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非机密★使用前模拟练习:2025年新高一入学衔接语文试题(山东专版)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适用地区:临沂、菏泽、聊城、枣庄、济宁、日照、泰安、淄博、德州、东营。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凡事有度,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学问。“度”,它所表达的意思很多:计量单位、器量、程度、制度、度过、推测……而这里要说的“度”,是作为哲学名词的度,它是指一定的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反映质与量的统一,在这种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但是量变积累的结果,总要超出这种界限,发生质变,破坏原来的度而建立新的度,一事物就转化为他事物。这个度就是事务由量的变化到发生质的变化的临界点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到0℃即从液体转变为固体,加热到100℃即从液体转变为气体,0℃和100℃就是水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临界点,亦称为度量关系节线,只要温度保持在0℃~100℃之间,那么水的形态就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保持事物属性的度。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量准则。所谓“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也就是这个道理。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有“度”,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把握分寸,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按照现代的通常用语,就是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持正确之道。时下,社会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无不是与“度”的掌握有关。(摘编林祖基《凡事有度》)材料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抓落实时只有把握好时度效,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时”主要是指时间、时机。落实改革举措要有时间表、路线图,抓住有利时机对于抓好改革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常说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一些改革举措的推出也有着宝贵时间窗口,在时间窗口内推出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时间窗口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时”和“势”又是紧密相关的,好的时机、宝贵时间窗口通常意味着已经形成了有利的态势。古人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说的是“势”的重要性。在抓落实时善于抓住时机,就要因势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比如,对于一项改革,人民群众的呼声已经很高,各方面条件也比较成熟,这时候就要抓住时机尽快推出。如果这个时候还是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就可能使矛盾和问题由小拖大、由大拖炸。把握“时”的要求,关键是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对于看得准的、共识度高的改革,要雷厉风行抓紧推进;对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条件不太具备的,可以通过试点先行等办法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推动改革落实。把握“度”的要求,就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落实改革举措,力度太小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力度过大又有可能引发其他负面效应,关键是要适度。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多个年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需要瞄准深层次的堵点难点、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加大改革的力度,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现“双碳”目标时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就是没有把握“度”的要求。检验改革,要看实绩实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关键就在于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从而取得实绩实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重要要求,凸显了改革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抓好改革落实,不能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能搞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形式主义。要在更好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都要奔着有利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去,推动各项改革相继落地、渐次开花,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时度效往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不能偏废。把握时度效对党员干部抓改革落实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善于把时度效有机统一起来,在抓好改革落实中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见到新成效。