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玉器风格的形成,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殷商之于新石器时代,西周之于商代,春秋战国之于西周,汉代玉器则直接受到战国玉器的影响,随着两汉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的变化,拓展出属于自己时代的用玉制度与风格。这一特征在良渚博物院“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中得以验证,该展汇聚了9个省区21家文博机构所藏两汉玉器精品。从殷商晚期到汉初,历经1000多年,汉代的玉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按照以前的用料传统,多以绿色或黄褐色的玉为主,但到了汉代,羊脂玉料大量出现,这种玉料的获得与汉朝的统治力密切相关。西汉中期,张骞通西域成为“西玉东渐”的重要节点。和田在汉代被称“于阗”,于阗产玉,张骞将此信息带回中原,和田玉自此正式进入中原皇室贵族的视野。随着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大获全胜,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通畅,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优质和田玉料逐渐得到皇室的喜爱并成为用玉首选。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儒家的“贵玉”思想自然得到了广泛传播。“贵玉”思想在礼仪方面的体现触发了汉代礼仪用玉的高潮。“君子贵玉”,因而“无故玉不去身”。玉展中“长乐”单元展示了汉代的装饰玉系统。另一方面,虽然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玉展的“千秋”单元,主要为葬玉,展现了2000多年前汉代贵族所追求的“不朽”。徐州博物馆藏金缕玉衣最为代表。以玉为衣、以玉为塞、以玉为敛,祈求身体不腐、七魄留体,以葆灵魂升天、天门成仙,永达千秋万岁。“延年”单元体现了汉代帝王尊奉黄老之学,在升仙与长生思想观念影响下,生前修方术、食玉屑、饮甘露、喜辟邪、戴厌胜之器。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所传达的权力意志,在汉代演变为“符信”观念。汉代的“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是一种权力和信用的凭证。国家、官吏与贵族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印有官、私之分,官印的材质与形制依等级不同有明确规定。玉为“物精”的观念从先秦时期一直绵延至汉代,除了特定的祭祀和丧葬仪式外,在现实生活中以玉上镌刻的吉语形式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最为经典的是扬州博物馆所藏“宜子孙”玉璧,将永受嘉福的美好愿望代代递传。“宜子孙”这句吉语后来遇到了一个非常喜爱它的帝王,他就是乾隆。他有一方“宜子孙”印,专门用于书画上的钤盖。汉武帝打通并收服了西域,和田玉料开始进入汉家宫廷的玉作坊,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清代,特别是乾隆帝。汉代开辟的玉石之路叠加在丝绸之路之上,至唐代,玉石的运输更加快捷和便利。宋代以后,和田玉的开采和贸易持续不断,并逐渐成为中原用玉的重要来源。明代开始,和田山料真正得以开采。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准噶尔叛乱被彻底平定,和田玉运往内地的通道恢复畅通,从根本上解决了玉雕材料的来源问题。和田良玉充贡宫廷,成为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来源。“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于2025年1月7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正式对外开放,这既是对清代玉器的一次巡礼,又是对自汉至明玉器制作的一次大总结。中国古代玉文化迎来了精彩谢幕,此后的新中国玉文化将迎来一个开天辟地的崭新面貌。在清代,玉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以玉为饰的传统,早在史前三大治玉时代即已产生,只不过侧重不同。到了汉代,佩饰用玉才逐渐成为制玉的重要需求之一,远古时代最为看重的祭祀用玉几乎消失殆尽。1691年,康熙皇帝下旨扩大了清宫“造办处”的规模,清代的宫廷玉器逐步发展起来。雍正皇帝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政治结构治理上,宫廷玉器制作几乎进入休眠期。但到了乾隆朝,由于乾隆对玉的痴迷,玉器制作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尤其是文人用玉的门类和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以玉山子和玉质“文房四宝”为最。清代用玉的另一个制作方向是玉质的饮食器大为增加,这当然得益于和田玉料的大量供给。碗、盘、壶、杯、箸、匙等器物精雕细琢,华美异常。尽管乾隆朝用玉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却遗失了一个最为宝贵的维度。玉为什么重要?是中国人认为玉有通灵之气,这与远古时代先人沟通天地的信仰最相契合。而清代的工匠在使用顶级玉料进行工艺最复杂最高超的雕琢时,这股通灵天地之气却失掉了。当然这不是工匠之过,而是玉料所有者之过。这的确是一个美玉美器的华美时代,不料却走到了古代玉文化的谢幕之际。