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诫子书诸葛亮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作者介绍词语学习夫( ) 淡泊( )淫慢( ) 遂成枯落( )穷庐( ) 险躁( )fúdàn bóyínsuìlúzào词语学习【静以修身】【宁静致远】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俭以养德】课文诵读诫 子 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整体感知 夫 君子 之 行, 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不译。品德高尚的人。君子行为操守、品德行用以修养身心修身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已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节俭俭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淡泊明确志向。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明志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宁静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远,形作名,远大的目标。致远整体感知整体感知静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开篇第一句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俭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俭以养德是诸葛亮人生智慧的总结,更是其严以律己的写照。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开篇第二句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宁静,则心情安宁,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整体感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广才学有所成(或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成,成就,达成。学:学问,学业。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成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躁,浮躁。险躁修养性情。治,修养。性,性情。治性振奋精神。励,振奋。励精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远,形作名,远大的目标。增长才干。广,形作动,增长学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整体感知开篇第三句谈治学先正面论说,先反面论说,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学”意境不只是一种一般的学习方法,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思。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学习时要心境清净,精力集中,同时态度也要端正。整体感知开篇第四句谈修身学习要心境清净,精力集中,好高骛远,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不会有好结果。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危害,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整体感知年 与 时 驰,意 与 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年纪与随同,跟同时名词,时光,岁月。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日岁月。遂最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何,怎么。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整体感知最后一句谈惜时。从反面论述,以慈父口吻,谆谆教导儿子,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所以更应要惜时勤学,最后成才奉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文言知识归纳古义:行今义:操守、品德。如“夫君子之行”。古义:宁静今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如“非宁静无以致远”。指环境安静,不嘈杂。行走、行为、行动。如“千里之行”。古今异义词文言知识归纳古义:去今义:离开、消失。如“意与日去”。古义:险今义轻薄 。如“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惊险往、到。古今异义词文言知识归纳古义:治今义:修养。如“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广今义:增长。如“非学无以广才”广泛;宽广治理古今异义词文言知识归纳古义:驰今义:疾行,指迅速逝去。如“年与时驰”古义:慢今义:懈怠。如“淫慢则不能励精”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奔驰,奔跑古今异义词文言知识归纳一词多义意与日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消失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离开学动词,学习名词,学业去静以修身非淡泊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志以:表目的的介词,用。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以文言知识归纳词类活用词(1)非学无以广才 广:(2)非志无以成学 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4)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动用,增长。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文言知识归纳文言特殊句式(1)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判断句夫学须静也。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也”表示判断。课堂检测劝miǎn( ) 遂( ) 淫慢( )淡泊( ) 夫君子之行( ) 险zào( )勉suìyínbófú躁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课堂检测本文的作者是 ,字 ,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俗语有 。本文题目中,“诫”的意思是 ,“书”的意思是 。 诸葛亮孔明三国三顾茅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告诫、劝勉书信2.文学常识填空。课堂检测(1)静以修身 (2)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达到远大目标增长才干放纵懈怠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课堂检测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中,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共30张PPT)诫子书诸葛亮整体感知结合文章释义,试着分析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诫 子 书诫劝诫、劝勉之义。书名词,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劝诫、劝勉的一封家信。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诸葛亮整体感知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合作探究中心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文章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作者在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行的要求,并指出具体途径——静、俭。合作探究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明确:作者是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合作探究3、探究本文的结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面)提出论点论证论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反面)①阐述“静”的价值: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 “志”的关系)②治学(须“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论证“静”的重要性))劝诫儿子惜时勤学。(反面)结论③修身(戒“躁”):合作探究4、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明确: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合作探究明确: 围绕着“静”字写的。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围绕哪个字写的?它和“俭以养德”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屏除杂念和干扰,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所以“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生活中,我们只有内心沉静,才会看淡名利,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合作探究6、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文中提到“志”的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非宁静无以致远”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明志”要靠淡泊、宁静,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成学”要有志向,有目标,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人首先要坚定自己的志向,有远大的理想,才能要求自己去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才能学业有成。“志”与“学”的关系:合作探究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合作探究8、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明确】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远,形作名,远大的目标。合作探究9、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静”是自身修养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内心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指的是摈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合作探究10、诸葛亮围绕一个“静”字告诫儿子,要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找出这几个句子,思考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立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 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惜 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即立志、学习、惜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明确: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合作探究11、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拓展延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写给年仅8岁的小儿子诸葛贍的一封家书,仅86个字,却向孩子道尽了一生做人的基础原则,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好课,归纳出了十种力量,试加以分析。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道家静能生慧。儒家佛家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达到远大目标。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拓展延伸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拓展延伸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要宁静专一,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拓展延伸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在一个安静的环境,独立思考、专注学习,收益更多。拓展延伸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奋斗有方向、事业有目标。有坚定目标的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才不会轻易放弃,或者停滞不前。你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拓展延伸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他告诫孩子:凡事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而克制发奋,快人一步,不但容易实现目标,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拓展延伸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治性”。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拓展延伸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拓展延伸第九课: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是人生呢?拓展延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写给年仅8岁的小儿子诸葛贍的一封家书,仅86个字,却向孩子道尽了一生做人的基础原则,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好课,归纳出了十种力量,试加以分析。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精简沟通更有效果。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诫子书 ( )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③年与时驰 ( ) ④非志无以成学 ( )告诫振奋,振作消失,逝去立志2、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慢则不能励精课堂检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静以修身 邹忌修八尺有余。B. 才须学也 初级狭,才通人C. 将复何及 复行数十步D. 险躁则不能治性 吾与汝毕力平险【解析】A. 修养/长,这里指身高;B. 才干/仅;C. 又;D. 轻薄/险峻的大山。C课堂检测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译文:用屏除杂念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译文: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译文: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译文: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课堂检测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解析】“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在告诫儿子,如果你不趁年轻时抓紧学习,把时间白白浪费掉,那么到老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因此,这句话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D课堂检测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是诸葛亮人生智慧的总结,更是诸葛亮严以自律的人生写照。B. 不受世俗影响,在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有坚定的志向,实现远大抱负,所以“宁静”是“淡泊”“明志”的前提。C. 文章最后作者殷殷叮咛,应惜时勤学,学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社会,为社会所用。D. 本文以议论为主,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在说理的同时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期待。【解析】“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B项分析错误。B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诫子书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谆谆教诲、无限期望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析观点殷切叮咛: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诫子书 第一课时.pptx 诫子书 第二课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