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论语》十二章一、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的言行、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谈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 ,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一、课内建构1. 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论.( lún )语 不亦说.( yuè )乎吾日三省.( xǐnɡ )吾身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一箪.( dān )食 博学而笃.( dǔ )志lúnyuèxǐnɡdàidāndǔ2.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字。(1)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学而不思则罔. (5)逝.者如斯夫 (6)博学而笃.志 (7)切.问而近思 (8)仁.在其中矣 生气,恼怒。 自我检查,反省。 诚信。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往,离去。 坚定。 恳切。 仁德。 3. 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 其不善者而改之. 曲肱而枕之.B.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C.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D. 回也不改其乐. 乐.在其中矣D选项 类别 例句呈现A 通假字 ①不:尊君在不②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 古今 异义 ①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②饭:饭疏食,饮水③可以:可以为师矣4. 小冀同学采用“整理归纳法”复习文言知识。下面的表格中归纳有误的一项是( C )选项 类别 例句呈现C 敬辞 ①尊君:尊君在不②家君:君与家君期日中③子:子曰/曾子曰D 词类 活用 ①饭:饭疏食,饮水②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传:传不习乎【答案】C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箪”,炊具,古代做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等制成的。C. 关于年龄有很多别称: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叫“不惑”,五十岁叫“知天命”,六十岁叫“耳顺”。D.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庄子等是对古代先哲的尊称。B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2)课文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对照别人的短处改正自身缺点的句子是“ , ”。(3)与人交往,结为朋友,需要真诚与爱心。友情是与朋友千里相见时会心的微笑,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亦乐乎 (4)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 , ”。(5)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坚守志向,不轻易改变,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7. 翻译下列句子。(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一课一得文言句子翻译 举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方法指导:①直译。按照语句的顺序,先逐字翻译,特别是重点字词,翻译要正确。②把字词串起来,若有不妥当的地方,可适当调整字词的顺序,使句子顺畅。③古汉语大多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词语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④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如帝号、年号、国名、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抄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二、课外提升8.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的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时常温.故.知.新.。C. 这年秋天,奶奶因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D. 遇事必须先仔细考虑,而后与朋友商议,择.善.而.从.。C9. 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小文想向大家介绍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下面是他准备的材料,但其中有几句他忘记了顺序,下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边读书边思考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 。思考是件主动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时常有意而思之,主动提升这项能力,才能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①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②由此可见,读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认知,二是内化③读而不思,则如闭门造车;思而无意,则会浅尝辄止④其中关键在于“精”字。这个“精”并非反复多次,而在于深入仔细⑤认知转向内化,要义便是阅读时要思考书中内容A. ③②④①⑤ B. ①③②④⑤C. ①③②⑤④ D. ③②⑤①④【答案】D一、课内建构10.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认为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学习,自然会有无限乐趣。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幼时的司马光就是因为乐学而勤奋背书。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告诫弟子要心胸宽广,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D. 曾子每天按照“忠”“信”“习”的标准来自觉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自我鞭策。这种善于反思、勇于自我批评、懂得鞭策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C11. 【教材第一题改编】孔子是怎样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孔子倡导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两者不可偏废其中一项。这启示我们要学思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知识,获得学问。12. 课文中多次提到“乐”,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孔子从哪些地方获得了快乐。①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知,孔子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中获得了快乐。②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孔子在研究学问中获得了快乐。③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因能在清贫的生活中坚守“义”而快乐。二、课外提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选自《论语》)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 pì):谄媚奉承、玩弄手腕。辟,同“僻”,指逢迎谄媚。③善柔:阿谀奉承。④便佞(pián nìnɡ):花言巧语,阿谀逢迎。⑤所亡:没有掌握的知识、技能,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13.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A. 可谓好.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 益者三.友 吾日三.省吾身C. 何以谓之.“文”也 下车引之.D. 敏而.好学 学而.不思则罔A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15. 孔子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请结合选文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谁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哪里可以知道呢?请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答。(4分)孔子认为精神生活更重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指不应该过多地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应有一种好学的精神。孔子认为颜回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课文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以看出。孔子学院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外友好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习孔子文化”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了孔子学院的标识,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该标识。(6分) 要求:①介绍该标识的构成要素及寓意;②语言生动,表达有条理;③不少于80字。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