(摘自王军旗《落实改革举措要把握好时度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度”是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但若将“度”简单等同于“量”的累积,则可能忽视其作为“质与量统一”的哲学内涵。B.材料二中“好吃的肉都吃掉了”这一表述,形象说明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破解“难啃的硬骨头”,这与材料一“度”的突破需要量变积累的观点一致。C.材料一强调社会问题与“度”的掌握相关,而材料二提出改革需把握“时度效”,二者均隐含“度”的把握需结合具体情境,而非机械套用固定标准。D.材料二中“因势而动、乘势而上”的“势”,与材料一“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的“度”,在逻辑上构成“动态适应”与“静态临界”的辩证关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水在0℃和100℃的转变为例,说明“度”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若将此例迁移到社会领域,则需注意“度”的临界点可能因具体条件改变。B.材料二强调改革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与材料一“度”的把握需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相呼应,但前者更侧重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平衡。C.材料二中“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要求,与材料一“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的警示,均强调突破“度”的临界点可能导致负面结果。D.材料一认为“度”的突破会建立新的“度”,而材料二提出改革需“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二者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存在矛盾,需分别适用于不同领域。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3分)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谈读书》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材料一指出,“凡事有度,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学问。”材料二指出,抓改革落实要“把握‘度’的要求”。据此谈一谈你对“度”的理解。(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榜罗镇【注】 陆定一①昨晚的通知,今天清早五点钟,开全支队连以上的干部会。之所以挑选这样早的时间,是因为避免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这些飞机总是九点钟以后在天空出现的。②蒙蒙的细雨,天还没有完全亮,一切都还是暗沉沉的,连稍远一点的房子都遮在阴暗的雾里,更不用说四围的天色。③我们——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的干部们,在街上走,走到会场上去。街上的许多房屋中露出灯光,住在那里的同志,大概已经起身,匆匆地到会场上去了。④这是一个露天的空场,是晒麦的场子。四周围着矮的土墙,两个角上堆了两大堆麦草,两堆麦草的中间,放了一张桌子,几个小凳子;桌子前面就排着到会者的座位,这是一捆捆的麦草,以桌子做中心排成弧形。那么一条条的弧形,就像半个水浪,向外开拓出去,直到矮墙为止。⑤一纵队的同志们,已经先到了。坐得很整齐,占据了全会场的一边,正在谈笑着。⑥“你们过了时间。”他们之中有人向我们招呼。⑦“哪里?还差十分钟才是五点。”我们也有人回答。⑧于是,久不相见的同志们,熟识的同志们,共同战胜了无数险山恶水雪山草地的同伴们,互相握手,敬礼,寒暄,直属队的同志们到处乱走乱坐起来。⑨“不行!不行!直属队的干部同志要守秩序!”⑩“坐到这边来,把那边让出来,给二纵队的同志们!” 这样的喊声维持了秩序,余下一部分同志仍在谈着。 “哈达铺到这里部队情形怎样?减员多少?” “给养是大大改善了,四团他们差不多天天会餐。” …… 很冷,风挟着雨,扑到人们的脸上,钻进袖口和领口里去。四围依然是苍茫一片。 二纵队的同志们,宿营在我们的后面,要走三四十里才得到。他们是半夜两点钟就集合出发,走过那极长的山脊——有七八里长,却很平坦,没有树木——因雨路滑,直到六点钟才到。 因为他们走在后面,给养上,没有走在前面的部队好。许多还穿着从藏区里带来的“氆氇”做的衣服。这种布是藏民用羊毛织成的,不软,很粗,有白色的,有赭黄色的,有青灰色的,做成军装和大衣。纽扣是用布包着铜元做成的。这种衣服,在今天恰是“当令”,因为透不进雨。还有些同志穿着用羊毛缝在布里的“棉衣”,脚上穿着用一块牛皮裁成的“草鞋”。 在会议上,支队政治委员毛泽东、司令员彭德怀等领袖,都讲了话,好在飞机不能来,我们是尽有时间的。 “这样的会,是二次战争以来所没有开过的。……我们经过了雪山,草地,我们受了自有红军以来从来未有的辛苦。……我们突过了天险的腊子口。……现在,同志们,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上去!……我们出了潘州城以来,已经过了两个关口——腊子口和渭河,现在还有一个关口,就是在固原、平凉的一条封锁线。这将是我们长征的最后一个关口。……同志们!努力吧!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看了!让我们再来表示一次吧!同志们,要知道,固然,我们的人数比以前少了些,但是我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从前如此,现在亦如此!我们自己知道如此,我们的朋友知道如此,我们的敌人也知道如此!……” 庄严的空气,团结一致的精神,笼罩着整个的会场,这个露天的,毫无装饰的,风和雨在飞舞着的会场。人人在谛听着领袖们的讲话,热血沸腾着,寒冷悄悄地逃走了。 开完会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我们才回去,把早饭和中饭并在一餐吃了。二纵队政治部的同志们,受了我们的招待。吃饭的时候,我们谈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事情。 “报告!”一个通讯员大声喊着。 他送来一个命令,我们军明天进驻通渭县城。这是我们进甘肃以来占领的第一个城市。 二纵队的同志们辞别了。我们也准备明天出发。(选自《陆定一文集》,有删改)【注】榜罗镇,位于今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9月28日清晨,陕甘支队在打麦场召开了全军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到会者千余人。