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3.2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2份打包)(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3.2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2份打包)(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函数的零点及其与对应方程、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体会函数零点的概念以及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2.通过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解一元二次不等式.3.了解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导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对部分方程的求解问题给出了比较系统的求解方法,比如:大约在公元50~100年间编成的《九章算术》,就给出了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具体求解方法,11世纪的时候,北宋数学家贾宪给出了三次及三次以上的方程的解法,13世纪,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给出了求任意次方程正解的方法,今天,让我们站在这些数学巨人的肩上,来探究方程的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吧.
一、函数的零点及求法
问题1 观察下列三组方程与函数:
方程 函数
x2-2x-3=0 y=x2-2x-3
x2-2x+1=0 y=x2-2x+1
x2-2x+3=0 y=x2-2x+3
利用函数图象探究方程的根和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之间的关系.
提示 方程x2-2x-3=0的根为-1,3,函数y=x2-2x-3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1,0),(3,0);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为1,函数y=x2-2x+1的图象与x轴有唯一交点(1,0);
x2-2x+3=0没有实根,函数y=x2-2x+3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
知识梳理 函数零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在实数α处的函数值等于零,即f(α)=0,则称α为函数y=f(x)的零点.
α是函数f(x)零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α,0)是函数图象与x轴的公共点.
注意点:
(1)函数的零点是一个实数,不是点,即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2)方程f(x)=0有实数根 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 函数y=f(x)有零点.
(3)不能用公式求解的方程,可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找零点,然后得到方程的解;或将方程转化为两个函数,利用这两个函数图象来解决问题.
角度1 求函数的零点
例1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存在零点,如果存在,请求出.
(1)f(x)=;(2)f(x)=x2+2x+4.
解 (1)解方程=0,得x=-6,所以函数的零点为-6.
(2)令x2+2x+4=0,
由于Δ=22-4×1×4=-12<0,
所以方程x2+2x+4=0无实数解,
所以函数f(x)=x2+2x+4不存在零点.
反思感悟 求函数y=f(x)的零点的方法
(1)求函数f(x)的零点就是求方程f(x)=0的解,求解时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2)已知x0是函数f(x)的零点,则必有f(x0)=0.
角度2 函数的零点个数问题
例2 函数f(x)=的零点个数是(  )
A.0 B.1 C.2 D.3
答案 C
解析 方法一 因为方程x+2=0(x<0)的根为x=-2,方程x2-1=0(x>0)的根为x=1,所以函数f(x)有2个零点:-2与1.
方法二 画出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可知,f(x)的图象与x轴有2个交点,所以函数f(x)有2个零点.
反思感悟 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方法
(1)直接求出函数的零点进行判断.
(2)结合函数图象进行判断.
跟踪训练1 设函数f(x)=若f(-4)=f(0),f(-2)=-2,则函数g(x)=f(x)-x的零点个数为(  )
A.1 B.2 C.3 D.4
答案 C
解析 由f(-4)=f(0),f(-2)=-2,得

