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关系1.处理集合间的关系时需要注意:(1)涉及某些数集是不等式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可较好地处理一些实数集之间的关系;(2)注意应用B A的条件时,一定要考虑B= 和B≠ 两种情况.2.以形助数,直观形象,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同时注意转化思想、等价变形思想的灵活运用,提升逻辑推理素养.例1 (1)(多选)已知集合A={0,m,m2-3m+2},且2∈A,则实数m不可能为( )A.0 B.2 C.3 D.1答案 ABD解析 由2∈A可知,若m=2,则m2-3m+2=0,这与m2-3m+2≠0相矛盾;若m2-3m+2=2,则m=0或m=3,当m=0时,与m≠0相矛盾,当m=3时,此时集合A={0,3,2},符合题意.当m=1时,不满足2∈A,且与m2-3m+2≠0相矛盾.(2)已知集合A={x|x<-1或x≥1},B={x|2a答案 (-∞,-2)∪解析 因为a<1,所以2a画数轴如图所示,由B A知,a+1<-1或2a≥1,即a<-2或a≥.由已知a<1,所以a<-2或≤a<1,即所求a的取值范围是(-∞,-2)∪.反思感悟 (1)因为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求出字母的值之后一定要回代检验是否满足互异性.(2)处理集合间关系问题的关键点已知两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两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元素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合理利用数轴、维恩图帮助分析.同时还要注意“空集”这一“陷阱”.跟踪训练1 (1)已知集合A={0,1,2},则集合B={x-y|x∈A,y∈A}中元素的个数是( )A.1 B.3 C.5 D.9答案 C解析 ①当x=0时,y=0,1,2,此时x-y的值分别为0,-1,-2;②当x=1时,y=0,1,2,此时x-y的值分别为1,0,-1;③当x=2时,y=0,1,2,此时x-y的值分别为2,1,0.综上所述,x-y的可能取值为-2,-1,0,1,2,共5个.(2)若集合A={x|2≤x≤3},集合B={x|ax-2=0,a∈Z},且B A,则实数a= . 答案 0或1解析 当B= 时,a=0,满足B A;当B≠ 时,a≠0,B=又B A,∴2≤≤3,即≤a≤1,又a∈Z,∴a=1.综上所述,a的值为0或1.二、集合的基本运算1.集合的运算主要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这也是高考对集合部分的主要考查点.对于较抽象的集合问题,解题时需借助维恩图或数轴等进行数形分析,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进而能使问题简捷、准确地获解.2.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重点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例2 (多选)已知集合A={x|x<2},B={x|3-2x>0},则( )A.A∩B=B.A∩( RB)=C.A∪B=D.( RA)∪B=R答案 AB解析 因为A={x|x<2},B={x|3-2x>0}= RA={x|x≥2}, RB=所以A∩B=A∩( RB)=A∪B={x|x<2},( RA)∪B=.反思感悟 借助数轴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可以更直观,但操作时要规范,如区间端点的顺序、虚实不能标反.跟踪训练2 已知集合M={(x,y)|y=3x2},N={(x,y)|y=5x},则M∩N中的元素个数为( )A.0 B.1 C.2 D.3答案 C解析 联立解得或因此M∩N中的元素个数为2.三、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应用1.已知含量词的命题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含量词命题的真假转化为相关数学知识,利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2.通过掌握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应用,着重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例3 已知命题p: x∈{x|-2解 设集合A={x|-2由题意知,A B,则有解得a≥3.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3}.反思感悟 牵涉到参数的全称量词命题一般是恒成立问题,必须对限定集合中每一个元素x验证成立,解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集合、数轴进行解决.牵涉到参数的存在量词命题一般是存在性问题,只要在限定集合中,能找到一个元素x0,使p(x0)成立即可.跟踪训练3 已知命题“ x∈{x|-3≤x≤-2},mx>12”是假命题,则m的取值范围为( )A.{m|m>-4} B.{m|m≥-4}C.{m|m>-6} D.{m|m≥-6}答案 D解析 命题“ x∈{x|-3≤x≤-2},mx>12”是假命题,则命题“ x∈{x|-3≤x≤-2},mx≤12”是真命题,故m≥=-6.四、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及应用1.充要条件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数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考中有着较高的考查频率,其特点是以高中数学的其他知识为载体考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2.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转化思想的运用,往往是先把条件化繁为简,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例4 设p:实数x满足a0,q:实数x满足2解 p是 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 p q且 q p,设A={x|x≤a或x≥3a,a>0},B={x|x≤2或x>3},则AB.所以03,即1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反思感悟 主要是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跟踪训练4 (1)已知p:m-1A.3C.m<3或m>5 D.m≤3或m≥5答案 B解析 ∵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 q且qp.∴且等号不能同时取得,∴3≤m≤5.∴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3≤m≤5.(2)若不等式1-a答案 [3,+∞)解析 若不等式1-a则(0,4) (1-a,a+1),所以 a≥3,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3,+∞).(共30张PPT)章末复习课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知识网络一、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关系二、集合的基本运算三、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应用内容索引四、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及应用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关系一1.