承。奴隶主像对待牛马那样强制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发现奴隶稍有懈怠,就用皮鞭和木棒毒打他们,若有反抗,就要处以各种酷刑。任务2 小组商议:根据材料,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怎样的?提示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情境3]正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倒退。反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正方论据: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社会;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社会极不公平。任务3 小组商议:如果你是反方,你会如何反驳正方?提示 (1)评价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的。低下的生产力使得原始人生活十分艰苦,社会发展缓慢,并非理想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终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表现在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1.对比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异同点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不同点 生产资料归属 生产资料归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原始公有制) 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私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共同劳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产品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政治 氏族议事会 国家产生,城市出现文化 原始文化 文字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人类摆脱愚昧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相同点 虽然奴隶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而言都不是特别高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议题2:为什么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情境]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缴纳地租的佃农和被豪强地主雇佣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等,依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但他们又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晚唐时,曾有人诉说农民有“八苦”: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申冤;七苦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任务1 小组商议:相对于奴隶,封建社会的农民的处境有哪些不同?提示 相对于奴隶,在封建社会,大部分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处境有一定改善,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任务2 独立思考:封建社会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是什么?提示 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对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同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不同点 生产资料归属 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大部分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处境有一定改善,但没有真正的自由劳动产品分配方式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相同点 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农民和奴隶都受着残酷剥削考向一 原始社会的特征[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1 (2025·广东高一期末)良渚古城遗址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 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下列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②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③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产生④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①不选。国家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而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社会,③不选。考向二 奴隶社会的特征[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5·湖北高一期末)2024年12月3日,“读戍—亭山商代遗址群出土青铜器展”在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博物馆开展。大量出土的青铜车马器、兵器、礼器等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物质文化相同,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亭山商代遗址见证了( )①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②人类摆脱蒙昧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③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出现④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材料中的商代属于奴隶社会时期,①排除。亭山商代遗址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的状况,而非封建社会,④排除。考向三 封建社会的特征[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3 (2025·无锡高一期末)宋朝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下列对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①社会分工不同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②农民的劳动成果全部都需要用来缴纳地租③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并屈从地主的奴役④封建制生产关系影响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才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①错误。农民的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②错误。故本题选D。考向四 封建社会的剥削[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4 (2025·绵阳高一期末)唐朝柳宗元在《田家三首》中写道:“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从诗句中可以体现出,在封建社会( )①农民劳动的大部分成果被地主阶级占有②农民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毫无人身自由③广大农民遭受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生活痛苦悲惨④强迫缴纳苛捐杂税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在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②说法错误。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④说法错误。达标检测[分值:50分]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2025·湖北高一期中)2024年8月16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地现场通报,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二期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419处,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玉等文物共341件(套)。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 )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和最低阶段③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④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③排除。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④排除。2.(2025·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某校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为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红山文化玉龙而惊艳,由此引发了对新石器时代的热议。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氏族议事会是当时的最高国家领导机构②生产力低下,广泛使用经磨制加工的石器③随着私有制确立,人们开始有了宗教信仰④人与人之间是共同劳动、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当时国家还没有产生,①排除。宗教信仰的产生早于私有制的确立,③排除。3.(2025·上饶高一期末)高一学生在参加上饶艺术博物馆“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展区时发现,该遗址出土的石器组合以利刃便携式的小型石器为主,并在晚期出现了穿孔重石、磨盘等磨制石器。下列对该遗址发现所处的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①出现文字,迈入文明时代门槛②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③氏族管理,全体成年男性表决④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出现文字,迈入文明时代门槛,①不选。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材料中所处时期由氏族议事会管理,③错误。4.国家文物局发布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其中河北尚义县四台遗址取得重大进展。四台遗址考古发现房址40余座,出土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以及动物骨骼等8 000多件,实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定居村落的出现和楔形细石核技术发展。根据上述发现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 )①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贫富分化加剧②统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③人类摆脱愚昧状态,迈入文明门槛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私有制的确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统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人类摆脱愚昧状态,迈入文明门槛都是描述的奴隶社会特征,与材料时期不相符合,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5.(2024·珠海高一期中)《伐檀》一诗出自《诗经》,是嘲骂奴隶主不劳而食的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怨恨和责问。对此应该这样理解(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制国家的显著特征是等级森严③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④奴隶的反抗斗争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等级森严是封建制国家的显著特征,②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反映奴隶的反抗斗争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④排除。