∴f(x)=
函数g(x)=f(x)-x的零点个数即方程f(x)=x的解的个数,当x≤0时,f(x)=x2+4x+2=x,解得x=-1或x=-2;
当x>0时,f(x)=2=x,解得x=2.
∴方程f(x)=x的解有3个,
即函数g(x)=f(x)-x的零点个数为3.
二、二次函数的零点及其对应方程、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关系
问题2 画出二次函数y=x2-12x+20的图象,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这与方程x2-12x+20=0的根有什么关系?
提示 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恰好是方程的根.
问题3 你能根据二次函数y=x2-12x+20的图象,写出x2-12x+20<0的解集吗?
提示 从图象上看,位于x轴上方的图象使得函数值大于零,位于x轴下方的图象使得函数值小于零,故x2-12x+20<0的解集为{x|2知识梳理
判别式Δ=b2-4ac Δ>0 Δ=0 Δ<0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x1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 {x|xx2} R
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 {x|x1注意点:
(1)二次函数的零点,即对应方程的根,即对应不等式解集的端点.
(2)不等式的解集必须写成集合的形式,若不等式无解,则解集为空集.
例3 (课本例2)利用函数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2-x-6<0;  (2)x2-x-6≥0.
解 设f(x)=x2-x-6,
令f(x)=0,得x2-x-6=0,
即(x-3)(x+2)=0,从而x=3或x=-2.
因此,3和-2都是函数f(x)的零点,从而f(x)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3,0)和(-2,0),又因为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所以可以作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1)所求解集为(-2,3);
(2)所求解集为(-∞,-2]∪[3,+∞).
例3 利用函数解下列不等式:
(1)2x2+5x-3<0;
(2)-3x2+6x≤2.
解 (1)不等式的对应方程为2x2+5x-3=0,
因为Δ=49>0,方程2x2+5x-3=0的两根为x1=-3,x2=
所以作出函数y=2x2+5x-3的图象,如图①所示.
由图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原不等式等价于3x2-6x+2≥0,其对应方程为3x2-6x+2=0,
因为Δ=12>0,方程3x2-6x+2=0的两根为
x1=x2=
所以作出函数y=3x2-6x+2的图象,如图②所示,由图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反思感悟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求函数的零点.
(2)作出函数的图象.
(3)求对应不等式的解集.
三、简单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4 (课本例5)求函数f(x)=(x+2)(x+1)(x-1)的零点,并作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写出不等式f(x)>0和f(x)≤0的解集.
解 函数零点为-2,-1,1.
函数的定义域被这三个点划分了四个区间,每个区间函数值的符号如下表所示.
x (-∞,-2) (-2,-1) (-1,1) (1,+∞)
f(x) - + - +
由此可以作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f(x)>0的解集为(-2,-1)∪(1,+∞);
f(x)≤0的解集为(-∞,-2]∪[-1,1].
例4 求函数f(x)=(2x+1)(x-1)(x-3)的零点,并作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写出不等式f(x)>0和f(x)≤0的解集.
解 函数零点依次为-1,3.
函数的定义域被这三个点划分了四个区间,每一个区间函数值的符号如表所示.
x (1,3) (3,+∞)
f(x) - + - +
由此可以画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f(x)>0的解集为∪(3,+∞);
f(x)≤0的解集为∪[1,3].
反思感悟 数轴穿根法的步骤
(1)通过不等式的诸多性质对不等式进行移项,使得右侧为0(注意:一定要保证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数).
(2)将不等号换成等号解出所有根.
(3)在数轴上从左到右依次标出各根.
(4)画穿根线,以数轴为标准,从最右根的右上方穿过根,往左下画线,然后再穿过次右根,一上一下依次穿过各根(遇偶次重根不穿透,遇奇次重根要穿透).
(5)观察不等号,如果不等号为“>”,则取数轴上方穿根线以内的范围;如果不等号为“<”,则取数轴下方穿根线以内的范围.
跟踪训练2 不等式≥0的解集为     .
答案 {x|x<-4或-1≤x≤2}
解析 原不等式等价于(x+1)(x-2)(x+4)≤0,且x≠-4.
分别令各个因式为0,可得根依次为-1,2,-4.
故不等式的解集为{x|x<-4或-1≤x≤2}.
1.知识清单:
(1)函数的零点及求法.
(2)二次函数的零点及其对应方程、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关系.
(3)简单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法、数轴穿根法.
3.常见误区:一元二次不等式含字母时需要讨论.
1.不等式6x2+x-2≤0的解集为(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设f(x)=6x2+x-2,令6x2+x-2=0,得(2x-1)(3x+2)=0,从而x=或x=-.由函数f(x)的图象可知,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
2.(多选)下列图象表示的函数中有零点的是(  )
答案 BCD
解析 B,C,D的图象均与x轴有交点,故函数均有零点,A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故函数没有零点.
3.已知函数f(x)=x2-ax-b的两个零点是2和3,则函数g(x)=bx2-ax-1的零点是    .
答案 --
解析 由题意知,方程x2-ax-b=0的两根为2,3,
∴即
∴方程bx2-ax-1=-6x2-5x-1=0的根为--
即为函数g(x)的零点.
4.不等式(x+1)(x-2)(x-3)<0的解集为        .
答案 (-∞,-1)∪(2,3)
解析 函数f(x)=(x+1)(x-2)(x-3)的零点为-1,2,3.
利用数轴穿根法作出函数f(x)图象的示意图(图略),
由图可知不等式(x+1)(x-2)(x-3)<0的解集为(-∞,-1)∪(2,3).
课时对点练
[分值:100分]
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多选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函数y=4x-2的零点是(  )
A.2 B.(-2,0) C. D.
答案 D
解析 令4x-2=0,得x=
∴函数y=4x-2的零点为.
2.(多选)函数y=ax-2的零点的个数可能是(  )
A.0 B.1 C.2 D.无法判断
答案 AB
解析 令y=ax-2=0,若a=0,则函数没有零点;当a≠0时,得x=函数有一个零点.∴函数y=ax-2的零点有0个或者1个.
3.函数y=x2-bx+1有一个零点,则b的值为(  )
A.2 B.-2 C.±2 D.3
答案 C
解析 因为函数有一个零点,令x2-bx+1=0,
所以Δ=b2-4=0,所以b=±2.
4.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1>0的解集为则ab的值为(  )
A.-6 B.-2 C.2 D.6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知方程ax2+bx+1=0的实数根为-1和且a<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解得a=-2,b=-1,所以ab=2.
5.函数y=f(x)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y=f(|x|)的零点的个数为(  )
A.4 B.5 C.6 D.7
答案 D
解析  ∵y=f(|x|)是偶函数,
∴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
∵当x>0时,函数有三个零点,
∴当x<0时,函数也有三个零点.
又∵0是y=f(|x|)的一个零点,
故共有7个零点.
6.(多选)下列各选项能使不等式<0成立的是(  )
A.{x|-1C.{x|2答案 AC
解析 原不等式可化为(x-2)2(x+1)(x-3)<0,所以-17.(5分)函数f(x)=的零点为        .
答案 2,-
解析 当x≥0时,由2x-4=0,得x=2;当x<0时,由2x2-3x-2=0,得x=-或x=2(舍去).故函数f(x)的零点是2,-.
8.(5分)已知函数f(x)=ax2-5x+2a+3的一个零点为0,则a=    ,f(x)的另一个零点为    .
答案 - -
解析 由已知,得f(0)=2a+3=0,
∴a=-∴f(x)=-x2-5x,
由-x2-5x=-x=0,
得x=0或x=-
∴f(x)的另一个零点为-.
9.(10分)设函数f(x)=(m+1)x2-mx+m-1.
(1)当m=1时,求不等式f(x)>0的解集;(4分)
(2)若不等式f(x)+1>0的解集为求m的值.(6分)
解 (1)当m=1时,不等式f(x)>0为2x2-x>0,
可得x<0或x>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0)∪.
(2)不等式f(x)+1>0,即(m+1)x2-mx+m>0,
由题意知3是方程(m+1)x2-mx+m=0的两根,
因此解得m=-.
10.(10分)已知函数f(x)=-3x2+2x-m+1.
(1)当m为何值时,函数有两个零点、一个零点、无零点;(6分)
(2)若函数恰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处,求m的值.(4分)
解 (1)函数有两个零点,则对应方程-3x2+2x-m+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Δ>0,
即4+12(1-m)>0,解得m<;
函数有一个零点,即Δ=0,解得m=;
函数无零点,即Δ<0,解得m>.
故当m<时,函数有两个零点;
当m=时,函数有一个零点;
当m>时,函数无零点.
(2)由已知得,0是对应方程的根,所以有1-m=0,
解得m=1.
11.(多选)不等式mx2-ax-1>0(m>0)的解集不可能是(  )
A.
B.R
C.
D.
答案 BCD
解析 因为Δ=a2+4m>0,
所以函数y=mx2-ax-1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又m>0,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不可能是B,C,D.
12.已知f(x)=(x-a)(x-b)+2(aA.a<α<βC.α答案 A
解析 因为α,β为f(x)=0的两根,
所以α,β为f(x)=(x-a)(x-b)+2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因为a,b为(x-a)(x-b)=0的两根,
令g(x)=(x-a)(x-b),
所以a,b为g(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可知f(x)图象可由g(x)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由图知选A.
13.(多选)已知a为常数,则函数f(x)=|x2-9|-a-2的零点个数可能为(  )
A.1 B.2 C.3 D.4
答案 BCD
解析 令g(x)=|x2-9|,h(x)=a+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a+2>9,即a>7时,两函数图象有2个交点,即函数f(x)有2个零点;
当a+2=9,即a=7时,两函数图象有3个交点,即函数f(x)有3个零点;
当0当a+2=0,即a=-2时,两函数图象有2个交点,即函数f(x)有2个零点;
当a+2<0,即a<-2时,两函数图象没有交点,即函数f(x)没有零点.
综上可知,函数f(x)的零点个数可能为0,2,3,4.
14.(5分)已知函数f(x)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2是它的一个零点,且在(0,+∞)上是增函数,则该函数有    个零点,这几个零点的和为    .
答案 3 0
解析 ∵f(x)是R上的奇函数,∴f(0)=0,
又∵f(x)在(0,+∞)上是增函数,
∴由奇函数的对称性可知,f(x)在(-∞,0)上也是增函数,
又∵f(2)=-f(-2)=0,
∴f(x)在(0,+∞)上只有一个零点,
综上,f(x)在R上共有3个零点,其和为-2+0+2=0.
15.(5分)已知函数f(x)=x|x-1|-a,x∈R有三个零点x1,x2,x3,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x1+x2+x3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解析 根据题意,设g(x)=x|x-1|=其图象如图所示.
若函数f(x)=x|x-1|-a有三个零点,则函数y=g(x)的图象与直线y=a有3个交点,必有0设x11,解得x=则1即x1+x2+x3的取值范围是.
16.(11分)已知函数f(x)=(m+6)x2+2(m-1)x+m+1有零点.
(1)求m的取值范围;(5分)
(2)若函数f(x)有两个不同的零点,且其倒数之和为-4,求m的值.(6分)
解 (1)当m+6=0,即m=-6时,函数f(x)=-14x-5,显然有零点;
当m+6≠0,即m≠-6时,
由Δ=4(m-1)2-4(m+6)(m+1)=-36m-20≥0,
得m≤-
∴m≤-且m≠-6.
综上,m≤-
故m的取值范围是.
(2)设x1,x2是函数f(x)的两个零点,
则x1+x2=-x1x2=.
∵+=-4,即=-4,
∴-=-4,解得m=-3.
又当m=-3时,m+6≠0,Δ>0,符合题意,
∴m的值为-3.第2课时 零点的存在性及其近似值的求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并会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2.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掌握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步骤.3.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并能用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导语
路边有一条河,小明从A点走到了B点,观察下列两幅画面,并推断哪一幅能说明小明的行程一定曾渡过河?
(1)      (2)
你能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吗?
一、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问题1 探究函数f(x)=2x-1的零点所在区间及零点所在区间的端点对应函数值的正负情况,并说明函数图象在零点附近有什么变化规律?函数f(x)=x2+4x-5呢?
提示 函数f(x)=2x-1的零点为∈(0,1),且有f(0)f(1)<0;函数f(x)=x2+4x-5的零点为-5,1,-5∈(-6,-4),1∈(0,2),且有f(-6)·f(-4)<0,f(0)f(2)<0,且以上函数在零点附近的图象都是连续的.
知识梳理 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并且f(a)f(b)<0(即在区间两个端点处的函数值异号),则函数y=f(x)在区间(a,b)中至少有一个零点,即 x0∈(a,b),f(x0)=0.
注意点:
(1)定理要求函数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
(2)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y=f(x),f(a)f(b)<0是函数有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该定理是用来判断函数的变号零点,比如y=x2,有零点为0,但是该零点的两侧函数值的符号相同,称为不变号零点.
例1 函数f(x)=x3+x-2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由题可知,f(x)为增函数,再由f(0)=-2<0,f(1)=-<0,f(2)=>0,f=10>0,f=>0,
所以f(1)f(2)<0,根据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知,零点在范围内.
反思感悟 判断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方法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零点,首先看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若连续,看是否存在f(a)f(b)<0,若存在,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注意:对于连续函数f(x),若存在f(a)f(b)<0,则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反之,不一定成立.
跟踪训练1 (多选)若aA.(-∞,a) B.(a,b)
C.(b,c) D.(c,+∞)
答案 BC
解析 ∵f(x)=(x-a)(x-b)+(x-b)(x-c)+(x-c)(x-a),
∴f(a)=(a-b)(a-c),f(b)=(b-c)(b-a),f(c)=(c-a)(c-b),
∵a0,f(b)<0,f(c)>0,
∴f(x)的两个零点分别位于区间(a,b)和(b,c)内.
二、二分法
问题2 某档综艺栏目有猜价格游戏,主持人给出一件商品,让参赛者猜价格.在规定的时间内猜中,则商品归参赛者所有.参赛者可以不断报价格,主持人只说“高了”或“低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提高猜中的可能性?
提示 可以不断地取两个价格的中间值,能够比较迅速地接近真实价格.
知识梳理 二分法的概念
一般地,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可以通过计算区间中点函数值,从而不断缩小零点所在的区间来实现,这种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称为二分法.
注意点:
(1)二分法的求解原理是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它是一种近似求解的具体方法,是考查“极端”“无限分割”“化整为零”“无限逼近”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
