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诸葛亮诫 子 书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首诗写的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课程导入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能够准确背诵全文。壹贰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理解文章内容。叁感受传统文化,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为忠武侯。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走近作者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走近作者代表作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相关走近作者本文选自《诸葛亮集》。《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为了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篇《诫子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后来这封家书成为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背景资料诸葛瞻,系诸葛亮之子,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263年(时年36岁),与子诸葛尚于抵御魏国邓艾伐蜀,皆阵亡。评价: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罗贯中: 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背景资料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它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背景资料“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十分完美。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文体知识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判断句式文体知识文体知识①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②主语,谓语+也。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③主语+者,谓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④主语,谓语+者也。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⑤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它的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句末用“者也”;“者”“也”都不用。判断句式的类型夫( ) 淡泊( ) 淫慢( )遂( ) 穷庐( ) 险躁( )fúdàn bóyínsuìlúzào预习检查字音字形【宁静致远】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预习检查词语解释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诫 子 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预习检查疏通文意题目解说诫子书劝诫,劝勉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信《诫子书》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诫性质的信。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品德高尚的人。操守、品德。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疏通文意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译 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增长才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振奋精神。励,振奋。修养性情。治,修养。疏通文意译 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岁月。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疾行,指迅速逝去。疏通文意译 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析课文拓 展平定南中主动申报立下遗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隐居隆中诸葛亮以身作则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品析课文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品析课文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又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品析课文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诲。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品析课文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志以俭养德学以静求学才以学广才“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品析课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品析课文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中哪些语句提到“志”?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品析课文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关于“志”的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志”与“学”的关系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品析课文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合作探究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他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 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细心计划将来。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益处,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信天才论,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合作探究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合作探究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决心和毅力就会半途而废。你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合作探究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古今异义①意与日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②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文言积累夫君子之行:行为与友期行:同行一词多义(1)行:静以修身:介词,用非学无以广才:拿来(2)以: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遂成枯落:成为(3)成:重点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文言积累诫子书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 淡泊.(bó) 险躁.(zào) 修.(xiū)身B. 致.(zhì)远 枯.(kū)落 养德.(dé)C. 淫.(yínɡ)慢 穷庐.(lú) 悲.(bēi)守D. 励.(lì)精 治.(zhì)性 遂.(suì)成C课堂小测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A. 意与日去. 相委而去.B. 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而不思则.罔C. 静以.修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 将复何及. 措手不及.A课堂小测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课文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B. 古代“书”通常指“书信”,如“家书”就是家信,“诫子书”指告诫儿子的一封书信。C. 诸葛亮足智多谋,在小说《西游记》中被刻画为智慧的化身,所以民间有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D. 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C课堂小测本文的作者是 ,字 ,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俗语有 。本文题目中,“诫”的意思是 ,“书”的意思是 。 诸葛亮孔明三国三顾茅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告诫、劝勉书信4.文学常识填空。课堂小测5. 用课文原句填空。(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 ,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 ”。(4)《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课堂小测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问候语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祝颂语以“此致”“敬礼”为例。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一至两行处右侧。另起下一行写日期。书信的格式拓展延伸书信的格式示例拓展延伸诫外甥书 诸葛亮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积累关于诚信的诗句。拓展延伸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拓展延伸诸葛亮的鹅毛扇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拓展延伸课下作业壹贰背默课文,积累重点语句翻译。搜集诸葛亮故事,请你以诸葛瞻的口吻给父亲写一回信。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