故本题选C。6.(2025·宁波高一期中)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我国的奴隶社会延续了上千年。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人殉”。可见,在奴隶社会(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重大倒退,违背人性③奴隶主残酷压迫统治奴隶,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④人类社会依然处于蒙昧野蛮的状态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历史的倒退,②④错误。7.清代史书记载,道光皇帝的“御膳房”,有金银器皿3 000多件,仅皇帝一顿饭的花费,就相当于5 000个家庭一天的生活费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种田的,吃米糠;纺织的,没衣裳;建筑的,住窑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②广大农民劳动的成果全部被地主阶级占有和支配③两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④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封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没有强调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①不符合题意。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之一是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8.(2025·广元高一期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诗中反映了农民过着悲苦的生活。下列对当时社会状况推断正确的是(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②土地开始变成私有财产③农民依附地主毫无人身自由④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原始社会末期,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而材料体现的是封建社会,②不符合题意。在封建社会,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③说法错误。9.(2024·渭南高一期末)在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河北泥河湾盆地东南缘的下马碑遗址内,考古人员结合野外发掘过程中对遗物、遗迹分布情况的记录,清晰地勾勒出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围炉而息、磨石取彩、嵌石为刃、分享猎物”的鲜活生活图景。以下推断合理的有( )①人们已经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②人们在生产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平均分配产品④生产工具和牲畜已经成为家庭私有财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而材料体现的是旧石器时代,排除①。材料体现的是旧石器时代,而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和牲畜才成为家庭私有财产,排除④。故本题选C。10.(2024·辽宁高一期中)恩格斯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希腊城邦,就没有古希腊的艺术和科学,就没有古罗马帝国。”但提到奴隶制,许多人却会义愤填膺,这种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怎么会是历史的进步呢?以下说法能够回答这一质疑的有(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毫无人身自由②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③奴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甚至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少量土地④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 C解析 ①说明的不是奴隶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与题意不符。在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甚至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少量土地,③不是对奴隶社会的描述,排除。故本题选C。11.(2024·青岛高一期中)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于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含大型宫殿)、外围水利系统、高等级的皇家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所处的历史时期( )①生产力进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生产资料相应的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③城市事务通过民主议事的形式处理④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古国文明形态的产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资料相应的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②错误。奴隶社会城市事务由奴隶主处理,③错误。故本题选B。12.(2024·云南高一期中)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为地主阶级贡献自己的一生的人群。他们被困居在土地上,一辈辈转着同样的圈子,不管他们是顺从还是反抗,那深深地插入在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分界标志都没有表现出片刻的疲软和脆弱,于是农民转了几千年仍是农民,地主转了几千年仍是地主。虽然,农民和地主的某个具体成员可能会变换一下角色,但是,只要进了农民的范围,他就要开始在土地和生命的融合处死命挣扎的旅程。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民作为自由劳动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③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高利贷、徭役等方式剥削农民④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不是自由劳动力,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①错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④错误。故本题选C。13.(2025·安徽高一期中)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考察明朝的经济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他在《钱粮论》中说:“夫凶年而卖其妻子者,禹汤之世所不能无也;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今来关中,自鄠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这说明了( )①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③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比奴隶社会更加残暴④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在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①排除。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总体上比奴隶社会有所缓和,③错误。14.(11分)(2024·潮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同学认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残酷地剥削、压迫、杀害奴隶。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并不是一种进步,反而是人类社会的倒退。”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答案 (1)材料中该同学的观点,看到了奴隶社会存在着剥削与压迫,这是正确的,但没有看到奴隶社会虽然存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其生产关系适应并大大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2)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因此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共78张PPT)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课时1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2.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课标要求1.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特点。(重点)2.理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重点)3.理解阶级和国家的产生。4.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阶级社会的剥削本质,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学习目标内容索引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达标检测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1.原始社会的地位与生产力状况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阶段,也是 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一、原始社会最初最低连一连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互相关系 劳动,在生产中结成 的关系产品如何分配 分配劳动产品2.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共同平等互助平均3.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和管理方式(1)氏族的地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 。(2)氏族制度的管理方式: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 管理集体事务。(3)氏族制度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 。基本单位氏族议事会部落联盟4.原始社会解体(1)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盛行起来。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2)私有制产生的标志: 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3)私有制确立的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个体劳动土地想一想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互相关系 奴隶毫无 ,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产品如何分配 奴隶劳动的 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 限度的生活资料1.生产力状况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人身自由全部产品二、奴隶社会最低3.奴隶制国家的产生(1)阶级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______阶级和 阶级出现了。(2)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3)国家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4)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主奴隶4.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 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 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金属工具生产力想一想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提示 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生产力状况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铁制农具三、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地主占有 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互相关系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 ,要为地主耕种土地产品如何分配 地主通过 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2.