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起点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起点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硚口区高三年级起点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砾口教科研中心命制
2025.7.248:00~10:30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
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对应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试卷自己保存便于评讲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
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慈和精神追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
念、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
魅力和风采。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
变法,强化了小农家庭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
是通过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也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
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
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北宋的宋仁宗颁布了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
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这一政策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得耕读不仅仅是富裕家庭的追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
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
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则传递了古人对知和行、
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索。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
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古人在开沟或其他耕作劳动中通常需要两人一组进行协作,实行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语文参考答案
1.A(“战国时期小农家庭数量增多”错)
2. A(“不影响农耕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错)
3. C(本诗体现的是农忙场景,与“合作”无关)
4. ①首先指出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中,农事知识家庭内部代际口耳传播的传统;
②再指出耕读传统由来已久,作为“家训”传承;③又阐明劝耕劝读政策使士人
与农民两个阶层相互流通,成为风尚;④最后指出古代圣哲对“耕读”得道的重
视;⑤弘扬耕读传统对培养新农人具有现实意义。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给满分 4 分;意思对即可。
5.①弘扬耕读传统,(1 分)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1 分)②鼓励合作精神,(1
分)倡导和谐乡村风貌;(1 分)③有效保障农民文化主体地位(2 分)(或“解
决农民问题,尊重农民的文化意志,激活农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扩大农民的文化
收益”中的任意两点)。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三点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暗示战争创伤的不可磨灭”错误)
7.A(“广播信号并不稳定”错误)
8.①“早晨六点钟”是部队完成抢桥任务、跨越省界的具体时间,也是新的一天的
开始;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早晨,既揭示了革命的意义,也表明胜利不是终点,
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9.①称“沈贵良”便于表现人物个体的感触与认识,称“营长”便于突出人物的
责任与担当;②不同称呼的切换呼应故事场景的变换,使叙事节奏变化自然,丰富人物
形象。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10.BEG(正确的断句为:子良之言曰:晋、楚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译文:
子良说:“对于晋国和楚国,谁来亲近我们就可以(依附谁),晋国和楚国都没有信用,我们又
怎么能有信用呢。”“晋”“楚”之间可断可不断,选择不断满足断句不超过三处的要求。)
11.C(A 项,“克灭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的“克”是“攻克”“战胜”的意思,“能克
终者盖寡”的“克”是“能够”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故 A 项错误。B 项,“无以加焉”的“加”
是“增加”的意思,“加之以师旅”的“加”是“施加”的意思,二者意义不相同,故 B 项错误。
C 项,“命之罔极”和“士也罔极”的“罔极”是“没有定准”的意思,“罔”,没有;“极”,
准则。二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故 C 项正确。D 项,“牺牲玉帛” 中的 “牺牲”指祭祀或祭拜
用品,是纯色的整只的牲畜,“少牢” 指祭祀用的羊、猪,二者并不完全相同,故 D 项错误。)
12.B(正确的理解应为陈、蔡虽靠近楚国却未对晋国生二心,是因郑国从中维系(或:郑国的努
力)。选项曲解“密迩于楚”的意思)
13.(1)我国因为有侯宣多造成的祸难,我国国君因此而不能与蔡侯一起(去贵国)。(评分点:
“以”(因为),“偕”(一起),各 1 分,句意 2 分。“偕”后句意需要补充完整。)
(2)(郑国)根据它们的强弱来决定自己的偏向或背离,像鸭子一样(急切地)贪图利益,像(抛
弃)泥土般背弃信义。(评分点:“向背”(偏向或背离)、“骛”(同“鹜”,野鸭,名词用
作状语,像野鸭一样)各 1 分,句意 2 分。)
14.①首鼠两端,依强而变。 ②实用主义,贪利弃信。 ③等待强者,庇护百姓。 ④折衷之道,
保持独立。 ⑤本之以礼,善为辞令。(①②任答一点给 2 分,③④⑤任意一点给 2 分。答对两
点给 5 点,意对即可。分析不作要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灵公在扈地会合诸侯,这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内乱。文公没有参加会议,是因为有齐国攻打
