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课件(43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课件(43张)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第二课时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
主题2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
*
*
*
学科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能准确描述不同纬度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能结合地球公转轨道位置与黄赤交角,解释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对称差异;
能将公转地理意义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关联
综合思维
能综合分析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地轴倾斜等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产生
能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动态分析某一地区全年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其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联
人地协调观
能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适应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现象;
能分析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公转地理意义,认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
通过理解黄赤交角对公转地理意义的决定性作用,认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形成人类活动需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观测活动;
能使用地球仪、光源等工具模拟地球公转过程,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验证昼夜长短、极昼极夜范围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能将观测或模拟结果与理论知识结合,分析实际问题
*
*
学习重难点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重点
难点
*
*
课程导入
完成于战国末期的中国古代巨著《吕氏春秋》,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对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15°左右所达到的位置及相应的气候状况。二十四节气的创立 ,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对与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
*
CONTENTS
目录
地球公转
1
正午太阳高度
2
昼夜长短变化
3
四季与五带
4
*
*
昼夜长短
01
*
*
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晨昏线(圈)有规律地移动,被分割的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长短也有规律地变化。
夏至日
冬至日
*
*
昼弧夜弧变化规律
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
若昼弧短于夜弧,则昼短夜长;
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昼弧占纬度圈总长度的比例越大,则昼越长;反之,则昼越短。
*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赤道终年被晨昏线(圈)平分,位于赤道上的地点,终年昼夜等长。
夏至日
*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夏至日
夏至日时
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均出现极昼现象
*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在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
夏至日
*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晨昏线(圈)正好通过两极点,把所有的纬线圈平均分割为两段,昼弧与夜弧长度相等,全球昼夜等长。
*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冬至日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来年春分日)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在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
*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冬至日
冬至日时
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均出现极夜现象。
*
*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23°26′N
23°26′S

春分日(3.21前后)
夏至日(6.22前后)
秋分日(9.23前后)
冬至日(12.22前后)
春分日(3.21前后)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
*
活动: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间 北半球 南半球
春分日 昼夜长短相等
春分日至夏至日 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日 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
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夏至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秋分日 昼夜长短相等
秋分日至冬至日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冬至日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
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现象
冬至日至春分日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注:表中的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昼夜长短相等
昼夜长短相等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现象
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
*
昼夜长短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长度计算:
昼弧(或夜弧)时数=昼弧(或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昼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计算所使用的时间要统一)
昼长时数=(12:00-日出时间)×2
昼长时数=(日落时间-12:00)×2
昼长+夜长=24h
日出时刻=夜长÷2
日落时刻=24-夜长÷2
*
*
阅读室:英国巨石阵
在距英国伦敦西南100多千米处,有一片巨大的圆形石林——巨石阵。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50吨。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与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一条直线上;另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日落的方向。1986年,巨石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
阅读室:阳历、阴历、阴阳历
公历,也称阳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它通过设置闰年的方法,使历年的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公历设闰年的法则为:以公元纪年为标准,凡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但逢整百年的年份,只有能被400整除的才为闰年;其余年份都为平年。
平年的2月份有28天,闰年的2月份增加一天,有29天。其余大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小月(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这样,公历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阴历根据朔望月来定月。由于朔望月的周期为29.53天 , 所以阴历的大月有30天 , 小月有29天。这样1年12个月共354天。
*
*
阅读室:阳历、阴历、阴阳历
现在,我国与公历并行使用的农历,用朔望月来定月,又通过设置闰月的方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我国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历和阳历的结合,因此农历又称阴阳历。它的平年即阴历年,只有354天。阴历年与回归年相比,两者相差约11天,三年就相差33天。为使农历历法适应季节变化周期,每隔两年或三年就要设置1个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就叫闰年。闰年有13个月,共383天或384天。
*
*
四季与五带
02
*
*
五带的形成
地表各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使各地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由此产生了地球五带。