玉的使用,从上古时代一直绵延至今,从巫玉、王玉到民玉,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玉的喜爱。玉器是探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玉从石进化为器,凝结着中华民族近万年的智慧与心血。让我们借玉追溯时光,感怀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守住玉之精神,不辜负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厚无比的物质与文化财富。(节选自2025年3月6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玉器风格的形成既受战国玉器的影响,也与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密不可分,既有传承,也有创新。B.儒家“贵玉”思想的传播,不仅让人生前注重配饰玉器,还和汉代厚葬习俗一起促成“葬玉”制度蔚然成风。C.“千秋”单元展出的玉器体现了汉代葬玉文化,汉代贵族通过金缕玉衣等葬玉祈求身体不腐、灵魂升天。D.张骞通西域带来了和田玉料的信息,也促使中原皇室贵族用玉材料发生重大变化,首选使用优质和田玉料。2.根据原文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玉器以祭祀和丧葬功能为主,清代玉器则完全转向实用器与装饰器的制作,二者差别很大。B.汉代玉器承载着儒家礼制与升仙信仰的双重内涵,而清代玉器仅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符号。C.汉代玉器注重工艺技术的极致化追求,清代玉器则通过玉料选择与器型设计体现皇权意志。D.汉代玉器延续了玉为“物精”的传统观念,清代玉器则在追求雕琢华美中失去通灵天地之气。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宜子孙”玉璧与乾隆“宜子孙”印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二者在玉上镌刻吉语,传达愿望,都源于先秦时期玉为“物精”的观念。B.二者期待将“宜子孙”的吉语代代传递,是盼望后代永受嘉福心理的展现。C.至今收藏于博物馆的“宜子孙”印与玉璧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D.“宜子孙”玉器的寓意自汉传到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玉文化的继承性。4.汉代玉器发展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5.文中提到玉为“物精”的观念,玉因为有灵气、上面常刻有吉语而受到人们喜爱。请结合此观念,分析《红楼梦》中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所蕴含的寓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黄金鲁彦陈四桥虽然是一个偏僻冷静的乡村,四面围着山,不通轮船,不通火车,村里的人不大往城里去,城里的人也不大到村里来。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而且,这样的详细,这样的清楚,仿佛是他们自己做的一般。例如,一天清晨,桂生婶提着一篮衣服到河边去洗涤,走到大门口,遇见如史伯伯由一家小店里出来,一眼瞥去,看见他手中拿着一个白色的信封,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来了信了,眼光转到他的脸上去,看见如史伯伯低着头一声不响地走着,她就知道他的儿子在外面不很如意了,倘若她再叫一声说,“如史伯伯,近来萝卜很便宜,今天我和你去合买一担来好不好?”如史伯伯摇一摇头,微笑着说,“今天不买,我家里还有菜吃。”于是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最近没有钱寄来,他家里的钱快要用完,快要……快要……了。不到半天,这消息便会由他们自设的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由家家户户的门缝里窗隙里钻了进去,仿佛阳光似的,风似的。的确,如史伯伯手里拿的是他儿子的信:一封不很如意的信。最近,信中说,不能寄钱来。“你总是这样的不快乐,”如史伯母忽然由厨房里走出来,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这是一个好梦:伊明戴着五光十色的帽子,一定是做了官了;还带着沉重的棺材,明明就是做官得来的大财。”听了这个,如史伯伯的脸上也现出了一阵微笑,但忽然想到刚才接得的信,不由得又忧郁起来,脸上的笑容又飞散了。在他的账簿上,已只有十二元另几角存款。而三天后,是他们远祖的死忌,必须做两桌羹饭。三天过去,便是做羹饭的日子。大房这一天没有人在家,他们知道二房轮着吃的是阿安他的叔伯兄弟,阿黑今年轮不到吃,便派阿黑来代大房。阿黑是一个驼背的泥水匠,他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这一天不知怎样,他有点异样。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地说:“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如史伯伯气得跳了起来,说:“阿黑,支鱼买不到,用米鱼代还不好吗?哪种贵?哪种便宜?哪种好吃?哪种不好吃?”“支鱼贵!支鱼好吃!”如史伯伯气得呆了。如史伯母从房里跳了出来,气得脸色青白了。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通过无线电话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而且,连做羹饭也没有钱,反而给阿黑骂了一顿,而且……而且……十二月十六日,账簿上只有二元八角的存款……“这样羞耻的发抖的日子,我还不曾遇到”如史伯伯颤动着语音,说。