(2)用二分法只能求变号零点,即零点左右两侧的函数值的符号相反,比如y=x2,该函数有零点为0,但不能用二分法求解.
例2 (1)下列函数图象与x轴均有交点,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按定义,f(x)的图象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且f(a)·f(b)<0,才能不断地把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进而利用二分法求出函数的零点.故结合各图象可得B,C,D满足条件,而A不满足,在A中,函数图象经过零点时,函数值不变号,因此不能用二分法求解.
(2)(多选)下列函数中,能用二分法求零点的是(  )
A.f(x)=2x+3 B.f(x)=x2+2x-6
C.f(x)=x2-2x+1 D.f(x)=2x-1
答案 ABD
解析 因为f(x)=x2-2x+1=(x-1)2≥0,即含有零点的区间[a,b]不满足f(a)·f(b)<0,故C不能用二分法求零点,其余的都可以.
反思感悟 运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应具备的条件
(1)函数图象在零点附近连续不断.
(2)在该零点左右函数值异号.
跟踪训练2 已知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零点的个数及可以用二分法求近似值的零点的个数分别为(  )
A.4,4 B.3,4 C.5,4 D.4,3
答案 D
解析 由图象知函数f(x)与x轴有4个交点,因此零点个数为4,从左往右数第4个交点两侧不满足函数值异号,因此不能用二分法求零点近似值,而其余3个均可使用二分法求零点近似值.
三、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在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条件满足时(即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 连续不断的,且f(a)f(b)<0),给定近似的精度ε,用二分法求零点x0的近似值x1,使得|x1-x0|<ε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检查 |b-a|≤2ε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取x1=计算结束;如果不成立,转到第二步.
第二步: 计算区间(a,b)的中点对应的函数值,若f =0,取x1=计算结束;
若f≠0,转到第三步.
第三步: 若f(a)f <0,将的值赋给b回到第一步;
否则必有f f(b)<0,将的值赋给a,回到第一步.
这些步骤可用如图所示的框图表示.
例3 用二分法求方程2x3+3x-3=0的一个正实数近似解.(精确度为0.1)
解 令f(x)=2x3+3x-3,
经计算,f(0)=-3<0,f(1)=2>0,
f(0)·f(1)<0,
所以函数f(x)在(0,1)内存在零点,
即方程2x3+3x-3=0在(0,1)内有解.
取(0,1)的中点0.5,经计算f(0.5)<0,又f(1)>0,
所以方程2x3+3x-3=0在(0.5,1)内有解.
如此继续下去,得到方程的正实数根所在的区间,如表:
(a,b) 中点c f(a) f(b) f
(0,1) 0.5 f(0)<0 f(1)>0 f(0.5)<0
(0.5,1) 0.75 f(0.5)<0 f(1)>0 f(0.75)>0
(0.5,0.75) 0.625 f(0.5)<0 f(0.75)>0 f(0.625)<0
(0.625,0.75) |0.625-0.75|=0.125<0.1×2
由于|0.625-0.75|=0.125<0.1×2,所以0.687 5可作为方程的一个正实数近似解.
延伸探究 若本例中的“精确度为0.1”换为“精确度为0.05”,结论又如何?
解 在本例的基础上,取区间(0.625,0.75)的中点x=0.687 5,因为f(0.687 5)<0,f(0.75)>0且|0.687 5-0.75|=0.062 5<0.05×2,所以x=0.718 75可作为方程的一个近似解.
反思感悟 (1)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应遵循的原则
①需依据图象估计零点所在的初始区间[a,b](一般采用估计值的方法完成).
②取区间端点的中点c,计算f(c),确定有解区间是(a,c)还是(c,b),逐步缩小区间的“长度”,直到区间的两个端点符合精确度要求,终止计算,得到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2)切记最后的区间的两端点满足|b-a|≤2ε,则取x=为所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1.知识清单:
(1)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2)二分法的概念.
(3)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2.常见误区:f(a)f(b)<0是连续函数存在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近似值时精确度理解不准确.
1.用二分法求函数f(x)=x3+5的零点可以取的初始区间是(  )
A.[-2,-1] B.[-1,0]
C.[0,1] D.[1,2]
答案 A
解析 由于f(-2)=-3<0,f(-1)=4>0,故可以取区间[-2,-1]作为计算的初始区间,用二分法逐次计算.
2.(多选) 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是连续的,且其中的四组对应值如下表,那么在下列区间中,函数f(x)一定存在零点的是(  )
x 1 2 3 5
f(x) 3 -1 2 0
A.(1,2) B.[1,3] C.[2,5) D.(3,5)
答案 ABC
解析 由图表可知,f(1)=3,f(2)=-1,f(3)=2,f(5)=0.由f(1)·f(2)<0,可知函数f(x)在(1,2)上一定有零点;则函数f(x)在[1,3]上一定有零点;由f(2)·f(3)<0,可知函数f(x)在(2,3)上一定有零点;则函数f(x)在[2,5)上一定有零点;由f(3)>0,f(5)=0,可知f(x)在(3,5)上不一定有零点.
3.若函数f(x)=x3+x2-2x-2的一个正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用二分法逐次计算,参考数据如表所示:
f(1)=-2 f(1.5)=0.625
f(1.25)=-0.984 f(1.375)=-0.260
f(1.438)=0.165 f(1.406 5)=-0.052
那么方程x3+x2-2x-2=0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度为0.02)为(  )
A.1.312 5 B.1.375
C.1.422 25 D.1.406 5
答案 C
解析 ∵f(1.406 5)<0,f(1.438)>0,
∴f(1.406 5)·f(1.438)<0,
∴该方程的解在区间(1.406 5,1.438)内,
又|1.406 5-1.438|=0.031 5<0.02×2,
∴方程的近似解可以是1.422 25.
4.函数f(x)=x2+ax+b有零点,但不能用二分法求出,则a,b的关系是    .
答案 a2=4b
解析 ∵函数f(x)=x2+ax+b有零点,但不能用二分法求出,
∴函数f(x)=x2+ax+b的图象与x轴相切.
∴Δ=a2-4b=0.∴a2=4b.
课时对点练
[分值:100分]
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多选)用二分法求如图所示函数f(x)的零点时,能求出的零点是(  )
A.x1 B.x2 C.x3 D.x4
答案 ABD
解析 由图知x1,x2,x4是变号零点,可用二分法求出,x3不是变号零点,不能用二分法求出.
2.用二分法求函数y=f(x)在区间[2,4]上的唯一零点的近似值时,验证f(2)·f(4)<0,取区间(2,4)的中点x1==3,计算得f(2)·f(x1)<0,则此时零点x0所在的区间是(  )
A.(2,4) B.(2,3)
C.(3,4) D.无法确定
答案 B
3.(多选)下列关于函数y=f(x),x∈[a,b]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x0∈[a,b]且满足f(x0)=0,则x0是f(x)的一个零点
B.若x0是f(x)在区间[a,b]上的零点,则可用二分法求x0的近似值
C.函数f(x)的零点是方程f(x)=0的根,方程f(x)=0的根也一定是函数f(x)的零点
D.用二分法求方程的根时,得到的都是近似值
答案 AC
解析 易知A正确;
因为函数f(x)不一定连续,故B错误;
由函数f(x)的零点的定义知C正确;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根时,得到的根也可能是精确值,故D错误.
4.已知连续函数f(x)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x 1 2 3 4 5 6 7 8 9
f(x) 14 8 -2 2 7 3 -2 -1 8
则函数f(x)在区间[1,9]上的零点至少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 C
解析 ∵f(2)=8>0,f(3)=-2<0,f(4)=2>0,
f(6)=3>0,f(7)=-2<0,f(8)=-1<0,f(9)=8>0,
∴f(2)·f(3)<0,f(3)·f(4)<0,
f(6)·f(7)<0,f(8)·f(9)<0,
∴在(2,3),(3,4),(6,7),(8,9)上都至少各有一个零点,
∴至少有4个零点.
5.(多选)在用二分法求函数f(x)零点的近似值时,第一次所取的区间是[-2,4],则第三次所取的区间可能是(  )
A. B.[-2,1]
C. D.
答案 ACD
解析 ∵第一次所取的区间是[-2,4],∴第二次所取的区间可能为[-2,1],[1,4],∴第三次所取的区间可能为.
6.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求得f(x)=x3+2x-9的部分函数值数据如表所示:
x 1 2 1.5 1.625 1.75 1.875 1.812 5
f(x) -6 3 -2.625 -1.459 -0.14 1.341 8 0.579 3
则当精确度为0.1时,方程x3+2x-9=0的近似解可取为(  )
A.1.625 B.1.75 C.1.812 5 D.1.875
答案 C
解析 由表格可得,当精确度为0.1时,函数f(x)=x3+2x-9的零点在(1.75,1.875)中,
故方程x3+2x-9=0的近似解可取为1.812 5.
7.(5分)用二分法研究函数f(x)=x3+3x-1的零点时,第一次经计算得f(0)<0,f(0.5)>0,可得其中一个零点x0∈    ,第二次应计算    .
答案 (0,0.5) f(0.25)
解析 ∵f(0)<0,f(0.5)>0,∴f(0)·f(0.5)<0,故f(x)的一个零点x0∈(0,0.5),利用二分法,则第二次应计算f =f(0.25).
8.(5分)设f(x)=x2-3x+a,若函数f(x)在区间(1,3)内有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 
解析 显然函数f(x)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f(1)因为函数f(x)在区间(1,3)内有零点,
所以f(3)·f <0或f =0,
解得09.(10分)用二分法求方程x2-5=0的一个正零点近似值.(精确度为0.05)
解 令f(x)=x2-5,
因为f(2.2)=-0.16<0,f(2.4)=0.76>0,
所以f(2.2)·f(2.4)<0,说明这个函数在区间(2.2,2.4)内有零点x0.
取区间(2.2,2.4)的中点x1=2.3,f(2.3)=0.29,
因为f(2.2)·f(2.3)<0,所以x0∈(2.2,2.3).
再取区间(2.2,2.3)的中点x2=2.25,
f(2.25)=0.062 5,
因为f(2.2)·f(2.25)<0,所以x0∈(2.2,2.25).
由于|2.25-2.2|=0.05<2×0.05,
因此原方程的正零点近似值可取为=2.225.
10.(10分)已知函数f(x)=2x3-x2-3x+1.
(1)求证:f(x)在区间(1,2)中存在零点;(4分)
(2)若f(x)的一个正数零点附近的函数近似值如表格所示,请用二分法计算f(x)=0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到0.1).(6分)
x 1 1.5 1.25 1.375 1.312 5 1.343 75
f(x)的近似值 -1 1 -0.406 25 0.183 59 -0.138 18 0.015 81
(1)证明 因为f(x)=2x3-x2-3x+1,
所以f(1)=-1<0,f(2)=7>0,
所以f(1)·f(2)=-7<0.
且f(x)=2x3-x2-3x+1在区间[1,2]上的图象连续,
所以f(x)在区间(1,2)中存在零点.
(2)解 由(1)知,f(x)=2x3-x2-3x+1在(1,2)中存在零点,由表知f(1)=-1,f(1.5)=1,
所以f(1)·f(1.5)<0,所以f(x)的零点在(1,1.5)中,因为f(1.25)=-0.406 25,
所以f(1.25)·f(1.5)<0,
所以f(x)的零点在(1.25,1.5)中,
因为f(1.375)≈0.183 59,
所以f(1.25)·f(1.375)<0,所以f(x)的零点在(1.25,1.375)中,
由于|1.375-1.25|=0.125<0.1×2,
所以f(x)=0的一个精确到0.1的近似解是=1.312 5.
11.已知函数f(x),g(x)的图象在[-1,3]上都是连续不断的.根据下表,能够判断f(x)=g(x)有实数解的区间是(  )
x -1 0 1 2 3
f(x) -0.677 3.011 5.432 5.980 7.651
g(x) -0.530 3.451 4.890 5.241 6.892
A.(-1,0) B.(0,1) C.(1,2) D.(2,3)
答案 B
解析 令F(x)=f(x)-g(x),
因为F(-1)=f(-1)-g(-1)
=-0.677-(-0.530)=-0.147<0,
F(0)=f(0)-g(0)=3.011-3.451=-0.44<0,
F(1)=f(1)-g(1)=5.432-4.890=0.542>0,
F(2)=f(2)-g(2)=5.980-5.241=0.739>0,
F(3)=f(3)-g(3)=7.651-6.892=0.759>0,
于是有F(0)·F(1)<0.所以F(x)在(0,1)内有零点,即f(x)=g(x)在(0,1)内有实数解.
12.(5分)用二分法求方程x3-x2-1=0的一个近似解,现在已经将一个实数根锁定在区间(1,2)内,则下一步可断定该实数根所在的区间为    .
答案 
解析 令f(x)=x3-x2-1,则f(1)=-1<0,f(2)=3>0,f =>0,所以f f(1)<0,
故可断定该实数根所在的区间为.
13.(5分)已知图象连续不断的函数y=f(x)在区间(0,0.1)中有唯一零点,如果用二分法求这个零点(精确度为0.005)的近似值,则应将区间(0,0.1)等分的次数至少为    .
答案 4
解析 设等分的最少次数为n,则由<0.01,
得2n>10,∴n的最小值为4.
14.(5分)设方程2x+x3=10的唯一正实根为β,β所在区间为(n,n+1),n∈N+,则n=    .
答案 1
解析 设f(x)=2x+x3-10,
又f(0)=-10,f(1)=-7,f(2)=2,
∴f(1)·f(2)<0,∴β∈(1,2),n=1.
15.(5分)在26枚崭新的金币中,有一枚外表与真金币完全相同的假币(质量小一点),现在只有一台天平,则应用二分法的思想,最多称    次就可以发现这枚假币.
答案 4
解析  将26枚金币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天平两端,则假币一定在质量小的那13枚金币里面;从这13枚金币中拿出1枚,然后将剩下的12枚金币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天平两端,若天平平衡,则假币一定是拿出的那一枚,若不平衡,则假币一定在质量小的那6枚金币里面;将这6枚金币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天平两端,则假币一定在质量小的那3枚金币里面;从这3枚金币中任拿出2枚,分别放在天平两端,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一枚即是假币,若不平衡,则质量小的那一枚即是假币.综上可知,最多称4次就可以发现这枚假币.
16.(12分)学校请了30名木工制作200把椅子和100张课桌.已知制作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的工时之比为10∶7,问:30名木工如何分组(一组制作课桌,一组制作椅子)才能使任务完成最快?
解 设x(1≤x≤29,x∈N+)名木工制作课桌,(30-x)名木工制作椅子.一名木工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制作7张课桌或10把椅子,所以x名木工制作100张课桌所需要的时间P(x)=(30-x)名木工制作200把椅子所需要的时间Q(x)==要想任务完成最快,
则应求y=max{P(x),Q(x)}的最小值,该函数图象是图中实线上的29个点,记x0为y取最小值时x的值,假设P(x)=Q(x),
下面用二分法的思想求x0.
令f(x)=P(x)-Q(x)=+则f(1)=-≈13.60>0,f(29)=-20≈-19.51<0,所以x0∈(1,29);取区间(1,29)的中点x1==15,f(15)≈-0.38<0,所以x0∈(1,15);同理可得,x0∈(8,15),x0∈(11.5,15),x0∈(11.5,13.25),x0∈(12.375,13.25),x0∈(12.375,12.812 5).又x0∈N+,所以x0=12或x0=13.当|f(x)|取最小值时,表示木工分别完成两项工作的时间最接近,此时完成此项工作时间最短.当x0=12时,f(x)≈0.079;当x0=13时,f(x)≈-0.078.因为|0.079|>|-0.078|,所以取x0=13,即安排13名木工制作课桌,17名木工制作椅子,可使任务完成最快.(共75张PPT)
第1课时
函数的零点及其与对应方程、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3.2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
1.体会函数零点的概念以及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
2.通过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了解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习目标
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对部分方程的求解问题给出了比较系统的求解方法,比如:大约在公元50~100年间编成的《九章算术》,就给出了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具体求解方法,11世纪的时候,北宋数学家贾宪给出了三次及三次以上的方程的解法,13世纪,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给出了求任意次方程正解的方法,今天,让我们站在这些数学巨人的肩上,来探究方程的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吧.
导 语
一、函数的零点及求法
二、二次函数的零点及其对应方程、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关系
课时对点练
三、简单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随堂演练
内容索引
函数的零点及求法

