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Unit 2 Home Sweet Home Section B (1a—1e)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Unit 2 Home Sweet Home Section B (1a—1e)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4课时教学设计
Section B How do you feel at home 1a-1e教学设计
课题 How do you feel at home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语篇研读 本课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涉及“和谐家庭”。 【What】 本课语篇是一篇以“春节回家”为主题的记叙文,讲述了作者一家春节回母亲家乡过年的经历。语篇以时间为线索,从出发前孩子提议去海南度假被父亲否决,到一家人乘火车、转汽车前往外婆家乡,再到抵达后与外公外婆等亲人相聚、筹备晚餐、分享生活,最后描写离别时外婆的不舍与母亲的动容。文中自然融入can/could的用法(如孩子请求去海南的“Can we go to Hainan ”、外婆让外公拿零食的“Could you bring Wenwen her favourite snacks ”),并通过“熟悉的家的味道”“寒风中等待的身影”等细节,刻画家庭团聚的温暖场景。 【Why】 此语篇旨在通过春节回家的经历,传递“家”的深层意义与情感价值。主题意义在于让读者体会春节回家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对亲情的回归、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如春节团聚的习俗)。语篇中,父亲选择回母亲家乡而非去海南,体现对长辈的牵挂;亲人在寒风中等待、共同筹备晚餐等细节,展现家庭成员间的紧密联结;离别时外婆的请求与母亲的泪水,凸显“家”作为情感港湾的不可替代性,呼应单元核心问题“What does home mean to you ”。同时,文中can/could在真实家庭场景中的使用,为语言知识提供了生活化语境,强化礼貌交际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How】 语篇以孩子的请求“Can we go to Hainan for the holiday, Dad ”开篇,用简单直接的对话引发冲突(想去度假vs回家过年),快速聚焦“回家”主题。描写行程时,通过“火车七小时+转汽车”的细节,凸显回家路途的奔波,反衬团聚的珍贵;抵达场景中,“外公在寒风中等待”的画面感描写,瞬间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筹备晚餐环节,以“外婆让外公拿零食”“父母去厨房帮忙”“孩子被安排摆餐具”等互动,展现家庭成员各司其职的温馨日常,用“熟悉的家的味道”唤起普遍的情感共鸣。结尾离别场景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外婆握着手询问”“母亲含泪点头”的动作细节,将“家”的情感重量含蓄传递,让读者在细节中体会亲情的深厚与绵长。全文以生活化的语言和真实的场景,既实现了语言知识的自然渗透,又深刻诠释了“家”的情感内核。
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对应单元目标 本课学习目标
1. \熟练运用情态动词 can/could 及请求句型(如 “Could you please... ”)询问并交流家庭事务,准确描述搬家整理、家务分工等活动场景,能用一般现在时叙述日常请求与回应,培养家庭成员间的协作意识与责任担当。 2.听辨并准确认读含有字母及字母组合 or/oor/[ :]、o/[ ]、oo/u/[u:]、oo/[ ]、ar/[ɑ:]、u/[ ] 的音标及对应词汇,建立音素与字母/字母组合的对应关联意识;掌握单词在句子中的意群划分与停顿节奏规律,在朗读与听力输入中准确体现语音节奏;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元音发音饱满清晰、句子朗读节奏流畅,提升语音准确性与多音节词汇的听辨能力。 3.理解并区分情态动词 can/could 在请求与允许语境中的用法差异,理解并运,使用恰当的句型结构完成句型转换与语篇填空,运用准确的语言在角色扮演与情境写作中连贯表达家庭事务请求,培养真实语境下的交际语用能力。 4. 通过阅读春节返乡叙事文本,理解家庭团聚的情感内涵与文化传承意义,梳理语篇中行程安排、场景转换与亲情互动的结构脉络;分析邮件写作范例,归纳 “Can/Could you help... ” 等请求句型的语用逻辑,结合单元词汇(如 decorate/pack up/invite)描述装饰计划与家庭协作场景;通过仿写房间装饰邮件,关联春节返乡的真实体验,用英语清晰表达请求、说明计划并传递家庭情感,提升跨文化语境下的沟通能力与叙事表达能力。 5.运用所学的日常交际句型和频率副词知识,分组完成家务勾选清单并开展班级调查,筛选并统计同学间的家务分工数据;通过整理调查结果并进行课堂报告,提升信息收集及表达能力,结合小组讨论归纳家务行为与责任意识的关联;结合 "做家务的意义" 反思问题,探讨家庭协作的文化价值,培养责任担当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目标4 获取语篇中关于春节回家的关键信息,内容包括家庭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家人的具体行为、人物的情感表达及蕴含的文化与情感元素。 梳理、概括语篇中回家过年的过程与情感脉络,借助时间轴或关系图等可视化工具呈现结构化知识(如按 “出发前 - 旅途中 - 到家后 - 离别时” 划分事件板块,标注主要情节、人物行为及语法重点 “can/could” 的使用场景)。 基于结构化知识和语篇内容,运用目标语言(如 can/could 句型、情感描述词汇)复述家庭的春节经历;结合个人对 “家” 的理解,写一段关于 “我心中的家” 的文段,在班级中展示,强化对家庭亲情与家的温暖的珍视。
评价任务 评估 维度 评估标准 评估方式 评估主体
目标1 观察学生能否从语篇中准确提取春节回家的关键信息,包括家庭主要活动(至少 4 项,如返乡、亲人迎接、准备晚餐、团聚、离别)、家人具体行为(至少 3 项,如爷爷帮忙搬行李、奶奶做饭、“我” 摆餐具)、人物情感(如妈妈的欣慰、离别的不舍)及文化情感元素(春节团聚习俗、家的温暖),信息提取完整且与文本一致。 问答、提问、简答、判断正误 自评、互评、师评