“啊啊,多福多寿,发财发财!”忽然有人在门外叫着说。隔着玻璃窗一望,如史伯伯看见强讨饭的阿水来了,他不由得颤动着站了起来。他知道阿水来到是要比别的讨饭的拿得多的,于是就满满的盛了一碗米出去。“不行,不行,老板,这是今年最末的一次!”“你要什么呢?”“我吗?现洋!”阿水睁着两只凶恶的眼睛,说。“今年实在……”如史伯伯忧郁地说。但阿水立刻把他的话打断了。“不必多说,快去拿现洋来,不要耽搁我的工夫!”如史伯伯没法,慢慢地进去了,从柜子里拿了四角钱。正要出去,如史伯母急得跳了起来,叫着说:“发疯了吗?一个讨饭的,给他这许多钱!”“四角吗?看也没有看见。我又不是小讨饭的,哼!”阿水忿然地说,偏着头,看着门外。“千多亩田,二万元现金的人家,竟拿出这一点点来哄小孩子!”“再要多,我同你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拼老命!”如史伯母暴躁地说。“好好!去就去!哼!……”“她是女人家,阿水,原谅她。我明年多给你一点就是了。”如史伯伯忍气吞声地说。“既这样说,我就拿着走了,到底是男人家。”他拿了钱,喃喃地说着,走了。走进房里,如史伯母哭了。如史伯伯也会陪着流泪。十二月二十二日,如史伯伯捧着账簿掉了魂似的呆呆地望着。簿子上很清楚地写着尚存小洋八角。夜上来了。但如史伯伯睡得很迟。他最近常常咳嗽,惊醒了如史伯母,仿佛有什么梗在他的喉咙里一般。“啊,这是一个好梦!”如史伯母坚决地相信着,开始叙述她的梦了,“不知在什么地方我看见地上没着一堆饭,我用手去抢,却不知怎的,到手就烂了,却是黄色的粪。你说,粪不就是黄金吗?”如史伯伯想到梦书上写着“梦粪染身,主得黄金”,确也有点相信了。钟敲二下,如史伯伯又醒了。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谁呀?”但没有谁回答,轻微的脚步出去了。“有贼!有贼!”如史伯伯敲着板壁,叫着说。约莫过去了十五分钟,听听没有动静,大家渐渐镇静了。如史伯母检查一遍,哭着说把她冬季的衣服都偷去了。还说要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报告。“没有钱,休提起警察!”如史伯伯狠狠地说,“而且,不要对人家说我们来了贼,不然,就会有更不好的名声加到我们的头上,一班人一定会说这是我们的计策,假装出来了贼,可以赖钱。”如史伯伯叹了一口气,躺倒在藤椅上,昏过去了。但过了一会,他的青白的脸色渐渐鲜红起来,微笑显露在上面了。他看见阳光已经上升,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信封上印着红色的大字,什么司令部什么处缄。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啊!啊!……”如史伯伯喜欢得说不出话了。门外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阿黑、阿水都跪在他们的面前,磕着头……(《小说月报》1927年七月第十八卷第七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生婶去洗衣时对如史伯伯钱要用完情况的观察和推断,体现了旧中国乡村中村民细腻、淳朴、善良的一面。B.阿黑在享受如史伯伯家的羹饭时,不仅毫无感恩之心,还一味地挑剔找茬,充分展现出其无礼、势利的特点。C.阿水说如史伯伯家有“一千多亩田,二万元现金”,故意把家产往大里说既有嘲讽的意味,又有要钱的目的。D.如史伯伯睡得迟,仿佛有什么梗在他的喉咙,这有他账簿钱少的因素,也有当时乡土社会人言可畏的心理煎熬。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陈四桥消息传播快,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写如史伯伯一家在儿子来信无钱寄回后的冷遇提供背景。B.如史伯母先是梦到棺材,后是梦到大粪,两个梦既前呼后应,让文章结构显得更加严谨,也增加了神秘独特的气息。C.如史伯伯家的故事围绕着“钱”逐层展开,通过如史伯伯家因钱的变化而经历的种种,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D.小说从如史伯伯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增强了感染力。8.文中多次出现“账簿上的存款”这一细节,请分析其作用。9.对于小说结尾伊明送信到家的情形,有人认为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写,只是如史伯伯的一个梦。你觉得哪种解读更合适?请简要说明。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仁宗宝元初,(光)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仁宗遗赐百余万,光率同列三上章,谓:“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宜许侍从上进金钱佐山陵。”不许。光乃以所得赏赐为谏院公使钱,义不藏于家。后还政,有司立式,凡后有所取用,当覆奏乃供。光云:“当移所属使立供已,乃具数白后,以防矫伪。”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帝崩,赴阙临。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后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三: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变通,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为不是,但其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逐使天下嚣然丧其乐生之心,而君子为之一空。