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4-2025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4-2025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4-2025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2025六下·香洲期末)根据拼音书写规范的汉字。
智能阅读器的出现,又一次点rán   了大众对书jí   的阅读热情。它让文字如花般zhàn   放于电子水墨屏,chè   成改变许多读者的阅读习guàn   。在科技与文字的交汇中,有人甚至通知xiāo   达旦,不知疲fá   ,享受着阅读的盛yàn   。
2.(2025六下·香洲期末)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惟弈秋之为听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为是其智弗若与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2025六下·香洲期末)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走马观花 儿童急走追黄蝶 B.自愧弗如 其人弗能应也
C.及时行乐 及日中则如盘孟 D.赴汤蹈火 及其日中如探汤
4.(2025六下·香洲期末)关于“人工智能进课堂”利与弊的辩论,下列哪一项是反方观点:(  )
A.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B.丰富了知识的容量
C.增强了互动的体验 D.扼杀了我们的想象
5.(2025六下·香洲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夏夜,池塘边传来一阵阵蛙鸣,娓娓动听。
B.他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爸爸早已司空见惯。
C.这篇文章写得生动优美,读完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古人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讲的就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二、根据主题填写恰当的诗文(8分)
(2025六下·香洲期末)根据提示,诵读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
6.春节:   
7.寒食:   
8.清明:   
9.乞巧:   
10.中秋:   
11.重阳:   
(2025六下·香洲期末)世间万物皆有品。在“蜂、蝉、竹、梅”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诗句:
12.   
13.   
14.(2025六下·香洲期末)大家认为回忆册封面标题要写得“平正端庄、险劲生动”,应临摹第一位书法家:(  )
A.欧阳询 B.颜真卿 C.赵孟頫 D.柳公权
15.(2025六下·香洲期末)在封面画上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大家美好的祝愿。下列哪一项理解不正确:(  )
A.向日葵花:一举夺魁 B.傲雪梅花:离别忧伤
C.蝉在树梢:一鸣惊人 D.鲤鱼龙门:金榜题名
16.(2025六下·香洲期末)在扉页写上一句话,表达同学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三、阅读与鉴赏(40分)
(2025六下·香洲期末)课内阅读
表里的生物(节选)
①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②“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④“为什么呢?”我又问。
⑤“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⑥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它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⑦“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⑧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⑨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⑩这样的话我不知道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7.选文第⑧段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18.通过选文内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充满好奇 B.充满想象 C.充满童真 D.充满智慧
19.选文第⑧段“我的猜测”具体是指:   。
20.阅读第⑨-⑩段,回答“我”前后两种不同状态的原因:
“我”见人就说,是因为:   
“我”不说了,又是因为:   
(2025六下·香洲期末)文言阅读。
燧人①
太古之初,人吮(shǔn)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②,造作钻燧③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注释】①燧人: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远古帝王。②以火德王:因为发明了火而推举为王。③燧:古代取火工具。
2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下列带点词的意思。
人吮露精:   
民人大悦:   
2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3.请用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没有火,人们遇到的问题是:   ;
有了火,民人大悦的原因是:   。
(2025六下·香洲期末)文学阅读。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不受影响,继续写字。这份从容是因为他多次历经生活变乱,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害怕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⑥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2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填写下列语句:
①“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涵养几分静气,我们可以   ,可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心态,还可以   。
②第③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为了表达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   ”时、“   ”时、“身处低谷”时和“得意”时这四种具体情况。
25.文章列举三个人物的具体事例说明要“涵养静气”。这三个人物分别是:   、父子、   。
26.根据文意理解,“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虑”的意思是:(  )
A.忧虑 B.思虑 C.疑虑 D.焦虑
27.读读第③段中国线句子,它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2025六下·香洲期末)实用阅读。
趣说南极磷虾
①南极磷虾其实不是虾,而是一种小型海洋甲壳类动物,只不过它的外形很像普通的河虾。它体长只有3~5厘米,外表呈金黄色,鳃外露,体内有微红色的球状发光器,一到夜里,就会发出像萤火虫一样蓝绿色的磷光。
②南极磷虾喜欢群聚,有时长达半公里,宽几百米,平均每平方米的海水中就有10~16公斤的磷虾,也就是说,每两个磷虾之间的距离还不到2厘米。白天,密集的虾群使海面呈现一片铁锈色,夜间,虾群又会使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南极磷虾的群体几乎都由同一年龄的虾组成,幼虾和成虾一般不混杂相处。虾群有垂直运动的习性,夜间多在水的表层活动,白天则沉到深水中潜游。
③由于南大洋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寒流,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变成了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水温较高,从而使硅藻等微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了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这种小生灵繁殖能力极强,在南极大陆500~2000公里的广阔大洋中,磷虾群蕴藏量4~6亿吨。
④磷虾的营养价值很高,体内含有50%的蛋白质,是其他动物蛋白质含量的2~3倍。磷虾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被称为“冷甘露”。南极磷虾资源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磷虾食品。
28.下列关于南极磷虾的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南极磷虾是河虾的一种,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光。   
②南极磷虾喜欢群聚,几乎都是同一年龄的虾聚在一起。   
29.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写得很具体,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30.在南极磷虾群集的海面,我们往往会看到海面这样的景象:
白天,海面   ;夜间,海面   。
31.文章第③段介绍,南极磷虾资源丰富,数量可观,主要原因有两点:
原因一:   ;原因二:   。
32.文章第④段介绍,南极磷虾的商业价值巨大,请列出两条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
四、表达与交流(30分)
33.(2025六下·香洲期末)根据情境完成写作。
“我能行!”在尝试新事物时,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失败了再重来时你都可能会说出这句话。
在小学阶段,是一件怎样的事让你说出这句话呢。请以“我能行”为题写一篇文章,写清楚事情的过程,写出当时独特的感受。
五、附加题 整本书阅读(3分)