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时间为序,写了会前、会中、会后等多个场景,作者从亲历者角度记叙了会议的整个过程。B.第⑤至⑧段,人物间对话和互相握手、敬礼、寒暄等行为,反映出了红军指战员浓厚的战友情谊。C.第①段和第 段两次写到敌人的飞机,“总是”“好在”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敌机轰炸的愤恨之情。D.第 段,记录了领导人的讲话,用多个省略号连接讲话要点,集中且突出地呈现了这次会议精神。7.对文中画线处景物描写,某同学在阅读笔记本上做了梳理,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用形容词绘景:第②段用“蒙蒙”“暗沉沉”“阴暗”等形容词,描绘了天气恶劣、天色之早的景象。B.用动词状景:第 段首句,用“挟”“扑”“钻”等动词,从视觉角度着力渲染狂风暴雨强劲的景象。C.关联式写景:第 段末句,用“依然”关联第②段“四围的天色”,写出天色一直苍茫一片的景象。D.聚焦景物特征:画线处描写,无论是摹写天色,还是写风雨的变化,都抓住了那时刻景物的特征。8.第④段写会场布局,条理清晰且富有美感。请简要赏析。(5分)9.第 段中说“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看了!”这篇纪实性作品、在平实的记叙中,多处展示了红军的精神风貌,从而展现出“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5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濂溪诗》序 【宋】黄庭坚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其为小吏在江湖郡县盖十五年所至辄可传。任司理参军①,转运司以权利变具狱②,茂叔争之不能得,投告身③欲去,使者敛手听之。赵公阅道④,号称好贤。人有恶茂叔者,赵公以使者临之甚威,茂叔处之超然。其后乃悟曰:“周茂叔,天下士也。”荐之手朔、论之于士大夫,终其身。其为使者,进退官吏,得罪者自以为不冤,中岁乞身⑤,老手湓城。有水发源于莲花峰下,下合于湓江。茂叔筑屋于其上,用其平生所安乐,媲水而成,名曰濂溪。与之游者曰:“溪名未足以对茂叔之美。”茂叔讳敦颐。二子寿、焘,皆好学承家,求予作《濂溪诗》。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故余诗词不及世故,犹仿佛其音尘。(选自《周敦颐集》,有删改)【注】①司理参军:与下文“转运司”“使者”皆为官职名。②具狱:已判定的案件。③告身:授官的文凭。④赵公阅道:即赵抃,字阅道。⑤乞身:请求辞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为A小吏B在江湖C郡县D盖E十五年F所至辄G可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喜爱,爱好,与《〈论语〉十二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意思相同。B.权利,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同属古今异义现象。C.临,居高面下,与诸葛亮《出师表》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临”,意思相同。D.然,……的样子,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欣然起行”的“然”,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敦颐担任司理参军,坚决反对转运司改判已审结的案件,宁愿辞官也不妥协。B.周敦颐深受赵公赏识,好贤的赵公严厉地批评诋毁周敦颐的人,让他最终醒悟。C.周敦颐晚年居住在濂溪边,与其交往的人认为溪名不足以匹配他的美好品行。D.《濂溪诗》是黄庭坚应周敦颐儿子的请求而作,这篇序文交代了诗的创作缘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14.黄庭坚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本文展现了周敦颐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遣意二首(其二) 杜甫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从村舍檐影写起,以村舍周边景色和村居闲事遣怀自娱。B.首联下句描写渡口边的流水连绵曲折远去,动静结合,凸显了诗人孤独沉闷的心情。C.颈联用视觉形象和嗅觉感受,描绘了一弯新月被云遮掩、缕缕花香暗传的幽美景色。D.尾联不仅叙写了赊买邻家美酒来遣怀,还用“夜”字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相关联。16.颔联中的“圆”字,有的版本作“寒”字。请你从“圆”“寒”中任选一个,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7.根据初中知识和高中预习内容,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注入更多青春力量。展望前景,“潮平两岸阔, ”,时代给予我们大有作为的舞台;立足当下,我们要有“ ,关山度若飞”的青春之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春节期间,小聊前往淄博旅游时,发现八大局北门西侧有一处围挡。五一期间,小聊通过短视频平台才得知,这处围挡原来是新开业的“这有局儿”文商旅综合体。于是,她在视频下方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表达出她的激动心情。(3)在一个清风徐徐的月夜,小琅沿着沂河沿岸行进,此情此景,他不禁感叹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 ”两句,表达了与苏轼一样的旷达之情。(4)小济在台儿庄古城看到抗战时期留在古建筑上的弹痕,想起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用以描述抗日将领们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战功赫赫。(5)小泰是泰安孩子,然而在初中毕业前,他从未登顶过泰山,平日里只能踮起脚尖遥望。暑假期间,小泰终于有机会攀登泰山,并拍摄了右图所示的壮丽风景,分享到社交账号。他借用《劝学》中的“ , 。”两句名言,表达了唯有亲临泰山之巅,方能深刻领悟其壮阔景观的哲理。家住日照的小东在评论区留言道:“你这句名言与风景不太搭配哦~倒不如选用我们暑假刚预习过的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这两句,与你的配图简直是完美契合。”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地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地名的用字和读音都有一定的特殊性。