有才却缺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其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拜A左仆射兼门下B侍郎C欲以身徇D社稷E躬亲F庶务G不舍昼夜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这里是指坚守道义,与苏洵《六国论》中“义不赂秦”的“义”字意思相同。B.“盖察其狂直”的“其”,与蒲松龄《促织》中“无出其右者”的“其”意思相同。C.相,辅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愿为小相”的“相”用法不同。D.“活百姓”中的“活”,与《庖丁解牛》中“吾见其难为”的“难”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任职期间并不因循守旧,主张改变乾兴旧例,反对宫廷赏赐巨大的奢靡之风,把所得赏赐作为谏院的办公费。B.皇帝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拒绝担任,因其认为真正任用人是听取谏言,不能将官位当做私恩授人。C.王安石认为士大夫大多不关心国家大事,迎合世俗讨好众人,自己愿意辅助皇上改变这种风气,因而招来责怨。D.张居正认为王安石性情固执,难以容人,重用奸佞之徒,其革新的风俗和建立的法度成为宋室祸患的根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4.史载,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多有分歧,但依然称赞司马光“实为君子也”。请结合材料概括司马光“实为君子”的表现。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小寒食①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节之前。此时距杜甫去世只有半年。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用鹖羽所制之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以“佳辰”点题,再用一“强”一“隐”一“萧条”寥寥几字,表现诗人艰于饮食、病体难支的落魄。B.颔联写春来水涨,江流浩漫,环境的开阔渺远暂时疏解了诗人的愁苦,使之能去体会“雾里看花”的朦胧美。C.颈联“戏蝶”“轻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灵动闲适的江景图,与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D.作者通过于舟上的所见之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表现杜甫晚年诗歌苍茫而沉郁的特色。16.清人黄生评此诗“只‘愁’字点睛,上六句皆可作愁字注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具体内涵。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相似。(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表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3)某生读了《念奴娇·过洞庭》之后,为词人表里如一的精神所打动,分别从上、下片摘取了“ ”和“ ”两句,形成一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DeepSeek自横空出世以来便“火出天际”,其中文名“深度求索”也广为人知。那么,“求索”二字有何来历呢?我们不妨 A ,求索一番。(“求”字的流变) (“索”字的流变)“求”的本义就是皮毛衣服,甲骨文像是手拿着一件毛朝外的皮衣。有专家认为,这可能表明在祭祀,把珍贵的裘皮献给神明,向神明求告,以期得到护右或赐福,因此“求”便有诉求、祈求之意。也有人认为,动物皮毛可以驭寒,是大家都想要得到的东西,( 甲 ),比如“寻求”“探求”等。我们接着说“索”字。“索”的本义是粗大的绳子,甲骨文( 乙 ),使其扭结成股,上端为了防止松散而系上绳结。几股细绳缠绕起来的大绳才是“索”。绳索很长,我们沿着绳索,能找到它发端的地方,也就是“头儿”,因此“索”有搜求、寻找、探寻的意思,比如“搜索”“探索”。有个成语叫 B ,说的是古代有一位相马专家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根据文中的描述去寻找千里马的故事。这里的“索”,就是寻找、寻访的意思。“求”“索”合在一起就指从根源上寻找答案,执着探求,坚定不移。( 丙 ),又表明了什么呢?“深”是由形旁“水”和声旁“罙(shēn)”组成,而“罙”字甲骨文就像是一个人深入洞穴之中探寻,所以“深”本身就有探索的意思,只不过更强调了深入。“深度求索”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也体现了人工智能领域对技术本质与人类认知边界突破的追求。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深度求索”结构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祝福》)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C.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装在套子里的人》)D.隔壁房间里是完全寂静了,也许父母正和协理坐在桌旁轻声细语谈论着。(《变形记》)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简要分析第一段文中“火出天际”的表达效果。