34.(2025六下·香洲期末)【阅读分享】“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请结合《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某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燃;籍;绽;彻;惯;宵;乏;宴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点 rán” 结合语境,是 “点燃” 的意思,所以填 “燃”,注意右边是 “然”。“书 jí” 指书籍,“籍” 是竹字头,不要误写成 “藉”。“zhàn 放” 形容花朵开放,应为 “绽”,左边是 “纟”。“chè 底” 表示完全,是 “彻”,不要写成 “沏”。“习 guàn” 指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是 “惯”,竖心旁。“通 xiāo 达旦” 指整夜,“宵” 是宝盖头,区别于 “霄”。“疲 fá” 指疲劳,是 “乏”,笔画简单,注意不要多写。“盛 yàn” 指盛大的宴会,这里形容阅读的美好体验,是 “宴”,宝盖头下是 “日” 和 “女”。
故答案为:燃;籍;绽;彻;惯;宵;乏;宴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重点在于对常用汉字字形的掌握和区分,尤其注意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需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来准确书写。
2.【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惟弈秋之为听” 中 “为” 是助词,无实际意义,读音为 “wéi”。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中 “为” 是 “认为” 的意思,读音为 “wéi”。
C.“为是其智弗若与” 中 “为” 是 “因为” 的意思,读音为 “wèi”。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中 “为” 是 “是” 的意思,读音为 “wéi”。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多音多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字词的读音,体现对文言文语音知识的掌握。
3.【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走马观花” 中 “走” 是 “跑” 的意思;“儿童急走追黄蝶” 中 “走” 也是 “跑” 的意思,二者含义相同。
B.“自愧弗如” 中 “弗” 是 “不” 的意思;“其人弗能应也” 中 “弗” 同样是 “不” 的意思,含义相同。
C.“及时行乐” 中 “及” 是 “趁着” 的意思;“及日中则如盘盂” 中 “及” 是 “到、等到” 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D.“赴汤蹈火” 中 “汤” 是 “热水、沸水” 的意思;“及其日中如探汤” 中 “汤” 也是 “热水、沸水” 的意思,含义相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及现代汉语中重点字词含义的辨析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多义性,体现对词汇含义的精准把握。
4.【答案】D
【知识点】辩论讨论
【解析】【分析】辩论中,反方观点需针对 “人工智能进课堂” 的弊端展开。A.“提高学习兴趣”、B.“丰富知识容量”、C. “增强互动体验” 均为人工智能进课堂的积极作用,属于正方观点;
D.“扼杀想象” 指出其负面影响,符合反方对弊端的论述,故为反方观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辩论中正反方观点的辨析能力,需根据观点的积极或消极倾向判断其所属立场,体现对辩论逻辑的理解。
5.【答案】A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娓娓动听”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通常用于描述人的话语或歌声等,而 “蛙鸣” 是自然声响,用 “娓娓动听” 搭配不恰当。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含义及适用语境的掌握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注重对词语搭配合理性的理解。
【答案】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与春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注重对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关联的掌握。
(2)本题考查对与寒食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强调对节日特定文化意象的把握。
(3)本题考查对与清明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侧重对节日氛围与情感表达的感知。
(4)本题考查对与乞巧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关注对节日习俗在诗句中体现的认识。
(5)本题考查对与中秋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重视对节日核心情感(思念)的体会。
(4)本题考查对与重阳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突出对节日传统习俗的记忆与关联。
6.此句出自王安石《元日》,通过 “爆竹声”“屠苏酒” 等典型意象,描绘了春节除旧迎新的热闹场景,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
故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出自韩翃《寒食》,“飞花”“东风御柳” 勾勒出寒食节长安城的春日景象,契合寒食节的时令与氛围。
故答案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8.出自杜牧《清明》,“雨纷纷”“欲断魂” 精准刻画了清明节细雨绵绵、人们缅怀逝者的哀伤情境,是清明最经典的写照。
故答案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出自林杰《乞巧》,直接描写了七夕节(乞巧节)妇女们向织女祈求巧手,穿红丝引线的习俗,紧扣节日主题。
故答案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0.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以中秋月夜的 “月明” 和 “秋思”,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体现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
故答案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 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诗句借习俗表达思乡之情,与节日紧密相关。
故答案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案】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与 “蜂” 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注重对借物咏怀类诗歌中意象内涵的把握。
(2)本题考查对与 “竹” 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强调对自然物象所承载的精神品质的感知。
12.出自罗隐《蜂》,诗句以蜜蜂“采百花”“成蜜”的辛勤劳作,既描绘了蜂的习性,又暗含对其奉献精神的赞叹,借物抒情,寓意深刻。
故答案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出自郑燮《竹石》,通过“千磨万击”“坚劲”等词,刻画了竹子在狂风中坚韧不拔的品格,借竹喻人,赞美了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答案】A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欧阳询的书法以 “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著称,其楷书结构严谨,笔力刚劲,在平整之中暗藏险峻之势,兼具规矩与灵动,符合 “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的特点。颜真卿的书法以雄浑壮美、气势恢宏为主要风格,字体丰满开阔,更侧重厚重与大气。赵孟頫的书法圆润秀丽、典雅流畅,风格温润平和,偏向秀美与飘逸。柳公权的书法以骨力劲健、结构严谨见长,“柳体” 瘦硬挺拔,更突出刚劲与规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不同书法家书法风格特点的了解与辨析,注重对书法艺术中不同风格特征的识别与记忆。
15.【答案】B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A.向日葵花常象征积极向上,“葵” 与 “魁” 谐音,“一举夺魁” 是对成功的美好祝愿,理解正确。
B.傲雪梅花以不畏严寒、坚韧不拔为象征意义,代表高洁、顽强的品格,而非 “离别忧伤”,理解不正确。
C.“蝉” 与 “鸣” 相关,“蝉在树梢” 谐音 “一鸣惊人”,寓意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理解正确。
D.“鲤鱼跃龙门” 是传统吉祥意象,象征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与 “金榜题名” 的祝愿相符,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象征事物及其寓意的理解与辨析,注重对文化意象背后深层含义的把握。
16.【答案】A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强调友谊不受距离阻隔,契合 “友谊天长地久” 的主题。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侧重离别时的不舍与牵挂,而非对友谊长久的祝愿。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指经过长时间考验才能看出人心好坏,强调时间对情谊的检验,与 “友谊天长地久” 的直接祝愿不符。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是劝人珍惜当下、勤俭节约的格言,与友谊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典诗句含义及适用语境的理解,需结合 “友谊天长地久” 的主题筛选恰当的诗句,体现对传统文化中友情表达的掌握。
【答案】17.D
18.D