观察下列三组方程与函数:
问题1
方程 函数
x2-2x-3=0 y=x2-2x-3
x2-2x+1=0 y=x2-2x+1
x2-2x+3=0 y=x2-2x+3
利用函数图象探究方程的根和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之间的关系.
提示 方程x2-2x-3=0的根为-1,3,函数y=x2-2x-3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1,0),(3,0);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为1,函数y=x2-2x+1的图象与x轴有唯一交点(1,0);
x2-2x+3=0没有实根,函数y=x2-2x+3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
函数零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在实数α处的函数值等于零,即 ,则称α为函数y=f(x)的零点.
α是函数f(x)零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f(α)=0
(α,0)是函数图象与x轴的公共点
(1)函数的零点是一个实数,不是点,即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2)方程f(x)=0有实数根 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 函数y=f(x)有零点.
(3)不能用公式求解的方程,可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找零点,然后得到方程的解;或将方程转化为两个函数,利用这两个函数图象来解决问题.
注 意 点
<<<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存在零点,如果存在,请求出.
(1)f(x)=;
例 1
解方程=0,得x=-6,所以函数的零点为-6.

角度1 求函数的零点
(2)f(x)=x2+2x+4.
令x2+2x+4=0,
由于Δ=22-4×1×4=-12<0,
所以方程x2+2x+4=0无实数解,
所以函数f(x)=x2+2x+4不存在零点.