处理集合间的关系时需要注意:(1)涉及某些数集是不等式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可较好地处理一些实数集之间的关系;(2)注意应用B A的条件时,一定要考虑B= 和B≠ 两种情况.2.以形助数,直观形象,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同时注意转化思想、等价变形思想的灵活运用,提升逻辑推理素养.(1)(多选)已知集合A={0,m,m2-3m+2},且2∈A,则实数m不可能为A.0 B.2 C.3 D.1√例 1√√由2∈A可知,若m=2,则m2-3m+2=0,这与m2-3m+2≠0相矛盾;若m2-3m+2=2,则m=0或m=3,当m=0时,与m≠0相矛盾,当m=3时,此时集合A={0,3,2},符合题意.当m=1时,不满足2∈A,且与m2-3m+2≠0相矛盾.解析(2)已知集合A={x|x<-1或x≥1},B={x|2a的取值范围为 . (-∞,-2)∪因为a<1,所以2a画数轴如图所示,由B A知,a+1<-1或2a≥1,即a<-2或a≥.由已知a<1,所以a<-2或≤a<1,即所求a的取值范围是(-∞,-2)∪.解析(1)因为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求出字母的值之后一定要回代检验是否满足互异性.(2)处理集合间关系问题的关键点已知两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两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元素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合理利用数轴、维恩图帮助分析.同时还要注意“空集”这一“陷阱”.反思感悟 (1)已知集合A={0,1,2},则集合B={x-y|x∈A,y∈A}中元素的个数是A.1 B.3 C.5 D.9跟踪训练 1√①当x=0时,y=0,1,2,此时x-y的值分别为0,-1,-2;②当x=1时,y=0,1,2,此时x-y的值分别为1,0,-1;③当x=2时,y=0,1,2,此时x-y的值分别为2,1,0.综上所述,x-y的可能取值为-2,-1,0,1,2,共5个.解析(2)若集合A={x|2≤x≤3},集合B={x|ax-2=0,a∈Z},且B A,则实数a= . 0或1当B= 时,a=0,满足B A;当B≠ 时,a≠0,B=又B A,∴2≤≤3,即≤a≤1,又a∈Z,∴a=1.综上所述,a的值为0或1.解析二集合的基本运算1.集合的运算主要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这也是高考对集合部分的主要考查点.对于较抽象的集合问题,解题时需借助维恩图或数轴等进行数形分析,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进而能使问题简捷、准确地获解.2.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重点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多选)已知集合A={x|x<2},B={x|3-2x>0},则A.A∩B=B.A∩( RB)=C.A∪B=D.( RA)∪B=R例 2√√因为A={x|x<2},B={x|3-2x>0}= RA={x|x≥2}, RB=所以A∩B=A∩( RB)=A∪B={x|x<2},( RA)∪B=.解析借助数轴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可以更直观,但操作时要规范,如区间端点的顺序、虚实不能标反.反思感悟已知集合M={(x,y)|y=3x2},N={(x,y)|y=5x},则M∩N中的元素个数为A.0 B.1 C.2 D.3跟踪训练 2√联立因此M∩N中的元素个数为2.解析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应用三1.已知含量词的命题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含量词命题的真假转化为相关数学知识,利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2.通过掌握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应用,着重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已知命题p: x∈{x|-2例 3设集合A={x|-2由题意知,A B,则有解得a≥3.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3}.解牵涉到参数的全称量词命题一般是恒成立问题,必须对限定集合中每一个元素x验证成立,解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集合、数轴进行解决.牵涉到参数的存在量词命题一般是存在性问题,只要在限定集合中,能找到一个元素x0,使p(x0)成立即可.反思感悟已知命题“ x∈{x|-3≤x≤-2},mx>12”是假命题,则m的取值范围为A.{m|m>-4} B.{m|m≥-4}C.{m|m>-6} D.{m|m≥-6}跟踪训练 3√命题“ x∈{x|-3≤x≤-2},mx>12”是假命题,则命题“ x∈{x|-3≤x≤-2},mx≤12”是真命题,故m≥=-6.解析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及应用四1.充要条件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数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考中有着较高的考查频率,其特点是以高中数学的其他知识为载体考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2.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转化思想的运用,往往是先把条件化繁为简,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设p:实数x满足a0,q:实数x满足2例 4 p是 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 p q且 q p,设A={x|x≤a或x≥3a,a>0},B={x|x≤2或x>3},则A B.所以03,即1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解主要是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反思感悟(1)已知p:m-1A.3C.m<3或m>5 D.m≤3或m≥5跟踪训练 4√∵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 q且q p.∴且等号不能同时取得,∴3≤m≤5.∴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3≤m≤5.解析(2)若不等式1-a若不等式1-a则(0,4) (1-a,a+1),所以 a≥3,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3,+∞).解析[3,+∞)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docx 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