19.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20.“我”见人就说是因为“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满足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我”不说了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我”明白了表里发声的原理,知道了当初的幼稚。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识别能力,需通过文本内容判断描写类型,体现对不同描写方法的理解。
(2)本题考查通过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结合具体行为判断人物特质,体现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3)本题考查对文本中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需从文中找到与 “猜测” 对应的具体内容,体现对细节信息的把握。
(4)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背后原因的分析能力,需结合上下文和人物成长逻辑推断,体现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17.第⑧段中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是 “我” 内心的想法,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因此是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D
18.ABC.正确。
D.“充满智慧” 在选文中无体现,“我” 的猜测是幼稚的,并非智慧的表现。
故答案为:D
19.第⑥段明确提到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直接点明 “我的猜测” 的具体内容。
故答案为: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20.“见人就说” 是因为 “我” 的猜测被 “证实”(父亲的话间接支持了 “有活的生物” 的想法),满足了好奇心,产生了分享的欲望;“不说了” 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我” 获得了科学知识,明白了表的原理,自然不再坚持幼稚的说法。
故答案为:“我”见人就说是因为“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满足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我”不说了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我”明白了表里发声的原理,知道了当初的幼稚。
【答案】21.吮吸;高兴、喜悦
22.靠山居住就吃飞鸟和走兽,把它们的皮毛做成衣服穿。
23.没有火,人们遇到的问题是:腥臊多,害肠胃;有了火,民人大悦的原因是:教人熟食,铸金作刃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需结合语境和现代汉语词汇关联推断词义,体现对基础文言词汇的掌握。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需准确理解实词含义和句式特点,将文言语句转化为通顺的现代汉语,体现对文言翻译方法的运用。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提取能力,需从文中找到与问题对应的原文语句,体现对文言文内容的精准把握。
21.“人吮露精” 中,“吮” 结合现代汉语中 “吮吸” 一词,可推断其意为 “吮吸”,指人吸取露水的精华。“民人大悦” 中,“悦” 是常见文言实词,结合语境 “教人熟食,铸金作刃” 带来的积极效果,可理解为 “高兴、喜悦”。
故答案为:吮吸;高兴、喜悦
22.划线句子为 “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山居” 可译为 “靠山居住”;“食鸟兽” 即 “吃飞鸟和走兽”;“衣” 在此处为动词,意为 “穿”,“其羽皮” 指鸟兽的羽毛和皮毛,整句需连贯翻译,体现文言文直译与意译结合的原则。
故答案为:靠山居住就吃飞鸟和走兽,把它们的皮毛做成衣服穿。
23.关于 “没有火,人们遇到的问题”,文中明确提到 “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直接点明了无火时食物腥臊、伤害肠胃的问题。关于 “有了火,民人大悦的原因”,前文说 “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正是这些举措让民众高兴,故原因即为 “教人熟食,铸金作刃”。
故答案为:没有火,人们遇到的问题是:腥臊多,害肠胃;有了火,民人大悦的原因是:教人熟食,铸金作刃
【答案】24.严格自律;读书;寂寞忧愁;委屈不平
25.毛泽东;苏轼
26.B
27.C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与概括能力,需要从文中不同段落筛选关键信息,明确涵养静气的途径及相关具体情境。
(2)本题考查对文中事例涉及人物的识别能力,需要梳理文章所举事例,准确提取相关人物信息。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中字词含义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需要识别句子的结构特点,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4.第①空:文章第③段明确提到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由此可知第一空应填 “严格自律”。第②空:第⑤段指出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所以第二空填 “读书”。第③空和第④空:第⑤段中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 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清晰对应了两种具体情况,故分别填 “寂寞忧愁”“委屈不平”。
故答案为:严格自律;读书;寂寞忧愁;委屈不平
25.文章第③段提到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 锻炼意志”,第①段讲述了父子找表的故事,第④段列举了苏轼乘船时从容写字的事例。因此,三个人物分别是毛泽东、父子、苏轼。
故答案为:毛泽东;苏轼
26.“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的意思是:静下心来才能安定,安定后才能思考,思考后才能有所收获。结合语境,“虑” 在这里指的是思考、思虑,而非忧虑、疑虑或焦虑。
故答案为:B
27.第③段画线句子 “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 由三个结构相似、句式相同的分句组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突出了严格自律对心态的影响。
故答案为:C
【答案】28.错误;正确
29.列数字
30.白天,海面呈现一片铁锈色。;夜间,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
31.原因一:磷虾拥有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原因二:磷虾繁殖能力极强。
32.营养价值高;美味可口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准确判断能力,需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与题干表述进行对比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识别能力,需结合句子中具体数字的运用来判断。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具体景象描述的提取能力,需定位到相关段落找到对应的内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事物成因的概括能力,需从相关段落中梳理出关键原因。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事物价值的提炼能力,需从介绍其价值的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
28.文中明确提到 “南极磷虾其实不是虾,而是一种小型海洋甲壳类动物,只不过它的外形很像普通的河虾”,因此 “是河虾的一种” 这一说法错误。根据 “南极磷虾喜欢群聚”“南极磷虾的群体几乎都由同一年龄的虾组成,幼虾和成虾一般不混杂相处”,可知该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
29.画线句子中 “长达半公里,宽几百米”“平均每平方米的海水中就有 10~16 公斤”“每两个磷虾之间的距离还不到 2 厘米”,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南极磷虾群聚的规模,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列数字
30.文中第②段明确表述 “白天,密集的虾群使海面呈现一片铁锈色”,可直接提取该信息。文中第②段提到 “夜间,虾群又会使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直接提取即可。
故答案为:白天,海面呈现一片铁锈色。夜间,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
31.第③段指出 “这股上升流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水温较高,从而使硅藻等微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了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这是磷虾资源丰富的原因之一。文中明确提到 “这种小生灵繁殖能力极强”,这是其资源丰富的另一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原因一:磷虾拥有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原因二:磷虾繁殖能力极强。
32.第④段开头便说明 “磷虾的营养价值很高,体内含有 50% 的蛋白质,是其他动物蛋白质含量的 2~3 倍”,这是其商业价值的体现之一。文中提到 “磷虾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被称为‘冷甘露’”,这是其商业价值的另一体现。
故答案为:理由一:营养价值高理由二:美味可口
33.【答案】我能行
绳子 “啪” 地抽在水泥地上,扬起细小的灰尘。我盯着晃动的绳影,脚像灌了铅似的 —— 这已经是第五次,我还没跳过就被绳子绊倒了。
“算了吧,你肯定学不会。” 后排男生的笑声刺得我耳朵发烫。体育老师走过来,捡起绳子:“再试一次?盯着绳子甩起来的空隙,喊着‘我能行’往前冲。”
我攥紧校服衣角,手心全是汗。朋友小林站在绳圈里朝我招手:“别怕,我等你!” 绳子再次扬起,橘红色的弧线在阳光下晃得人眼花。“我能行!” 这句话突然从喉咙里蹦出来,声音又小又抖,却像给自己按了启动键。我闭着眼冲过去,耳朵里全是绳子 “呼呼” 的风声 —— 没有被绊倒!