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想法。这个世界在变,年轻人就应该按照年轻人的想法去活,去干……——徐则臣《北上》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B 2.D 3.C 4.玉料变化,羊脂玉等优质和田玉成为首选;受儒家思想影响,礼仪用玉高潮;厚葬习俗下,葬玉制度蔚然成风;权力象征演变为“符信”观念;镌刻吉语,传递美好愿望。 5.通灵宝玉有灵气,是“物精”观念体现,象征宝玉与贾府命运关联; 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吉语,表达家族对宝玉和家族兴旺的期望;玉的得失暗示宝玉人生和贾府兴衰,体现玉文化在文学中的寓意。【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玉器为线索,系统梳理了中国玉文化从汉代到清代的发展脉络。文章通过“宜子孙”展览切入,展现了汉代玉器在继承战国风格基础上的创新,突出了儒家“贵玉”思想与厚葬习俗对汉代玉文化的影响。同时对比清代玉器工艺的巅峰与精神内涵的流失,揭示了玉器从“巫玉”“王玉”到“民玉”的演变过程。全文以玉为载体,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与审美变迁,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文化反思意味。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促成‘葬玉’制度蔚然成风”错,原文“虽然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葬玉制度的形成仅与厚葬习俗相关儒家“贵玉”思想触发汉代礼仪用玉高潮,并非直接促成葬玉制度,葬玉制度与汉代厚葬习俗相关。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汉代玉器以祭祀和丧葬功能为主”错误,原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祭祀玉器几乎完全停止,但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见汉代祭祀用玉几乎停止,汉代玉器主要是丧葬功能;B.“清代玉器仅作为帝王权力象征符号”错误,原文“在清代,玉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可见还有实用器等;C.“汉代玉器注重工艺技术极致化追求”错误,原文有 “从殷商晚期到汉初,历经1000多年,汉代的玉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可见汉代更注重玉料变化和制度。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仅说收藏是物质财富,未体现文化内涵,不能体现“宜子孙”玉璧与乾隆印的文化内涵。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玉料选用层面:根据原文“到了汉代,羊脂玉料大量出现”“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优质和田玉料逐渐得到皇室的喜爱并成为用玉首选”,可见汉代玉料发生重大变化,羊脂玉等优质和田玉成为用玉首选。礼仪用玉层面:依据原文“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儒家的‘贵玉’思想自然得到了广泛传播。‘贵玉’思想在礼仪方面的体现触发了汉代礼仪用玉的高潮”,可知汉代受儒家思想影响,礼仪用玉迎来高潮。葬玉制度层面:根据原文“由于汉代人讲究重殓厚葬的习俗,葬玉制度却蔚然成风”“以玉为衣、以玉为塞、以玉为敛,祈求身体不腐……永达千秋万岁”,可见在厚葬习俗影响下,汉代葬玉制度蔚然成风。权力象征层面:依据原文“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所传达的权力意志,在汉代演变为‘符信’观念。汉代的‘玺’……‘印’……是一种权力和信用的凭证”,可知汉代玉器的权力象征演变为“符信”观念。文化寓意层面:根据原文“玉为‘物精’的观念从先秦时期一直绵延至汉代……在现实生活中以玉上镌刻的吉语形式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宜子孙’玉璧,将永受嘉福的美好愿望代代递传”,可见汉代玉器多镌刻吉语,用于传递美好愿望。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物精”灵性层面:文中提到玉为“物精”,有通灵之气。《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赋予灵性,象征着贾宝玉与贾府的命运紧密相连,是“物精”观念在文学中的体现。吉语寓意层面:依据原文,玉上常刻吉语传递愿望。通灵宝玉上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吉语,这与汉代“宜子孙”玉璧传递美好愿望的内涵一致,表达了贾府对宝玉健康长寿、家族兴旺的期望。命运关联层面:文中玉的灵性与信仰相关,通灵宝玉的得失直接暗示宝玉的人生起伏,如丢玉后精神失常,和贾府的兴衰,如宝玉出家后贾府败落,体现了玉文化中“物精”与命运相系的寓意在文学中的延伸。6.A 7.D 8.是情节发展线索,推动故事发展;体现如史伯伯家经济状况恶化, 突出困境;反映人情冷暖,揭示社会现实;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增强悲剧性。 9.虚写,是如史伯伯的梦。理由:前文有如史伯母做梦的铺垫;结尾 描写充满幻想色彩,与前文现实困境对比;暗示如史伯伯对改变困境的 渴望;增强小说悲剧性和讽刺意味。