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如何解释繁体的“法”字吗?
其中,水象征法度公平如水;廌,即獬豸,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能辨别曲直。
情境探究
在全国一些的法院门口摆放着獬豸(xie zhi)石雕,獬豸长相凶恶,头上有一只角,据说能辨别曲直。
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如何学会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
1、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国家
历史范畴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1)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2)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铸刑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儒家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唐律疏议,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唐朝时期
3、法律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何为法治?人治?法制?
知识拓展:人治、法治、法制
人治:个人或少数人因掌握国家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对社会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是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的。
法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强调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
法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注意:1.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2.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1)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2)特征:源远流长
(3)地位: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代表性法典:唐朝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4、中华法系
夏商周
春秋战国
西汉时期
唐朝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
产生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
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唐律疏议》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终归于失败。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4、中华法系
(5)中国法律发展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阶级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国家(统治工具)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3、决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总和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法:思想上层建筑
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4、法的历史类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X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注意: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古代社会
法律的
阶段特点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体现
在我国的体现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从内容角度)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5、法的基本特征
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无证驾驶,后悔呀!
无故迟到、旷课,是违反校规的
道德规范
校规校纪
法律规范
要遵守师德
职业规范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
情境探究
古代社会
法律的
阶段特点
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制定
认可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从制定角度)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5、法的基本特征
古代社会
法律的
阶段特点
①一切行为规则、社会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强制性是最强的
②国家强制力的物质形态:即一系列的国家执法组织:法院、检察院、监狱、军队、警察等。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国家强制力
普遍约束力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从保障角度)
军队追捕犯罪嫌疑人
法庭审判犯罪嫌疑人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5、法的基本特征
古代社会
法律的
阶段特点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6、法的职能
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 别 含义
表现
联系 比较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2)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2)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3)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2)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4、法治建设的新目标与新实践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法律的产生
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法的产生与本质
法的决定因素
法的历史类型
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职能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
原因
成就
结论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知识小结
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
A.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C.法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D.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生产方式是其决定性因素
D
课堂练习
2.“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②法是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共同意志的体现
③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④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课堂练习
3.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材料表明(  )
①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值得借鉴 
②中华法系独树一帜,应全盘继承和吸收 
③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 
④一国的法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详解】我国法治建设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应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不值得借鉴”“应全盘继承和吸收”等观点均错误,排除①②。故本题选B。
B
课堂练习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以下关于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启了法治建设新纪元
②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③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人宪法,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④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对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详解】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纪元,①错误。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不是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宪法),对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④排除。故本题选B。
B
课堂练习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厉行法治要求( )
①加强法治宣传,放弃道德教化
②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思维
③培养正确的权力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④自觉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D
解析:厉行法治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故①说法错误。培养公民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而不是“权力”,故③错误。
课堂练习
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