“成了!” 小林抓住我的胳膊跳起来。我愣了两秒,看着绳子在眼前继续翻飞,突然又喊了一声:“我能行!” 这次声音亮多了。后来我跳得越来越好,甚至能跟着大家连续跳二十多个。
现在想起那天,胳膊上被绳子抽过的地方好像还隐隐发烫,但更清晰的是喊出 “我能行” 时,心里那股突然冒出来的劲儿。原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是少了一句给自己的肯定。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我能行” 这一核心语句展开,聚焦小学阶段中因尝试新事物、面对困难、失败后重来等情境而说出这句话的经历,要求写清事情过程并体现独特感受,属于记叙文写作,核心是展现自我激励与成长的过程。
【题干分析】关键词理解:“我能行” 是自我肯定的信念,需关联具体事件(如学骑自行车、参加比赛、克服学习难题等),体现从犹豫、困难到坚定、成功(或成长)的转变。“独特的感受” 指事件中 “我” 的心理变化(如紧张→咬牙坚持→说出 “我能行” 时的激动→完成后的自豪)。
写作思路:是什么:明确事件类型(如学跳长绳、主持班会、解复杂数学题),确定 “我能行” 这句话出现的关键节点(如多次失败后、众人鼓励时、自我鼓劲瞬间)。为什么:解释 “我” 需要说 “我能行” 的原因(如被同学嘲笑、多次尝试无果想放弃、内心胆怯缺乏自信),体现说出这句话的必要性。怎么做:开头:场景切入(“绳子第三次抽到我的胳膊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耳边却响起同桌的声音:‘试试喊 “我能行” 呀’”),或对比开头(“以前我总觉得‘我能行’是句空话,直到那次学跳长绳,我才懂了它的力量”),快速引出事件。情节:按 “起因(如班级要跳长绳比赛,我总跟不上节奏)→发展(练习时被绳子绊倒、同学偷笑,想放弃)→转折(老师示范、朋友鼓励,内心默念 “我能行”)→高潮(鼓起勇气再次尝试,成功跳过,脱口而出 “我能行”)→结尾(成功后的感悟)” 展开。重点描写细节:动作(“攥紧拳头,盯着绳子扬起的弧度”)、语言(“‘我能行!’喊出声时,声音都在发抖”)、心理(“绳子甩到面前的瞬间,脑子一片空白,只记得要往前冲 —— 因为我说了‘我能行’”)。结尾:抒情议论(“原来‘我能行’不是一句口号,是摔倒时撑着地面站起来的力气,是害怕时给自己的那股劲儿。从那以后,再遇到难事儿,我总会先对自己说:‘别怕,我能行’”),呼应主题并体现成长。
【立意提取】1.我能行:通过学跳长绳从屡屡失败到成功的经历,展现 “我能行” 带来的勇气,体现坚持的力量。
2.那句 “我能行”:描写第一次主持班会时克服紧张,用 “我能行” 自我鼓励的过程,表达自信对突破自我的重要性。
【点评】紧扣主题:以学跳长绳的经历为载体,清晰展现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我能行” 这句话的两次出现(小声到响亮)是情节的转折点,突出了自我激励的作用,符合 “说出这句话” 的核心要求。细节生动:通过 “绳子抽地的声音”“手心的汗”“声音又小又抖” 等细节,还原了紧张、胆怯的心理;“闭着眼冲过去”“愣了两秒” 等动作描写,让成功的瞬间更真实可感,体现了 “独特的感受”。结构完整:按 “失败受挫→老师鼓励→尝试成功→感悟” 行文,开头的挫折与结尾的感悟形成呼应,突出 “我能行” 带来的成长,层次分明。
34.【答案】鲁滨逊在荒岛上遭遇野人袭击时,始终保持镇定。他没有因恐惧而退缩,而是勇敢地观察野人习性,制定防御计划,甚至救下星期五并与之合作。正是这份勇敢与镇定,让他熬过了被野人威胁的黑暗时刻,最终迎来与星期五共同生活、逐步改善生存状态的光明。这印证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面对绝境,胆怯只会加剧困境,唯有勇敢面对、冷静应对,才能找到突破的契机,跨越黑暗抵达光明。
【知识点】《鲁滨逊漂流记》
【解析】【分析】名言强调 “勇敢镇定” 是熬过黑暗、迎来光明的关键。《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多次陷入绝境,其中与野人周旋的经历极具代表性:他从最初的恐惧,到冷静分析现状、主动采取行动(防御、救人、合作),整个过程体现了 “勇敢镇定” 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他克服了野人带来的生存危机(黑暗),实现了生存状态的改善(光明),二者形成呼应,可具体阐释名言内涵。
故答案为:鲁滨逊在荒岛上遭遇野人袭击时,始终保持镇定。他没有因恐惧而退缩,而是勇敢地观察野人习性,制定防御计划,甚至救下星期五并与之合作。正是这份勇敢与镇定,让他熬过了被野人威胁的黑暗时刻,最终迎来与星期五共同生活、逐步改善生存状态的光明。这印证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面对绝境,胆怯只会加剧困境,唯有勇敢面对、冷静应对,才能找到突破的契机,跨越黑暗抵达光明。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言的理解及与名著内容的结合能力,需选取名著中契合名言的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品质与境遇变化的关联,体现对名著细节和名言哲理的双重把握。
1 / 1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4-2025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2025六下·香洲期末)根据拼音书写规范的汉字。
智能阅读器的出现,又一次点rán   了大众对书jí   的阅读热情。它让文字如花般zhàn   放于电子水墨屏,chè   成改变许多读者的阅读习guàn   。在科技与文字的交汇中,有人甚至通知xiāo   达旦,不知疲fá   ,享受着阅读的盛yàn   。
【答案】燃;籍;绽;彻;惯;宵;乏;宴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点 rán” 结合语境,是 “点燃” 的意思,所以填 “燃”,注意右边是 “然”。“书 jí” 指书籍,“籍” 是竹字头,不要误写成 “藉”。“zhàn 放” 形容花朵开放,应为 “绽”,左边是 “纟”。“chè 底” 表示完全,是 “彻”,不要写成 “沏”。“习 guàn” 指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是 “惯”,竖心旁。“通 xiāo 达旦” 指整夜,“宵” 是宝盖头,区别于 “霄”。“疲 fá” 指疲劳,是 “乏”,笔画简单,注意不要多写。“盛 yàn” 指盛大的宴会,这里形容阅读的美好体验,是 “宴”,宝盖头下是 “日” 和 “女”。
故答案为:燃;籍;绽;彻;惯;宵;乏;宴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重点在于对常用汉字字形的掌握和区分,尤其注意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需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来准确书写。
2.(2025六下·香洲期末)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惟弈秋之为听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为是其智弗若与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惟弈秋之为听” 中 “为” 是助词,无实际意义,读音为 “wéi”。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中 “为” 是 “认为” 的意思,读音为 “wéi”。