【导语】这篇小说以“黄金”为题,通过如史伯伯家道中落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旧中国乡村社会的世态炎凉。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富有象征意味的梦境(棺材、粪变黄金),展现了主人公在经济困境中的精神煎熬。小说以“账簿存款”为线索,层层递进地表现人情冷暖,结尾虚实相生的处理更凸显了现实的残酷与希望的虚幻。鲁彦以冷静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被金钱异化的乡土社会。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淳朴、善良”错误,桂生婶的观察和推断体现的是乡村消息传播快和人情的势利,并非淳朴善良。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第一人称”错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并非第一人称。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推动情节发展:从最初的“十二元另几角”到“二元八角”,再到“小洋八角”,存款数额的递减串联起如史伯伯家经济衰败的过程,是故事推进的核心线索。凸显经济困境:通过具体数字直观展现家境从拮据到濒临崩溃的状态,如因没钱买支鱼遭阿黑嘲讽、连讨饭钱都需克扣,强化了人物生存的窘迫感。折射世态炎凉:存款减少伴随邻里态度变化(如阿黑的挑衅、阿水的勒索),揭示了底层社会对“穷”的刻薄与现实,反映人情冷暖。暗示心理轨迹:存款数字的消失对应如史伯伯从强装镇定到绝望崩溃的心理变化,最终在幻觉中寻求慰藉,增强了悲剧的讽刺性与感染力。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铺垫呼应:前文如史伯母多次通过“做梦”(梦见儿子做官、梦粪得金)寄托希望,结尾如史伯伯的“梦境”与之形成叙事呼应,符合人物通过幻想逃避现实的心理逻辑。现实反差:结尾“司令部来信”“汇两千大洋”“三十万黄金”等情节充满夸张幻想色彩,与前文如史伯伯家徒四壁、连讨饭者都敢欺压的现实困境形成强烈对比,明显超出生活逻辑,更似绝境中的精神臆想。心理投射:如史伯伯在存款清零、遭贼偷窃后彻底崩溃,梦境中“阿黑磕头”“众人恭喜”的场景,实则是他对尊严恢复、困境逆转的强烈渴望,是现实绝望下的心理补偿。主题强化:以梦境收束,将人物的悲剧从物质贫困延伸至精神幻灭——连最后的希望都是虚幻的。这种“希望即绝望”的反差,更尖锐地讽刺了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10.CEG 11.B 12.D 13.(1)我只靠俸禄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的忧患,这是窃取名位来为自己谋私利。(2)盘庚不因为抱怨的人而改变他的计划,考虑适宜就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可后悔的原因。 14.不慕华靡,闻喜宴不戴花;坚守道义,不藏赏赐;直言敢谏,反对新法;心系百姓,受民爱戴;鞠躬尽瘁,病中念国事。【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选段,展现了北宋两位重要政治家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治国理念冲突。材料一以《宋史》笔法刻画了司马光清廉刚直、勤政爱民的形象;材料二通过《答司马谏议书》呈现了王安石锐意改革的坚定立场;材料三则以张居正的史评视角,对变法得失进行客观分析。三则材料形成多维对话,既体现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叙事特点,又凸显了“君子之争”的士大夫精神,为理解北宋政治生态提供了典型文本。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拜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动宾结构,C处断开;“徇社稷”也是动宾结构,E处断开;“躬亲庶务”还是动宾结构,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坚守道义不肯贿赂秦国。B.错误。我/它,指蟋蟀。句意:大概是观察到我狂妄直率。/没有能够超过它的。C.正确。动词,辅佐/名词,司仪官。句意:就留下来辅佐天子。/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D.正确。使动用法,使……活,救活。/形容词,困难、难以。句意:救活百姓。/我看见这里(筋骨聚结的地方)难以动刀。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其革新的风俗和建立的法度成为宋室祸患的根基”错,“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张居正认为王安石因性情和用人导致祸患,并非革新的 风俗和法度成为祸患根基。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徒”,只;“荣”,使……荣耀;“名器”,名位;“私”,为……谋私利。(2)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义”,符合道义,正确;“是”,认为正确。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得出不慕华靡,闻喜宴不戴花;根据“光乃以所得赏赐为谏院公使钱,义不藏于家”得出坚守道义,不藏赏赐;根据“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得出直言敢谏,反对新法;根据“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得出心系百姓,受民爱戴;根据“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得出鞠躬尽瘁,病中念国事。