*
*
五带的形成
划分依据:
有无太阳光线直射
极昼、极夜现象
界线: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五带:
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
*
*
五带的形成
热带
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
特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终年较大,有太阳直射;全年昼夜长短变化不大;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全年皆夏。
*
*
五带的形成
寒带
位置:南北极圈以内
特点:有极昼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终年较小;昼夜长短变化很大;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少;全年皆冬
*
*
五带的形成
温带
位置: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之间
特点: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年际变化最大;气温适中,四季分明
*
*
四季的形成
因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现象
*
*
四季的特点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
*
四季的时间
北半球四季时间划分:
春季:3月、4月、5月
夏季:6月、7月、8月
秋季:9月、10月、11月
冬季:12月、1月、2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我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季节的起点划分四季,与天文含义的四季基本一致。
*
*
二十四节气
*
*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带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还不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结冰,冬至不行船;
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
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
*
*
总结与练习
03
*
*
知识总结
*
*
课堂练习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长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四地所处位置从南到北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2.四地中全年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D
A
*
*
课堂练习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2月22日太阳大致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大于12小时,北半球小于12小时,且纬度越低昼长越接近12小时,纬度越高昼长与12小时差值越大,由此可判断出四地由南向北的顺序为丁、丙、乙、甲,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特征。极昼极夜区内,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为24小时;赤道为0;非极昼极夜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越大。四地均无极昼极夜现象,由表格可推知甲地纬度最高,全年昼夜长短的变化最大,故选A。
*
*
课堂练习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开展了一次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研学活动。下表示意该小组获取的我国北方某城市连续六天正午阳光透过正南窗户照射到同一室内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面积/m2 6.5 6.48 6.46 6.44 6.46 6.48
3.该城市所处时段最可能为(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4.该时段当地昼长变化特点为( )
A.白昼逐渐变长 B.白昼逐渐变短 C.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D.白昼先变短后变长
5.该时段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澳大利亚西北部降水较多 B.天山牧民在高海拔草场放牧
C.长江中下游迎来伏旱天气 D.游客前往北京观赏香山红叶
B
C
B
*
*
课堂练习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3.解析:结合材料及表格信息可知,该城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向,且连续六天正午太阳透过正南窗户照射到同一室内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该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且第四天光照面积最小,说明该城市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应为夏至日,因此该城市所处时段最可能为6月22日前后。故选B。
4.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第四天为复至日,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因此该时段白昼先变长,后变短。故选C。
5.解析:该时段处于北半球夏季,此时天山牧民主要在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放牧,夏季过后牧民逐渐向山下牧场转移,深秋时,牧民在低海拔牧场放牧,B正确。澳大利亚西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稀少应出现在当地夏季,此时为南半球冬季,该区域受澳大利亚中部吹来的东南风影响,降水稀少,A错误。长江中下游在6—7月为梅雨季节,梅雨过后进入伏旱天气,C错误。游客应在秋季前往北京观赏香山红叶,而非夏季,D错误。
*
*
课堂练习
下图是湖南某中学的一位地理老师用手机拍摄的鸣沙山(40°N,94°E)日落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区时)是( )
A.26日1:02 B.25日11:18
C.25日14:46 D.25日13:02
7.根据材料推断,当天鸣沙山所在地的昼长约为( )
A.18小时04分 B.14小时36分
C.13小时18分 D.15小时02分
D
B
*
*
课堂练习
6.答案:D
解析:图中的时间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2023年6月25日21:02,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区时)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即25日13:02,D正确,A、B、C错误。
7.答案:B
解析:当地日落时,北京时间是21:02,即120°E的地方时为21:02,鸣沙山位于94°E,与120°E相差26°,比120°E地方时晚1小时44分,据此可计算出此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9:18,这一天的昼长=(19:18-12:00)×2=14小时36分。B正确,A、C、D错误。
*
*
课堂练习
传统路灯在季节更替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开关时间,会出现“天黑灯不亮,天亮灯也亮”的情况。近年来很多城市开始推广光控路灯,其优点是能够根据光线强度变化来实现自动开关灯。下图为我国某商业街(30°N,104°E)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该商业街传统路灯出现“天黑灯不亮”的情况的时间段最可能是( )
A.元旦至儿童节 B.劳动节至儿童节
C.建军节至国庆节 D.清明节至劳动节
9.若该商业街路灯已经升级为光控路灯,某日路灯熄灭的时间(即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6:00,则该日的昼长为( )
A.15小时8分钟 B.14小时8分钟
C.13小时8分钟 D.12小时8分钟
C
B
*
*
课堂练习
传统路灯在季节更替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开关时间,会出现“天黑灯不亮,天亮灯也亮”的情况。近年来很多城市开始推广光控路灯,其优点是能够根据光线强度变化来实现自动开关灯。下图为我国某商业街(30°N,104°E)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2023年2月1日,日落时分小强到该商业街购物,发现影子朝向跟图中街道走向大体保持一致,该街道的走向大致是(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C
*
*
课堂练习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天黑灯不亮”说明该地天黑时间提前,昼长变短,太阳直射点南移,元旦到儿童节、劳动节到儿童节、清明节到劳动节太阳直射点均北移,A、B、D项错误;建军节至国庆节太阳直射点南移,C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昼长的计算。该地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6:00,经度为104°E。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120°E经线地方时),可计算出该地与120°E相差16°,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64分钟,可算出当地日出时间为地方时4:56,昼长=(12:00-日出地方时)×2,可求出当地昼长为14小时8分钟,B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2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该地日落西南,影子朝向东北,影子朝向跟图中街道走向大体一致,故街道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C项正确。
谢谢大家观看!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