C.“为是其智弗若与” 中 “为” 是 “因为” 的意思,读音为 “wèi”。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中 “为” 是 “是” 的意思,读音为 “wéi”。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多音多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字词的读音,体现对文言文语音知识的掌握。
3.(2025六下·香洲期末)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走马观花 儿童急走追黄蝶 B.自愧弗如 其人弗能应也
C.及时行乐 及日中则如盘孟 D.赴汤蹈火 及其日中如探汤
【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走马观花” 中 “走” 是 “跑” 的意思;“儿童急走追黄蝶” 中 “走” 也是 “跑” 的意思,二者含义相同。
B.“自愧弗如” 中 “弗” 是 “不” 的意思;“其人弗能应也” 中 “弗” 同样是 “不” 的意思,含义相同。
C.“及时行乐” 中 “及” 是 “趁着” 的意思;“及日中则如盘盂” 中 “及” 是 “到、等到” 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D.“赴汤蹈火” 中 “汤” 是 “热水、沸水” 的意思;“及其日中如探汤” 中 “汤” 也是 “热水、沸水” 的意思,含义相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及现代汉语中重点字词含义的辨析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多义性,体现对词汇含义的精准把握。
4.(2025六下·香洲期末)关于“人工智能进课堂”利与弊的辩论,下列哪一项是反方观点:(  )
A.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B.丰富了知识的容量
C.增强了互动的体验 D.扼杀了我们的想象
【答案】D
【知识点】辩论讨论
【解析】【分析】辩论中,反方观点需针对 “人工智能进课堂” 的弊端展开。A.“提高学习兴趣”、B.“丰富知识容量”、C. “增强互动体验” 均为人工智能进课堂的积极作用,属于正方观点;
D.“扼杀想象” 指出其负面影响,符合反方对弊端的论述,故为反方观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辩论中正反方观点的辨析能力,需根据观点的积极或消极倾向判断其所属立场,体现对辩论逻辑的理解。
5.(2025六下·香洲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夏夜,池塘边传来一阵阵蛙鸣,娓娓动听。
B.他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爸爸早已司空见惯。
C.这篇文章写得生动优美,读完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古人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讲的就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答案】A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娓娓动听”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通常用于描述人的话语或歌声等,而 “蛙鸣” 是自然声响,用 “娓娓动听” 搭配不恰当。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含义及适用语境的掌握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注重对词语搭配合理性的理解。
二、根据主题填写恰当的诗文(8分)
(2025六下·香洲期末)根据提示,诵读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
6.春节:   
7.寒食:   
8.清明:   
9.乞巧:   
10.中秋:   
11.重阳:   
【答案】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与春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注重对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关联的掌握。
(2)本题考查对与寒食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强调对节日特定文化意象的把握。
(3)本题考查对与清明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侧重对节日氛围与情感表达的感知。
(4)本题考查对与乞巧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关注对节日习俗在诗句中体现的认识。
(5)本题考查对与中秋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重视对节日核心情感(思念)的体会。
(4)本题考查对与重阳节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突出对节日传统习俗的记忆与关联。
6.此句出自王安石《元日》,通过 “爆竹声”“屠苏酒” 等典型意象,描绘了春节除旧迎新的热闹场景,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
故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出自韩翃《寒食》,“飞花”“东风御柳” 勾勒出寒食节长安城的春日景象,契合寒食节的时令与氛围。
故答案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8.出自杜牧《清明》,“雨纷纷”“欲断魂” 精准刻画了清明节细雨绵绵、人们缅怀逝者的哀伤情境,是清明最经典的写照。
故答案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出自林杰《乞巧》,直接描写了七夕节(乞巧节)妇女们向织女祈求巧手,穿红丝引线的习俗,紧扣节日主题。
故答案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0.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以中秋月夜的 “月明” 和 “秋思”,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体现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
故答案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 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诗句借习俗表达思乡之情,与节日紧密相关。
故答案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25六下·香洲期末)世间万物皆有品。在“蜂、蝉、竹、梅”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诗句:
12.   
13.   