①正因为特殊,②所以地名一直是学界持续讨论的热门话题,③而且是民间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④尤其是对地名读音的选择和审定,⑤常常会各执一端、见仁见智。⑥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反映的现有地名读音看,⑦大致体现出了五方面的考虑,⑧以下对部分方面论述。地名读音的承古性是指地名读音继承了中古或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特点,这些古音在普通话中已经发生演变,而在特指的地名中还保留着。例如山东省费县的“费”,读bì,保存了古重唇音(今双唇音)。“费”读bì的音在《现汉》中尚未注出,只有fèi一读。“费”在上古音中声母均为滂母(今p声母),今读bì是“古无轻唇音”的上古音遗存。地名读音的存异性是指国家民政部门和《现汉》认可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特殊地名读音。比如,《现汉》中“乐”有lè、yuè、lào三个读音,读lào音,专门用于山东省乐陵市的“乐”。但是,同是县名中的“乐”,浙江省乐清市的“乐”,当地读yuè;河南省南乐县的“乐”,当地均读lè。看来同属县一级的上述几个地名中的“乐”,读音取向可以不一样。此外,上海莘庄的“莘”,读xīn,不读shēn;山东莘县的“莘”,读shēn,不读xīn。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县、不同的镇、不同的对象中,读音取向可以()。地名作为一个地域形象的重要标识,它的用字和读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毫无二致 B.天壤之别 C.判若云泥 D.大相径庭21.下列填人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扩大地域影响力具有无形的价值,这也是多方关注的原因所在B.无形的价值体现在扩大地域影响力上,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的原因C.对扩大地域影响力具有无形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的原因D.无形的价值体现在扩大地域影响力上,这也是多方关注的原因所在20.广东省番禺县的“番”应读作什么?进行推测并说明原因。(4分)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三、写作(60分)23.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一写作。(1)有人认为,本试卷名篇名句默写第(5)题中的小东在评论区的发言,是“未知全貌”便“予以置评”,没有考虑到小泰发文的出发点;也有人认为,小东只是好心提出建议,不必过于苛责……(2)挺起胸膛,是身体直立的姿势,是内心坚定、积极进取的姿态。它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毅,是肩扛责任时的担当,是风雨中的从容淡定,是奋斗时的自信昂扬……若每个平凡人都挺起胸膛,便汇聚成最磅礴的力量。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鲁) 第 1 页(共10页)非机密★使用前2025年新高一入学衔接模拟练习(山东专版)语文参考答案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 D(3分) 2.D(3分) 3.A(3分)4.首先,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接着,分别从“时”“度”“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把握“时”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把握“度”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检验改革要看实绩实效。最后,强调时度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党员干部要善于把时度效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见到新成效。(4分)5.“度”既指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临界点,也指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审时度势,在行动中寻求平衡,避免过犹不及。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推动改革,把握“度”都至关重要。(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3分) 7.B(3分)8.会场布局以麦草为基底,弧形座位呼应“水浪”意象,体现军民融合的凝聚力;对称的桌椅与麦草堆形成虚实对比,展现简朴中的庄严。(5分)9.毛泽东讲话中“无坚不摧的力量”体现革命乐观主义;二纵队冒雨行军、穿着简陋仍坚持参会,彰显艰苦奋斗精神。(5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16分)10.BDG(3分)11.C(3分)12.B(3分)13.周敦颐虽然做官三十余年,但平生的志趣始终在于山水林泉之间。(4分)14.正直、淡泊、坚韧、宠辱不惊、坚守本心。(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B(3分)16.选“圆”:描绘雁群栖息的温馨画面,与“野船明细火”形成静谧氛围,体现田园诗意。选“寒”:暗示秋夜寒意,烘托孤寂氛围,与“邻人赊酒”的温暖形成对比。(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7.(1)风正一帆悬 万里赴戎机(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③也是民间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⑧以下对部分方面逐一/进行论述。(4分)19.(3分)D20.(3分)A21.根据材料中“承古性”的规律,地名读音常保留古音。“番”在上古音中属帮母(p声母),普通话中演变为fān,但在地名中可能保留古音pān(如“番禺”)。类似“费县”读bì保留古重唇音的例子,可推测“番禺”的“番”读pān,且《现汉》可能未注出该古音。(4分)22. ①地名读音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地名读音为何具有特殊性?②什么是地名读音的“承古性”?/地名读音的审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③“存异性”在地名读音中如何体现?/不同地区读音差异的依据是什么?④地名读音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关注度之间有何关联?地名读音的社会意义是什么?三、写作(60分)23. 略语文试题(鲁)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