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8.2《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的含义、常用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等)及特征。2.把握综合的含义、常用方法(结构综合、功能综合等)及特征。3.领会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学会在对立统一中运用两种方法推动认识发展。二、【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精神: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区别与联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品质。2.公共参与: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制定学习计划、分析社会现象),在实践中体会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提升参与社会事务的理性思维水平。三、【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与综合的含义、方法及特征;二者的辩证关系。2.难点:理解“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反对割裂二者的形而上学思维(如只分不总或只总不分)。四、【教学准备】1.教师:精选 “食品安全检测”“城市交通系统优化”“生态保护” 等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议学任务单,明确分析与综合的操作步骤。2.学生:预习教材,搜集生活中运用分析或综合方法的实例(如拆解机械零件、制定班级活动方案);复习必修 4 中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相关知识。五、【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视频展示:某品牌奶粉因“营养成分标注模糊” 引发消费者质疑,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专业检测最终确认其成分合规但标注不规范,企业随后优化了标签设计。提问:市场监管部门如何确认奶粉是否合格?仅检测单一成分能得出结论吗?导入:要科学认识复杂事物,需同时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本节课我们将探究分析与综合的含义、方法及其辩证关系。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精彩课堂】总议题:如何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破解 “复杂问题”?子议题一:理解分析的含义与方法议学情境一: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分析思维材料1:某实验室对“有机蔬菜”的检测流程:①定性分析:检测是否含有农药残留(如有机磷、拟除虫菊酯);②定量分析:若含残留,测定具体含量(单位:mg/kg),与国家标准对比;③因果分析:追溯残留来源(如土壤污染、喷施农药)。材料2:某中学对“学生近视率上升”的调查:①拆解问题:分为“用眼习惯”“作业时长”“电子设备使用”“遗传因素”等子项;②逐个分析:统计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 2 小时的学生占比,对比其近视率与其他学生的差异。议学问题:材料1中,实验室为何要从 “定性”“定量”“因果” 三个角度检测蔬菜?材料2体现了分析方法的哪些特征?如果只分析 “作业时长”,会导致什么误区?学生互动分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小组1:定性分析能确定 “是否有害”,定量分析能明确 “危害程度”,因果分析能找到问题根源,三者结合才能全面认识蔬菜安全性。小组2:材料 2 体现了分析的 “分解性”—— 把复杂问题拆分为子项;如果只看 “作业时长”,会忽视其他因素,导致 “片面归因”。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强调分析的核心是 “分解与深入”:“分析就像拆解一台机器,只有逐个研究零件的结构和功能,才能理解其运作原理。但如果只盯着零件不放,永远看不到机器的整体用途。”结合材料总结分析的含义:分析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层次,或把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议学提示:分析的常用方法:定性分析:判断事物的性质或属性(如 “蔬菜是否有机”);定量分析:确定事物的数量关系(如 “农药残留量”);因果分析:探究事物变化的原因与结果(如 “近视率上升的诱因”);结构分析:分析事物的内部构成(如 “细胞的细胞器组成”)。分析的特征:优点:精准把握事物的细节和深度(如通过定量分析明确 “残留是否超标”);局限:若孤立使用,会导致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只分析 “作业时长”,无法解释遗传因素导致的近视)。子议题二:理解综合的含义与方法议学情境二:城市交通系统的综合优化材料3:某城市解决 “早晚高峰拥堵” 的方案制定过程:①收集数据:分析 “私家车流量”“公交运力”“道路施工”“天气影响” 等单独因素的影响;②综合施策:优化公交路线(对接居民区与商业区);错峰出行政策(机关单位延后 1 小时上班);临时关闭施工路段(避开高峰时段)。材料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的研发:①分解任务:分为 “卫星研制”“地面站建设”“信号算法”“终端应用” 等子系统;②整合功能:将各子系统连接为整体,实现 “定位 - 导航 - 授时” 一体化服务。议学问题:材料3中,城市管理者为何要在分析各因素后 “综合施策”?单一措施(如仅增加公交车辆)能解决问题吗?材料4体现了综合方法的哪些特征?“整合子系统” 时需注意什么?学生互动:小组3:单一措施无法解决拥堵 —— 增加公交车辆可能因道路施工导致 “车多更堵”,必须结合 “错峰出行”“关闭施工路段” 等措施,体现了综合的 “整体性”。小组4:材料 4 体现了综合的 “联结性”—— 将子系统按内在联系整合;整合时需注意各部分的兼容性(如卫星信号与地面站接收频率匹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与综合:“如果说分析是‘拆机器’,综合就是‘装机器’—— 不仅要把零件放回原位,还要让它们协同运转。”总结综合的含义:综合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层次及发展阶段,按其固有联系联结起来,统一考察的思维方法。议学提示:综合的常用方法:结构综合:把握事物各部分的搭配关系(如 “北斗卫星与地面站的信号对接结构”);功能综合:分析事物整体的作用(如 “城市交通系统的通勤效率”);系统综合:将事物视为动态系统,考察其与环境的互动(如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循环”)。综合的特征:优点:注重各部分的联系,强调整体性(如 “综合施策” 解决拥堵);局限:若脱离分析,综合会沦为 “模糊的整体”(如不了解各子系统的功能,就无法有效整合北斗系统)。子议题三: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议学情境三:“长江生态保护” 中的思维方法材料5:长江生态治理的两个阶段:①初期:仅分析 “水污染” 问题,投入巨资治理工业废水,但忽视了 “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 等问题,治理效果短暂;②后期:分析:拆解为 “水质”“土壤”“生物”“人类活动” 等子系统,逐个监测;综合:制定《长江保护法》,统筹 “治污、防洪、生态修复”,实现 “整体保护、系统治理”。材料6:《红楼梦》的阅读方法:①分析:研究 “人物性格”(如林黛玉的敏感、薛宝钗的圆滑)、“情节线索”(如宝黛爱情、家族兴衰);②综合:将人物与情节结合,理解作品 “封建家族衰落” 的主题。议学问题:材料5中,为何 “后期治理” 比 “初期” 更有效?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什么关系?结合材料6,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分析人物” 与 “综合主题” 哪个更重要?