【答案】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与 “蜂” 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注重对借物咏怀类诗歌中意象内涵的把握。
(2)本题考查对与 “竹” 相关的经典诗句的积累与理解,强调对自然物象所承载的精神品质的感知。
12.出自罗隐《蜂》,诗句以蜜蜂“采百花”“成蜜”的辛勤劳作,既描绘了蜂的习性,又暗含对其奉献精神的赞叹,借物抒情,寓意深刻。
故答案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出自郑燮《竹石》,通过“千磨万击”“坚劲”等词,刻画了竹子在狂风中坚韧不拔的品格,借竹喻人,赞美了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2025六下·香洲期末)大家认为回忆册封面标题要写得“平正端庄、险劲生动”,应临摹第一位书法家:(  )
A.欧阳询 B.颜真卿 C.赵孟頫 D.柳公权
【答案】A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欧阳询的书法以 “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著称,其楷书结构严谨,笔力刚劲,在平整之中暗藏险峻之势,兼具规矩与灵动,符合 “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的特点。颜真卿的书法以雄浑壮美、气势恢宏为主要风格,字体丰满开阔,更侧重厚重与大气。赵孟頫的书法圆润秀丽、典雅流畅,风格温润平和,偏向秀美与飘逸。柳公权的书法以骨力劲健、结构严谨见长,“柳体” 瘦硬挺拔,更突出刚劲与规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不同书法家书法风格特点的了解与辨析,注重对书法艺术中不同风格特征的识别与记忆。
15.(2025六下·香洲期末)在封面画上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大家美好的祝愿。下列哪一项理解不正确:(  )
A.向日葵花:一举夺魁 B.傲雪梅花:离别忧伤
C.蝉在树梢:一鸣惊人 D.鲤鱼龙门:金榜题名
【答案】B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A.向日葵花常象征积极向上,“葵” 与 “魁” 谐音,“一举夺魁” 是对成功的美好祝愿,理解正确。
B.傲雪梅花以不畏严寒、坚韧不拔为象征意义,代表高洁、顽强的品格,而非 “离别忧伤”,理解不正确。
C.“蝉” 与 “鸣” 相关,“蝉在树梢” 谐音 “一鸣惊人”,寓意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理解正确。
D.“鲤鱼跃龙门” 是传统吉祥意象,象征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与 “金榜题名” 的祝愿相符,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象征事物及其寓意的理解与辨析,注重对文化意象背后深层含义的把握。
16.(2025六下·香洲期末)在扉页写上一句话,表达同学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答案】A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强调友谊不受距离阻隔,契合 “友谊天长地久” 的主题。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侧重离别时的不舍与牵挂,而非对友谊长久的祝愿。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指经过长时间考验才能看出人心好坏,强调时间对情谊的检验,与 “友谊天长地久” 的直接祝愿不符。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是劝人珍惜当下、勤俭节约的格言,与友谊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典诗句含义及适用语境的理解,需结合 “友谊天长地久” 的主题筛选恰当的诗句,体现对传统文化中友情表达的掌握。
三、阅读与鉴赏(40分)
(2025六下·香洲期末)课内阅读
表里的生物(节选)
①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②“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④“为什么呢?”我又问。
⑤“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⑥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它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⑦“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⑧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⑨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⑩这样的话我不知道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7.选文第⑧段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18.通过选文内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充满好奇 B.充满想象 C.充满童真 D.充满智慧
19.选文第⑧段“我的猜测”具体是指:   。
20.阅读第⑨-⑩段,回答“我”前后两种不同状态的原因:
“我”见人就说,是因为:   
“我”不说了,又是因为:   
【答案】17.D
18.D
19.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20.“我”见人就说是因为“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满足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我”不说了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我”明白了表里发声的原理,知道了当初的幼稚。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识别能力,需通过文本内容判断描写类型,体现对不同描写方法的理解。
(2)本题考查通过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结合具体行为判断人物特质,体现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3)本题考查对文本中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需从文中找到与 “猜测” 对应的具体内容,体现对细节信息的把握。
(4)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背后原因的分析能力,需结合上下文和人物成长逻辑推断,体现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17.第⑧段中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是 “我” 内心的想法,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因此是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D
18.ABC.正确。
D.“充满智慧” 在选文中无体现,“我” 的猜测是幼稚的,并非智慧的表现。
故答案为:D
19.第⑥段明确提到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直接点明 “我的猜测” 的具体内容。
故答案为: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20.“见人就说” 是因为 “我” 的猜测被 “证实”(父亲的话间接支持了 “有活的生物” 的想法),满足了好奇心,产生了分享的欲望;“不说了” 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我” 获得了科学知识,明白了表的原理,自然不再坚持幼稚的说法。
故答案为:“我”见人就说是因为“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满足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我”不说了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我”明白了表里发声的原理,知道了当初的幼稚。
(2025六下·香洲期末)文言阅读。
燧人①
太古之初,人吮(shǔn)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②,造作钻燧③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注释】①燧人: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远古帝王。②以火德王:因为发明了火而推举为王。③燧:古代取火工具。
2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下列带点词的意思。
人吮露精:   
民人大悦:   
2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3.请用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没有火,人们遇到的问题是:   ;
有了火,民人大悦的原因是:   。
【答案】21.吮吸;高兴、喜悦
22.靠山居住就吃飞鸟和走兽,把它们的皮毛做成衣服穿。
23.没有火,人们遇到的问题是:腥臊多,害肠胃;有了火,民人大悦的原因是:教人熟食,铸金作刃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需结合语境和现代汉语词汇关联推断词义,体现对基础文言词汇的掌握。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需准确理解实词含义和句式特点,将文言语句转化为通顺的现代汉语,体现对文言翻译方法的运用。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提取能力,需从文中找到与问题对应的原文语句,体现对文言文内容的精准把握。
21.“人吮露精” 中,“吮” 结合现代汉语中 “吮吸” 一词,可推断其意为 “吮吸”,指人吸取露水的精华。“民人大悦” 中,“悦” 是常见文言实词,结合语境 “教人熟食,铸金作刃” 带来的积极效果,可理解为 “高兴、喜悦”。
故答案为:吮吸;高兴、喜悦
22.划线句子为 “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山居” 可译为 “靠山居住”;“食鸟兽” 即 “吃飞鸟和走兽”;“衣” 在此处为动词,意为 “穿”,“其羽皮” 指鸟兽的羽毛和皮毛,整句需连贯翻译,体现文言文直译与意译结合的原则。
故答案为:靠山居住就吃飞鸟和走兽,把它们的皮毛做成衣服穿。
23.关于 “没有火,人们遇到的问题”,文中明确提到 “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直接点明了无火时食物腥臊、伤害肠胃的问题。关于 “有了火,民人大悦的原因”,前文说 “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正是这些举措让民众高兴,故原因即为 “教人熟食,铸金作刃”。
