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子议题一
以中国航母建设为例,探究认识的形式和实践的特点
总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子议题二
以中国航母建设为例,探究: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壮观


先进
谈谈你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的感受。
主体
客体/对象
反映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
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1.认识
壮观
美丽

人才支撑
国家力量
民族精神
谈谈你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的感受。
感性认识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如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本质、内部联系、自身规律性(如概念、判断、推理)
初级阶段
整理
概括
高级阶段
认识的形式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发展、深化
依赖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那么我们的这些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书上告诉我们的吗?
河狸筑坝
工人刨挖
海底隧道
观看我国第三艘
航母下水视频
分离病毒毒株,
研发疫苗
社保全覆盖
判断以下哪些属于实践行为?
2.实践
主体:非动物,人类特有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
行为:改造(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工人刨挖海底隧道
分离病毒毒株,研发疫苗
社保全覆盖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1)含义:
(2)形式:
判一判
①蜘蛛织网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精彩冬奥”的背后:超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200余项技术
④同学们观看我国第三艘航母下水视频
⑤人们参与节能环保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连一连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
首先,要建造一艘航母,就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船坞,以及能够建造这么大一艘船的造船工业体系。
中、美、法、日、韩,在造船工业的基础设施上可以满足航母的建造要求,英国和印度只能说勉强满足,俄罗斯已经丧失了建造航母的能力。
其次要能够研制并使用综合电力系统。
再次。就要面对建造电磁弹射航母最重要的问题:研制出一款可用的电磁弹射器。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全世界只有中国和美国。
目前只有:中国、美国和英国。中国在综合电力系统上选择了和美国、英国不同的中压直流技术路线,虽然在研制过程中要面对很多技术难关,但是攻克难关以后取得的成果也更丰厚。
建造一艘电磁弹射航母有哪些条件(多难),主要体现了实践的哪一个特征?
建造电磁弹射航母需要哪些要素?
最先进的电磁弹射和拦阻装置
最平直通长飞行甲板
排水量在8万余吨
舰岛
真小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
从我国航母建造历程中感悟实践的特点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②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性
③主观能动性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有目的、有意识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随着“三胎”的顺利诞生,中国从双航母进入“三舰客”时代。
从我国航母建造历程中感悟实践的特点
(一)
认识与实践
1.认识
特点——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含义——
含义——
2.实践
小结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A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袁隆平和他率领的科研团队深入试验田,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使我国水稻亩产量屡创新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亩产250公斤发展到2021年平均亩产突破1530公斤,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说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理论创新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1
子议题二
以中国航母建设为例,探究: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中国的航母建造历程十分坎坷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联合拆船公司以15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澳大利亚退役航母墨尔本号,随后将其拆解。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德隆公司以530万美元的价格接手了俄罗斯的明斯克号航母,随后将其改建成了军事主题公园,停靠在中国深圳。
1999年,中国天津天马拆船工程公司向俄罗斯购买了基辅号航母,随后改建为航母主题公园。
2002年3月3日,历尽一路艰险的“瓦良格”号航母历时2年多终于抵达大连
后改装为辽宁舰。至此,中国总计向外国购买过四艘航母,且全部为民营企业购买。
在研究透彻了外国航母后,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航母建造事业。
思考:中国建造航母的知识从哪里来的?
“瓦良格”号航母
中国对瓦良格号航母进行改造、试验
获得建造航母的知识
实践
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
适用情境:
在实地考察、走访、实验试验、调查、研究、科研…等实践中获得某种认识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认识途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注意:
1.认识的来源唯一,认识的途径多样
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亲身实践
获得认识
通过他人实践
获得认识
实践是怎么推动中国航母的快速发展的?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怎么推动中国航母的快速发展的?
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是在参考辽宁舰建造和使用的基础上研制的,代号叫002型航母,辽宁舰是001型。山东舰是在2013年11月开工;2017年4月26号下水;到2019年12月17号服役。山东舰的整个建造和服役都非常的顺利,6万吨的航母从开工到服役只用了5年时间,这在世界航母发展上是一个非常快的速度。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山东舰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6万吨的排水量和滑越甲板的设计极大限制了其舰载机数量,甚至无法和4万吨级的法国戴高乐号相比。其次是舰载机质量也有待提高,除了缺少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外,歼15虽然是三代重型舰载机,但是隐身航电和三代半的阵风以及四代的F35有差距,无法弹射起飞也限制了其起飞效率。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适用情境:
某理论/科研成果应用在实践
(临床、科研、改造自然、改革、发展),成功/失败了
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探究:
第三艘航母的性能终究如何,怎么来证明?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福建舰下水后,下一步就接着要开展两项试验,就是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这也是对它的考试。
1980,刘华清访美期间参观了美国航母的战斗群。美国人很热情地接待了到访中国代表团,安排参观考察了三艘美国军舰,其中就包括了“C61突击者”和“CV63小鹰号”两艘航空母舰。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适用情境:
把某认识/经验/理论/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以发挥其价值。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
实践
认识
实践
唯一来源
最终目的
被称为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司令员:其一是用于解决台海问题,再者是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解决南沙岛礁争端,第三点则是在和平时期扩大中国维护和平的影响力。最后,刘华清司令还补充强调,中国搞航母,不是为了和世界第一的美国海军,还有当时还没解体的苏联搞军备竞赛, 是为了捍卫自身权益与国家利益。
思考:
我国为什么要投入巨资建造航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吃一堑,长一智。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心动不如行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书到用时方恨少。
(来源)
(动力)
(目的)
(检验标准)
(目的)
(检验标准)
(来源)
(动力)
【小试牛刀】
判断:下列表述分别体现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哪一方面?
检验标准
最终目的
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根本动力
【技巧点拨】准确辨别实践的特点
把握材料所强调的内容的倾向性。
1、当强调构成实践的要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实践受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当强调实践离不开人的意识的指导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
3、当强调实践要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社会性;
4、当强调实践是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历史性;
5、当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观念的存在变为客观现实的存在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含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检验标准
目 的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来 源
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动 力
实践
认识
含义
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决定
反作用
本课小结
分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方法论要求】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
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瑞典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曾用多年时间研究得出结论:总鳍鱼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祖先。这个观点一度被视为权威结论写进教科书。然而,他的学生、中国科学家张弥曼,在用化石连续磨片方法还原“杨氏鱼”后发现:老师错了。张弥曼的较真,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观点,推动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阶段。从认识论角度看,这说明(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实践的发展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④张弥曼的理论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A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4月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工作迎来了“高光时刻”,三星堆陆续出土的精美文物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三星堆青铜器填补了商周时期中原青铜文明中人物形象缺少的空白,孕育了自己奇特新颖的艺术风格,有助于人们了解古蜀人的宗教、祭祀礼仪制度等。通过考古工作正在一步步复原、唤醒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传奇。上世纪80年代以前,学界占主导地位思想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三星堆的发现,对中国历史提出了一个很要的理论问题,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局限于黄河流域。昭昭实物为证,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分析三星堆考古对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地的意义。




答 案: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是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随着三星堆考古工作的推进,我们看到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起源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三星堆考古实践,以出土文物为证,我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局限于黄河流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