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练习(含解析)2024-2025年【人教版 (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练习(含解析)2024-2025年【人教版 (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练习
A组基础训练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最大
B.在房间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房间太小,声音无法反射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
B.某同学听到身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
C.在门窗紧闭的室外听到室内的音乐声
D.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抵在前额上听到声音
3.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4.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ab B.ac C.bc D.bd
二、填空题
5.疫情期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线上音乐会,同学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优质演出。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的 ,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6.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 (选填“增加”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 (选填“松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观看电影时,电影声是通过空气,以 的形式传入人耳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B组能力提升训练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
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
2.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不远处等他,于是小华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单韵母拼音)、、。”此时发生的情况是( )
A.和正常时一样
B.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
C.小李什么也听不到
D.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
3.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传播是3×108m/s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随介质的变化而变化
4.下列关于声音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B.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可以发声
C.固体、液体、气体、真空都能传播声音 D.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相互交谈
5.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甲图,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乙图,用硬卡快慢划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D.丁图,敲击不同的编钟
6.敲锣时,要想使锣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锣面即可,这是因为(  )
A.锣声通过手掌被人吸收
B.手对锣面形成真空,无法传声
C.锣面停止振动
D.有声音,但被手遮住,听不到
7.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是因为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且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效果比空气好
B.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对话交流,这是利用了宇航服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眼睛在前耳朵在后
8.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9.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声音是由老师声带的 而产生的。在该声音传进同学们耳朵的过程中,所依靠的介质是 。
10.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 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m/s.
11.期中考试时,监考教师会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1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
13.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 振动产生的,并通过 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4.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 。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可以得出 的结论。此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为 (选填“转换法”、“实验推理法”或“控制变量法”)。
15.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方法叫做 (选 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进行,听到和看到的现象是: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 你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16.甲同学将耳朵贴在长 的金属管的一端,乙同学敲一下金属管的另一端,甲同学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两次响声间隔 。假设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求:
(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2) 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
17.[偏难]为了防范因地震引起的海啸对人类造成危害,科学家通过接收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次声波建设海啸预警系统。已知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如果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到最近的陆地距离是 ,海浪推进的速度是 ,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分钟?(结果保留1位小数)
(2) 在地球上声音在山谷间反射会产生回声。在月球上,宇航员能否利用次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测量环形山的直径?为什么?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
18.如图所示为声速测量仪器的实验装置图,使用说明如下:
①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②复位后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③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声音以 的速度向外传出,经过 可以传多远?
(2) 某次测量过程如图所示,已知 , ,液晶屏上显示 ,则此时声速为多大?
(3) 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铜铃和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如何变化?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A组基础训练题答案
:1.D
【详解】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声音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最大”是错误的.B. 在房间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距离墙太近,回声在短时间内就进入人耳,几乎是跟原声同时进入,所以不能区分开原声和回声,而不是因为“房间太小,声音无法反射”,所以选项B也是错误的.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因此说“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是错误的.D. 课堂实验及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这是事实,不容置疑.故选D
点睛:A、判断分析时要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要注意这里的听不到回声,指的是分辨不出回声和原声.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D、通过学习时的实验和生活经验即可得出,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D
【详解】A.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是通过空气和固体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B.某同学听到身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是通过空气传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在门窗紧闭的室外听到室内的音乐声,是通过固体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抵在前额上听到声音,是通过额骨传给听觉神经的,属于骨传导,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0.003s
t2==0.012s
t3==0.053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故选A。
4.C
【详解】a.抽出罩内空气时,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b.用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人耳贴到桌子上能听到敲桌子的声音,说明了固体可以传声,不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所以,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b、c,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振动 声波
【详解】[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的振动。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6. 减少 松软多孔 声波
【详解】[1][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要减少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可以利用松软多孔的材料来装饰墙壁。所以,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即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松软多孔的材料。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观看电影时,电影声是通过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入人耳的。
B组能力提升训练题答案
1.【答案】A
【分析】
根据以下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详解】
A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因此选项A说法正确,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此选项C说法不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比光速慢的多,因此选项D说法不正确.
2.【答案】B
【解析】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不远处等他,于是小华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因为声速小于小华奔跑的速度,所以在小华先听到的是他自己后发出的声音,后听到的是他自己先发出的声音,因此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小华听到的声音是“、、”,B正确。
3.
【解析】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故D错误。故选A。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的关系,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4.【答案】A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只要有声音,那么一定是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物体振动尽管能产生声音,但是没有介质就不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直接传播,因此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详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
B.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6.【答案】C
【详解】
A、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手掌也可以传声.
B、手与锣面是不可能形成真空的.
C、锣面停止振动,锣声就会立即停止发声.
D、声音可以通过手传播,手是遮不住声的.
故选C.
7.【答案】A
【详解】A.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是因为大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故A正确:
B.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不能直接进行对话,需要利用无线电交流,故B错误: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钢管是固体,所以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故C错误:
B.雷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详解】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声音的产生的条件,故甲不符合题意;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故乙符合题意;
丙.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故丙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振动;空气
【详解】
[1][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老师讲授知识的声音是由老师声带的振动而产生,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通常情况下所依靠的介质是空气。
10.【答案】 温度 340
【详解】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11.【答案】 振动 ; 不同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所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12.【答案】 空气柱 大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悠扬的笛声是由于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
(2)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3.【答案】声带;空气;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详解】
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14.【答案】;音调高;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推理法
【详解】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2][3]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15.【答案】物体发声时在振动;转换法;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详解】
(1)[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2)[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3)[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不能听到声音;是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6.【答案】(1) (2)
【解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 ;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为: ;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 。
17.【答案】(1) (2)不能,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1)由公式 得次声波到达陆地的时间 ,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 ,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间隔 。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次声波是声音的一种,在月球上无法传播,所以不能测量环形山的直径。
18.【答案】
(1)
(2)
(3)见解析
【解析】
(1)由公式 得,声音的传播路程为 。
(2)设声速为 ,由题意可得 ,即 ,解得 。
(3)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与甲、乙之间的距离之差总是等于甲、乙之间的距离,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屏上显示的数字不变。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