故答案为:没有火,人们遇到的问题是:腥臊多,害肠胃;有了火,民人大悦的原因是:教人熟食,铸金作刃
(2025六下·香洲期末)文学阅读。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不受影响,继续写字。这份从容是因为他多次历经生活变乱,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害怕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⑥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2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填写下列语句:
①“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涵养几分静气,我们可以   ,可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心态,还可以   。
②第③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为了表达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   ”时、“   ”时、“身处低谷”时和“得意”时这四种具体情况。
25.文章列举三个人物的具体事例说明要“涵养静气”。这三个人物分别是:   、父子、   。
26.根据文意理解,“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虑”的意思是:(  )
A.忧虑 B.思虑 C.疑虑 D.焦虑
27.读读第③段中国线句子,它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答案】24.严格自律;读书;寂寞忧愁;委屈不平
25.毛泽东;苏轼
26.B
27.C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与概括能力,需要从文中不同段落筛选关键信息,明确涵养静气的途径及相关具体情境。
(2)本题考查对文中事例涉及人物的识别能力,需要梳理文章所举事例,准确提取相关人物信息。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中字词含义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需要识别句子的结构特点,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4.第①空:文章第③段明确提到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由此可知第一空应填 “严格自律”。第②空:第⑤段指出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所以第二空填 “读书”。第③空和第④空:第⑤段中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 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清晰对应了两种具体情况,故分别填 “寂寞忧愁”“委屈不平”。
故答案为:严格自律;读书;寂寞忧愁;委屈不平
25.文章第③段提到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 锻炼意志”,第①段讲述了父子找表的故事,第④段列举了苏轼乘船时从容写字的事例。因此,三个人物分别是毛泽东、父子、苏轼。
故答案为:毛泽东;苏轼
26.“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的意思是:静下心来才能安定,安定后才能思考,思考后才能有所收获。结合语境,“虑” 在这里指的是思考、思虑,而非忧虑、疑虑或焦虑。
故答案为:B
27.第③段画线句子 “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 由三个结构相似、句式相同的分句组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突出了严格自律对心态的影响。
故答案为:C
(2025六下·香洲期末)实用阅读。
趣说南极磷虾
①南极磷虾其实不是虾,而是一种小型海洋甲壳类动物,只不过它的外形很像普通的河虾。它体长只有3~5厘米,外表呈金黄色,鳃外露,体内有微红色的球状发光器,一到夜里,就会发出像萤火虫一样蓝绿色的磷光。
②南极磷虾喜欢群聚,有时长达半公里,宽几百米,平均每平方米的海水中就有10~16公斤的磷虾,也就是说,每两个磷虾之间的距离还不到2厘米。白天,密集的虾群使海面呈现一片铁锈色,夜间,虾群又会使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南极磷虾的群体几乎都由同一年龄的虾组成,幼虾和成虾一般不混杂相处。虾群有垂直运动的习性,夜间多在水的表层活动,白天则沉到深水中潜游。
③由于南大洋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寒流,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变成了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水温较高,从而使硅藻等微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了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这种小生灵繁殖能力极强,在南极大陆500~2000公里的广阔大洋中,磷虾群蕴藏量4~6亿吨。
④磷虾的营养价值很高,体内含有50%的蛋白质,是其他动物蛋白质含量的2~3倍。磷虾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被称为“冷甘露”。南极磷虾资源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磷虾食品。
28.下列关于南极磷虾的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南极磷虾是河虾的一种,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光。   
②南极磷虾喜欢群聚,几乎都是同一年龄的虾聚在一起。   
29.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写得很具体,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30.在南极磷虾群集的海面,我们往往会看到海面这样的景象:
白天,海面   ;夜间,海面   。
31.文章第③段介绍,南极磷虾资源丰富,数量可观,主要原因有两点:
原因一:   ;原因二:   。
32.文章第④段介绍,南极磷虾的商业价值巨大,请列出两条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
【答案】28.错误;正确
29.列数字
30.白天,海面呈现一片铁锈色。;夜间,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
31.原因一:磷虾拥有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原因二:磷虾繁殖能力极强。
32.营养价值高;美味可口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准确判断能力,需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与题干表述进行对比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识别能力,需结合句子中具体数字的运用来判断。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具体景象描述的提取能力,需定位到相关段落找到对应的内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事物成因的概括能力,需从相关段落中梳理出关键原因。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事物价值的提炼能力,需从介绍其价值的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
28.文中明确提到 “南极磷虾其实不是虾,而是一种小型海洋甲壳类动物,只不过它的外形很像普通的河虾”,因此 “是河虾的一种” 这一说法错误。根据 “南极磷虾喜欢群聚”“南极磷虾的群体几乎都由同一年龄的虾组成,幼虾和成虾一般不混杂相处”,可知该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
29.画线句子中 “长达半公里,宽几百米”“平均每平方米的海水中就有 10~16 公斤”“每两个磷虾之间的距离还不到 2 厘米”,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南极磷虾群聚的规模,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列数字
30.文中第②段明确表述 “白天,密集的虾群使海面呈现一片铁锈色”,可直接提取该信息。文中第②段提到 “夜间,虾群又会使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直接提取即可。
故答案为:白天,海面呈现一片铁锈色。夜间,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
31.第③段指出 “这股上升流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水温较高,从而使硅藻等微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了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这是磷虾资源丰富的原因之一。文中明确提到 “这种小生灵繁殖能力极强”,这是其资源丰富的另一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原因一:磷虾拥有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原因二:磷虾繁殖能力极强。
32.第④段开头便说明 “磷虾的营养价值很高,体内含有 50% 的蛋白质,是其他动物蛋白质含量的 2~3 倍”,这是其商业价值的体现之一。文中提到 “磷虾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被称为‘冷甘露’”,这是其商业价值的另一体现。
故答案为:理由一:营养价值高理由二:美味可口
四、表达与交流(30分)
33.(2025六下·香洲期末)根据情境完成写作。
“我能行!”在尝试新事物时,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失败了再重来时你都可能会说出这句话。
在小学阶段,是一件怎样的事让你说出这句话呢。请以“我能行”为题写一篇文章,写清楚事情的过程,写出当时独特的感受。
【答案】我能行
绳子 “啪” 地抽在水泥地上,扬起细小的灰尘。我盯着晃动的绳影,脚像灌了铅似的 —— 这已经是第五次,我还没跳过就被绳子绊倒了。
“算了吧,你肯定学不会。” 后排男生的笑声刺得我耳朵发烫。体育老师走过来,捡起绳子:“再试一次?盯着绳子甩起来的空隙,喊着‘我能行’往前冲。”
我攥紧校服衣角,手心全是汗。朋友小林站在绳圈里朝我招手:“别怕,我等你!” 绳子再次扬起,橘红色的弧线在阳光下晃得人眼花。“我能行!” 这句话突然从喉咙里蹦出来,声音又小又抖,却像给自己按了启动键。我闭着眼冲过去,耳朵里全是绳子 “呼呼” 的风声 —— 没有被绊倒!