学生互动:小组5:后期治理既分析了各子系统(水质、生物等),又通过《长江保护法》实现了综合,体现了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小组6:两者同等重要 —— 不分析人物性格,就无法理解情节;不综合主题,人物分析就会零散(如只看林黛玉的敏感,看不到其反抗封建的精神)。教师活动:结合材料总结辩证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对各部分的深入分析,综合就是 “空中楼阁”(如不了解长江各子系统的问题,综合治理就是空谈);综合是分析的先导:没有整体观念的指导,分析就会 “盲目无序”(如初期只治污,忽视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二者相互渗透:分析时蕴含对整体的把握(如分析人物时想到 “为主题服务”),综合时包含对细节的整合(如主题需通过具体人物体现)。议学提示: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的“只分不合”:如机械地把“学生成绩”拆解为 “语文”“数学”等分数,忽视 “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形而上学的“只合不分”:如笼统地说“长江有问题”,却不具体分析是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导致无法施策。实践中的运用:无论是科学研究(如新药研发需分析成分、综合疗效)、社会治理(如乡村振兴需分析 “产业、人才、文化” 等,再综合规划),还是日常学习(如备考需分析薄弱科目、综合制定计划),都需二者结合。子议题四:在实践中运用分析与综合议学情境四:校园 “垃圾分类” 方案的制定任务:某班需设计 “校园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现有信息:①垃圾类型:可回收物(纸、塑料)、厨余垃圾(食堂剩饭)、有害垃圾(电池)、其他垃圾;②问题:学生分类意识弱、垃圾桶标识不清、回收流程混乱。议学要求:分组完成方案,需体现 “先分析后综合”:分析环节:拆解 “意识培养”“设施完善”“流程优化” 三个子问题;综合环节:整合子方案,形成整体计划。展示方案并说明:分析时如何为综合服务?综合时如何整合分析结果?学生活动:小组7方案:分析:意识培养:设计班会宣传、知识竞赛;设施完善:更换分类垃圾桶,标注清晰图标;流程优化:联系回收站,每周三固定回收可回收物。综合:以 “‘分类我先行’主题月” 为统领,将三项措施按 “宣传 - 实施 - 反馈” 流程整合,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教师点评肯定方案中 “分析与综合的协同”:“分析时,每个子方案都围绕‘让分类落地’的整体目标;综合时,又把各子方案按逻辑顺序串联,体现了‘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的辩证思维。”知识整合:分析与综合的含义1、分析(1)含义: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2)常用的分析方法:领域具体方法解决问题科学研究① 定性分析 “有没有”“是不是”② 定量分析 量“有多少”③功能分析“有什么作用”④因果分析“为什么”社会生活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认清社会发展规律趋势哲学: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3)分析的优缺点:①优点: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②缺点: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2、综合(1)含义: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2)综合思维的方法及目的:认识领域 科学研究中的综合 哲学中的综合常用方法 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 辩证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目的 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3)综合的优缺点:①优点: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②缺点: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3、★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原理:①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②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③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2)实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3)要求:①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②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课堂小结】知识梳理:分析(分解、深入)与综合(联结、整体)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思维方法,二者统一于矛盾分析法 —— 既把握事物的局部,又认识事物的整体;既看到事物的现状,又理解其发展。生活启示:学习中,分析 “错题原因”(如知识点漏洞、审题失误)后,需综合制定 “改进计划”;生活中,分析 “购物需求”(价格、质量、用途)后,需综合选择 “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唯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课后练习】1.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这一思维过程( )①坚持了分析的方法②坚持了综合的方法③从整体上认识事物④坚持精确认识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主要功能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固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保护湿地对水资源、粮食、生物安全和生态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湿地,需要我们( )①运用分析法把湿地功能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考察②立足关键部分,推动湿地生态保护的整体发展③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④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对湿地认识不断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为尽快完成房屋装修,某业主让水电工、泥工、木匠等工人同时进场,各显神通。结果不是电线弄湿了,就是家具被污损了……不但麻烦不断,而且达不到业主想要的整体效果。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该业主在决策上犯的错误是( )A.没有分析B.只按部就班,没有创新C.没有综合D.把综合理解为部分的简单相加参考答案:CDD【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食品安全检测”“长江治理”等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析与综合的应用,但需注意避免案例过于复杂导致理解困难。2.实践环节(制定垃圾分类方案)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但部分小组仍存在“重分析轻综合”的问题,需在后续练习中加强引导。3.可增加“思维误区辨析”环节(如展示 “只分不合” 的错误案例),强化学生对辩证关系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