求函数y=f(x)的零点的方法
(1)求函数f(x)的零点就是求方程f(x)=0的解,求解时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2)已知x0是函数f(x)的零点,则必有f(x0)=0.




函数f(x)=的零点个数是
A.0 B.1 C.2 D.3
例 2
角度2 函数的零点个数问题

方法一 因为方程x+2=0(x<0)的根为x=-2,方程x2-1=0(x>0)的根为x=1,所以函数f(x)有2个零点:-2与1.
方法二 画出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可
知,f(x)的图象与x轴有2个交点,所以函数f(x)有2个零点.
解析
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方法
(1)直接求出函数的零点进行判断.
(2)结合函数图象进行判断.




设函数f(x)=若f(-4)=f(0),f(-2)=-2,则函数g(x)=f(x)-x的零点个数为
A.1 B.2 C.3 D.4
跟踪训练 1

由f(-4)=f(0),f(-2)=-2,得∴
∴f(x)=
函数g(x)=f(x)-x的零点个数即方程f(x)=x的解的个数,当x≤0时,f(x)=x2+4x+2=x,解得x=-1或x=-2;
当x>0时,f(x)=2=x,解得x=2.
∴方程f(x)=x的解有3个,
即函数g(x)=f(x)-x的零点个数为3.
解析

二次函数的零点及其对应方程、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关系
提示 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恰好是方程的根.
画出二次函数y=x2-12x+20的图象,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这与方程x2-12x+20=0的根有什么关系?
问题2
提示 从图象上看,位于x轴上方的图象使得函数值大于零,位于x轴下方的图象使得函数值小于零,故x2-12x+20<0的解集为{x|2你能根据二次函数y=x2-12x+20的图象,写出x2-12x+20<0的解集吗?
问题3
判别式Δ=b2-4ac Δ>0 Δ=0 Δ<0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0(a>0)的根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x1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 __________ ____ ____
{x|xx2}
R
{x|x1

(1)二次函数的零点,即对应方程的根,即对应不等式解集的端点.
(2)不等式的解集必须写成集合的形式,若不等式无解,则解集为空集.
注 意 点
<<<
(课本例2)利用函数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2-x-6<0;
例 3
设f(x)=x2-x-6,令f(x)=0,得x2-x-6=0,
即(x-3)(x+2)=0,从而x=3或x=-2.
因此,3和-2都是函数f(x)的零点,从而f(x)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3,0)和(-2,0),又因为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所以可以作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所求解集为(-2,3);

(2)x2-x-6≥0.
所求解集为(-∞,-2]∪[3,+∞).

利用函数解下列不等式:
(1)2x2+5x-3<0;
例 3
不等式的对应方程为2x2+5x-3=0,
因为Δ=49>0,方程2x2+5x-3=0的两根为x1=-3,x2=
所以作出函数y=2x2+5x-3的图象,如图①所示.
由图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3x2+6x≤2.
原不等式等价于3x2-6x+2≥0,其对应方程为3x2-6x+2=0,
因为Δ=12>0,方程3x2-6x+2=0的两根为
x1=x2=
所以作出函数y=3x2-6x+2的图象,如图②所示,
由图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求函数的零点.
(2)作出函数的图象.
(3)求对应不等式的解集.




简单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本例5)求函数f(x)=(x+2)(x+1)(x-1)的零点,并作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写出不等式f(x)>0和f(x)≤0的解集.
例 4
x (-∞,-2) (-2,-1) (-1,1) (1,+∞)
f(x) - + - +
函数零点为-2,-1,1.
函数的定义域被这三个点划分了四个区间,每个区间函数值的符号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以作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f(x)>0的解集为(-2,-1)∪(1,+∞);
f(x)≤0的解集为(-∞,-2]∪[-1,1].
求函数f(x)=(2x+1)(x-1)(x-3)的零点,并作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写出不等式f(x)>0和f(x)≤0的解集.
例 4
函数零点依次为-1,3.
函数的定义域被这三个点划分了四个区间,每一个区间函数值的符号如表所示.

由此可以画出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f(x)>0的解集为∪(3,+∞);
f(x)≤0的解集为∪[1,3].
x (1,3) (3,+∞)
f(x) - + - +
数轴穿根法的步骤
(1)通过不等式的诸多性质对不等式进行移项,使得右侧为0(注意:一定要保证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数).
(2)将不等号换成等号解出所有根.
(3)在数轴上从左到右依次标出各根.
(4)画穿根线,以数轴为标准,从最右根的右上方穿过根,往左下画线,然后再穿过次右根,一上一下依次穿过各根(遇偶次重根不穿透,遇奇次重根要穿透).
(5)观察不等号,如果不等号为“>”,则取数轴上方穿根线以内的范围;如果不等号为“<”,则取数轴下方穿根线以内的范围.




不等式≥0的解集为      .
跟踪训练 2
{x|x<-4或-1≤x≤2}
原不等式等价于(x+1)(x-2)(x+4)≤0,且x≠-4.
分别令各个因式为0,可得根依次为-1,2,-4.
故不等式的解集为{x|x<-4或-1≤x≤2}.
解析
1.知识清单:
(1)函数的零点及求法.
(2)二次函数的零点及其对应方程、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关系.
(3)简单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法、数轴穿根法.
3.常见误区:一元二次不等式含字母时需要讨论.
随堂演练

1
2
3
4
1.不等式6x2+x-2≤0的解集为
A. B.∪
C. D.

设f(x)=6x2+x-2,令6x2+x-2=0,得(2x-1)(3x+2)=0,从而x=或x=-.
由函数f(x)的图象可知,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
解析
1
2
3
4
2.(多选)下列图象表示的函数中有零点的是
B,C,D的图象均与x轴有交点,故函数均有零点,A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故函数没有零点.
解析



1
2
3
4
3.已知函数f(x)=x2-ax-b的两个零点是2和3,则函数g(x)=bx2-ax-1的零点
是    .
由题意知,方程x2-ax-b=0的两根为2,3,

∴方程bx2-ax-1=-6x2-5x-1=0的根为--
即为函数g(x)的零点.
解析
--
1
2
3
4
4.不等式(x+1)(x-2)(x-3)<0的解集为         .
函数f(x)=(x+1)(x-2)(x-3)的零点为-1,2,3.
利用数轴穿根法作出函数f(x)图象的示意图(图略),
由图可知不等式(x+1)(x-2)(x-3)<0的解集为(-∞,-1)∪(2,3).
解析
(-∞,-1)∪(2,3)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D AB C C D AC 2,-
题号 8 11 12 13 14 15
答案 - - BCD A BCD 3 0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当m=1时,不等式f(x)>0为2x2-x>0,可得x<0或x>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0)∪.
(2)不等式f(x)+1>0,即(m+1)x2-mx+m>0,
由题意知3是方程(m+1)x2-mx+m=0的两根,
因此解得m=-.
1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函数有两个零点,则对应方程-3x2+2x-m+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Δ>0,
即4+12(1-m)>0,解得m<;
函数有一个零点,即Δ=0,解得m=;
函数无零点,即Δ<0,解得m>.
故当m<时,函数有两个零点;
1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当m=时,函数有一个零点;
当m>时,函数无零点.
(2)由已知得,0是对应方程的根,所以有1-m=0,
解得m=1.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当m+6=0,即m=-6时,函数f(x)=-14x-5,显然有零点;
当m+6≠0,即m≠-6时,
由Δ=4(m-1)2-4(m+6)(m+1)=-36m-20≥0,
得m≤-∴m≤-且m≠-6.
综上,m≤-
故m的取值范围是.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设x1,x2是函数f(x)的两个零点,则x1+x2=-x1x2=.
∵+=-4,即=-4,
∴-=-4,解得m=-3.
又当m=-3时,m+6≠0,Δ>0,符合题意,∴m的值为-3.
基础巩固
1.函数y=4x-2的零点是
A.2 B.(-2,0) C. D.