生产关系的特点绝大部分人身自由收取地租3.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统治方式(1)阶级关系①基本阶级: 和 是两个基本阶级。②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剥削基础:在封建社会, 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3)统治方式①经济剥削: 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②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 、等级森严。③思想钳制: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收取地租君主专制1.原始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2.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纠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不是最理想的社会。纠正: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3.奴隶有一定的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成果。纠正:奴隶没有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阶级相伴而生。纠正: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与阶级不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的,先有阶级,后产生国家。5.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纠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返回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议题1: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任务1 小组讨论:接受赠物的居民为什么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根本原因是什么?情境1提示 (1)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没有剥削。(2)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①在原始社会,由于原始人使用简陋的工具,任何单独的个人都无法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只有联合起来集体劳作和行动,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②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共同劳动,并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满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他们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财产转让、赠送,也可以把奴隶作为遗产继承。奴隶主像对待牛马那样强制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发现奴隶稍有懈怠,就用皮鞭和木棒毒打他们,若有反抗,就要处以各种酷刑。任务2 小组商议:根据材料,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怎样的?提示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情境2正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倒退。反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正方论据: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社会;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社会极不公平。任务3 小组商议:如果你是反方,你会如何反驳正方?情境3提示 (1)评价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的。低下的生产力使得原始人生活十分艰苦,社会发展缓慢,并非理想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终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表现在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1.对比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异同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不同点 生产资料 归属 生产资料归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原始公有制) 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私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共同劳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产品分配 方式 平均分配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不同点 政治 氏族议事会 国家产生,城市出现文化 原始文化 文字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人类摆脱愚昧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相同点 虽然奴隶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而言都不是特别高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缴纳地租的佃农和被豪强地主雇佣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等,依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但他们又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晚唐时,曾有人诉说农民有“八苦”: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申冤;七苦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任务1 小组商议:相对于奴隶,封建社会的农民的处境有哪些不同?议题2:为什么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情境提示 相对于奴隶,在封建社会,大部分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处境有一定改善,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任务2 独立思考:封建社会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是什么?提示 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对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同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不同点 生产资料 归属 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大部分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处境有一定改善,但没有真正的自由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不同点 劳动产品分配方式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相同点 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农民和奴隶都受着残酷剥削知识小结返回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考向一 原始社会的特征例1 (2025·广东高一期末)良渚古城遗址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 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下列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②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③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产生④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①不选。国家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而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社会,③不选。考向二 奴隶社会的特征例2 (2025·湖北高一期末)2024年12月3日,“读戍—亭山商代遗址群出土青铜器展”在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博物馆开展。大量出土的青铜车马器、兵器、礼器等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物质文化相同,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亭山商代遗址见证了①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②人类摆脱蒙昧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③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出现④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材料中的商代属于奴隶社会时期,①排除。亭山商代遗址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的状况,而非封建社会,④排除。考向三 封建社会的特征例3 (2025·无锡高一期末)宋朝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下列对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理解正确的有①社会分工不同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②农民的劳动成果全部都需要用来缴纳地租③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并屈从地主的奴役④封建制生产关系影响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才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①错误。农民的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②错误。故本题选D。考向四 封建社会的剥削例4 (2025·绵阳高一期末)唐朝柳宗元在《田家三首》中写道:“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从诗句中可以体现出,在封建社会①农民劳动的大部分成果被地主阶级占有②农民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毫无人身自由③广大农民遭受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生活痛苦悲惨④强迫缴纳苛捐杂税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在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②说法错误。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④说法错误。返回达标检测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C C B C A D B题号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B C C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材料中该同学的观点,看到了奴隶社会存在着剥削与压迫,这是正确的,但没有看到奴隶社会虽然存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其生产关系适应并大大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2)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4.(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因此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4.1.(2025·湖北高一期中)2024年8月16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地现场通报,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二期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419处,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玉等文物共341件(套)。