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点】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知,读题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伟人的故事(出示周恩来画像),你知道他是谁吗?伸出手指,跟我写他的名字。(教师板书:周恩来,学生书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这样的志向,谁会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名读)
理解“崛起”。
谁知道“崛起”是什么意思?(兴起)整个课题连起来,什么意思?(为中国的强大、富强而读书。)
齐读课题。
引发思考:周恩来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二三岁,小小年纪怎么能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周恩来的少年时代吧!
二、预学反馈,学习字词
1.过渡语: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学,朗读了课文,请拿出你的预习单。(课件出示预习单)现在我们先来做一个调查问卷,请拿起应答器,切换到数字题。
2.预学反馈,互学互教。
正确朗读字音,出示题目①:请选出容易读错的生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①根据反馈数据,教读难读字。【预设:惩,是翘舌后鼻音;范,是前鼻音;淮,是三拼音节,要读准来。】
②出示生字词,小老师带读。
起、模、校长、清、安、疑、处、训、当此生
③开火车认读词语。
④去拼音节齐读词语。
正确书写生字,出示题目②:请选出容易写错的生字。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①根据反馈数据,提示难字书写。
②指导书写。【预设:赞、肃、效】
【交流要点:肃,笔顺比较特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尤其是它的最后四笔,分解笔顺书空;赞,有些字作部件后,字形会发生变化,比如“赞”左上部“先”的竖弯钩要变成“竖提”,书写时要特别注意。】
③生动笔练写。(展示个别学生的书写,评价。)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生字新词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把词语放回课文中,把课文读准读通。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你是怎么划分课文的?
教师提示划分几件事的方法:(1)借助过渡段;(2)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
读通难词长句。
出示句子: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请注意停顿,第二个“不”咬得重一点,我们一起读。)
(2)魏校长听了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3)一个星期天,周恩来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第1句指名读,第2句小组读,第3组平台抽签读。教师重点指导第3句。
【指导要点:“背”在这里是“瞒着,不让伯父知道”的意思,要读bèi,像这样的多音字,我们要联系课文,“据义定音”是我们学习多音字的好方法。一起读。】
3.反馈:课文讲了几件事?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第10自然段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段,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借助过渡段就能划分。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划分可以借助第15自然段提示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划分。
四、互动探究,把握内容
1.合作学习,互动探究。
出示学习要求:
①读一读:读读课文三件事所在的段落;
②找一找:找出三个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言行,圈画出来;
③说一说:说一说每件事事的主要内容;
④填一填:合作填写学习单。
事件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言行)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2.汇报交流,明确各事件主要内容。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明确:
①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板书:立志“振兴中华”)
②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板书:耳闻“中华不振”)
③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欺辱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板书:目睹“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言行)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周恩来(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的一天 奉天 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
小结学法:为了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我们关注了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同时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
3.理清关系,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过渡:你们看,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我们就能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接下来,该如何把文章主要内容讲清楚呢?要讲清楚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要理清这几件事之间的关系。
(1)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三件事哪件事最先发生,哪件事最慢发生的?
(2)按事情发展先后发展顺序调整主板书词条的顺序。引导发现:课文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
(3)引导学生尝试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二、三件事。【周恩来之所以立志“振兴中华”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中华不振”。】
(4)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我们一步一步,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就把握了事情的主要内容,你能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吗?【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看表练说)
周恩来耳闻目睹了 ,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 含义,从而立下了 的志向。
小结学法:(出示本单元园地“交流平台”)
五、品读对话,感受情怀
过渡语:真正读懂一个故事只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到具体的事件中去品悟。让我们坐上时光机,穿越到一百多年前那节修身课上。我们一起齐读1-10自然段。
1.齐读1-10自然段。
2.师生互读,理解文言色彩的词语。
师:新学年开始了,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齐读)
何为“家父”?何为“明理”?何为“光耀门楣”?
(出示图片,你们看,这是古时候的大门,这是门楣,通过读书,当了大官,你们家的大门上才能配得上门楣,所以就有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门楣是地位的象征,换个词就是光宗耀祖。)
师:周恩来是为什么而读书?
3.品读周恩来与魏校长的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出示:5-10自然段。(一生扮演周恩来,一生扮演魏校长。其他同学读旁白。)
②师:周恩来只是随口说说吗?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并齐读: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的回答与众不同,有什么不同?
师:难怪魏校长高兴得连声赞叹:
生: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齐答)
③理解“当效此生”。
  “此生”是哪个学生?
拿起应答器选择“效”的意思。出示题目:
题目:“当效此生”中“效”字的正确释义是:( )(课件中出示字典中“效”的所有解释)
反馈答题数据,明确“当效此生”就是要向周恩来学习。
朗读指导:别人的志向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周恩来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魏校长太欣赏这样的回答了,他说:(读出震撼,读出赞赏。)
朗读: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一生读,齐读)
师生互答
六、课堂小结,留置作业
1.小结:这颗理想的种子在周恩来心里萌芽、生根,让周恩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总理,默默奉献了50年,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之奋斗。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周恩来立下这样伟大的志向呢?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在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学习,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在这个时代里,小小的个体怎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2.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并制作一张志向卡。
七、元认知评价
评价标准 星星数
我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我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中华不振”
周恩来 目睹“中华不振”
立志“振兴中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