令4x-2=0,得x=
∴函数y=4x-2的零点为.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多选)函数y=ax-2的零点的个数可能是
A.0 B.1 C.2 D.无法判断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令y=ax-2=0,若a=0,则函数没有零点;当a≠0时,得x=函数有一个零点.
∴函数y=ax-2的零点有0个或者1个.
解析
3.函数y=x2-bx+1有一个零点,则b的值为
A.2 B.-2 C.±2 D.3

因为函数有一个零点,令x2-bx+1=0,
所以Δ=b2-4=0,所以b=±2.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1>0的解集为则ab的值为
A.-6 B.-2 C.2 D.6

由题意知方程ax2+bx+1=0的实数根为-1和且a<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解得a=-2,b=-1,所以ab=2.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函数y=f(x)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y=f(|x|)的零点的个数为
A.4 B.5
C.6 D.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y=f(|x|)是偶函数,
∴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
∵当x>0时,函数有三个零点,
∴当x<0时,函数也有三个零点.
又∵0是y=f(|x|)的一个零点,
故共有7个零点.
解析
6.(多选)下列各选项能使不等式<0成立的是
A.{x|-1C.{x|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原不等式可化为(x-2)2(x+1)(x-3)<0,所以-1解析
7.函数f(x)=的零点为    .
当x≥0时,由2x-4=0,得x=2;当x<0时,由2x2-3x-2=0,得x=-或x=2(舍去).故函数f(x)的零点是2,-.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8.已知函数f(x)=ax2-5x+2a+3的一个零点为0,则a=   ,f(x)的另一个
零点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已知,得f(0)=2a+3=0,
∴a=-∴f(x)=-x2-5x,
由-x2-5x=-x=0,
得x=0或x=-
∴f(x)的另一个零点为-.
解析
9.设函数f(x)=(m+1)x2-mx+m-1.
(1)当m=1时,求不等式f(x)>0的解集;
当m=1时,不等式f(x)>0为2x2-x>0,
可得x<0或x>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若不等式f(x)+1>0的解集为求m的值.
不等式f(x)+1>0,即(m+1)x2-mx+m>0,
由题意知3是方程(m+1)x2-mx+m=0的两根,
因此解得m=-.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已知函数f(x)=-3x2+2x-m+1.
(1)当m为何值时,函数有两个零点、一个零点、无零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函数有两个零点,则对应方程-3x2+2x-m+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Δ>0,
即4+12(1-m)>0,解得m<;
函数有一个零点,即Δ=0,解得m=;
函数无零点,即Δ<0,解得m>.
故当m<时,函数有两个零点;
当m=时,函数有一个零点;
当m>时,函数无零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若函数恰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处,求m的值.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已知得,0是对应方程的根,所以有1-m=0,
解得m=1.

11.(多选)不等式mx2-ax-1>0(m>0)的解集不可能是
A. B.R
C. D.



综合运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Δ=a2+4m>0,
所以函数y=mx2-ax-1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又m>0,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不可能是B,C,D.
解析
12.已知f(x)=(x-a)(x-b)+2(aA.a<α<βC.α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α,β为f(x)=0的两根,
所以α,β为f(x)=(x-a)(x-b)+2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因为a,b为(x-a)(x-b)=0的两根,
令g(x)=(x-a)(x-b),
所以a,b为g(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可知f(x)图象可由g(x)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由图知选A.
解析
13.(多选)已知a为常数,则函数f(x)=|x2-9|-a-2的零点个数可能为
A.1 B.2 C.3 D.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令g(x)=|x2-9|,h(x)=a+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a+2>9,即a>7时,两函数图象有2个交点,即函数f(x)有2个零点;
当a+2=9,即a=7时,两函数图象有3个交点,即函数f(x)有3个零点;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当0当a+2=0,即a=-2时,两函数图象有2个交点,即函数f(x)有2个零点;
解析
当a+2<0,即a<-2时,两函数图象没有交点,即函数f(x)没有零点.
综上可知,函数f(x)的零点个数可能为0,2,3,4.
14.已知函数f(x)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2是它的一个零点,且在(0,+∞)上是增函数,则该函数有   个零点,这几个零点的和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f(x)是R上的奇函数,∴f(0)=0,
又∵f(x)在(0,+∞)上是增函数,
∴由奇函数的对称性可知,f(x)在(-∞,0)上也是增函数,
又∵f(2)=-f(-2)=0,
∴f(x)在(0,+∞)上只有一个零点,
综上,f(x)在R上共有3个零点,其和为-2+0+2=0.
解析
3
0
15.已知函数f(x)=x|x-1|-a,x∈R有三个零点x1,x2,x3,则实数a的取值范
围是    ;x1+x2+x3的取值范围是     .
拓广探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题意,设g(x)=x|x-1|=其图象如图所示.
解析
若函数f(x)=x|x-1|-a有三个零点,则函数y=g(x)的图象与直线y=a有3个交点,必有0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x11,解得x=则1即x1+x2+x3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
16.已知函数f(x)=(m+6)x2+2(m-1)x+m+1有零点.
(1)求m的取值范围;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当m+6=0,即m=-6时,函数f(x)=-14x-5,显然有零点;
当m+6≠0,即m≠-6时,
由Δ=4(m-1)2-4(m+6)(m+1)=-36m-20≥0,
得m≤-
∴m≤-且m≠-6.
综上,m≤-故m的取值范围是.

(2)若函数f(x)有两个不同的零点,且其倒数之和为-4,求m的值.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x1,x2是函数f(x)的两个零点,
则x1+x2=-x1x2=.
∵+=-4,即=-4,
∴-=-4,解得m=-3.
又当m=-3时,m+6≠0,Δ>0,符合题意,∴m的值为-3.

第三章  §3.2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共76张PPT)
第2课时
零点的存在性及其近似值的求法
第三章  §3.2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
1.掌握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并会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
2.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掌握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步骤.
3.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并能用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路边有一条河,小明从A点走到了B点,观察下列两幅画面,并推断哪一幅能说明小明的行程一定曾渡过河?
导 语
(1)     (2)
你能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吗?
一、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二、二分法
课时对点练
三、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随堂演练
内容索引
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提示 函数f(x)=2x-1的零点为∈(0,1),且有f(0)f(1)<0;函数f(x)= x2+4x-5的零点为-5,1,-5∈(-6,-4),1∈(0,2),且有f(-6)·f(-4)<0,f(0)f(2)<0,且以上函数在零点附近的图象都是连续的.
探究函数f(x)=2x-1的零点所在区间及零点所在区间的端点对应函数值的正负情况,并说明函数图象在零点附近有什么变化规律?函数f(x)=x2+4x-5呢?
问题1
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 的,并且 (即在区间两个端点处的函数值异号),则函数y=f(x)在区间(a,b)中至少有一个零点,即 x0∈(a,b), .
连续不断
f(a)f(b)<0
f(x0)=0
(1)定理要求函数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
(2)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y=f(x),f(a)f(b)<0是函数有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该定理是用来判断函数的变号零点,比如y=x2,有零点为0,但是该零点的两侧函数值的符号相同,称为不变号零点.
注 意 点
<<<
函数f(x)=x3+x-2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
A. B. C. D.

例 1
由题可知,f(x)为增函数,再由f(0)=-2<0,f(1)=-<0,f(2)=>0,f= 10>0,f=>0,
所以f(1)f(2)<0,根据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知,零点在范围内.
解析
判断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方法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零点,首先看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若连续,看是否存在f(a)f(b)<0,若存在,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注意:对于连续函数f(x),若存在f(a)f(b)<0,则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反之,不一定成立.




(多选)若aA.(-∞,a) B.(a,b)
C.(b,c) D.(c,+∞)
跟踪训练 1


∵f(x)=(x-a)(x-b)+(x-b)(x-c)+(x-c)(x-a),
∴f(a)=(a-b)(a-c),f(b)=(b-c)(b-a),f(c)=(c-a)(c-b),
∵a0,f(b)<0,f(c)>0,
∴f(x)的两个零点分别位于区间(a,b)和(b,c)内.
解析

二分法
提示 可以不断地取两个价格的中间值,能够比较迅速地接近真实价格.
某档综艺栏目有猜价格游戏,主持人给出一件商品,让参赛者猜价格.在规定的时间内猜中,则商品归参赛者所有.参赛者可以不断报价格,主持人只说“高了”或“低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提高猜中的可能性?
问题2
二分法的概念
一般地,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可以通过计算 ,从而不断缩小零点所在的区间来实现,这种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称为二分法.
区间中点函数值
(1)二分法的求解原理是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它是一种近似求解的具体方法,是考查“极端”“无限分割”“化整为零” “无限逼近”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
(2)用二分法只能求变号零点,即零点左右两侧的函数值的符号相反,比如y=x2,该函数有零点为0,但不能用二分法求解.
注 意 点
<<<
(1)下列函数图象与x轴均有交点,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是
例 2

按定义,f(x)的图象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且f(a)·f(b)<0,才能不断地把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进而利用二分法求出函数的零点.故结合各图象可得B,C,D满足条件,而A不满足,在A中,函数图象经过零点时,函数值不变号,因此不能用二分法求解.
解析
(2)(多选)下列函数中,能用二分法求零点的是
A.f(x)=2x+3 B.f(x)=x2+2x-6
C.f(x)=x2-2x+1 D.f(x)=2x-1

因为f(x)=x2-2x+1=(x-1)2≥0,即含有零点的区间[a,b]不满足f(a)·f(b)<0,故C不能用二分法求零点,其余的都可以.
解析


运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应具备的条件
(1)函数图象在零点附近连续不断.
(2)在该零点左右函数值异号.