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和最低阶段③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④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基础过关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③排除。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④排除。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2.(2025·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某校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为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红山文化玉龙而惊艳,由此引发了对新石器时代的热议。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氏族议事会是当时的最高国家领导机构②生产力低下,广泛使用经磨制加工的石器③随着私有制确立,人们开始有了宗教信仰④人与人之间是共同劳动、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当时国家还没有产生,①排除。宗教信仰的产生早于私有制的确立,③排除。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3.(2025·上饶高一期末)高一学生在参加上饶艺术博物馆“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展区时发现,该遗址出土的石器组合以利刃便携式的小型石器为主,并在晚期出现了穿孔重石、磨盘等磨制石器。下列对该遗址发现所处的时期说法正确的是①出现文字,迈入文明时代门槛②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③氏族管理,全体成年男性表决④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出现文字,迈入文明时代门槛,①不选。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材料中所处时期由氏族议事会管理,③错误。4.国家文物局发布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其中河北尚义县四台遗址取得重大进展。四台遗址考古发现房址40余座,出土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以及动物骨骼等8 000多件,实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定居村落的出现和楔形细石核技术发展。根据上述发现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①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贫富分化加剧②统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③人类摆脱愚昧状态,迈入文明门槛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私有制的确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统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人类摆脱愚昧状态,迈入文明门槛都是描述的奴隶社会特征,与材料时期不相符合,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5.(2024·珠海高一期中)《伐檀》一诗出自《诗经》,是嘲骂奴隶主不劳而食的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怨恨和责问。对此应该这样理解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制国家的显著特征是等级森严③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④奴隶的反抗斗争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等级森严是封建制国家的显著特征,②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反映奴隶的反抗斗争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④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6.(2025·宁波高一期中)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我国的奴隶社会延续了上千年。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人殉”。可见,在奴隶社会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重大倒退,违背人性③奴隶主残酷压迫统治奴隶,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④人类社会依然处于蒙昧野蛮的状态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历史的倒退,②④错误。7.清代史书记载,道光皇帝的“御膳房”,有金银器皿3 000多件,仅皇帝一顿饭的花费,就相当于5 000个家庭一天的生活费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种田的,吃米糠;纺织的,没衣裳;建筑的,住窑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②广大农民劳动的成果全部被地主阶级占有和支配③两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④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强调的是封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没有强调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①不符合题意。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之一是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8.(2025·广元高一期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诗中反映了农民过着悲苦的生活。下列对当时社会状况推断正确的是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②土地开始变成私有财产③农民依附地主毫无人身自由④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原始社会末期,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而材料体现的是封建社会,②不符合题意。在封建社会,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③说法错误。9.(2024·渭南高一期末)在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河北泥河湾盆地东南缘的下马碑遗址内,考古人员结合野外发掘过程中对遗物、遗迹分布情况的记录,清晰地勾勒出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围炉而息、磨石取彩、嵌石为刃、分享猎物”的鲜活生活图景。以下推断合理的有①人们已经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②人们在生产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平均分配产品④生产工具和牲畜已经成为家庭私有财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能力提升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而材料体现的是旧石器时代,排除①。材料体现的是旧石器时代,而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和牲畜才成为家庭私有财产,排除④。故本题选C。10.(2024·辽宁高一期中)恩格斯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希腊城邦,就没有古希腊的艺术和科学,就没有古罗马帝国。”但提到奴隶制,许多人却会义愤填膺,这种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怎么会是历史的进步呢?以下说法能够回答这一质疑的有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毫无人身自由②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③奴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甚至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少量土地④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①说明的不是奴隶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与题意不符。在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甚至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少量土地,③不是对奴隶社会的描述,排除。故本题选C。11.(2024·青岛高一期中)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于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含大型宫殿)、外围水利系统、高等级的皇家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所处的历史时期①生产力进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生产资料相应的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③城市事务通过民主议事的形式处理④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古国文明形态的产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资料相应的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②错误。奴隶社会城市事务由奴隶主处理,③错误。故本题选B。12.(2024·云南高一期中)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为地主阶级贡献自己的一生的人群。他们被困居在土地上,一辈辈转着同样的圈子,不管他们是顺从还是反抗,那深深地插入在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分界标志都没有表现出片刻的疲软和脆弱,于是农民转了几千年仍是农民,地主转了几千年仍是地主。虽然,农民和地主的某个具体成员可能会变换一下角色,但是,只要进了农民的范围,他就要开始在土地和生命的融合处死命挣扎的旅程。对此说法正确的是①农民作为自由劳动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③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高利贷、徭役等方式剥削农民④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不是自由劳动力,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①错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④错误。故本题选C。13.(2025·安徽高一期中)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考察明朝的经济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他在《钱粮论》中说:“夫凶年而卖其妻子者,禹汤之世所不能无也;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今来关中,自鄠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这说明了①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③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比奴隶社会更加残暴④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在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①排除。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总体上比奴隶社会有所缓和,③错误。14.(2024·潮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同学认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残酷地剥削、压迫、杀害奴隶。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并不是一种进步,反而是人类社会的倒退。”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1)材料中该同学的观点,看到了奴隶社会存在着剥削与压迫,这是正确的,但没有看到奴隶社会虽然存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其生产关系适应并大大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2)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因此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课 课时1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docx 第一课 课时1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