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第一课时)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忧 国忧民的情怀。3. 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增强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课时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2.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 深重灾难。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忧 国忧民的情怀。4.增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5. 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初读诗歌,感知特点●大声朗读本课杜甫的两首诗歌,对比《春望》,体会两首诗歌在 形式上的特点。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及朝代 杜甫(唐) 句式用韵体裁再读诗歌,理解内容●朗读《石壕吏》,结合注释,梳理故事情节。时 间 : 暮夜地 点 : 石壕村人 物 : 石壕吏、老妇、老翁、儿媳、孙子事 件 开 端 : 有吏夜捉人发 展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高 潮 : 老妇随吏夜归结 局 : “我”独与老翁别时间顺序品读诗歌,读懂人物●朗读诗歌,请说说,文中哪个字能够集中体现老妇的遭遇 从中能看出作者对老妇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石壕吏又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对其感情如何 √石壕吏是个凶 残的形象,原文写了“吏呼一何怒”,体现了作者对繁重兵役的憎恨与控诉。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苦→ 穷困之苦 → 应征之苦作者十分同情老妇妇啼一何苦写作背景补充● 结合课本注释①,说说为何人民生活如此之苦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都 (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 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 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 南。√百姓苦陷于连年征战,死伤无数,青壮年已严重不足,大唐已经 渐渐走向没落。吏: 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 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吏: 其 真 无 人 耶 藏问于答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 汝家必征人!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三读诗歌,鉴赏写法●本诗题目叫“石壕吏”,吏应该是主要形象,作者却只写了“吏呼一何怒”这一句话。吏难道只在听老妇诉苦 他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怎 样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三读诗歌,鉴赏写法通过以上内容的补充,可以发现《石壕吏》的内容看似多写老妇,实际上无一处不是在写官吏的凶狠残暴,也就是 说明写老妇,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藏问于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业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要求:(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2)了解五言古诗: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 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灵活 自由,全篇均由五字句构成。文疏 意通重点字词投:投宿。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已:停止,文中指生命结束。完裙:完整的衣服。裙,文中泛指 衣服。老妪:老妇。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重点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 (另外)两个儿子最近作战阵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了的生命就永远结束了!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备办早饭。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 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 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 出 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 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再读文章整体感知全文共分三层: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第2、3段):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 。第三部分(第4段):作者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辞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这首诗是以时间为顺序,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的)探合 究 作“暮投石壕村”,由诗人的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诗中哪一句是关键句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 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入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了什么情况 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 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 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下文老妇的诉苦酝酿出悲痛的气氛。分析第2、3段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 之怒、妇啼之苦。起统领后文的作用。第2段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吏绝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 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 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咆哮。“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天傍晚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人相送, 老妇已被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 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请根据老妪的话,推测差役愤怒逼问的内容。· 石 壕 吏: 汝家有男丁否 · 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辍率车中道壳他人否 · 石 壕 吏:· 老妪:惟 有室 是何人 · 石 壕 吏:●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 壕 吏: 一定还有人!·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描绘了老妇的痛苦申诉,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残暴压迫老百姓的强烈不满。总结文章 写作特点1.语言精练。2.运用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3.精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作 布 业 置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 示 :1.石壕吏和老妇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 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2.适当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略去的 细 节 。设板 计 书开端——有吏夜捉人吏——怒发展妇——哭高潮——听妇前致词结局——独与老翁别三子亡二人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同情百姓石壕吏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