已知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零点的个数及可以用二分法求近似值的零点的个数分别为
A.4,4 B.3,4 C.5,4 D.4,3
跟踪训练 2
由图象知函数f(x)与x轴有4个交点,因此零点个数为4,从左往右数第4个交点两侧不满足函数值异号,因此不能用二分法求零点近似值,而其余3个均可使用二分法求零点近似值.
解析

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在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条件满足时(即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_____
_______,且 ,给定近似的精度ε,用二分法求零点x0的近似值x1,使得|x1-x0|<ε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检查 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取x1=计算结束;如果不成立,转到第二步.
连续
不断的
f(a)f(b)<0)
|b-a|≤2ε
第二步: 计算区间(a,b)的中点对应的函数值,若f =0,取x1=计算结束;
若f ≠0,转到第三步.
第三步: 若f(a)f <0,将的值赋给b回到第一步;
否则必有f f(b)<0,将的值赋给a,回到第一步.
这些步骤可用如图所示的框图表示.
用二分法求方程2x3+3x-3=0的一个正实数近似解.(精确度为0.1)
例 3
令f(x)=2x3+3x-3,
经计算,f(0)=-3<0,f(1)=2>0,
f(0)·f(1)<0,
所以函数f(x)在(0,1)内存在零点,
即方程2x3+3x-3=0在(0,1)内有解.
取(0,1)的中点0.5,经计算f(0.5)<0,又f(1)>0,
所以方程2x3+3x-3=0在(0.5,1)内有解.

如此继续下去,得到方程的正实数根所在的区间,如表:

由于|0.625-0.75|=0.125<0.1×2,所以0.687 5可作为方程的一个正实数近似解.
(a,b) 中点c f(a) f(b) f
(0,1) 0.5 f(0)<0 f(1)>0 f(0.5)<0
(0.5,1) 0.75 f(0.5)<0 f(1)>0 f(0.75)>0
(0.5,0.75) 0.625 f(0.5)<0 f(0.75)>0 f(0.625)<0
(0.625,0.75) |0.625-0.75|=0.125<0.1×2 若本例中的“精确度为0.1”换为“精确度为0.05”,结论又如何?
延伸探究
在本例的基础上,取区间(0.625,0.75)的中点x=0.687 5,因为f(0.687 5) <0,f(0.75)>0且|0.687 5-0.75|=0.062 5<0.05×2,所以x=0.718 75可作为方程的一个近似解.

(1)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应遵循的原则
①需依据图象估计零点所在的初始区间[a,b](一般采用估计值的方法完成).
②取区间端点的中点c,计算f(c),确定有解区间是(a,c)还是(c,b),逐步缩小区间的“长度”,直到区间的两个端点符合精确度要求,终止计算,得到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2)切记最后的区间的两端点满足|b-a|≤2ε,则取x=为所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1.知识清单:
(1)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2)二分法的概念.
(3)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2.常见误区:f(a)f(b)<0是连续函数存在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近似值时精确度理解不准确.
随堂演练

1
2
3
4
1.用二分法求函数f(x)=x3+5的零点可以取的初始区间是
A.[-2,-1] B.[-1,0]
C.[0,1] D.[1,2]

由于f(-2)=-3<0,f(-1)=4>0,故可以取区间[-2,-1]作为计算的初始区间,用二分法逐次计算.
解析
1
2
3
4
2.(多选) 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是连续的,且其中的四组对应值如下表,那么在下列区间中,函数f(x)一定存在零点的是
x 1 2 3 5
f(x) 3 -1 2 0
A.(1,2) B.[1,3] C.[2,5) D.(3,5)



1
2
3
4
由图表可知,f(1)=3,f(2)=-1,f(3)=2,f(5)=0.由f(1)·f(2)<0,可知函数f(x)在(1,2)上一定有零点;则函数f(x)在[1,3]上一定有零点;由f(2)·f(3)<0,可知函数f(x)在(2,3)上一定有零点;则函数f(x)在[2,5)上一定有零点;由f(3)>0,f(5)=0,可知f(x)在(3,5)上不一定有零点.
解析
1
2
3
4
3.若函数f(x)=x3+x2-2x-2的一个正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用二分法逐次计算,参考数据如表所示:
f(1)=-2 f(1.5)=0.625
f(1.25)=-0.984 f(1.375)=-0.260
f(1.438)=0.165 f(1.406 5)=-0.052
那么方程x3+x2-2x-2=0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度为0.02)为
A.1.312 5 B.1.375
C.1.422 25 D.1.406 5

1
2
3
4
∵f(1.406 5)<0,f(1.438)>0,
∴f(1.406 5)·f(1.438)<0,
∴该方程的解在区间(1.406 5,1.438)内,
又|1.406 5-1.438|=0.031 5<0.02×2,
∴方程的近似解可以是1.422 25.
解析
1
2
3
4
4.函数f(x)=x2+ax+b有零点,但不能用二分法求出,则a,b的关系是
    .
∵函数f(x)=x2+ax+b有零点,但不能用二分法求出,
∴函数f(x)=x2+ax+b的图象与x轴相切.
∴Δ=a2-4b=0.∴a2=4b.
解析
a2=4b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ABD B AC C ACD C (0,0.5)  f(0.25) 题号 8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4 1 4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令f(x)=x2-5,
因为f(2.2)=-0.16<0,f(2.4)=0.76>0,
所以f(2.2)·f(2.4)<0,说明这个函数在区间(2.2,2.4)内有零点x0.
取区间(2.2,2.4)的中点x1=2.3,
f(2.3)=0.29,
因为f(2.2)·f(2.3)<0,
所以x0∈(2.2,2.3).
9.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再取区间(2.2,2.3)的中点x2=2.25,
f(2.25)=0.062 5,
因为f(2.2)·f(2.25)<0,
所以x0∈(2.2,2.25).
由于|2.25-2.2|=0.05<2×0.05,
因此原方程的正零点近似值可取为=2.225.
1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因为f(x)=2x3-x2-3x+1,
所以f(1)=-1<0,f(2)=7>0,
所以f(1)·f(2)=-7<0.
且f(x)=2x3-x2-3x+1在区间[1,2]上的图象连续,
所以f(x)在区间(1,2)中存在零点.
1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由(1)知,f(x)=2x3-x2-3x+1在(1,2)中存在零点,
由表知f(1)=-1,f(1.5)=1,
所以f(1)·f(1.5)<0,
所以f(x)的零点在(1,1.5)中,
因为f(1.25)=-0.406 25,
所以f(1.25)·f(1.5)<0,
所以f(x)的零点在(1.25,1.5)中,
1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f(1.375)≈0.183 59,
所以f(1.25)·f(1.375)<0,
所以f(x)的零点在(1.25,1.375)中,
由于|1.375-1.25|=0.125<0.1×2,
所以f(x)=0的一个精确到0.1的近似解是=1.312 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x(1≤x≤29,x∈N+)名木工制作课桌,(30-x)名木工制作椅子.
一名木工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制作7张课桌或10把椅子,所以x名木工制作100张课桌所需要的时间P(x)=(30-x)名木工制作200把椅子所需要的时间Q(x)==要想任务完成最快,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则应求y=max{P(x),Q(x)}的最小值,该函数图象是图中实线上的29个点,记x0为y取最小值时x的值,假设P(x)=Q(x),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面用二分法的思想求x0.
令f(x)=P(x)-Q(x)=+则f(1)=-≈13.60>0,
f(29)=-20≈-19.51<0,所以x0∈(1,29);
取区间(1,29)的中点x1==15,f(15)≈-0.38<0,所以x0∈(1,15);同理可得,x0∈(8,15),x0∈(11.5,15),x0∈(11.5,13.25),x0∈(12.375,13.25),x0∈(12.375,12.812 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x0∈N+,所以x0=12或x0=13.
当|f(x)|取最小值时,表示木工分别完成两项工作的时间最接近,此时完成此项工作时间最短.当x0=12时,f(x)≈0.079;当x0=13时,f(x)≈
-0.078.
因为|0.079|>|-0.078|,所以取x0=13,即安排13名木工制作课桌,17名木工制作椅子,可使任务完成最快.
基础巩固
1.(多选)用二分法求如图所示函数f(x)的零点时,能求出的零点是
A.x1 B.x2
C.x3 D.x4