目标2 观察学生梳理的语篇脉络是否清晰,时间轴或关系图能否按 “出发前 - 旅途中 - 到家后 - 离别时” 准确划分事件板块,每个板块是否清晰标注主要情节、人物行为及 “can/could” 句型的使用场景(如 “Can I help ”“Could you bring... ”),可视化工具是否能直观呈现结构化知识。 问答、简答、复述 互评、师评
目标3 观察学生复述家庭春节经历时,是否能正确运用 can/could 句型及情感描述词汇,内容完整且符合语篇原意;撰写的 “我心中的家” 文段是否能结合个人理解,体现对家庭亲情与家的温暖的认知,展示时表达流畅,能引发共鸣。 写作、分享 自评、互评、师评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获取语篇中关于春节回家的关键信息,内容包括家庭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家人的具体行为、人物的情感表达及蕴含的文化与情感元素。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Section B How do you feel at home Let’s think about it. Home is a place to relax, enjoy life, and make memories. Look at the photo below.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Which festival is it Read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the writer go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What the name of the writer What words are used to describe people’s feelings Complete the sentences to see what each family member did to make the home full of love. Find more examples from the text.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确本节课主题为 “你在家的感受”,围绕 “家是港湾” 这一观点展开思考,联系自身的家庭感受,在脑海中初步构建对假期意义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储备,思考图片中 是过年回家时的场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测与想法,分享过年回家的意义,在交流中激活背景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学生阅读语篇故事,逐句梳理内容,针对问题 “作者春节去了哪里?”“作者的名字是什么?”“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描述人们的感受?” 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并用下划线标注相关信息(如地点、人名、情感词汇),完成后在小组内核对答案。 学生阅读语篇内容,根据已给出的例句(如 “Grandpa and my cousin stood in the cold wind”),分析每个家庭成员为让家充满爱所做的事,补全 1c 中的句子;同时从文本中进一步寻找更多体现家人付出的例子(如 “爸爸让‘我’摆餐具”“叔叔讲笑话活跃气氛” 等),记录在笔记本上。 观察学生是否能围绕教师提出的家的意义展开思考,在课堂提问中,判断学生能否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家的初步理解,如是否提及休息、探索新事物等内容。 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后的反应,是否能主动思考并尝试回答图片对应的文化内涵;在讨论环节,评估学生表达观点时的积极性和逻辑性,如能否阐述家的意义。 自评、互评、师评。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回答三个问题:是否明确作者去了妈妈的家乡( grandparents' village );是否发现文中未提及作者名字;是否能找出描述感受的词语(如 smile、happy、tears in her eyes 等),答案与文本内容完全匹配;观察学生标注的信息是否精准对应问题,以此评估对语篇基础信息的提取能力。。 自评、互评、师评。观察学生能否准确补全 1c 中的句子,内容与文本描述一致(如第 6 句应为 “Wenwen shared the snacks with her cousin”);能否从文中找出至少 2 个额外例子,且例子能体现 “家人用行动让家充满爱” 的主题;以此评估对文本细节的捕捉能力及对 “家庭关爱” 主题的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阅读语篇并针对具体问题寻找答案、标注信息,培养学生精准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逐句梳理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握语篇细节,小组内核对答案则能促进相互学习、纠正偏差,强化对文本中地点、人物、情感等基础信息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分析文本内涵做好准备。通过引导学生补全句子并寻找更多体现家人付出的例子,培养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捕捉能力和归纳能力。分析家庭成员为家付出的行为,能让学生深刻体会语篇中 “家充满爱” 的主题,理解亲情在家庭中的具体体现,同时通过记录例子强化对文本内容的记忆与理解,为后续探讨 “家的意义” 积累素材。