(郑国)这一祸难。这时,晋灵公不肯与郑穆公相见,以为他背叛晋国倒向楚国。郑子家派执讯
带上他的书信去晋国,告达赵宣子,说:“敝国国君即位三年,召请蔡侯和他一起事奉贵国国君。
九月,蔡侯进入敝邑前去贵国。敝邑因为有侯宣多造成的祸难,寡君因此而不能与蔡侯一起去贵
国。十一月,消灭了侯宣多,就跟随蔡侯一起向贵国执事朝见。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寡君的太
子夷,请命于楚,与陈侯一起朝见贵国国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再此朝见,以完成陈国的事。十
五年五月,陈侯从敝邑前去朝见贵国国君。去年正月,烛之武为太子夷前往贵国朝见而去贵国。
八月,寡君又去贵国朝见。以陈、蔡二国紧挨着楚国而不敢不顺服贵国,这是因为敝邑的缘故。
敝邑即使如此事奉贵国国君,为什么仍然不能免于罪呢?寡君在位期间,一次朝见襄公,二次朝
见灵公。(郑国太子)夷与我们几位臣子相继到晋国都城朝见,虽然我们郑国是小国,(对晋国的
忠诚)也无法做得比这更好了。如今贵国说:‘你们没能满足我的愿望。’敝邑只有灭亡而已,再
不能增加什么了。古人有句话说:‘害怕头又害怕尾,中间身子又剩多少。’又说:‘鹿在临死时
顾不上选择庇荫之所。’小国事奉大国,大国以德相待,小国就以人道相事;不以德相待,那小
国就像鹿一样,急走险地,在急迫中怎么会留意选择庇荫之地?命运如此反复无常,(我)也知
晓灭亡将至了。只好把敝邑所有的军队集中起来等在儵地,听凭执事的命令。”
材料二:
(郑国)常常在晋国、楚国这两个大国之间犹豫不决,根据它们的强弱来决定自己的偏向或
背离,像鸭子一样急切地贪图利益,把信用像泥土一样轻易抛弃。所以当天下没有霸主的时候就
先背叛(原本依附的国家),当天下有霸主的时候就后归服(霸主国)。它先背叛(别国),是因
为害怕楚国。齐桓公在鲁僖公十七年冬天十二月去世,而郑国在第二年春天正月就去朝拜楚国(向
楚国称臣)。在邲之战的时候,郑国首先背叛晋国,坚定地侍奉楚国达十二年之久,中间因为和
许国打官司没有胜诉,就转而依附晋国。到了鲁成公九年,(郑国)贪图楚国丰厚的财物贿赂,
又重新依附楚国,不到三年,又再次依附晋国。到了鲁成公十六年,(郑国)贪图汝阴的土地,
又重新依附楚国。子良说:“对于晋国和楚国,谁来亲近我们就可以(依附谁),晋国和楚国都没
有信用,我们又怎么能有信用呢。”子驷说:“准备好祭祀用的牺牲、玉帛,在两国的边境等待,
来等待强大的国家(的保护)以便庇护百姓。”子产继任执政后,能够在大的原则上找到合适的
平衡,恰逢宋国向戌发起弭兵之会,(郑国得以)同时侍奉晋国和楚国(以保全自身),能够侍奉
楚国却不受到楚国的侵害,侍奉晋国也不被晋国所屈服,以礼为根本并且擅长运用言辞,所以孔
子称赞他有君子的风范。
15.C(“鲤鱼在跳跃”是诗人的推测而非实际所见)
16.相同点:都因广阔江天引发了内心的思绪,(1 分)表达了面对广阔天地时心中的壮志
豪情。(1 分)
不同点:①本诗尾联写寥廓江天激发了慷慨昂扬的少年壮志,(1 分)以不愿垂钓沧江表
达积极入世的志向。(1 分)②《沁园春·雪》以强烈的疑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广袤大
地和国家命运的深切期盼,(1 分)以及对宇宙、生命、历史的深刻思考。(1 分)
评分标准:相同点 2 分,不同点各 2 分
17. (1)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2)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3)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8.C(“都表示引用”错。第③句中“肥”字加引号表示着重指出,而非引用。)
19.A.挑肥拣瘦 B.环肥燕瘦(越瘦秦肥/兄肥弟瘦)
20.甲:它到底是月亮,还是肉 乙:这就有分歧了
21.第一处,“召开……仪式”搭配不当,把“召开”改成“进行”。
第二处,“‘肥差’就是能从中多得好处”成分残缺,“是”缺宾语中心词,在“好处”后加“的
差事”。
22.采:上为手,下为树木,指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意为采摘。
休:左为人,右为树木,指人倚靠在树木旁休息,意为休息。
写出两个简化汉字共 1 分,分析构成各 1 分,分析含义各 1 分。
23. 作文
审题:第一则材料强调个性发展与贡献;第二则材料强调我们是主人,要主动去建设创造我们的
国家和社会;第三则材料强调我们要走出小我,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三则材料共同指向要为社
会国家贡献自我,要有民族使命与担当,可以兼顾个性发展。
扬青春个性,担家国使命
百年之前,革命觉醒年代的中国新青年们,勇于跳出安逸的书斋、斩尽陈旧的思想。在激扬
青春个性中担当拯救民族的使命。跨越百年风雨,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重要勇于打破陋习,
更新自我,做担当家国使命的“后浪”,纵使时代浪潮奔涌,青年的底色却是一脉相承新青年就
是要敢不同!
试问:新青年的“新在哪 ”新青年的“不同”又在哪 恰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中号召的:
“青年要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新青年”的“新”,就
在于思想之“新”、个性之“新”、使命之“新”。不论哪个时代,摆在新青年面前的,都是一
个已成为“过去时”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有过往的辉煌成就,也有从前的陈旧思想,而青年人的
使命,正是打破那些陈旧过时的思想,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中激扬青春个性、放飞青春梦想,贡献
青年智慧,担当青年使命,奋力创造崭新的美好世界。
且看:祖国的广袤大地与历史长河中,早已遍布着绽放育春个性的花朵。百年以前,北大学
生勇敢地从象牙塔中走出,在北平街道上振臂高呼,呐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他们中
的许多人,或许也曾是封建私塾里的学子,然而他们打破脑陋习、摆脱束缚、张扬个性,新青年
就是如此敢不同。今天,也有钟芳蓉坚持个性追逐考古梦想,也有张家城不惧来缚在篮球场上创
造独臂辉煌一他们或许也曾在迫名逐利的社会风声中迷惆,但他们敢于坚守青春个性,迫逐心中
所向,新青年,就是如比敢不同。
新青年的“不同”,不只是思想不同,个性不同,更是责任不同,使命不同。一代人有一代
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代代相传的薪火则是为国奉献的担当,从平均年龄 24 岁的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的祖国荒漠上创造绿色奇迹,到广大青年学生主动迈上脱贫
攻坚的战场,为祖国奉献青春年华。新青年总是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担当家国使命,创造奇迹辉
煌。敢于跳出孤芳自赏的小天地,勇于踏入家国天下的大舞台,新青年正是如此敢不同。
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疫情阴霾尚未消散、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时
代的浪潮呼唤我们,家国的文化需要我们。身为新时代接棒奔跑的新青年,我们更要不断磨炼本
领、打破陋习与束缚,将自我投身到祖国与时代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个性担当家国使命,做敢不
同的青年,做勇立潮头的后浪!
新青年,就是要敢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