由图知x1,x2,x4是变号零点,可用二分法求出,x3不是变号零点,不能用二分法求出.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用二分法求函数y=f(x)在区间[2,4]上的唯一零点的近似值时,验证f(2)·f(4)<0,取区间(2,4)的中点x1==3,计算得f(2)·f(x1)<0,则此时零点x0所在的区间是
A.(2,4) B.(2,3)
C.(3,4) D.无法确定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多选)下列关于函数y=f(x),x∈[a,b]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x0∈[a,b]且满足f(x0)=0,则x0是f(x)的一个零点
B.若x0是f(x)在区间[a,b]上的零点,则可用二分法求x0的近似值
C.函数f(x)的零点是方程f(x)=0的根,方程f(x)=0的根也一定是函数f(x)的
零点
D.用二分法求方程的根时,得到的都是近似值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易知A正确;
因为函数f(x)不一定连续,故B错误;
由函数f(x)的零点的定义知C正确;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根时,得到的根也可能是精确值,故D错误.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已知连续函数f(x)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x 1 2 3 4 5 6 7 8 9
f(x) 14 8 -2 2 7 3 -2 -1 8
则函数f(x)在区间[1,9]上的零点至少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f(2)=8>0,f(3)=-2<0,f(4)=2>0,
f(6)=3>0,f(7)=-2<0,f(8)=-1<0,f(9)=8>0,
∴f(2)·f(3)<0,f(3)·f(4)<0,f(6)·f(7)<0,f(8)·f(9)<0,
∴在(2,3),(3,4),(6,7),(8,9)上都至少各有一个零点,
∴至少有4个零点.
解析
5.(多选)在用二分法求函数f(x)零点的近似值时,第一次所取的区间是
[-2,4],则第三次所取的区间可能是
A. B.[-2,1]
C. D.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一次所取的区间是[-2,4],∴第二次所取的区间可能为[-2,1],
[1,4],∴第三次所取的区间可能为.
解析
6.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求得f(x)=x3+2x-9的部分函数值数据如表所示: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x 1 2 1.5 1.625 1.75 1.875 1.812 5
f(x) -6 3 -2.625 -1.459 -0.14 1.341 8 0.579 3
则当精确度为0.1时,方程x3+2x-9=0的近似解可取为
A.1.625 B.1.75 C.1.812 5 D.1.875
由表格可得,当精确度为0.1时,函数f(x)=x3+2x-9的零点在(1.75,1.875)中,
故方程x3+2x-9=0的近似解可取为1.812 5.
解析

7.用二分法研究函数f(x)=x3+3x-1的零点时,第一次经计算得f(0)<0,f(0.5)>0,可得其中一个零点x0∈     ,第二次应计算     .
∵f(0)<0,f(0.5)>0,∴f(0)·f(0.5)<0,故f(x)的一个零点x0∈(0,0.5),利用二分法,则第二次应计算f =f(0.25).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0,0.5)
f(0.25)
8.设f(x)=x2-3x+a,若函数f(x)在区间(1,3)内有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为     .
显然函数f(x)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f(1)因为函数f(x)在区间(1,3)内有零点,
所以f(3)·f <0或f =0,
解得0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用二分法求方程x2-5=0的一个正零点近似值.(精确度为0.05)
令f(x)=x2-5,因为f(2.2)=-0.16<0,f(2.4)=0.76>0,
所以f(2.2)·f(2.4)<0,说明这个函数在区间(2.2,2.4)内有零点x0.
取区间(2.2,2.4)的中点x1=2.3,f(2.3)=0.29,
因为f(2.2)·f(2.3)<0,所以x0∈(2.2,2.3).
再取区间(2.2,2.3)的中点x2=2.25,f(2.25)=0.062 5,
因为f(2.2)·f(2.25)<0,所以x0∈(2.2,2.25).
由于|2.25-2.2|=0.05<2×0.05,
因此原方程的正零点近似值可取为=2.22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已知函数f(x)=2x3-x2-3x+1.
(1)求证:f(x)在区间(1,2)中存在零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f(x)=2x3-x2-3x+1,
所以f(1)=-1<0,f(2)=7>0,
所以f(1)·f(2)=-7<0.
且f(x)=2x3-x2-3x+1在区间[1,2]上的图象连续,
所以f(x)在区间(1,2)中存在零点.
证明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若f(x)的一个正数零点附近的函数近似值如表格所示,请用二分法计算f(x)=0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到0.1).
x 1 1.5 1.25 1.375 1.312 5 1.343 75
f(x)的近似值 -1 1 -0.406 25 0.183 59 -0.138 18 0.015 81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1)知,f(x)=2x3-x2-3x+1在(1,2)中存在零点,由表知f(1)=-1,f(1.5)=1,
所以f(1)·f(1.5)<0,所以f(x)的零点在(1,1.5)中,因为f(1.25)=-0.406 25,
所以f(1.25)·f(1.5)<0,
所以f(x)的零点在(1.25,1.5)中,
因为f(1.375)≈0.183 59,
所以f(1.25)·f(1.375)<0,所以f(x)的零点在(1.25,1.375)中,
由于|1.375-1.25|=0.125<0.1×2,
所以f(x)=0的一个精确到0.1的近似解是=1.312 5.

综合运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已知函数f(x),g(x)的图象在[-1,3]上都是连续不断的.根据下表,能够判断f(x)=g(x)有实数解的区间是
x -1 0 1 2 3
f(x) -0.677 3.011 5.432 5.980 7.651
g(x) -0.530 3.451 4.890 5.241 6.892
A.(-1,0) B.(0,1) C.(1,2) D.(2,3)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令F(x)=f(x)-g(x),
因为F(-1)=f(-1)-g(-1)=-0.677-(-0.530)=-0.147<0,
F(0)=f(0)-g(0)=3.011-3.451=-0.44<0,
F(1)=f(1)-g(1)=5.432-4.890=0.542>0,
F(2)=f(2)-g(2)=5.980-5.241=0.739>0,
F(3)=f(3)-g(3)=7.651-6.892=0.759>0,
于是有F(0)·F(1)<0.所以F(x)在(0,1)内有零点,即f(x)=g(x)在(0,1)内有实数解.
解析
12.用二分法求方程x3-x2-1=0的一个近似解,现在已经将一个实数根锁定
在区间(1,2)内,则下一步可断定该实数根所在的区间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令f(x)=x3-x2-1,则f(1)=-1<0,f(2)=3>0,f =>0,所以f f(1)<0,
故可断定该实数根所在的区间为.
解析
13.已知图象连续不断的函数y=f(x)在区间(0,0.1)中有唯一零点,如果用二分法求这个零点(精确度为0.005)的近似值,则应将区间(0,0.1)等分的次数至少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设等分的最少次数为n,则由<0.01,
得2n>10,∴n的最小值为4.
解析
14.设方程2x+x3=10的唯一正实根为β,β所在区间为(n,n+1),n∈N+,则n=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f(x)=2x+x3-10,
又f(0)=-10,f(1)=-7,f(2)=2,
∴f(1)·f(2)<0,∴β∈(1,2),n=1.
解析
1
15.在26枚崭新的金币中,有一枚外表与真金币完全相同的假币(质量小一点),现在只有一台天平,则应用二分法的思想,最多称   次就可以发现这枚假币.
拓广探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将26枚金币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天平两端,则假币一定在质量小的那13枚金币里面;从这13枚金币中拿出1枚,然后将剩下的12枚金币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天平两端,若天平平衡,则假币一定是拿出的那一枚,若不平衡,则假币一定在质量小的那6枚金币里面;将这6枚金币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天平两端,则假币一定在质量小的那3枚金币里面;从这3枚金币中任拿出2枚,分别放在天平两端,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一枚即是假币,若不平衡,则质量小的那一枚即是假币.综上可知,最多称4次就可以发现这枚假币.
解析
16.学校请了30名木工制作200把椅子和100张课桌.已知制作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的工时之比为10∶7,问:30名木工如何分组(一组制作课桌,一组制作椅子)才能使任务完成最快?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x(1≤x≤29,x∈N+)名木工制作课桌,(30-x)名木工制作椅子.一名木工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制作7张课桌或10把椅子,所以x名木工制作100张课桌所需要的时间P(x)=(30-x)名木工制作200把椅子所需要的时间Q(x)==要想任务完成最快,

则应求y=max{P(x),Q(x)}的最小值,该函数图象是图中实线上的29个点,记x0为y取最小值时x的值,假设P(x)=Q(x),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面用二分法的思想求x0.
令f(x)=P(x)-Q(x)=+则f(1)=-≈13.60 >0,f(29)=-20≈-19.51<0,所以x0∈(1,29);取区间(1,29)的中点x1==15,f(15)≈-0.38<0,

所以x0∈(1,15);同理可得,x0∈(8,15),x0∈(11.5,15),x0∈(11.5,13.25),x0∈(12.375,13.25),x0∈(12.375,12.812 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x0∈N+,所以x0=12或x0=13.
当|f(x)|取最小值时,表示木工分别完成两项工作的时间最接近,此时完成此项工作时间最短.
当x0=12时,f(x)≈0.079;当x0=13时,f(x)≈-0.078.

因为|0.079|>|-0.078|,所以取x0=13,即安排13名木工制作课桌,17名木工制作椅子,可使任务完成最快.
第三章  §3.2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