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皇上没有答应。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司马光后来还政于朝廷,有关部门制定了规定,凡是以后有所取用,都必须先奏报再供应。司马光说:“应当将所属机构移交给相关部门,让他们自行供应,然后再报告数量,来防止虚报。”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上书陈述利害。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观察到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靠俸禄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的忧患,这是窃取名位来为自己谋私利。”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请求辞职,于是离开了京城。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大家说:“您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活百姓。”后来拜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将死之时,他已不再有知觉,然而他对别人仍然恳切教导,好像是在梦中说话,但所说的还都是朝廷、国家的大事。这年九月,司马光逝去,终年六十八岁。材料二: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材料三:大概天下的事情,时间久了就不可能没有弊端,原本就应该有所变革,但是变革必须符合人之常情,适合当地风俗,从容不迫地逐步改订规划,这样之后天下人才能蒙受变革的好处。 到了宋神宗时期,宋朝的国势已经相当不景气了。王安石所说的改变风俗、建立法规,未必不对,但是他不能认清当时的形势,一味固执己见而专心致力于改革旧制,最终使得天下人骚动不安,失去了安居乐业的心思,而有德行的君子也几乎被排挤一空。有才能却缺乏见识,实在是太可惜了!像王安石,起初不能说不是君子,只是因为性格固执而缺少宽容,喜好学习却拘泥于古代的做法,最终导致任用小人,为宋王朝埋下了祸患的根源。15.B 16.年老体衰,佳辰强食,戴鹖冠显困顿;漂泊无依,舟中观景,如天上坐显恍惚;时局动荡,愁看长安,忧国忧民。【导语】这首《小寒食舟中作》是杜甫晚年漂泊湘江时的作品。全诗以“愁”字为眼,通过寒食节舟中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贫病交加、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诗中春水、戏蝶等明媚意象与诗人衰颓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尾联“愁看长安”更将个人身世之悲升华为家国忧思,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诗风。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环境的开阔渺远暂时疏解了诗人的愁苦,使之能去体会‘雾里看花’的朦胧美”错误。“春水船如天上坐”写春江水涨,舟船仿佛漂浮在天上,看似开阔,实则暗含漂泊无依的动荡感;“老年花似雾中看”因年老眼花,看花如在雾中,既写生理衰老的昏蒙,也隐喻心境的迷茫悲凉。两句均以景衬哀,写诗人因病体虚弱,并非环境疏解愁苦。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年老体衰与困顿失意之愁:首联“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直抒胸臆,寒食佳节本应欢庆,诗人却只能勉强进食,且食后仍觉寒冷;疲惫地倚着几案,头戴象征隐者的鹖冠,尽显落魄。“强饮”“萧条”既写身体的衰弱,也暗含壮志难酬、被迫隐居的失意。漂泊无依与孤独寂寞之愁:颔联 “春水船如天上坐”以“船”为核心意象,写春江水涨,舟船漂浮如在天际,既写实景,更喻漂泊的动荡与无归属感;“老年花似雾中看”因年老眼花,视物昏蒙,既写生理状态,也暗示内心的迷茫孤独。颈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以乐景衬哀情:蝴蝶轻快穿幔、鸥鸟从容落滩,画面灵动闲适,却反衬出诗人困于舟中、无人相伴的孤寂——外界的生机与自身的萧条形成强烈对比,加深了漂泊的愁苦。忧国忧民与心系家国之愁:尾联“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收束全诗,以“直北是长安”点出愁的核心,诗人极目远眺,青山白云绵延万里,而视线正北正是沦陷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余部控制)。“愁看”二字直抒胸臆,将个人的困顿与国家的危难相连,展现了诗人即便身处绝境,仍心系家国、忧念时局的深沉情怀,这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体现。17.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表里俱澄澈 肝肺皆冰雪18.B 19.“护右”改为“护佑”;“驭寒”改为“御寒”。 20.A.追本溯源B.按图索骥 21.甲:所以“求”引申为“想要得到”乙:像两股绳交叉缠绕丙:那么“深度”二字 22.①运用夸张手法,突DeepSeek的火爆程度;②口语化表达,生动形象,吸引读者;③与“深度求索”的庄重形成对比,增添趣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