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2.梳理、概括语篇中回家过年的过程与情感脉络,借助时间轴或关系图等可视化工具呈现结构化知识(如按 “出发前 - 旅途中 - 到家后 - 离别时” 划分事件板块,标注主要情节、人物行为及语法重点 “can/could” 的使用场景)。 Complete the mind map with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diary. Where When What How 5.学生回顾语篇内容,按照思维导图中 “Where(地点)、When(时间)、What(事件)、How(感受 / 方式)” 的分类,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如地点为 “妈妈的家乡 / 祖父母的村庄”,时间为 “春节期间”,事件包括返乡旅程、亲人迎接、准备晚餐等,感受有妈妈的欣慰、离别的不舍等),逐一填入思维导图对应板块。 5.自评、互评、师评。观察学生能否从语篇中准确提取符合 “Where、When、What、How” 四类的信息并填入思维导图,信息完整且分类准确(如 “事件” 部分至少包含 3 项核心内容);观察思维导图是否逻辑清晰,能直观呈现语篇的关键要素,以此评估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梳理与结构化整合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结构化分类(Where、When、What、How),系统梳理语篇中的核心信息,培养信息整合与分类归纳能力。将地点、时间、事件、感受等要素分别填入对应板块,能帮助学生建立对语篇的整体框架认知,理清叙事逻辑。同时,提取 “妈妈的家乡”“春节期间” 等具体信息,以及 “欣慰”“不舍” 等情感表达,可强化对文本细节与情感脉络的把握,为后续深入理解 “家的意义” 和复述语篇内容提供清晰的思路支撑,让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深化对语篇结构和主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3.基于结构化知识和语篇内容,运用目标语言(如 can/could 句型、情感描述词汇)复述家庭的春节经历;结合个人对 “家” 的理解,写一段关于 “我心中的家” 的文段,在班级中展示,强化对家庭亲情与家的温暖的珍视。 6. Discuss the questions. Why do you think the family spent the Spring Festival at the villag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writer's family members 7.Read the poem and opinions. Then share your understanding of "home".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家庭为何在乡村过春节”“对作者家庭成员的看法” 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结合语篇中 “妈妈的家乡”“祖父母的村庄”“亲人迎接、共同准备晚餐” 等细节,分析春节在乡村团聚的原因(如维系亲情、传承习俗等);结合家人的具体行为(如爷爷寒风中等待、奶奶忙碌做饭、叔叔讲笑话等),评价家庭成员的特点(如热情、关爱、和睦等),并在组内分享观点,记录关键讨论点。 7. 学生阅读诗歌《Home》及关于 “家” 的观点,结合语篇中家庭团聚的故事和自身生活体验,思考 “家” 的含义(如地点、情感、亲人等)。随后在班级内分享自己对 “家” 的理解,可举例说明(如 “家是奶奶做的饭菜香”“家是遇到困难时的依靠”),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 6.互评、师评。观察学生能否结合语篇细节(如 “妈妈的家乡”“亲人团聚的场景”)合理分析家庭在乡村过春节的原因,观点符合春节团聚、重视亲情的文化内涵;观察学生能否依据家人的行为(如爷爷帮忙搬行李、叔叔讲笑话)准确概括家庭成员的特点(如体贴、乐观等),讨论中是否能引用文本信息支撑观点,而非脱离语篇空谈,以此评估对文本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度。 7.自评、互评。观察学生能否结合诗歌、文本内容及自身经历,表达对 “家” 的独特理解(如从 “家人和朋友”“爱的感觉” 等角度阐述),观点是否体现对 “家” 的情感认同(如温暖、归属);观察分享时是否能清晰表达想法,语言是否连贯,能否引发他人共鸣,以此评估对 “家” 的深层意义的感悟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特定问题讨论,引导其结合语篇细节分析家庭在乡村过春节的原因及评价家庭成员特点。结合 “妈妈的家乡”“亲人迎接” 等文本信息进行思考,能促使学生深入挖掘春节团聚背后的亲情与文化内涵,培养依据文本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则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碰撞的平台,让其在分享中深化对家庭温暖、和睦等主题的理解,同时提升语言表达与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让学生阅读诗歌及关于 “家” 的观点,结合语篇故事与自身体验分享对 “家” 的理解,实现从文本解读到情感升华的过渡。诗歌与观点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视角,而联系自身经历则能让学生将 “家” 的概念具象化、个性化,在班级分享中不仅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会家的深层意义 —— 既是具体的地点,更是情感的寄托,从而强化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与认同。
本课总结: We should know the feeling at home. We are able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holiday activities.
板书设计: Unit 2 Home Sweet Home Section B How do you feel at home What — How— When—Where
作业设计: Basic: Recite the passage and practice with your partner. Finish your task paper. Extended: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feeling at hom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