“成了!” 小林抓住我的胳膊跳起来。我愣了两秒,看着绳子在眼前继续翻飞,突然又喊了一声:“我能行!” 这次声音亮多了。后来我跳得越来越好,甚至能跟着大家连续跳二十多个。
现在想起那天,胳膊上被绳子抽过的地方好像还隐隐发烫,但更清晰的是喊出 “我能行” 时,心里那股突然冒出来的劲儿。原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是少了一句给自己的肯定。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我能行” 这一核心语句展开,聚焦小学阶段中因尝试新事物、面对困难、失败后重来等情境而说出这句话的经历,要求写清事情过程并体现独特感受,属于记叙文写作,核心是展现自我激励与成长的过程。
【题干分析】关键词理解:“我能行” 是自我肯定的信念,需关联具体事件(如学骑自行车、参加比赛、克服学习难题等),体现从犹豫、困难到坚定、成功(或成长)的转变。“独特的感受” 指事件中 “我” 的心理变化(如紧张→咬牙坚持→说出 “我能行” 时的激动→完成后的自豪)。
写作思路:是什么:明确事件类型(如学跳长绳、主持班会、解复杂数学题),确定 “我能行” 这句话出现的关键节点(如多次失败后、众人鼓励时、自我鼓劲瞬间)。为什么:解释 “我” 需要说 “我能行” 的原因(如被同学嘲笑、多次尝试无果想放弃、内心胆怯缺乏自信),体现说出这句话的必要性。怎么做:开头:场景切入(“绳子第三次抽到我的胳膊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耳边却响起同桌的声音:‘试试喊 “我能行” 呀’”),或对比开头(“以前我总觉得‘我能行’是句空话,直到那次学跳长绳,我才懂了它的力量”),快速引出事件。情节:按 “起因(如班级要跳长绳比赛,我总跟不上节奏)→发展(练习时被绳子绊倒、同学偷笑,想放弃)→转折(老师示范、朋友鼓励,内心默念 “我能行”)→高潮(鼓起勇气再次尝试,成功跳过,脱口而出 “我能行”)→结尾(成功后的感悟)” 展开。重点描写细节:动作(“攥紧拳头,盯着绳子扬起的弧度”)、语言(“‘我能行!’喊出声时,声音都在发抖”)、心理(“绳子甩到面前的瞬间,脑子一片空白,只记得要往前冲 —— 因为我说了‘我能行’”)。结尾:抒情议论(“原来‘我能行’不是一句口号,是摔倒时撑着地面站起来的力气,是害怕时给自己的那股劲儿。从那以后,再遇到难事儿,我总会先对自己说:‘别怕,我能行’”),呼应主题并体现成长。
【立意提取】1.我能行:通过学跳长绳从屡屡失败到成功的经历,展现 “我能行” 带来的勇气,体现坚持的力量。
2.那句 “我能行”:描写第一次主持班会时克服紧张,用 “我能行” 自我鼓励的过程,表达自信对突破自我的重要性。
【点评】紧扣主题:以学跳长绳的经历为载体,清晰展现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我能行” 这句话的两次出现(小声到响亮)是情节的转折点,突出了自我激励的作用,符合 “说出这句话” 的核心要求。细节生动:通过 “绳子抽地的声音”“手心的汗”“声音又小又抖” 等细节,还原了紧张、胆怯的心理;“闭着眼冲过去”“愣了两秒” 等动作描写,让成功的瞬间更真实可感,体现了 “独特的感受”。结构完整:按 “失败受挫→老师鼓励→尝试成功→感悟” 行文,开头的挫折与结尾的感悟形成呼应,突出 “我能行” 带来的成长,层次分明。
五、附加题 整本书阅读(3分)
34.(2025六下·香洲期末)【阅读分享】“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请结合《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某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答案】鲁滨逊在荒岛上遭遇野人袭击时,始终保持镇定。他没有因恐惧而退缩,而是勇敢地观察野人习性,制定防御计划,甚至救下星期五并与之合作。正是这份勇敢与镇定,让他熬过了被野人威胁的黑暗时刻,最终迎来与星期五共同生活、逐步改善生存状态的光明。这印证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面对绝境,胆怯只会加剧困境,唯有勇敢面对、冷静应对,才能找到突破的契机,跨越黑暗抵达光明。
【知识点】《鲁滨逊漂流记》
【解析】【分析】名言强调 “勇敢镇定” 是熬过黑暗、迎来光明的关键。《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多次陷入绝境,其中与野人周旋的经历极具代表性:他从最初的恐惧,到冷静分析现状、主动采取行动(防御、救人、合作),整个过程体现了 “勇敢镇定” 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他克服了野人带来的生存危机(黑暗),实现了生存状态的改善(光明),二者形成呼应,可具体阐释名言内涵。
故答案为:鲁滨逊在荒岛上遭遇野人袭击时,始终保持镇定。他没有因恐惧而退缩,而是勇敢地观察野人习性,制定防御计划,甚至救下星期五并与之合作。正是这份勇敢与镇定,让他熬过了被野人威胁的黑暗时刻,最终迎来与星期五共同生活、逐步改善生存状态的光明。这印证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面对绝境,胆怯只会加剧困境,唯有勇敢面对、冷静应对,才能找到突破的契机,跨越黑暗抵达光明。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言的理解及与名著内容的结合能力,需选取名著中契合名言的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品质与境遇变化的关联,体现对名著细节和名言哲理的双重把握。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